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三章 开刀
这几日,岭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前阵子市井盛传,文瑞王楚凤歌护送使臣出使北胡,以结盟誓,保边境数十年的安宁。
说书人的本子都写好了,南腔北调的剧本也润了色,连戏班子的戏都串了两三场,就等着这两个荣归故里,就唱上一出使臣巧辩北胡王、王爷枪挑胡将军的热闹戏了,这事忽然就不了了之了。
再过几日,满岭北的市井胡同都被一个消息惊掉了眼球:他们那久居京师未曾回来的王爷竟然回了岭北,甚至重伤在床,连京城都回不去,生怕见了风丢了小命,只得在岭北休养生息。
大家终于有了新的热闹段子,他们又讲起了旧时胡人的凶恶,老文瑞王几次纵横疆场,终于杀得那些胡人服服帖帖、不敢妄动。
如今老文瑞王才走了十几年,边疆那群北胡狼便不安分起来,大大小小也冲突过几次,虽没占得了便宜,却也足够令景朝丢脸的。
听闻这位小文瑞王也是上过战场拿过功勋的,又有过御前救驾的功劳,端的是年少有为。
可这小文瑞王怎么能身受重伤了呢?
个中隐私这些平头百姓不得而知,但真相不知道,猜总还是能猜的嘛。
岭北人爱看热闹的性情比之京师子民丝毫不差,更因为远离天子,更少了一份顾及,什么都敢猜、也什么都敢说。
是以这几天的茶肆酒坊,处处都是文瑞王的流言蜚语。
有两个年轻人在那低低地议论:
“这小王爷为什么去的北胡?”
“不是说保护使臣去嘛?”
“那你说,小王爷回来了,那使臣哪去了?”
“这谁知道啊?”
“你傻啊?那使臣十有八九是死在北胡了,小王爷一身的伤就是为他落的。咱们岭北都是何等样的汉子?区区小伤又怎至于此?依我看啊,这王爷的伤,十有八九不在身上,而在心上啊——”
那年轻人一句三叹,最后还带了调子。
另一个道:“我怎么听着这情节有点耳熟呢?这不是前些日子左家茶坊里说的书嘛?这也能信?”
年轻人道:“这怎么不能信?你还能找出别的理由嘛?我看就是真的……你是没听全本,那使臣名叫卫鹤鸣,早些年还有人编攒过他的书,取了个名字叫什么天生解元郎的那个,他跟小王爷的关系好着呢,过命的交情。听说啊,戏园子那边已经编好了他们两个的故事了……”
卫鹤鸣在里间一口茶水喷出来,深深的领会到了人民群众的想象力。
就这几日卫鹤鸣在岭北处处游走,已经听过不下十个版本了,个个说的真真儿的。
坊间流传最广的便是他和卫鹤鸣旧友故交,舍生忘死。
那博人眼球的,就干脆将他俩定成了契兄弟,里里外外把他俩涮了个遍,从牡丹亭到西厢记,统统都给捏到了他俩身上。
他们也不想想,就楚凤歌那德行,怎么会说出等他高中探花之后便与他结契?
他又怎么还要呆在尚书府的房间里凄凄惨惨地写着此情可待成追忆?
更别提他俩还要一起对着月色吟诗作对了——他不会那个,楚凤歌更不会那个。
据说坊间还有些私下流通的龙阳画本,将楚凤歌化作了一个膀大腰圆的虬髯大汉,把自己画作了戏子的柔弱模样,内容猥亵,不堪入目。
卫鹤鸣连看都不想去看。
他前世的心疾都快跟着来了。
卫鹤鸣咽下喉头的一口老血,又叫了一壶茶,半晌仍不见有人来。
他今日请了王府众属官,却如今却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光听了一肚子的故事,还都是以自己为主角的。
他问朱厌:“现在几时了?”
朱厌道:“未时了。”
“咱们定的几时?”
“午时。”
卫鹤鸣百无聊赖地翘着桌子:“一个也没来?”
朱厌瞧了瞧左右,只有自己和卫鹤鸣两个:“一个也没来。”
“妙极,”卫鹤鸣笑了笑。“看来你们殿下说的话并不管用。”
朱厌抽出刀一脸冷然:“属下明白。”
“你明白个……”卫鹤鸣把脏字咽回了肚子,将他的刀按了回去。“真什么将军带什么兵,一言不合就动刀子。”
朱厌冷着一张脸,他接的是死命令,见卫鹤鸣如见王爷本人。
卫鹤鸣拍拍屁股起了身:“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今日我替你殿下教教你,什么叫兵不刃血。”
朱厌点了点头,依然是一身的煞气。卫鹤鸣一瞬间无比怀念身在京师的础润,虽然傻了些,一样的木头,可终归还能接上话。
==========
“歇一歇、朱典簿歇一歇,”左长史崇远君将那茶杯往桌上一搁,神定气闲道。“多大的事情,值得典簿这样心焦。”
那朱典簿本就身宽体胖,在屋里来回踱步了半天,倒转出了一脑门的闷汗,卷起了袖子擦了擦:“崇世兄倒是好定力,那人再不济,也是王爷身边的人,我等这样不给他面子,只怕……”
崇远君轻哼一声:“怕?怕什么,我等王府属官,总是品级再低也是官,他一介白身,不知打哪里冒出来的,只凭着王爷三言两语就占了先头,哪来的面子?”
朱典簿道:“我又不是怕他,只是你我这等人,在这王府中本就身份尴尬,王爷又是掌着兵的,他若借这人将我们统统赶下台去……”
说的厅里众人一阵忧虑。
按景朝官制,掌兵的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藩王的属臣由中央派遣,手中只有官品、并无实权,权充作幕僚一般的角色,又肩负着时刻监视藩王有无异心的责任,实在不是个身么好差事。
先前这些年文瑞王不在,他们这些属官便是些闲官,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没有功绩,也同过失沾不上边,安分些的便权作养老,不安分的却是白白在这里蹉跎了。
楚凤歌回来了,他们心里却更慌了。
尤其是那文瑞王刚一路面,就弄出了个什么“明先生”,说是京城里带来的幕宾,一应事务都要由他先过问,他们便更是不舒坦了。
今日那明先生邀了上下属臣去茶馆一聚,险些笑掉了他们的大牙,行走官场这些年,有哪个请客请到茶馆去的。
崇远君没去,朱典簿没去,下头的人更不敢去了,个个都聚在了崇远君的府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似没头的苍蝇嗡嗡乱响,吵得崇远君心浮气躁。
只不过事情做出来了,朱典簿心里还是着慌的:“你说王爷不会真的拿咱几个开刀罢?”
崇远君指了指外头:“就是开刀,也该是咱们的左长史打头,那才是正经世家弟子,京中有靠山的。哪轮得到咱们几个了?”
典簿缺却忽得瞪大了眼:“崇世兄,你说这王爷不声不响地就留在这里,莫不是心存……或是他当真性命不保?那此事便大了去了。”
崇远君瞪他一眼:“朱典簿,谨言慎行。”
什么话都敢往外头跑,怪道此人姓朱,果真是人头猪脑。
崇远君懒得跟他多话,他不怕这文瑞王心术不正,怕只怕这文瑞王当真甘于平庸,或是过几日病好利索就上京去了,那他还不知道要在这岭北熬到什么时候去。
至于这文瑞王若是就这样身殒北胡,恐怕就更是天大的不幸了。
崇远君听着那朱典簿呼哧带喘的声音,越发地烦躁起来。
过了半晌,忽听外面小厮来报:“大人,大人……那明先生,上门来了!”
崇远君面色一沉:“说我不在府上。”
“那我便在此处等着阁下回来罢。”一个清越的声音打门口传来,崇远君面色一沉,便见一个少年摇着折扇打门口晃了进来,一身茶白色的衣衫,绣着石青色的竹纹,穿一双缎靴,年少模样配上那一双笑眼,令人不忍苛责。少年手中还执着拜帖,倒算有几分文人的模样。
崇远君语气中含着讥讽:“先生倒是不客气。”
少年地将手中拜帖好生放在桌上,笑嘻嘻道:“既然尊驾不愿给我面子,我也只好腆着热脸来贴您的冷屁股了。”
这一来一回,少年似乎混不在意他所受的冷遇,自在厅里转了一圈,脸上还带着笑,对着朱厌一一细数:“这桌椅是黄花梨的,字画是前朝大家孟自留的,屏风是正经苏绣的。”说着他还轻轻将朱典簿那手中的茶盏敲了敲,惊得那朱典簿一个哆嗦,他却露出一个和蔼可亲的笑容来:“别怕,你这瓷杯不怎么值钱,虽是汝窑,却没多少年头。”
朱典簿刚松了口气,就听那少年道:“但这茶,怕是价格不菲。”
朱厌冷着一张脸,只知道点头。
崇远君将茶盏一搁:“先生究竟什么意思,直说吧。”
少年把将扇一抖,脸上嬉笑如故:“尊驾言重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下奉殿下的令接管王府上下,自然要来跟各位算算总账。”
这几日,岭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前阵子市井盛传,文瑞王楚凤歌护送使臣出使北胡,以结盟誓,保边境数十年的安宁。
说书人的本子都写好了,南腔北调的剧本也润了色,连戏班子的戏都串了两三场,就等着这两个荣归故里,就唱上一出使臣巧辩北胡王、王爷枪挑胡将军的热闹戏了,这事忽然就不了了之了。
再过几日,满岭北的市井胡同都被一个消息惊掉了眼球:他们那久居京师未曾回来的王爷竟然回了岭北,甚至重伤在床,连京城都回不去,生怕见了风丢了小命,只得在岭北休养生息。
大家终于有了新的热闹段子,他们又讲起了旧时胡人的凶恶,老文瑞王几次纵横疆场,终于杀得那些胡人服服帖帖、不敢妄动。
如今老文瑞王才走了十几年,边疆那群北胡狼便不安分起来,大大小小也冲突过几次,虽没占得了便宜,却也足够令景朝丢脸的。
听闻这位小文瑞王也是上过战场拿过功勋的,又有过御前救驾的功劳,端的是年少有为。
可这小文瑞王怎么能身受重伤了呢?
个中隐私这些平头百姓不得而知,但真相不知道,猜总还是能猜的嘛。
岭北人爱看热闹的性情比之京师子民丝毫不差,更因为远离天子,更少了一份顾及,什么都敢猜、也什么都敢说。
是以这几天的茶肆酒坊,处处都是文瑞王的流言蜚语。
有两个年轻人在那低低地议论:
“这小王爷为什么去的北胡?”
“不是说保护使臣去嘛?”
“那你说,小王爷回来了,那使臣哪去了?”
“这谁知道啊?”
“你傻啊?那使臣十有八九是死在北胡了,小王爷一身的伤就是为他落的。咱们岭北都是何等样的汉子?区区小伤又怎至于此?依我看啊,这王爷的伤,十有八九不在身上,而在心上啊——”
那年轻人一句三叹,最后还带了调子。
另一个道:“我怎么听着这情节有点耳熟呢?这不是前些日子左家茶坊里说的书嘛?这也能信?”
年轻人道:“这怎么不能信?你还能找出别的理由嘛?我看就是真的……你是没听全本,那使臣名叫卫鹤鸣,早些年还有人编攒过他的书,取了个名字叫什么天生解元郎的那个,他跟小王爷的关系好着呢,过命的交情。听说啊,戏园子那边已经编好了他们两个的故事了……”
卫鹤鸣在里间一口茶水喷出来,深深的领会到了人民群众的想象力。
就这几日卫鹤鸣在岭北处处游走,已经听过不下十个版本了,个个说的真真儿的。
坊间流传最广的便是他和卫鹤鸣旧友故交,舍生忘死。
那博人眼球的,就干脆将他俩定成了契兄弟,里里外外把他俩涮了个遍,从牡丹亭到西厢记,统统都给捏到了他俩身上。
他们也不想想,就楚凤歌那德行,怎么会说出等他高中探花之后便与他结契?
他又怎么还要呆在尚书府的房间里凄凄惨惨地写着此情可待成追忆?
更别提他俩还要一起对着月色吟诗作对了——他不会那个,楚凤歌更不会那个。
据说坊间还有些私下流通的龙阳画本,将楚凤歌化作了一个膀大腰圆的虬髯大汉,把自己画作了戏子的柔弱模样,内容猥亵,不堪入目。
卫鹤鸣连看都不想去看。
他前世的心疾都快跟着来了。
卫鹤鸣咽下喉头的一口老血,又叫了一壶茶,半晌仍不见有人来。
他今日请了王府众属官,却如今却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光听了一肚子的故事,还都是以自己为主角的。
他问朱厌:“现在几时了?”
朱厌道:“未时了。”
“咱们定的几时?”
“午时。”
卫鹤鸣百无聊赖地翘着桌子:“一个也没来?”
朱厌瞧了瞧左右,只有自己和卫鹤鸣两个:“一个也没来。”
“妙极,”卫鹤鸣笑了笑。“看来你们殿下说的话并不管用。”
朱厌抽出刀一脸冷然:“属下明白。”
“你明白个……”卫鹤鸣把脏字咽回了肚子,将他的刀按了回去。“真什么将军带什么兵,一言不合就动刀子。”
朱厌冷着一张脸,他接的是死命令,见卫鹤鸣如见王爷本人。
卫鹤鸣拍拍屁股起了身:“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今日我替你殿下教教你,什么叫兵不刃血。”
朱厌点了点头,依然是一身的煞气。卫鹤鸣一瞬间无比怀念身在京师的础润,虽然傻了些,一样的木头,可终归还能接上话。
==========
“歇一歇、朱典簿歇一歇,”左长史崇远君将那茶杯往桌上一搁,神定气闲道。“多大的事情,值得典簿这样心焦。”
那朱典簿本就身宽体胖,在屋里来回踱步了半天,倒转出了一脑门的闷汗,卷起了袖子擦了擦:“崇世兄倒是好定力,那人再不济,也是王爷身边的人,我等这样不给他面子,只怕……”
崇远君轻哼一声:“怕?怕什么,我等王府属官,总是品级再低也是官,他一介白身,不知打哪里冒出来的,只凭着王爷三言两语就占了先头,哪来的面子?”
朱典簿道:“我又不是怕他,只是你我这等人,在这王府中本就身份尴尬,王爷又是掌着兵的,他若借这人将我们统统赶下台去……”
说的厅里众人一阵忧虑。
按景朝官制,掌兵的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藩王的属臣由中央派遣,手中只有官品、并无实权,权充作幕僚一般的角色,又肩负着时刻监视藩王有无异心的责任,实在不是个身么好差事。
先前这些年文瑞王不在,他们这些属官便是些闲官,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没有功绩,也同过失沾不上边,安分些的便权作养老,不安分的却是白白在这里蹉跎了。
楚凤歌回来了,他们心里却更慌了。
尤其是那文瑞王刚一路面,就弄出了个什么“明先生”,说是京城里带来的幕宾,一应事务都要由他先过问,他们便更是不舒坦了。
今日那明先生邀了上下属臣去茶馆一聚,险些笑掉了他们的大牙,行走官场这些年,有哪个请客请到茶馆去的。
崇远君没去,朱典簿没去,下头的人更不敢去了,个个都聚在了崇远君的府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似没头的苍蝇嗡嗡乱响,吵得崇远君心浮气躁。
只不过事情做出来了,朱典簿心里还是着慌的:“你说王爷不会真的拿咱几个开刀罢?”
崇远君指了指外头:“就是开刀,也该是咱们的左长史打头,那才是正经世家弟子,京中有靠山的。哪轮得到咱们几个了?”
典簿缺却忽得瞪大了眼:“崇世兄,你说这王爷不声不响地就留在这里,莫不是心存……或是他当真性命不保?那此事便大了去了。”
崇远君瞪他一眼:“朱典簿,谨言慎行。”
什么话都敢往外头跑,怪道此人姓朱,果真是人头猪脑。
崇远君懒得跟他多话,他不怕这文瑞王心术不正,怕只怕这文瑞王当真甘于平庸,或是过几日病好利索就上京去了,那他还不知道要在这岭北熬到什么时候去。
至于这文瑞王若是就这样身殒北胡,恐怕就更是天大的不幸了。
崇远君听着那朱典簿呼哧带喘的声音,越发地烦躁起来。
过了半晌,忽听外面小厮来报:“大人,大人……那明先生,上门来了!”
崇远君面色一沉:“说我不在府上。”
“那我便在此处等着阁下回来罢。”一个清越的声音打门口传来,崇远君面色一沉,便见一个少年摇着折扇打门口晃了进来,一身茶白色的衣衫,绣着石青色的竹纹,穿一双缎靴,年少模样配上那一双笑眼,令人不忍苛责。少年手中还执着拜帖,倒算有几分文人的模样。
崇远君语气中含着讥讽:“先生倒是不客气。”
少年地将手中拜帖好生放在桌上,笑嘻嘻道:“既然尊驾不愿给我面子,我也只好腆着热脸来贴您的冷屁股了。”
这一来一回,少年似乎混不在意他所受的冷遇,自在厅里转了一圈,脸上还带着笑,对着朱厌一一细数:“这桌椅是黄花梨的,字画是前朝大家孟自留的,屏风是正经苏绣的。”说着他还轻轻将朱典簿那手中的茶盏敲了敲,惊得那朱典簿一个哆嗦,他却露出一个和蔼可亲的笑容来:“别怕,你这瓷杯不怎么值钱,虽是汝窑,却没多少年头。”
朱典簿刚松了口气,就听那少年道:“但这茶,怕是价格不菲。”
朱厌冷着一张脸,只知道点头。
崇远君将茶盏一搁:“先生究竟什么意思,直说吧。”
少年把将扇一抖,脸上嬉笑如故:“尊驾言重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下奉殿下的令接管王府上下,自然要来跟各位算算总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