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更完毕
埃及和英国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拿破仑的一举一动,他依旧关注着双方之间爆发的冲突,英国舰队的动向还有陆军的走向,结果如同拿破仑猜测的一样,他们试图从北一路莽下去,直接攻入开罗,只不过这个单纯的想法被埃及人终结了。
英国军队遇到的抵抗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或许是英国指挥没有将这些殖民地的反抗当做一回事,依旧用之前的手段来处理。
结果发生的这一幕活生生打在了沃尔斯利的脸上,英国人的三次进攻都被阻拦,并且在道瓦尔村的附近,遭到了埃及军队的强烈反抗。
拿破仑依旧抱着看戏的态度,此时苏伊士运河采取了静坐战的态度,冷眼目睹大不列颠在入侵中失势,但是绝不伸出援手。
他已经向格莱斯顿表明了态度,法国绝对不会增援英国军队,但如果英国军队想要打苏伊士运河的主意,他们已经为英国人准备好了特殊的礼物。
马克沁机枪改变了战争的形式,那么法国的火炮则拉开了巨炮时代的序幕。
155毫米加农炮第一次投入了战场,其他国家都是军工企业影响政府,唯独施耐德是被拿破仑逼着去研发火炮和枪支,虽然给整个施耐德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只有他们内部的高层才明白拿破仑不断研发武器的秘密。
他们试图进行一场毁灭式的战争,现在的疯狂生产军备都是为了未来的那场战争做准备,虽然从拿破仑的口中他还不知道那场战争到底会将欧洲拖入怎样的深渊之中,但是从高层三缄其口的态度看来,施耐德不过是无形之中的推手而已。
此时的拿破仑日子也并不好过,康罗贝尔已经连续从前线发了四份电报回来,都是主动请缨的电报。
康罗贝尔估计自己是最后一次担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的位置了,所以在退下来之前想留下一场精彩的战役,给军旅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然而宣战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拿破仑的手里,他得到的回复永远只有一个。
耐心等待。
在康罗贝尔看来,节节败退的埃及根本阻拦不了英国军队的前进,他们如果再不介入的话,等到英国人拿下了开罗,他们就会立刻掉转头向苏伊士运河进攻。
然而康罗贝尔等到的答复依旧是耐心等待。
不过他们的盟友却没有这么好的耐心,虽然是法国和德国联合进攻,但是对于迟迟不动的行为,腓特烈三世也亲自的致电拿破仑,询问原因。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帮助埃及人,难道要等着对方坐享其成么?德国人的脑子为什么还是这么死板,就不能换一个方式看待问题么?”
对于迫不及待的德国人,拿破仑非常不屑的说道,“埃及人还能阻拦英国的进攻,就意味着他们依旧拥有抵御外敌的能力。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反倒是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在埃及问题中获利最大化。”
现在法德联盟是动摇英埃战争最重要的一环,只要他们存在英国人就要考虑一个问题。
他的身边还潜伏着一头法兰西的狮子,一只德意志之鹰。蠢蠢欲动的准备争夺胜利的果实。
拿破仑拿起了笔,打算给腓特烈三世写一封密信,告诉对方自己详细的计划。他可不想让德国那帮为了德意志而前进的容克军国主义贵族们坏了好事。加上现在联军总指挥康罗贝尔也已经躁动不安,他是时候应该稳住所有人了。
此时的腓特烈三世也心乱如麻,主张进攻的毛奇参谋部长对法国人的所作所为自始至终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之前他就劝告过德皇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截断英国军队进攻的后路,然后采取背后袭击的方式,进行包围和剿灭。
然而法国人对于毛奇提出的计谋却不屑一顾,巴黎方面并没有采取对方的建议。
就在腓特烈三世心神不宁的时候,他接到了来自巴黎的来信。
拿破仑的信几乎是以快马加鞭的方式送到他的手中,手中的书信有好几处都有模糊的痕迹,可以看出拿破仑的这封信写的非常匆忙,几乎墨水还没有干涸就直接塞进了信封,寄到自己手中。
而里面的内容也同样没有让腓特烈三世失望,拿破仑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现在并不是联合军队出动的最好机会,我们应该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去面对这场厮杀,在最后的决战到来之前,尽量的保留实力。”
“等到开罗知道自己抵御不了英国人的进攻时,他们自然会向法德联军求助,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以光明正大的理由,比英国提前一步进入开罗,并且发动政变,一鼓作气的拿下祖国党。然后再调转枪口对准沃尔斯利的军队。恐怕英国人会被气疯。这也是拿下埃及唯一的方法。”
“我们不是来跟英国硬碰硬的,只有智取才是上策。等到法国取得先机之后,整个战场的局势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前后加攻英国军队,足以逼得他们无路可退。”
“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
读完了拿破仑的信之后,腓特烈三世松了一口气,也决定不再去过问埃及的情况了。因为他知道对方心里有数,怎么去应对那些该死的英国佬。
怕是以毛奇为首的总参谋部这次只能彻底的闭嘴了,因为他赞同了巴黎制定的计划。
“这就是特洛伊木马啊。”
“而且走投无路的阿拉比最终也一定会选择这条路,简直就是无懈可击的一个局。”
腓特烈把信放在了桌上,这一次他彻底的闭嘴了,也准备让吵吵嚷嚷的参谋部闭上嘴巴。
幸好现在法国是英国的盟友,而不是敌人。
他依旧是当初将阿尔卑斯山踩在脚下的战争巨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腓特烈三世轻声的说道,“看来法国和英国之间,有一场有趣的较量了。”
埃及和英国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拿破仑的一举一动,他依旧关注着双方之间爆发的冲突,英国舰队的动向还有陆军的走向,结果如同拿破仑猜测的一样,他们试图从北一路莽下去,直接攻入开罗,只不过这个单纯的想法被埃及人终结了。
英国军队遇到的抵抗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或许是英国指挥没有将这些殖民地的反抗当做一回事,依旧用之前的手段来处理。
结果发生的这一幕活生生打在了沃尔斯利的脸上,英国人的三次进攻都被阻拦,并且在道瓦尔村的附近,遭到了埃及军队的强烈反抗。
拿破仑依旧抱着看戏的态度,此时苏伊士运河采取了静坐战的态度,冷眼目睹大不列颠在入侵中失势,但是绝不伸出援手。
他已经向格莱斯顿表明了态度,法国绝对不会增援英国军队,但如果英国军队想要打苏伊士运河的主意,他们已经为英国人准备好了特殊的礼物。
马克沁机枪改变了战争的形式,那么法国的火炮则拉开了巨炮时代的序幕。
155毫米加农炮第一次投入了战场,其他国家都是军工企业影响政府,唯独施耐德是被拿破仑逼着去研发火炮和枪支,虽然给整个施耐德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只有他们内部的高层才明白拿破仑不断研发武器的秘密。
他们试图进行一场毁灭式的战争,现在的疯狂生产军备都是为了未来的那场战争做准备,虽然从拿破仑的口中他还不知道那场战争到底会将欧洲拖入怎样的深渊之中,但是从高层三缄其口的态度看来,施耐德不过是无形之中的推手而已。
此时的拿破仑日子也并不好过,康罗贝尔已经连续从前线发了四份电报回来,都是主动请缨的电报。
康罗贝尔估计自己是最后一次担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的位置了,所以在退下来之前想留下一场精彩的战役,给军旅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然而宣战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拿破仑的手里,他得到的回复永远只有一个。
耐心等待。
在康罗贝尔看来,节节败退的埃及根本阻拦不了英国军队的前进,他们如果再不介入的话,等到英国人拿下了开罗,他们就会立刻掉转头向苏伊士运河进攻。
然而康罗贝尔等到的答复依旧是耐心等待。
不过他们的盟友却没有这么好的耐心,虽然是法国和德国联合进攻,但是对于迟迟不动的行为,腓特烈三世也亲自的致电拿破仑,询问原因。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帮助埃及人,难道要等着对方坐享其成么?德国人的脑子为什么还是这么死板,就不能换一个方式看待问题么?”
对于迫不及待的德国人,拿破仑非常不屑的说道,“埃及人还能阻拦英国的进攻,就意味着他们依旧拥有抵御外敌的能力。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反倒是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在埃及问题中获利最大化。”
现在法德联盟是动摇英埃战争最重要的一环,只要他们存在英国人就要考虑一个问题。
他的身边还潜伏着一头法兰西的狮子,一只德意志之鹰。蠢蠢欲动的准备争夺胜利的果实。
拿破仑拿起了笔,打算给腓特烈三世写一封密信,告诉对方自己详细的计划。他可不想让德国那帮为了德意志而前进的容克军国主义贵族们坏了好事。加上现在联军总指挥康罗贝尔也已经躁动不安,他是时候应该稳住所有人了。
此时的腓特烈三世也心乱如麻,主张进攻的毛奇参谋部长对法国人的所作所为自始至终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之前他就劝告过德皇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截断英国军队进攻的后路,然后采取背后袭击的方式,进行包围和剿灭。
然而法国人对于毛奇提出的计谋却不屑一顾,巴黎方面并没有采取对方的建议。
就在腓特烈三世心神不宁的时候,他接到了来自巴黎的来信。
拿破仑的信几乎是以快马加鞭的方式送到他的手中,手中的书信有好几处都有模糊的痕迹,可以看出拿破仑的这封信写的非常匆忙,几乎墨水还没有干涸就直接塞进了信封,寄到自己手中。
而里面的内容也同样没有让腓特烈三世失望,拿破仑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现在并不是联合军队出动的最好机会,我们应该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去面对这场厮杀,在最后的决战到来之前,尽量的保留实力。”
“等到开罗知道自己抵御不了英国人的进攻时,他们自然会向法德联军求助,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以光明正大的理由,比英国提前一步进入开罗,并且发动政变,一鼓作气的拿下祖国党。然后再调转枪口对准沃尔斯利的军队。恐怕英国人会被气疯。这也是拿下埃及唯一的方法。”
“我们不是来跟英国硬碰硬的,只有智取才是上策。等到法国取得先机之后,整个战场的局势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前后加攻英国军队,足以逼得他们无路可退。”
“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
读完了拿破仑的信之后,腓特烈三世松了一口气,也决定不再去过问埃及的情况了。因为他知道对方心里有数,怎么去应对那些该死的英国佬。
怕是以毛奇为首的总参谋部这次只能彻底的闭嘴了,因为他赞同了巴黎制定的计划。
“这就是特洛伊木马啊。”
“而且走投无路的阿拉比最终也一定会选择这条路,简直就是无懈可击的一个局。”
腓特烈把信放在了桌上,这一次他彻底的闭嘴了,也准备让吵吵嚷嚷的参谋部闭上嘴巴。
幸好现在法国是英国的盟友,而不是敌人。
他依旧是当初将阿尔卑斯山踩在脚下的战争巨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腓特烈三世轻声的说道,“看来法国和英国之间,有一场有趣的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