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的发展,铅笔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因为其便捷使用的特性,迅速走红市场。只不过碍于其生产工艺低下,产量不大,价格比普通毛笔还高。
铅笔的制造不算困难,但想制作的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笔芯原料是石墨,不同颜色就用不同颜色的黏土。但想制作成后世那种可以拿小刀削皮的铅笔,可真真不是简单工艺。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铅笔主要是机械手工制作,即石墨和粘土混合后制成条状,然后通过小机械把加工成长条圆柱形的木条切开,再以旋转方式旋出一个放置笔芯的条坑,最后夹紧用胶水(鱼漂胶和动物皮胶制作的)粘合。
这样搞出来的铅笔用是能用,但经常会松动,因为机械精度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工匠进行二次加工(磨去不均匀凸出的地方,至于凹下去则用混了糯米汁的黏土压平)。而且,成本相当高,在民间普及不开,学校孩子也用不起那么高级的,大多是用手拿着墨条写--最多自己找皮、废纸、小木片夹一下,以至于写的时候把手弄得乌黑黑。
不要小看铅笔的工艺流程,中华国如果不能完善精度刻画和胶水这两个技术瓶颈,百年内是别想大规模机械制造后世那种铅笔。
谈其精度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自从中华国制定了新计量单位后,物理研究所就一直致力于把精度问题改善---谈不上解决。不然就无法应用到很多需要精密加工的机械上去。
造铅笔、造钱币、造子弹、造炮弹、造滚珠铁丸、造车轮、木头切割、铁钉、铁丝、螺母、纺纱机、织布机、玻璃罐、机床、蒸汽机、船舶……生活中大部分事物都需要精度这个玩意。
所以,刻线机、元素表、是物理和化学两个研究所最为核心的研发项目,所有下辖研究所、研究组都在为这两样东西努力。
中华国目前不是造不出刻线机,而是公差太大。刻线机上哪怕差肉眼都分辨不出的十分之一个毫米,应用到生产上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而刻线机这种玩意又必须依靠原始计量工具来制造,后者不准,那前者更不准。后者稍微准了,前者才能更准。所以,只能慢慢地“磨时间”不断试制,直到磨出一台令人满意的“正版”机器。
要知道在张林拿出圆珠笔上那个“小广告”之前,市面上的用的计量工具基本上是布条,专业点就用木尺和铁尺,那个公差简直不忍直视。
总而言之,即便张林现在不催促,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精度的要求,刻线机这种玩意也定然是要出现的。
不然商人们就要抓毛了,螺丝螺母是好用,但往往坏了就得重新买一对儿,甚至整个车轮/器械都得重新换,这尼玛谁愿意啊!
另外则是化学基础元素表了,没说的,这玩意急不来,只能靠着不断地找矿石进行实验(无非就是酸碱、干馏、分馏、蒸馏之类)。
说到这,材料化学那几个组似乎是捣鼓出了一种比高碳钢更坚硬耐磨的新合金钢,是根据元武陛下“乌兹钢”的建议方向研发的。具体那玩意到底是钨还是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张林知道后世灯泡里的钨丝,自然能推断出这玩意的熔点一定更高,所以还是不难区分的。至于另一种从“无名异”(宋朝人编的《开宝本草》,后来修编为《证类本草》)金属矿石中搞出来的还原物是不是锰……他找谁问去?反正没名称,叫二大爷都行。
不过最终还是有了名称,古人既然称它为无名异,研究员们直接给它造了个新字“金异”,读yi第四声,并且加入了正在编修的《中华字典》中。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张林是很想把例如《中华字典》、《中华医典》、《中华药典》、《中华地理》、《亚欧地理》、以及相对完善的物理、化学、数学体系给搞出来的。但能不能在今后六年内完成编辑,还很难说。
除了字典,其余由育教总署和皇家科学城联手,集合众多“业余”“专业”人士编辑的医典、药典、地理等典籍是不许自由流通的。只有专科以上学历才可阅读和学习,市面上的都是较为浅显“无害”的。
为了“敝帚自珍”,张林和内阁大臣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把皇家科学城保护得比自己亲儿子还珍贵。
时间静悄悄地来到十月。
前番派去的秘密使者们俱都回返了京师,带回来有让人高兴也有让人不屑的消息。
不出意料,面对中华国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度,东蒙三部和契丹室韦拒绝以“战俘”身份投降,但却没有把话说死。搪塞了两三天后,使者们只能悻悻而回。
中蒙五部答应了朝廷的要求,只防守东蒙三部,不会出兵进入金国,并且愿意听从折彦质部的军令。
另外,北线种师道大军攻进怀仁一带,与金军凶战三日,破敌六万,拿下这个进军大同府的桥头堡。
但坏消息是在种师道大军进攻怀仁的同时,金军大将朵卜勃率军女真两万精兵西出凉城,进攻周通整编旅所驻扎的云内州。驻扎在东胜州托克托城的顾良岗(出身西军)领一个混编营前去解围,被朵卜勃拦截在大金河沿岸的沙海子镇。
双方在沙海子镇一场恶战,顾良岗部伤损三百余人,金军大将朵卜勃领兵退走。据估算,金军最少死伤两千多人。
从军报上看来,这支金军极有可能就是完颜宗翰手下装备精良的三万精骑军大部。依照参谋部事后分析,完颜宗翰明显想玩一手声东击西,在西京道大同府占不到便宜,便想绕到关外袭击云内州柔服城以及东胜州托克托城。
金军发挥了一贯的尿性,占不到便宜,稍微吃点亏就走,根本不会死拼。前番斡本、兀术突袭于巳尼湖死拼之下吃了大亏,显然让女真人记住了教训。
不过从这次完颜宗翰声东击西战术,军部却琢磨出了一些别的味道。毕竟依附于金国的东蒙三部和契丹室韦现在是摇摆不定,根本不与中华国大军死磕。
军部估计,完颜宗翰应该是控制不住这些部族的“异心”了,前线兵败如山倒,摆明了是想撒丫子跑路,退完关外打游击了。
因此,军部即刻布置军令,让前线种师道和贵武加强攻势,甚至可以“大胆点”往中京道大定府试探。
同时,加急军报传递去往于巳尼湖,提醒折彦质部小心完颜宗翰这三万精骑军绕后扑杀。至于鄂毕河上游巴尔瑙尔一带的栾廷玉、吴阶、王童等部七万步骑军也派去了人通知,让其大军多派哨骑沿着鄂毕河上游和下游卡通河加大侦察范围,防止金军“裹族西窜”。
快要到收网的时候了,可不能让这群女真鞑子带着族人给跑掉。
铅笔的制造不算困难,但想制作的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笔芯原料是石墨,不同颜色就用不同颜色的黏土。但想制作成后世那种可以拿小刀削皮的铅笔,可真真不是简单工艺。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铅笔主要是机械手工制作,即石墨和粘土混合后制成条状,然后通过小机械把加工成长条圆柱形的木条切开,再以旋转方式旋出一个放置笔芯的条坑,最后夹紧用胶水(鱼漂胶和动物皮胶制作的)粘合。
这样搞出来的铅笔用是能用,但经常会松动,因为机械精度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工匠进行二次加工(磨去不均匀凸出的地方,至于凹下去则用混了糯米汁的黏土压平)。而且,成本相当高,在民间普及不开,学校孩子也用不起那么高级的,大多是用手拿着墨条写--最多自己找皮、废纸、小木片夹一下,以至于写的时候把手弄得乌黑黑。
不要小看铅笔的工艺流程,中华国如果不能完善精度刻画和胶水这两个技术瓶颈,百年内是别想大规模机械制造后世那种铅笔。
谈其精度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自从中华国制定了新计量单位后,物理研究所就一直致力于把精度问题改善---谈不上解决。不然就无法应用到很多需要精密加工的机械上去。
造铅笔、造钱币、造子弹、造炮弹、造滚珠铁丸、造车轮、木头切割、铁钉、铁丝、螺母、纺纱机、织布机、玻璃罐、机床、蒸汽机、船舶……生活中大部分事物都需要精度这个玩意。
所以,刻线机、元素表、是物理和化学两个研究所最为核心的研发项目,所有下辖研究所、研究组都在为这两样东西努力。
中华国目前不是造不出刻线机,而是公差太大。刻线机上哪怕差肉眼都分辨不出的十分之一个毫米,应用到生产上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而刻线机这种玩意又必须依靠原始计量工具来制造,后者不准,那前者更不准。后者稍微准了,前者才能更准。所以,只能慢慢地“磨时间”不断试制,直到磨出一台令人满意的“正版”机器。
要知道在张林拿出圆珠笔上那个“小广告”之前,市面上的用的计量工具基本上是布条,专业点就用木尺和铁尺,那个公差简直不忍直视。
总而言之,即便张林现在不催促,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精度的要求,刻线机这种玩意也定然是要出现的。
不然商人们就要抓毛了,螺丝螺母是好用,但往往坏了就得重新买一对儿,甚至整个车轮/器械都得重新换,这尼玛谁愿意啊!
另外则是化学基础元素表了,没说的,这玩意急不来,只能靠着不断地找矿石进行实验(无非就是酸碱、干馏、分馏、蒸馏之类)。
说到这,材料化学那几个组似乎是捣鼓出了一种比高碳钢更坚硬耐磨的新合金钢,是根据元武陛下“乌兹钢”的建议方向研发的。具体那玩意到底是钨还是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张林知道后世灯泡里的钨丝,自然能推断出这玩意的熔点一定更高,所以还是不难区分的。至于另一种从“无名异”(宋朝人编的《开宝本草》,后来修编为《证类本草》)金属矿石中搞出来的还原物是不是锰……他找谁问去?反正没名称,叫二大爷都行。
不过最终还是有了名称,古人既然称它为无名异,研究员们直接给它造了个新字“金异”,读yi第四声,并且加入了正在编修的《中华字典》中。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张林是很想把例如《中华字典》、《中华医典》、《中华药典》、《中华地理》、《亚欧地理》、以及相对完善的物理、化学、数学体系给搞出来的。但能不能在今后六年内完成编辑,还很难说。
除了字典,其余由育教总署和皇家科学城联手,集合众多“业余”“专业”人士编辑的医典、药典、地理等典籍是不许自由流通的。只有专科以上学历才可阅读和学习,市面上的都是较为浅显“无害”的。
为了“敝帚自珍”,张林和内阁大臣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把皇家科学城保护得比自己亲儿子还珍贵。
时间静悄悄地来到十月。
前番派去的秘密使者们俱都回返了京师,带回来有让人高兴也有让人不屑的消息。
不出意料,面对中华国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度,东蒙三部和契丹室韦拒绝以“战俘”身份投降,但却没有把话说死。搪塞了两三天后,使者们只能悻悻而回。
中蒙五部答应了朝廷的要求,只防守东蒙三部,不会出兵进入金国,并且愿意听从折彦质部的军令。
另外,北线种师道大军攻进怀仁一带,与金军凶战三日,破敌六万,拿下这个进军大同府的桥头堡。
但坏消息是在种师道大军进攻怀仁的同时,金军大将朵卜勃率军女真两万精兵西出凉城,进攻周通整编旅所驻扎的云内州。驻扎在东胜州托克托城的顾良岗(出身西军)领一个混编营前去解围,被朵卜勃拦截在大金河沿岸的沙海子镇。
双方在沙海子镇一场恶战,顾良岗部伤损三百余人,金军大将朵卜勃领兵退走。据估算,金军最少死伤两千多人。
从军报上看来,这支金军极有可能就是完颜宗翰手下装备精良的三万精骑军大部。依照参谋部事后分析,完颜宗翰明显想玩一手声东击西,在西京道大同府占不到便宜,便想绕到关外袭击云内州柔服城以及东胜州托克托城。
金军发挥了一贯的尿性,占不到便宜,稍微吃点亏就走,根本不会死拼。前番斡本、兀术突袭于巳尼湖死拼之下吃了大亏,显然让女真人记住了教训。
不过从这次完颜宗翰声东击西战术,军部却琢磨出了一些别的味道。毕竟依附于金国的东蒙三部和契丹室韦现在是摇摆不定,根本不与中华国大军死磕。
军部估计,完颜宗翰应该是控制不住这些部族的“异心”了,前线兵败如山倒,摆明了是想撒丫子跑路,退完关外打游击了。
因此,军部即刻布置军令,让前线种师道和贵武加强攻势,甚至可以“大胆点”往中京道大定府试探。
同时,加急军报传递去往于巳尼湖,提醒折彦质部小心完颜宗翰这三万精骑军绕后扑杀。至于鄂毕河上游巴尔瑙尔一带的栾廷玉、吴阶、王童等部七万步骑军也派去了人通知,让其大军多派哨骑沿着鄂毕河上游和下游卡通河加大侦察范围,防止金军“裹族西窜”。
快要到收网的时候了,可不能让这群女真鞑子带着族人给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