readx(); 郑勋睿压根是瞧不起张溥等人的,随着穿越时间的延续,他对绝大部分东林党人的印象是越来越不好,但从内心里面佩服某些东林党魁首的本事,一方面与士大夫商贾紧密结合,让自身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得到了支持,就算是在朝廷里面遭受打压,因为有多方面的支持,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东山再起,或者是暗地里左右朝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东林党人大量的招募人才,壮大队伍,通过了科举、集会结社等等的方式,招徕大量的读书人,让读书人成为东林党人,让东林党能够延绵不断的发展下去,以至于越来越壮大。
相比较来说,郑勋睿走的道路更加的简洁和实效,他是从掌握军队出发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有了真正强大的基础,至于说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支持,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这世界上有骨气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读书人骨头都是软的,大清占据中原,大明无数的读书人投靠满清政权,在当初被视作蛮夷的满人麾下做官,照样过的滋润。
商贾就更不用说了,商人逐利,他们主要考虑的是赚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何评价天下的官吏和读书人,这个历史结论大都是强者决定和书写的,想要建设一个繁荣富足的社会,重点还是在于制度方面的建设,好的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用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制度来控制官府,让所有人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建立起来良好的社会风范,那才是国家强大起来的基础。
这些理论,穿越的郑勋睿是非常明白的。在他看来,张溥等人就是愤青,而且是那种只有嘴上功夫的愤青,成不了什么大事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郑勋睿对张溥等人是不在乎的,一旦他的实力足够的强大,对付张溥等人不过是举手之劳。
熊文灿、高起潜和吴甡等人分别写来信函,说朝廷派遣张溥巡按河南,郑勋睿没有放在眼里。没有花费什么心思去解读和分析,尽管他知道张溥到河南去调查,应该是有着不一般目的的,但他认为张溥在河南折腾不出什么东西。
一直到吴甡写来第二封的信函,可熊文灿和高起潜没有继续写信的时候,郑勋睿才开始重视,将前后的四封信结合起来看,他突然发现自己疏忽了,的确是小看了张溥。
这个时候,郑勋睿突然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身为复社领袖的张溥,因为结党的事情被罢官,身在南直隶,却能够决定乡试的结果,能够帮助被贬斥的周延儒重新成为内阁首辅,要不是身体的原因早逝,说不定就能够掀起来风浪。
这岂不是说明,张溥还是有着一定的能力和本事的。
郑勋睿有些懊恼了,或许是穿越的时间太长了,觉得自身已经熟悉了大明的一切。或许是因为郑家军足够强大了,能够控制局面了,或许是自身的地位很高了,慢慢出现藐视一切的心态。总之这个时候的他,处理事情缺乏了细节方面的琢磨。
这是不能够原谅的失误,治大国如烹小鲜,上位者能够克服自身的劣根性,能够掌控自身的情绪,时时刻刻处于清醒谦逊的状态。那才能够真正的成大事,也少走弯路。
徐望华和郑锦宏进入东林书屋的时候,发现郑勋睿的脸色很不好。
两人有些吃惊,最近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漕运很是顺利,郑家军也在逐步的扩大规模,招募军士的事宜也很是顺利,淮北和陕西等地亦没有遭遇到灾荒,两人很清楚,郑勋睿在他们的面前是不会掩饰心态的,一旦出现了比较重大的事宜,或者是对郑家军、淮北和陕西等地有影响的事宜,郑勋睿的表情就不会很好。
徐望华主动开口了。
“大人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
郑勋睿默默点头,事情也许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判断出现了问题,这不是好的预兆,这是提醒,提醒他今后还是要细心和小心,要及时发现一切不对的苗头,想到应对的办法。
“这里有四封来信,我一直不是很在意,故而也没有给你们看。”
郑勋睿指了指桌上的信函。
徐望华走过去,拿起了四封信函,递给郑锦宏两封,两人埋头看信了。
大约一刻钟之后,徐望华开口了。
“大人,属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张溥巡按河南,若是想着找寻郑家军进攻和打败流寇的麻烦,那他是自找苦吃,他这样做会得罪很多人,怕是东林党人也不允许他这样做,至于说李岩的事宜,那更没有什么大不了,牛金星和宋献策已经投靠官府,帮助熊文灿大人大败流寇,这里面也应该有李岩的功劳。。。”
徐望华的想法和郑勋睿前面的想法差不多,大概也是不大重视张溥等人。
郑锦宏学识不足,看信的时间用的长一些,等到徐望华说完后好一会,他才开口。
“少爷,张溥要是带走李岩和红娘子怎么办啊。”
郑勋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郑锦宏能够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就是极大的进步。
徐望华看着郑锦宏,略微思索了一会,脸色有些变化了。
“郑总兵说的对,大人,属下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一点,杞县的文书和诸多的存档,都被大人直接拿走了,不过知晓这件事情的人是不少的,张溥找到了杞县县令宋枫,还有府州县衙门其他人,甚至找到了布政使司,目的就是弄清楚其中的缘由,如此情况之下,朝廷自然是可以要求李岩和红娘子到京城去的。”
郑勋睿点点头。
“徐先生说的不错,锦宏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这是我的疏忽,当初就是想着将李岩过去的一切都抹掉,殊不知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且熊文灿、高起潜和吴甡第一次来信的时候,我没有在意,认为这里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张溥难以成大事,想不到李岩给牛金星和宋献策写去的信,果真惹出事情来了。”
擅长于分析的徐望华也跟着开口了。
“要是李岩和红娘子被押解到京城,那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他们会被定义为流寇,接下来就是大人包庇甚至是勾结流寇了。。。”
郑锦宏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他一直不理解,少爷为什么迟迟不对那些东林党人动手,这些人就好比是苍蝇,让人厌烦。
“少爷,属下觉得,既然张溥这样做,那就除掉他们的老巢,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不是在南直隶很是兴旺吗,那就让他们在南直隶没有立足之地。”
徐望华也点点头。
“属下觉得也应该如此,至于说找到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问题,那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找到他们一点点的问题,就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打压。”
郑勋睿没有对郑锦宏和徐望华提出的观点表态,反而开始询问了。
“钱士升、侯询都是内阁大臣,而且隐隐有控制内阁的局面,内阁首辅张至发的确没有什么能力,温体仁大人对张至发的分析是正确的,如此情况之下,若是我们在南直隶动手,且不说南京兵部尚书刘宗周大人的态度,朝廷里面过得去吗,万一引发了大的风波,我们能够从容的应对吗。”
郑勋睿的一席话,让徐望华和郑锦宏都低下头陷入到沉思之中。
这种沉默没有保持很长的时间。
徐望华再次开口了。
“大人,如此属下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请内阁次辅张凤翼大人,还有内阁大臣杨一鹏大人出面斡旋,想必此事就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了。”
郑勋睿点点头。
“徐先生,锦宏,我也考虑过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主要对手,就是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他们比后金鞑子和流寇都难以对付,尽管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拥有了广泛的支持,而且在朝廷之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尽量的团结士大夫阶层,严格的掌控商贾,动摇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根本力量。”
说到这里,郑勋睿站起身来。
“初期的斗争,我们要做到斗而不破,尚未到全面摊牌的地步,那我们就暗地里掏空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基础,等到时机真正的来临,我们再全面动手。”
“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不是小事情,这是张溥他们抓住的把柄,相信钱士升和侯询一定会抓住机会,不遗余力下手的,故而我们要认真应对。”
“徐先生,这次要麻烦你了,我给张凤翼大人、杨一鹏大人写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恳请他们出力,帮忙化解这件事情,至于说从什么角度出发,我也想好了。。。”
接下来的交谈,就进入到具体事宜的商议方面了。
郑勋睿、徐望华和郑锦宏开始了认真的商议。
郑勋睿提出来的应对措施,让徐望华和郑锦宏连连点头。(未完待续。)
相比较来说,郑勋睿走的道路更加的简洁和实效,他是从掌握军队出发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有了真正强大的基础,至于说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支持,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这世界上有骨气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读书人骨头都是软的,大清占据中原,大明无数的读书人投靠满清政权,在当初被视作蛮夷的满人麾下做官,照样过的滋润。
商贾就更不用说了,商人逐利,他们主要考虑的是赚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何评价天下的官吏和读书人,这个历史结论大都是强者决定和书写的,想要建设一个繁荣富足的社会,重点还是在于制度方面的建设,好的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用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制度来控制官府,让所有人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建立起来良好的社会风范,那才是国家强大起来的基础。
这些理论,穿越的郑勋睿是非常明白的。在他看来,张溥等人就是愤青,而且是那种只有嘴上功夫的愤青,成不了什么大事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郑勋睿对张溥等人是不在乎的,一旦他的实力足够的强大,对付张溥等人不过是举手之劳。
熊文灿、高起潜和吴甡等人分别写来信函,说朝廷派遣张溥巡按河南,郑勋睿没有放在眼里。没有花费什么心思去解读和分析,尽管他知道张溥到河南去调查,应该是有着不一般目的的,但他认为张溥在河南折腾不出什么东西。
一直到吴甡写来第二封的信函,可熊文灿和高起潜没有继续写信的时候,郑勋睿才开始重视,将前后的四封信结合起来看,他突然发现自己疏忽了,的确是小看了张溥。
这个时候,郑勋睿突然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身为复社领袖的张溥,因为结党的事情被罢官,身在南直隶,却能够决定乡试的结果,能够帮助被贬斥的周延儒重新成为内阁首辅,要不是身体的原因早逝,说不定就能够掀起来风浪。
这岂不是说明,张溥还是有着一定的能力和本事的。
郑勋睿有些懊恼了,或许是穿越的时间太长了,觉得自身已经熟悉了大明的一切。或许是因为郑家军足够强大了,能够控制局面了,或许是自身的地位很高了,慢慢出现藐视一切的心态。总之这个时候的他,处理事情缺乏了细节方面的琢磨。
这是不能够原谅的失误,治大国如烹小鲜,上位者能够克服自身的劣根性,能够掌控自身的情绪,时时刻刻处于清醒谦逊的状态。那才能够真正的成大事,也少走弯路。
徐望华和郑锦宏进入东林书屋的时候,发现郑勋睿的脸色很不好。
两人有些吃惊,最近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漕运很是顺利,郑家军也在逐步的扩大规模,招募军士的事宜也很是顺利,淮北和陕西等地亦没有遭遇到灾荒,两人很清楚,郑勋睿在他们的面前是不会掩饰心态的,一旦出现了比较重大的事宜,或者是对郑家军、淮北和陕西等地有影响的事宜,郑勋睿的表情就不会很好。
徐望华主动开口了。
“大人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
郑勋睿默默点头,事情也许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判断出现了问题,这不是好的预兆,这是提醒,提醒他今后还是要细心和小心,要及时发现一切不对的苗头,想到应对的办法。
“这里有四封来信,我一直不是很在意,故而也没有给你们看。”
郑勋睿指了指桌上的信函。
徐望华走过去,拿起了四封信函,递给郑锦宏两封,两人埋头看信了。
大约一刻钟之后,徐望华开口了。
“大人,属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张溥巡按河南,若是想着找寻郑家军进攻和打败流寇的麻烦,那他是自找苦吃,他这样做会得罪很多人,怕是东林党人也不允许他这样做,至于说李岩的事宜,那更没有什么大不了,牛金星和宋献策已经投靠官府,帮助熊文灿大人大败流寇,这里面也应该有李岩的功劳。。。”
徐望华的想法和郑勋睿前面的想法差不多,大概也是不大重视张溥等人。
郑锦宏学识不足,看信的时间用的长一些,等到徐望华说完后好一会,他才开口。
“少爷,张溥要是带走李岩和红娘子怎么办啊。”
郑勋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郑锦宏能够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就是极大的进步。
徐望华看着郑锦宏,略微思索了一会,脸色有些变化了。
“郑总兵说的对,大人,属下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一点,杞县的文书和诸多的存档,都被大人直接拿走了,不过知晓这件事情的人是不少的,张溥找到了杞县县令宋枫,还有府州县衙门其他人,甚至找到了布政使司,目的就是弄清楚其中的缘由,如此情况之下,朝廷自然是可以要求李岩和红娘子到京城去的。”
郑勋睿点点头。
“徐先生说的不错,锦宏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这是我的疏忽,当初就是想着将李岩过去的一切都抹掉,殊不知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且熊文灿、高起潜和吴甡第一次来信的时候,我没有在意,认为这里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张溥难以成大事,想不到李岩给牛金星和宋献策写去的信,果真惹出事情来了。”
擅长于分析的徐望华也跟着开口了。
“要是李岩和红娘子被押解到京城,那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他们会被定义为流寇,接下来就是大人包庇甚至是勾结流寇了。。。”
郑锦宏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他一直不理解,少爷为什么迟迟不对那些东林党人动手,这些人就好比是苍蝇,让人厌烦。
“少爷,属下觉得,既然张溥这样做,那就除掉他们的老巢,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不是在南直隶很是兴旺吗,那就让他们在南直隶没有立足之地。”
徐望华也点点头。
“属下觉得也应该如此,至于说找到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问题,那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找到他们一点点的问题,就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打压。”
郑勋睿没有对郑锦宏和徐望华提出的观点表态,反而开始询问了。
“钱士升、侯询都是内阁大臣,而且隐隐有控制内阁的局面,内阁首辅张至发的确没有什么能力,温体仁大人对张至发的分析是正确的,如此情况之下,若是我们在南直隶动手,且不说南京兵部尚书刘宗周大人的态度,朝廷里面过得去吗,万一引发了大的风波,我们能够从容的应对吗。”
郑勋睿的一席话,让徐望华和郑锦宏都低下头陷入到沉思之中。
这种沉默没有保持很长的时间。
徐望华再次开口了。
“大人,如此属下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请内阁次辅张凤翼大人,还有内阁大臣杨一鹏大人出面斡旋,想必此事就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了。”
郑勋睿点点头。
“徐先生,锦宏,我也考虑过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主要对手,就是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他们比后金鞑子和流寇都难以对付,尽管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拥有了广泛的支持,而且在朝廷之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尽量的团结士大夫阶层,严格的掌控商贾,动摇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根本力量。”
说到这里,郑勋睿站起身来。
“初期的斗争,我们要做到斗而不破,尚未到全面摊牌的地步,那我们就暗地里掏空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基础,等到时机真正的来临,我们再全面动手。”
“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不是小事情,这是张溥他们抓住的把柄,相信钱士升和侯询一定会抓住机会,不遗余力下手的,故而我们要认真应对。”
“徐先生,这次要麻烦你了,我给张凤翼大人、杨一鹏大人写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恳请他们出力,帮忙化解这件事情,至于说从什么角度出发,我也想好了。。。”
接下来的交谈,就进入到具体事宜的商议方面了。
郑勋睿、徐望华和郑锦宏开始了认真的商议。
郑勋睿提出来的应对措施,让徐望华和郑锦宏连连点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