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请容再议吧。”朱颜抬头,看到窦绥的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
不过学医在古代可不是那么有前途的事情,而那个妇人看去是十分务实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学医了。况且朱颜自己也不过对医术略知一二,为普通的庄户人家看看小毛小病自是简单,但要收一个小徒弟,她自认为是绝无可能的。
“你叫……窦安,对不对?”朱颜探出好看的手,又塞了一块姜糖给面前的孩子。他的一双小手还是很瘦,没有那种小孩子特有的肉肉的触感,但看气色,两颊上已经略添了写肉,比一个月前好了许多。
窦安有些吃惊,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看着朱颜霎了霎,“朱颜姐姐是仙女吧?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
朱颜不禁莞尔,刚才他称自己作“小安”,如何猜不到他的名字?窦安,窦安,是非常想让这个孩子健康地活下来吧?
“我自然有办法知道了。”朱颜捻了捻手指上沾着的糖屑,优雅起身,“姐姐先把你的病治好了,别的事情我们慢慢商量。”
窦绥看着她缓步走到廊中,忙抱起孩子跟了出去。
已经被朱颜打扫干净的廊下,一溜排开着八只箱子,正是边夫人所赠的那些药材。朱颜看了一个月的医书,虽然对脉诊依然把握不住,但常用的中药认了不少。每到这时她总还是要感叹,真是实践出真知,若是在学校里,可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认齐这么多药物呢。
“平远先生,之前小安的身体很虚,我担心直接用药孩子的身体会承受不了,所以先用甜粥调补了一下身子。现在看来已经大有好转,请你去屋内取出那只竹篾的篮子,朱颜好把药材挑拣出来。”
窦绥再出来时,朱颜的手中已经攥了一把黄芪,见篮子已经放在脚边,她笑一笑,从袖中掏出一沓黄纸,依次将药材包好,整齐地码在篮子中。
“这是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唔,还有……”朱颜费力地将手探进箱底,攥了一小把东西倒在黄纸上,孩子一样笑着,“好了,还有陈皮!”
这是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对于脾胃功能的补益有着很大功效,只是朱颜在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上依然有些疑惑。
屋内,篾竹的小巧篮子摆在桌上,一双素手正灵巧地摆弄着杆秤,细心地将药材分开包裹。
“黄芪、人参、甘草都是三十钱,白术、当归二十钱,陈皮、升麻十二钱,柴胡二十四钱,若是孩子嫌太苦,再加些枣子进去就好,平日还是多喝陈皮浸出的茶水。”朱颜取过一大张牛皮纸,将几小包药材都装上,想了想,又把药方取出来,递到窦绥面前。
“平远先生,这包药大约能吃上半月,朱颜这里的药材也不多,还要留着为他人救急,不能尽数包给你们,真是抱歉。”
窦绥不与她客气,恭敬地接过药包,深深作揖,“朱姑娘几番帮衬,已令平远感激涕零,如何再敢奢求更多。如今家中处境贫寒,大恩大德,俟后再报。”
朱颜颔首,随即又包了几块姜糖塞给窦安,“姐姐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这几块糖留着,喝完药嫌苦,就嚼一块,解解苦味儿。”
窦安接了,也像模像样地鞠个躬,“谢谢姐姐!”
窦绥正想告辞,朱颜微笑,唤住了他,“平远先生,朱颜尚且有几句话,先生能否随我去往前院?小安也一道去吧。”
因为客厅里还堆满了杂物,朱颜只得将吃饭的桌子当作待客之所。幸好原本油腻腻的桌子已经被她锲而不舍地用木槿叶子洗了个干干净净,这才显得不是太过寒碜。
外面的阳光从织纹细腻的网纱中漏进来,三只小巧的茶碗里,已经倒上了但黄绿色的佩兰茶。
只需抿一口,淡雅的佩兰味道便充斥在唇齿间。
窦绥微微眯起眼,似乎在记忆里看见了另一个女子。
那是约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吧?那年夏天,父亲带着才十岁的他去朋友家中做客。
精致小巧的花园里,有一个黄衣青裙的女子为等候的客人斟上茶,那茶同样也浮着佩兰的味道,只是更加新鲜,不似这般有着岁月沉积起来的草味儿。而那个女子,大约比眼前的朱颜年纪还轻,容貌一样的明丽,态度一样的温柔,似乎周身也带着一股清新的佩兰的香气。
朱颜并不知道他在回忆什么,只候了片刻,便又开口,“说来惭愧,朱颜对医道并不精熟,刚才交给先生的方子,不知剂量可还合度。先生若是方便,尽量前往白浪镇边府,将这方子呈给一位袁公子,请他过目。”
徐绸珍依然在往边家去,虽然她没有一次见到过袁宣清,却知道他暂时还未回京。虽然朱颜并不想去麻烦袁宣清,但之前的粥尚且只是调养,这次的方子却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她真的不敢轻忽。可徐绸珍对于下方也不熟悉,无奈之下,朱颜只得想到了他。
“京城袁家的公子?”窦绥的面色显然滞了一滞,随即又恢复了谦恭的样子。
朱颜轻咬下唇,徐绸珍说过,窦绥的祖父原是前朝的丞相,国破宁死不屈,而袁家却是投了敌国,仍做高官,想必窦绥是很不待见袁家的吧?
“平远先生,人命关天……”朱颜从袖中取出一轴宣纸,上面用红色的丝缎打着一个精巧的蝴蝶结,“有些前尘往事,何必去深究?”
“姑娘豁达。此物又是如何?”窦绥展眉,看来也并非那种磕定了死理的人,毕竟那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朱颜没那么伟大,自己过得好就成,君臣大义,她不可能放在心上。
听到窦绥问起手中的画轴,朱颜微笑,带一缕别样的感情,“朱颜担忧袁公子与平原先生素不相识,不愿接见,可以先将此物呈入。朱颜曾欠公子一个人情,以一轴画答谢,也算两清。”
不过学医在古代可不是那么有前途的事情,而那个妇人看去是十分务实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学医了。况且朱颜自己也不过对医术略知一二,为普通的庄户人家看看小毛小病自是简单,但要收一个小徒弟,她自认为是绝无可能的。
“你叫……窦安,对不对?”朱颜探出好看的手,又塞了一块姜糖给面前的孩子。他的一双小手还是很瘦,没有那种小孩子特有的肉肉的触感,但看气色,两颊上已经略添了写肉,比一个月前好了许多。
窦安有些吃惊,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看着朱颜霎了霎,“朱颜姐姐是仙女吧?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
朱颜不禁莞尔,刚才他称自己作“小安”,如何猜不到他的名字?窦安,窦安,是非常想让这个孩子健康地活下来吧?
“我自然有办法知道了。”朱颜捻了捻手指上沾着的糖屑,优雅起身,“姐姐先把你的病治好了,别的事情我们慢慢商量。”
窦绥看着她缓步走到廊中,忙抱起孩子跟了出去。
已经被朱颜打扫干净的廊下,一溜排开着八只箱子,正是边夫人所赠的那些药材。朱颜看了一个月的医书,虽然对脉诊依然把握不住,但常用的中药认了不少。每到这时她总还是要感叹,真是实践出真知,若是在学校里,可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认齐这么多药物呢。
“平远先生,之前小安的身体很虚,我担心直接用药孩子的身体会承受不了,所以先用甜粥调补了一下身子。现在看来已经大有好转,请你去屋内取出那只竹篾的篮子,朱颜好把药材挑拣出来。”
窦绥再出来时,朱颜的手中已经攥了一把黄芪,见篮子已经放在脚边,她笑一笑,从袖中掏出一沓黄纸,依次将药材包好,整齐地码在篮子中。
“这是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唔,还有……”朱颜费力地将手探进箱底,攥了一小把东西倒在黄纸上,孩子一样笑着,“好了,还有陈皮!”
这是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对于脾胃功能的补益有着很大功效,只是朱颜在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上依然有些疑惑。
屋内,篾竹的小巧篮子摆在桌上,一双素手正灵巧地摆弄着杆秤,细心地将药材分开包裹。
“黄芪、人参、甘草都是三十钱,白术、当归二十钱,陈皮、升麻十二钱,柴胡二十四钱,若是孩子嫌太苦,再加些枣子进去就好,平日还是多喝陈皮浸出的茶水。”朱颜取过一大张牛皮纸,将几小包药材都装上,想了想,又把药方取出来,递到窦绥面前。
“平远先生,这包药大约能吃上半月,朱颜这里的药材也不多,还要留着为他人救急,不能尽数包给你们,真是抱歉。”
窦绥不与她客气,恭敬地接过药包,深深作揖,“朱姑娘几番帮衬,已令平远感激涕零,如何再敢奢求更多。如今家中处境贫寒,大恩大德,俟后再报。”
朱颜颔首,随即又包了几块姜糖塞给窦安,“姐姐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这几块糖留着,喝完药嫌苦,就嚼一块,解解苦味儿。”
窦安接了,也像模像样地鞠个躬,“谢谢姐姐!”
窦绥正想告辞,朱颜微笑,唤住了他,“平远先生,朱颜尚且有几句话,先生能否随我去往前院?小安也一道去吧。”
因为客厅里还堆满了杂物,朱颜只得将吃饭的桌子当作待客之所。幸好原本油腻腻的桌子已经被她锲而不舍地用木槿叶子洗了个干干净净,这才显得不是太过寒碜。
外面的阳光从织纹细腻的网纱中漏进来,三只小巧的茶碗里,已经倒上了但黄绿色的佩兰茶。
只需抿一口,淡雅的佩兰味道便充斥在唇齿间。
窦绥微微眯起眼,似乎在记忆里看见了另一个女子。
那是约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吧?那年夏天,父亲带着才十岁的他去朋友家中做客。
精致小巧的花园里,有一个黄衣青裙的女子为等候的客人斟上茶,那茶同样也浮着佩兰的味道,只是更加新鲜,不似这般有着岁月沉积起来的草味儿。而那个女子,大约比眼前的朱颜年纪还轻,容貌一样的明丽,态度一样的温柔,似乎周身也带着一股清新的佩兰的香气。
朱颜并不知道他在回忆什么,只候了片刻,便又开口,“说来惭愧,朱颜对医道并不精熟,刚才交给先生的方子,不知剂量可还合度。先生若是方便,尽量前往白浪镇边府,将这方子呈给一位袁公子,请他过目。”
徐绸珍依然在往边家去,虽然她没有一次见到过袁宣清,却知道他暂时还未回京。虽然朱颜并不想去麻烦袁宣清,但之前的粥尚且只是调养,这次的方子却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她真的不敢轻忽。可徐绸珍对于下方也不熟悉,无奈之下,朱颜只得想到了他。
“京城袁家的公子?”窦绥的面色显然滞了一滞,随即又恢复了谦恭的样子。
朱颜轻咬下唇,徐绸珍说过,窦绥的祖父原是前朝的丞相,国破宁死不屈,而袁家却是投了敌国,仍做高官,想必窦绥是很不待见袁家的吧?
“平远先生,人命关天……”朱颜从袖中取出一轴宣纸,上面用红色的丝缎打着一个精巧的蝴蝶结,“有些前尘往事,何必去深究?”
“姑娘豁达。此物又是如何?”窦绥展眉,看来也并非那种磕定了死理的人,毕竟那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朱颜没那么伟大,自己过得好就成,君臣大义,她不可能放在心上。
听到窦绥问起手中的画轴,朱颜微笑,带一缕别样的感情,“朱颜担忧袁公子与平原先生素不相识,不愿接见,可以先将此物呈入。朱颜曾欠公子一个人情,以一轴画答谢,也算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