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元三年的春节,京城格外的热闹,庙会里面人山人海,各种杂耍和小吃鳞次栉比,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这次的春节,京城的百姓是安安心心庆贺的。
紫禁城里面没有那么轻松,需要考虑和筹划的事情很多,就连郑勋睿都感觉有些疲惫了,科举考试的事宜,商贸的事宜,征伐大清国的事宜,统一草原的问题,更加主要的是让大明王朝强盛富庶的问题等等。
大明各地都恢复了平静,流寇以及八旗军造成的伤害正在慢慢的淡去,尽管说天灾还是一定程度的存在,不过有了各级官府的大力抚恤,灾害也不是很大问题了。
平静之后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这种迅速的发展,不代表大明各地今后就会总是如此迅速的发展,大灾大难之后,地方上恢复的速度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老百姓只要稳定下来,一定会勤勤恳恳的做事情,期盼能够过上好日子。
朝中的文武大臣对于各地的发展,是由衷高兴的,但郑勋睿很是冷静,他知道如今的发展,不过是表面情况,老百姓之所以能够稳定下来,主要还是老天的关照,瑞元二年没有遭遇太多的天灾,粮食基本都丰收了,老百姓有饭吃了,心也就定下来了。
大明王朝真正的想着要发展,还是要发展商贸,依靠农业来支撑,不可能有着长足的发展,可商贸又是需要依托产业的,现如今的商贸,集中在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等日用生活品方面,且都是零星的,南方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作坊。主要生产茶叶、瓷器和丝绸等等商品,不过各级的官府对于这些大型的作坊,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官吏甚至认为大型的作坊不应该鼓励和提倡,因为作坊里面做事情的人太多。都是青壮,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就连一些大型作坊的老板,都很是担心,害怕因为作坊的人太多,影响到每年的春耕和秋收。
郑勋睿对大型作坊是极力的鼓励和支持的,甚至在春节期间都下了圣旨,要求各级官府务必要大力支持各类大型和小型的作坊。皇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更是要实际予以支持。
从赋税的角度考虑,海外贸易已经成为大明的半壁江山,这一点内阁所有大臣都感受到了,按照郑勋睿的要求,每一个月户部会上奏赋税收支的情况,其中主要就是海外贸易和商贸的赋税,农业赋税的时间固定,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其余时间是没有的。
朝廷的开销同样是巨大的,官吏的俸禄以及郑家军的军饷。这种开销的份额,根本不是崇祯年间可以想象的事情。
皇家银行的作用也完全展露出来,大明宝钞已经更名为纸币。不过下面的人还是习惯性的称呼其为宝钞,皇家银行已经完全掌握了发行纸币的权力,更多的行家里手进入到皇家银行,不断测算应该发行的纸笔的数量。
郑勋睿要求大明的纸币不仅仅是陆地上流行,还要到海外去,这就让文曼珊等人加强了与海外驻扎的郑家军的联系,而所谓驻扎在海外的郑家军,主要就是台湾与巴达维亚的郑家军了,统领这些军士的是郑家军副总兵洪欣贵。
洪欣贵当初率领郑家军水师剿灭了东印度公司之后。就奉命驻扎在巴达维亚,一方面训练郑家军的水师。一方面彻底掌控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而控制了巴达维亚以及附近的诸多岛屿之后。也就完全掌控了海上贸易的通道。
郑勋睿给与了洪欣贵充足的权力,从巴达维亚送到朝廷的海外贸易的赋税,洪欣贵可以保留两成,主要是用于巴达维亚水师的开销,包括水师的扩充。
如今的大明水师,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一年多时间过去,洪欣贵统领的水师,招募了不少东南亚以及海外的人员,甚至一些雇佣兵也进入到了水师之中,这些军士一些留在了巴达维亚,更多的来到了大明水师的总部蓬莱,接受军纪军规的训练。
驻扎巴达维亚的水师时常调防,参将丁宝坤好几次率领调防的水师将士前往巴达维亚,海外驻防的时间一般都是半年左右,之后这些水师将士可以回到大明与家人团聚。
郑勋睿手中拿着洪欣贵从巴达维亚写来的密折,看的很是仔细。
内阁首辅徐望华,内阁次辅周延儒,内阁大臣、兵部尚书熊文灿,以及户部对外贸易司的郎中郑芝龙,员外郎科恩、亨利等人,都在下首默默的等候。
看完密折之后,郑勋睿将密折递给了徐望华。
“徐爱卿,将密折念给众人听听。”
洪欣贵密折的内容众人终于知晓了,原来东印度公司的覆灭,直接影响到了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等国的利益,以前这些地方对外的贸易,特别是对于东南亚、日本以及大明的贸易,基本都是依托东印度公司,现在要服从大明朝廷的规矩,作为海上的强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是难以承受的,他们历来都是海上贸易规则的制定者,现如今要按照大明朝廷定下的规矩办事情,肯定是不服气的,于是一贯对立的他们,联合起来,组成所谓的无敌舰队,准备再次掌控海上贸易的事宜。
有趣的是,西班牙等国出兵的由头,竟然是要恢复东印度公司。
听完奏折的内容,科恩与亨利的脸色变幻莫测。
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了科恩与亨利两人。
首先开口的是肯恩,曾经的东印度公司的总裁,现在的户部员外郎。
“尊敬的皇帝陛下,臣认为驻扎在巴达维亚的洪将军,一定能够妥善的处理此事,皇帝陛下只要授权给洪将军,就能够彻底化解危机。”
郑勋睿看着科恩开口了。
“科恩,想说什么就直接说,朕想知道让洪欣贵如何处理此事,打击所谓的无敌舰队是肯定的,打败这所谓的无敌舰队之后,该如何做,我大明水师是不是远渡重洋,前往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等地。”
科恩与亨利两人的身体都微微颤抖,他们当然清楚皇上的意思,也知道大明王朝有着这样的实力,肯定是能够横扫西班牙等地的,不过他们不愿意看见此等情况的出现。
郑勋睿笑了。
“科恩,亨利,朕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怕是不愿意看见大明水师横扫海外的,毕竟那里是那么的家乡,可有一点你们必须要明白,这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的,当初你们的东印度公司,不也是秉承这个道理,来到东南亚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甚至拥有了自身的武装,可以与其他国家签署任何的协议,就是因为东印度公司有实力。”
“朕要求我大明水师出兵海外,肯定是为了商贸的,同时也要宣扬我大明之文化,吸纳海外之文化,这两年时间以来,大量海外之人进入到我大明,单单广州府一地,从阿拉伯过来的人员就接近十万人了,可各级的官府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事宜,海外贸易司也仅仅是从商贸的角度出发考虑一切的事宜。”
“水师出兵海外是肯定的,今后我大明水师还要驻扎到更加远的地方,不过朕所谓的驻兵海外,是需要有规矩的。”
“包括海外之人前往大明来做生意,从事商贸事宜,以及他们到大明来参加科举考试等等,都需要有规矩,这个规矩必须是朝廷拿出来,出征的水师、各级官府以及那些海外之人遵守就可以了。”
“谁来确定这个规矩,朕想过了,由内阁次辅周大人牵头,海外贸易司参与,务必在一个月时间之内,确定下来规矩,不管是想着到我大明来生活定居的海外之人,还是准备出去在海外做生意的商贾,甚至是准备到海外去生活的我大明子民,都要遵照这个规矩执行。”
“朕特别强调的一点,那就是我大明水师,前往海外去征伐,主要目的还是打通商贸途径,只有那些不遵守海上贸易规矩的人,才会遭遇我大明水师的打击,凡是遵守我大明海上贸易规矩之人,我大明水师同样也是要保护的。”
。。。
郑勋睿说完之后,科恩与亨利很快明白其中意思了。
科恩单膝跪地,很快开口了。
“皇帝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一定竭尽全力,在周大人要求下,参与到规矩的制定之中。”
郑勋睿挥挥手,示意科恩站起身来。
“科恩,亨利,这方面你们的确是有经验的,东印度公司的诸多规矩,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有一点你们记住,你们现在是大明朝廷的官员,所制定的规矩,一定要为大明朝廷的利益考虑,其实你们已经是我大明之人,包括那些进入我大明,想着一辈子在这里生活之人,都是我大明之人,有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希望你们制定出来的规矩,能够吸纳更多海外之人来到我大明。”
郑勋睿说到这里,徐望华、周延儒、熊文灿和郑芝龙等人也明白其中意思了。(未完待续。)
紫禁城里面没有那么轻松,需要考虑和筹划的事情很多,就连郑勋睿都感觉有些疲惫了,科举考试的事宜,商贸的事宜,征伐大清国的事宜,统一草原的问题,更加主要的是让大明王朝强盛富庶的问题等等。
大明各地都恢复了平静,流寇以及八旗军造成的伤害正在慢慢的淡去,尽管说天灾还是一定程度的存在,不过有了各级官府的大力抚恤,灾害也不是很大问题了。
平静之后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这种迅速的发展,不代表大明各地今后就会总是如此迅速的发展,大灾大难之后,地方上恢复的速度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老百姓只要稳定下来,一定会勤勤恳恳的做事情,期盼能够过上好日子。
朝中的文武大臣对于各地的发展,是由衷高兴的,但郑勋睿很是冷静,他知道如今的发展,不过是表面情况,老百姓之所以能够稳定下来,主要还是老天的关照,瑞元二年没有遭遇太多的天灾,粮食基本都丰收了,老百姓有饭吃了,心也就定下来了。
大明王朝真正的想着要发展,还是要发展商贸,依靠农业来支撑,不可能有着长足的发展,可商贸又是需要依托产业的,现如今的商贸,集中在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等日用生活品方面,且都是零星的,南方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作坊。主要生产茶叶、瓷器和丝绸等等商品,不过各级的官府对于这些大型的作坊,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官吏甚至认为大型的作坊不应该鼓励和提倡,因为作坊里面做事情的人太多。都是青壮,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就连一些大型作坊的老板,都很是担心,害怕因为作坊的人太多,影响到每年的春耕和秋收。
郑勋睿对大型作坊是极力的鼓励和支持的,甚至在春节期间都下了圣旨,要求各级官府务必要大力支持各类大型和小型的作坊。皇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更是要实际予以支持。
从赋税的角度考虑,海外贸易已经成为大明的半壁江山,这一点内阁所有大臣都感受到了,按照郑勋睿的要求,每一个月户部会上奏赋税收支的情况,其中主要就是海外贸易和商贸的赋税,农业赋税的时间固定,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其余时间是没有的。
朝廷的开销同样是巨大的,官吏的俸禄以及郑家军的军饷。这种开销的份额,根本不是崇祯年间可以想象的事情。
皇家银行的作用也完全展露出来,大明宝钞已经更名为纸币。不过下面的人还是习惯性的称呼其为宝钞,皇家银行已经完全掌握了发行纸币的权力,更多的行家里手进入到皇家银行,不断测算应该发行的纸笔的数量。
郑勋睿要求大明的纸币不仅仅是陆地上流行,还要到海外去,这就让文曼珊等人加强了与海外驻扎的郑家军的联系,而所谓驻扎在海外的郑家军,主要就是台湾与巴达维亚的郑家军了,统领这些军士的是郑家军副总兵洪欣贵。
洪欣贵当初率领郑家军水师剿灭了东印度公司之后。就奉命驻扎在巴达维亚,一方面训练郑家军的水师。一方面彻底掌控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而控制了巴达维亚以及附近的诸多岛屿之后。也就完全掌控了海上贸易的通道。
郑勋睿给与了洪欣贵充足的权力,从巴达维亚送到朝廷的海外贸易的赋税,洪欣贵可以保留两成,主要是用于巴达维亚水师的开销,包括水师的扩充。
如今的大明水师,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一年多时间过去,洪欣贵统领的水师,招募了不少东南亚以及海外的人员,甚至一些雇佣兵也进入到了水师之中,这些军士一些留在了巴达维亚,更多的来到了大明水师的总部蓬莱,接受军纪军规的训练。
驻扎巴达维亚的水师时常调防,参将丁宝坤好几次率领调防的水师将士前往巴达维亚,海外驻防的时间一般都是半年左右,之后这些水师将士可以回到大明与家人团聚。
郑勋睿手中拿着洪欣贵从巴达维亚写来的密折,看的很是仔细。
内阁首辅徐望华,内阁次辅周延儒,内阁大臣、兵部尚书熊文灿,以及户部对外贸易司的郎中郑芝龙,员外郎科恩、亨利等人,都在下首默默的等候。
看完密折之后,郑勋睿将密折递给了徐望华。
“徐爱卿,将密折念给众人听听。”
洪欣贵密折的内容众人终于知晓了,原来东印度公司的覆灭,直接影响到了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等国的利益,以前这些地方对外的贸易,特别是对于东南亚、日本以及大明的贸易,基本都是依托东印度公司,现在要服从大明朝廷的规矩,作为海上的强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是难以承受的,他们历来都是海上贸易规则的制定者,现如今要按照大明朝廷定下的规矩办事情,肯定是不服气的,于是一贯对立的他们,联合起来,组成所谓的无敌舰队,准备再次掌控海上贸易的事宜。
有趣的是,西班牙等国出兵的由头,竟然是要恢复东印度公司。
听完奏折的内容,科恩与亨利的脸色变幻莫测。
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了科恩与亨利两人。
首先开口的是肯恩,曾经的东印度公司的总裁,现在的户部员外郎。
“尊敬的皇帝陛下,臣认为驻扎在巴达维亚的洪将军,一定能够妥善的处理此事,皇帝陛下只要授权给洪将军,就能够彻底化解危机。”
郑勋睿看着科恩开口了。
“科恩,想说什么就直接说,朕想知道让洪欣贵如何处理此事,打击所谓的无敌舰队是肯定的,打败这所谓的无敌舰队之后,该如何做,我大明水师是不是远渡重洋,前往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等地。”
科恩与亨利两人的身体都微微颤抖,他们当然清楚皇上的意思,也知道大明王朝有着这样的实力,肯定是能够横扫西班牙等地的,不过他们不愿意看见此等情况的出现。
郑勋睿笑了。
“科恩,亨利,朕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怕是不愿意看见大明水师横扫海外的,毕竟那里是那么的家乡,可有一点你们必须要明白,这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的,当初你们的东印度公司,不也是秉承这个道理,来到东南亚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甚至拥有了自身的武装,可以与其他国家签署任何的协议,就是因为东印度公司有实力。”
“朕要求我大明水师出兵海外,肯定是为了商贸的,同时也要宣扬我大明之文化,吸纳海外之文化,这两年时间以来,大量海外之人进入到我大明,单单广州府一地,从阿拉伯过来的人员就接近十万人了,可各级的官府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事宜,海外贸易司也仅仅是从商贸的角度出发考虑一切的事宜。”
“水师出兵海外是肯定的,今后我大明水师还要驻扎到更加远的地方,不过朕所谓的驻兵海外,是需要有规矩的。”
“包括海外之人前往大明来做生意,从事商贸事宜,以及他们到大明来参加科举考试等等,都需要有规矩,这个规矩必须是朝廷拿出来,出征的水师、各级官府以及那些海外之人遵守就可以了。”
“谁来确定这个规矩,朕想过了,由内阁次辅周大人牵头,海外贸易司参与,务必在一个月时间之内,确定下来规矩,不管是想着到我大明来生活定居的海外之人,还是准备出去在海外做生意的商贾,甚至是准备到海外去生活的我大明子民,都要遵照这个规矩执行。”
“朕特别强调的一点,那就是我大明水师,前往海外去征伐,主要目的还是打通商贸途径,只有那些不遵守海上贸易规矩的人,才会遭遇我大明水师的打击,凡是遵守我大明海上贸易规矩之人,我大明水师同样也是要保护的。”
。。。
郑勋睿说完之后,科恩与亨利很快明白其中意思了。
科恩单膝跪地,很快开口了。
“皇帝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一定竭尽全力,在周大人要求下,参与到规矩的制定之中。”
郑勋睿挥挥手,示意科恩站起身来。
“科恩,亨利,这方面你们的确是有经验的,东印度公司的诸多规矩,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有一点你们记住,你们现在是大明朝廷的官员,所制定的规矩,一定要为大明朝廷的利益考虑,其实你们已经是我大明之人,包括那些进入我大明,想着一辈子在这里生活之人,都是我大明之人,有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希望你们制定出来的规矩,能够吸纳更多海外之人来到我大明。”
郑勋睿说到这里,徐望华、周延儒、熊文灿和郑芝龙等人也明白其中意思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