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过去,襄阳府城失陷的结论终于出来了,承担主要责任的是已经死亡的襄阳水师指挥使,因为指挥使的倒戈,投降流寇,里应外合,导致襄阳府城失陷,襄阳府李知府等官员宁死不屈,抗击流寇,以身殉职,应该得到朝廷的表彰。
其他人也有责任,五省总督孙传庭、湖广巡抚方孔炤判断不明,杨嗣昌代表皇上予以训诫,要求其戴罪立功,彻底打败流寇。
湖广总兵左良玉没有任何的责任,相反其派遣的两万军士驰援襄阳府城,因为突然出现的变故,导致其损失惨重,朝廷应予以抚慰。
追究襄阳府城失陷不是杨嗣昌和高起潜最为主要的事情,他们需要拿出来实实在在的办法,如何的收复襄阳府城,如何的打败流寇,这期间孙传庭提出来了不少的建议,杨嗣昌和高起潜商议之后,最终认为调遣大军进入湖广与河南,抗击势大的流寇,为最佳办法。
经过琢磨,杨嗣昌提议调遣驻扎在松江府的松江总兵刘良佐,率领大军进入湖广,听从五省总督孙传庭的调遣,刘良佐麾下号称十万大军,尽管杨嗣昌和高起潜都不相信刘良佐麾下能够有这么多的军士,但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杨嗣昌同时还做出了决定,湖广、河南、四川、陕西以及山西总兵,悉数听从孙传庭的调遣,这一次必须要集中力量,给与流寇毁灭性的打击,从根本上彻底剿灭流寇。
不知不觉间,一场全范围的决战和厮杀,慢慢的浮出水面。
尽管遭遇到训斥,可孙传庭还是非常高兴的,身为五省总督,他虽然可以调遣诸多地方的兵力,但受到的掣肘也是很多的,毕竟各地的总兵都要顾及到本地方的利益。不可能倾巢出动剿灭流寇,那样很多的城池都处于无人防守的状态,孙传庭真的这样做了,各省的巡抚都不会答应。再说流寇移动速度本来就很快,五省大军真的集中起来,导致其他更加重要的城池失陷,那孙传庭是无法承担责任的。
调遣驻扎松江的刘良佐到河南与湖广剿灭流寇,这的确增加了力量。让孙传庭信心大增。
杨嗣昌做出的这些决定,得到了高起潜的支持。
表面看起来,两人之间的配合是很不错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湖广总兵左良玉深夜拜访高起潜的事情,杨嗣昌是知晓的,他和高起潜悉数都居住在官驿里面,不可能不知道,虽说左良玉逗留的时间很短,不过几分钟的时间,但想要表明态度足够了。至于说左良玉找到高起潜是什么事情,杨嗣昌更是明白。
襄阳水师指挥使的供词,杨嗣昌看第一遍就察觉出来了大问题,不过一个指挥使,怎么可能控制襄阳府城的南门,知府和参将等人干什么去了,战斗厮杀激烈的时候,知府和参将应是在南门镇守的,让一个指挥使控制了南门,并且打开南门。与流寇里应外合,这岂不是笑话了。
杨嗣昌倒不是怀疑左良玉与流寇勾结,这没有可能性,毕竟左良玉本人在武昌府。没有到襄阳府城去,而是派遣其麾下的参将率领两万大军去守卫,不过那位参将的表现,是值得怀疑的,襄阳水师指挥使肯定是见过参将的,可供词之中只字未提。
越是掩饰。就越是表现出来问题。
杨嗣昌凭着直觉,感觉到这个参将有问题。
也就在杨嗣昌怀疑的时候,湖广巡抚方孔炤带来了襄阳府城李知府的来信,这封来信是李知府痛斥参将麾下的军士,不守纪律,在襄阳府城胡作非为的控告。
看完这封来信,杨嗣昌隐隐明白了什么,左良玉为什么深夜去拜访高起潜,恐怕襄阳府城失守的责任,参将和襄阳水师指挥使的责任差不多的。
不过杨嗣昌不能够点破这一点,他没有证据,就算是有证据了,此刻将这些事情爆料出来,也没有太大的作用,除开能够严惩左良玉,引发皇上更大的愤怒,别无用处。
还有一点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各地的总兵,都是兵部直接管辖的,若是左良玉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脸上一样无关,也要遭受到皇上的训斥,至于说襄阳水师指挥使出现问题,兵部的责任就小很多了,各地的水师因为其性质特殊,一般都是属地管理和兵部管理结合起来的。
出于这样的考虑,杨嗣昌默认了那份供词。
高起潜也认同了这份供词。
襄阳府城已经失守,杨嗣昌最为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力量剿灭流寇,而且要组织起来足够强大的力量,想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要得到高起潜的支持。
默契就在这之间产生了。
杨嗣昌也想到了郑勋睿和郑家军,可如此关键的时刻,他决不能够提及郑家军,一旦郑家军出动,必然牵涉到郑勋睿,朝廷和兵部就要赋予郑勋睿足够的权力,这是皇上和朝廷都忌讳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提及郑勋睿和郑家军。
代表皇上和朝廷到湖广来调查,杨嗣昌也没有吃亏,方孔炤同样送来了厚礼,毕竟这件事情与方孔炤有着直接的联系。
五省总督孙传庭的态度,让杨嗣昌很是不满意。
因为孙传庭肩负打败和剿灭流寇的重任,故而杨嗣昌抽出了时间,与孙传庭两次长谈,可结果让杨嗣昌很不满意。
孙传庭也看过供词,对于襄阳府城的失陷,有着不小的怀疑,杨嗣昌委婉的劝解孙传庭,不要拘泥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主要还是看今后的事情。
可孙传庭没有明白,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让杨嗣昌非常恼火,若说孙传庭是为了真正的弄明白事情的原委,这还能够理解,可孙传庭提出这样的要求,同样是有私心的,一是为了摆脱自身失误的决定,二是为了能够更加集中权力。
孙传庭当初决定驰援南阳府城,湖广巡抚方孔炤在奏折里面已经委婉说明,孙传庭就是为了保护汝宁府和南阳府,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粮,而且事实说明,孙传庭驰援南阳府是错误的决定,南阳府城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重要性的程度,都不可能与襄阳府城比较,从这个方面来说,朝廷完全可以追究孙传庭的责任。
此外就是集中权力方面,孙传庭通过打压方孔炤、左良玉等人,能够更好的树立起来权威,特别是让左良玉等人服服帖帖,一旦能够指挥更多的军队,打败流寇就有了更多的把握,这不是坏事情,杨嗣昌也想到了,剿灭流寇必须要集中大量的兵力,可杨嗣昌不该总是拘泥于这件事情,在杨嗣昌已经委婉提醒的时候,还揪住不放。
最终杨嗣昌神色严肃的告诉孙传庭,他已经做出了决定,明确了襄阳府城失陷的各方责任,或许是看见杨嗣昌的态度不对,孙传庭才不追究了。
杨嗣昌也是凡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身为内阁大臣,他需要得到尊重,他并非如同高起潜一样见钱眼开,但他看重态度,方孔炤、左良玉甚至是吴甡都专门到官驿来拜访了,偏偏孙传庭没有任何的表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而且说话还显得特别有道理。
因为这样的原因,杨嗣昌开始看不惯孙传庭。
从襄阳府城失陷的原因来看,孙传庭应该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因为孙传庭已经专门给方孔炤写信,要求巡抚衙门注意襄阳府城防守的事宜,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方孔炤和左良玉等人,可杨嗣昌偏偏要让孙传庭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将其名字排在了最前面。
不明就里的孙传庭,倒是没有争辩,毕竟自身也有理亏的地方,朝廷如此的处理算是很不错了,至于说彻底追究责任的事情,孙传庭也闭口不言了,实际上在追究的过程之中,他已经感觉到方孔炤和左良玉等人的态度不对了。
一场调查,可谓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可惜谁都没有想到,这样的一次调查,已经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左良玉对孙传庭心存不满,认为孙传庭有意要整人,杨嗣昌对孙传庭看不惯,认为孙传庭态度倨傲,目中无人。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直接牵涉到剿灭流寇战斗的,更何况杨嗣昌已经做出了决定,准备调动更多的兵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剿灭流寇,如此的情况之下,将帅之间已经不合,可知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在武昌府停留了五天的时间,杨嗣昌和高起潜离开武昌府,赶赴京城,他们在武昌府商议的所有事宜,需要回到京城去禀报,更需要得到皇上的首肯,尽管说高起潜私下里给皇上已经呈奏了,皇上下旨只是时间问题,但前后已经耽误了这么多的时间,不知道流寇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杨嗣昌和高起潜之间商议出来的作战部署,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落实。
孙传庭留在武昌府等候皇上的圣旨,吴甡回到开封。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场规模宏大的厮杀,即将铺开。(未完待续。)
其他人也有责任,五省总督孙传庭、湖广巡抚方孔炤判断不明,杨嗣昌代表皇上予以训诫,要求其戴罪立功,彻底打败流寇。
湖广总兵左良玉没有任何的责任,相反其派遣的两万军士驰援襄阳府城,因为突然出现的变故,导致其损失惨重,朝廷应予以抚慰。
追究襄阳府城失陷不是杨嗣昌和高起潜最为主要的事情,他们需要拿出来实实在在的办法,如何的收复襄阳府城,如何的打败流寇,这期间孙传庭提出来了不少的建议,杨嗣昌和高起潜商议之后,最终认为调遣大军进入湖广与河南,抗击势大的流寇,为最佳办法。
经过琢磨,杨嗣昌提议调遣驻扎在松江府的松江总兵刘良佐,率领大军进入湖广,听从五省总督孙传庭的调遣,刘良佐麾下号称十万大军,尽管杨嗣昌和高起潜都不相信刘良佐麾下能够有这么多的军士,但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杨嗣昌同时还做出了决定,湖广、河南、四川、陕西以及山西总兵,悉数听从孙传庭的调遣,这一次必须要集中力量,给与流寇毁灭性的打击,从根本上彻底剿灭流寇。
不知不觉间,一场全范围的决战和厮杀,慢慢的浮出水面。
尽管遭遇到训斥,可孙传庭还是非常高兴的,身为五省总督,他虽然可以调遣诸多地方的兵力,但受到的掣肘也是很多的,毕竟各地的总兵都要顾及到本地方的利益。不可能倾巢出动剿灭流寇,那样很多的城池都处于无人防守的状态,孙传庭真的这样做了,各省的巡抚都不会答应。再说流寇移动速度本来就很快,五省大军真的集中起来,导致其他更加重要的城池失陷,那孙传庭是无法承担责任的。
调遣驻扎松江的刘良佐到河南与湖广剿灭流寇,这的确增加了力量。让孙传庭信心大增。
杨嗣昌做出的这些决定,得到了高起潜的支持。
表面看起来,两人之间的配合是很不错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湖广总兵左良玉深夜拜访高起潜的事情,杨嗣昌是知晓的,他和高起潜悉数都居住在官驿里面,不可能不知道,虽说左良玉逗留的时间很短,不过几分钟的时间,但想要表明态度足够了。至于说左良玉找到高起潜是什么事情,杨嗣昌更是明白。
襄阳水师指挥使的供词,杨嗣昌看第一遍就察觉出来了大问题,不过一个指挥使,怎么可能控制襄阳府城的南门,知府和参将等人干什么去了,战斗厮杀激烈的时候,知府和参将应是在南门镇守的,让一个指挥使控制了南门,并且打开南门。与流寇里应外合,这岂不是笑话了。
杨嗣昌倒不是怀疑左良玉与流寇勾结,这没有可能性,毕竟左良玉本人在武昌府。没有到襄阳府城去,而是派遣其麾下的参将率领两万大军去守卫,不过那位参将的表现,是值得怀疑的,襄阳水师指挥使肯定是见过参将的,可供词之中只字未提。
越是掩饰。就越是表现出来问题。
杨嗣昌凭着直觉,感觉到这个参将有问题。
也就在杨嗣昌怀疑的时候,湖广巡抚方孔炤带来了襄阳府城李知府的来信,这封来信是李知府痛斥参将麾下的军士,不守纪律,在襄阳府城胡作非为的控告。
看完这封来信,杨嗣昌隐隐明白了什么,左良玉为什么深夜去拜访高起潜,恐怕襄阳府城失守的责任,参将和襄阳水师指挥使的责任差不多的。
不过杨嗣昌不能够点破这一点,他没有证据,就算是有证据了,此刻将这些事情爆料出来,也没有太大的作用,除开能够严惩左良玉,引发皇上更大的愤怒,别无用处。
还有一点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各地的总兵,都是兵部直接管辖的,若是左良玉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脸上一样无关,也要遭受到皇上的训斥,至于说襄阳水师指挥使出现问题,兵部的责任就小很多了,各地的水师因为其性质特殊,一般都是属地管理和兵部管理结合起来的。
出于这样的考虑,杨嗣昌默认了那份供词。
高起潜也认同了这份供词。
襄阳府城已经失守,杨嗣昌最为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力量剿灭流寇,而且要组织起来足够强大的力量,想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要得到高起潜的支持。
默契就在这之间产生了。
杨嗣昌也想到了郑勋睿和郑家军,可如此关键的时刻,他决不能够提及郑家军,一旦郑家军出动,必然牵涉到郑勋睿,朝廷和兵部就要赋予郑勋睿足够的权力,这是皇上和朝廷都忌讳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提及郑勋睿和郑家军。
代表皇上和朝廷到湖广来调查,杨嗣昌也没有吃亏,方孔炤同样送来了厚礼,毕竟这件事情与方孔炤有着直接的联系。
五省总督孙传庭的态度,让杨嗣昌很是不满意。
因为孙传庭肩负打败和剿灭流寇的重任,故而杨嗣昌抽出了时间,与孙传庭两次长谈,可结果让杨嗣昌很不满意。
孙传庭也看过供词,对于襄阳府城的失陷,有着不小的怀疑,杨嗣昌委婉的劝解孙传庭,不要拘泥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主要还是看今后的事情。
可孙传庭没有明白,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让杨嗣昌非常恼火,若说孙传庭是为了真正的弄明白事情的原委,这还能够理解,可孙传庭提出这样的要求,同样是有私心的,一是为了摆脱自身失误的决定,二是为了能够更加集中权力。
孙传庭当初决定驰援南阳府城,湖广巡抚方孔炤在奏折里面已经委婉说明,孙传庭就是为了保护汝宁府和南阳府,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粮,而且事实说明,孙传庭驰援南阳府是错误的决定,南阳府城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重要性的程度,都不可能与襄阳府城比较,从这个方面来说,朝廷完全可以追究孙传庭的责任。
此外就是集中权力方面,孙传庭通过打压方孔炤、左良玉等人,能够更好的树立起来权威,特别是让左良玉等人服服帖帖,一旦能够指挥更多的军队,打败流寇就有了更多的把握,这不是坏事情,杨嗣昌也想到了,剿灭流寇必须要集中大量的兵力,可杨嗣昌不该总是拘泥于这件事情,在杨嗣昌已经委婉提醒的时候,还揪住不放。
最终杨嗣昌神色严肃的告诉孙传庭,他已经做出了决定,明确了襄阳府城失陷的各方责任,或许是看见杨嗣昌的态度不对,孙传庭才不追究了。
杨嗣昌也是凡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身为内阁大臣,他需要得到尊重,他并非如同高起潜一样见钱眼开,但他看重态度,方孔炤、左良玉甚至是吴甡都专门到官驿来拜访了,偏偏孙传庭没有任何的表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而且说话还显得特别有道理。
因为这样的原因,杨嗣昌开始看不惯孙传庭。
从襄阳府城失陷的原因来看,孙传庭应该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因为孙传庭已经专门给方孔炤写信,要求巡抚衙门注意襄阳府城防守的事宜,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方孔炤和左良玉等人,可杨嗣昌偏偏要让孙传庭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将其名字排在了最前面。
不明就里的孙传庭,倒是没有争辩,毕竟自身也有理亏的地方,朝廷如此的处理算是很不错了,至于说彻底追究责任的事情,孙传庭也闭口不言了,实际上在追究的过程之中,他已经感觉到方孔炤和左良玉等人的态度不对了。
一场调查,可谓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可惜谁都没有想到,这样的一次调查,已经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左良玉对孙传庭心存不满,认为孙传庭有意要整人,杨嗣昌对孙传庭看不惯,认为孙传庭态度倨傲,目中无人。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直接牵涉到剿灭流寇战斗的,更何况杨嗣昌已经做出了决定,准备调动更多的兵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剿灭流寇,如此的情况之下,将帅之间已经不合,可知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在武昌府停留了五天的时间,杨嗣昌和高起潜离开武昌府,赶赴京城,他们在武昌府商议的所有事宜,需要回到京城去禀报,更需要得到皇上的首肯,尽管说高起潜私下里给皇上已经呈奏了,皇上下旨只是时间问题,但前后已经耽误了这么多的时间,不知道流寇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杨嗣昌和高起潜之间商议出来的作战部署,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落实。
孙传庭留在武昌府等候皇上的圣旨,吴甡回到开封。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场规模宏大的厮杀,即将铺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