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家列强坐不住收购无线电电报机技术,那所有的列强都会坐不住,而谭延闿也在天津开了一家专门组装无线电电报机的小“作坊”——现在的无线电电报机技术还远未能够达到实用的地步,而法国人的订货也只是针对跨越英吉利海峡而已,而像在中国这样的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实用无线电电报机技术要建立多少个分站?而分站之间发电报会产生多大的干扰?
谭延闿估计如果无线电电报机的传输距离没有达到一千公里以上,那就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若是非要说其中有价值的话,那也是这项技术本身到现在所取得的各种专利技术。也许是受到法国人的订货暗示,闽浙总督边宝泉也向谭延闿订购了两套无线电电报机,专门用来建立福建和台湾省之间的联系。
无线电电报技术在欧洲第一个注册专利的国家便是英国,而法国购买无线电报机以建立英吉利海峡两岸之间的联系更是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不过谭延闿对英国的开价有些高,英国也不愿意用哈维热德钢技术来换无线电电报技术。
如果想要让英国人在这个方面屈服,那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的再对无线电电报技术进行改进,让它达到谭延闿心中的实用标准才可以打动英国人。这是一项竞赛,不仅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甚至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对自己的工业技术都有自信地列强,都在无线电电报技术达到三百公里后就已经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潜力。都开始投入资金和人才进行开发。
谭延闿在这方面依然还保持着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拥有很多这方面的基础专利,无论谁的无线电电报技术先进,他总是和最后的赢家在一起的。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没有放弃在这方面地努力,在小站练兵地同时也建立起一个非常先进地实验室,而他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借助老头子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调动各种他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在吸纳相关技术人才和进行各种测试试验上拥有很大的优势——别人是政府支持需要寻找资金注入支持。而谭延闿自己在直隶地面上就拥有很大的权威。并且本身就是中国有数地“大款”。除了人才上的劣势之外,他的条件远远好于其他竞争者。
谭延闿在小站一边练兵,一边进行无线电电报技术的改进实验,另外还要主持北洋名下各个重工业实体的运作情况,一天到晚都忙个不停。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谭延闿很快便感觉到北洋自身的财力已经慢慢的承受不起自己这么折腾了,这倒不是他地口袋里没有银子了。李鸿章留下来地那一千万两小金库他没有动过,只是放在银行中生息,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会动用这笔银子的,关键的是直隶地财政收入有些支撑不住北洋名下重工业的建设发展了,两大机器局都传来了财政紧迫的信号。
本来经过唐博文一年多的整治,天津机器局和上海江南制造局都裁汰了大批的闲杂人员,精简了机构,并且按照谭延闿的意思收缩了产品线。这几项重大举措确实使得两大军工企业的财政状况好转。加上每年朝廷解送的经营款项,可以说两大军工企业的财政状况是自开局以来最好的时期。唐博文和寇青都是擅于经营的人才,加上广东商团中也有不少人才被谭延闿给挖过来。使得北洋名下的重工业企业运作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营成本大幅下降。
之所以造成今天财政紧张的原因还是因为谭延闿在训练新军的时候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尤其是旅顺海陆联合演习,所耗费的子弹、炮弹还有各种战舰损耗、运兵费用,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好在旅顺搞的造舰基地工程所需费用全部都是借清流弹劾北洋甲午战败,清算高级军官所得,后来就算有所不足也有朝廷重建北洋海军的专项拨款,少个十万八万两银子挪用也不会被看出来。
虽然谭延闿身上背了广东商团的七百万两银子的债务,但是他对清偿这些债务一点也不担心,他手里面有的是银子,只不过现在还不能兑现而已。不过他绝对不想用自己的银子来养活北洋这个庞然大物,就算他再有钱也会被北洋给掏空。所以打一开始他就没有想着向北洋输血,只是在打点荣禄等高官的时候,这些花费是出自他自己的腰包。
“开铸银元不可!”沈静一上来便直接否定了谭延闿的想法,他非常不明白谭延闿为什么想起铸银元来缓解直隶的财政压力,不过
典章制度极为熟悉的沈静还是不假思索便直接否定了银元的想法。
事实上谭延闿想起铸银元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自从沈静向他汇报直隶的财政压力因为两大机器局最近出现银钱周转困难之后,他便琢磨着铸造银元来缓解自己脑袋上的财政问题了。这倒不是谭延闿多懂金融,其实他只知道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袁大头”银元非常赚钱,但历史上袁世凯到底是怎么靠袁大头来赚钱的机制却不明白。他左右思量了很长时间后,觉得自己搞不定这件事便将沈静、寇青还有一个在幕府中曾经留洋一段时间对西方金融有所了解的幕僚郭正叫了过来,希望能够集合众人智慧来弄清楚银元赚钱的内在奥妙,自己也好照葫芦画瓢。
当然说起金融,这次会议还特地将方榕卿从天津城中接了过来,自己老婆在金融方面的天赋他可是见识过地。虽说自己的私房钱大部分都被转移到美国交给伍氏家族去干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了,但是在上海还是有三四十万两银子交给方榕卿来支配。上海是现在中国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而方榕卿在确定了银价持续走跌的趋势之后,在上海的银市和金市上频繁交易,用“兴风作浪”四字来形容方榕卿的交易手段也不为过。上海滩的外国银行都知道贵重金属市场上有个和直隶总督关系极为密切地家伙,操作手段狠辣果决,每每出手必然是满载而归,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受直隶总督府支配地神秘交易商在上海贵重金属市场上狂捞几十万两银子。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神秘地交易者居然是谭延闿的老婆。
“光绪十三年。当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之时就上奏试铸银元,并且还购买了两台铸造银元所用的机器,连样品都弄出来了,而且两年后汇丰银行要求广东搭铸银元,张之洞也连续上书,结果因为银元上著有英文而引起了朝廷的不快,弄得不了了之……张之洞当初为了铸造银元所购买的两台机器到现在还闲置在广州。前年我还想用它来铸造制钱,结果那机器已经锈蚀不堪,真实白白打了水漂……李翰章在任两广总督的时候也曾打过这个主意,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沈静对朝廷掌故可谓是如数家珍,他担心谭延闿若是再走张之洞的老路,恐怕也是个不了之局。
“只要操作得当,这铸造银元中利润可观地话,我自然会强力推行……再说这银价下跌已经差不多成了定局。现在外国人都想办法从海外运银进入中国。用银子来购买中国的各种原料,这也是侵蚀国利……”谭延闿不清楚为什么张之洞放着大好的银元不去铸造,弄了个太监的结局。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张之洞也没少干这种事情,一个投资数百万两的汉阳钢铁厂都弄成这个样子,更不要说购买两台铸造银元所需的机器了,两者相比后者对张之洞而言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样式问题倒是好解决,在银价下跌的时候从国外采购银条运回国内或是直接从府库中调拨银条铸造银元,这中间确实是有利可图……我听说湖北和广东那边铸造银元也有些成效,这些银元也流到直隶的地面上……”郭正从袖子里面掏出几枚银元摆放在桌子上,还有几枚黄颜色地金属币,看样子应该是国外地金币之类。
“这是湖北张之洞总督所铸造的银元,广东省那边所铸造的很少,基本没有什么流通,不过是维持在不赔不赚地地步上……湖广所铸银元实际上并不是银元,而应该叫银两,因为每一枚银元都是一两银子,而非外国银币的七钱二三分的银币,可以说这种银元和日常商人们所使用元宝之类银子没有什么区别……应该说湖广所铸造的银元到现在流通范围不大,而且也没有赔本应该算是极为幸运的,这可能是和其产量比较低有很大的关系……”郭正将手中的中国铸造银元和鹰洋递给谭延闿。
谭延闿的眼睛可是没有这么尖的,成色足不足他可看不出来,他只会花银子,接过银元之后看看上面的图样之后便交给沈静和寇青传看:“如果铸造银元就必须完全仿造外国的鹰洋,铸造七钱二三分的银元,而且除了铸造这种‘一元’的银币之外,还要想办法铸造其他不同币值的银币,要不然只有这一种不利于流通……”
郭正听后点点头说道:“应该说铸造银币应该是以鹰洋这样的标准银币来铸造是最好不过的了,并且在铸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银元的成色……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银锭、银两是以重量计价,这是十分落后不科学的做法,并不利于市场流通,而以
的银元更符合经济规律,便于计价……可以说两广和的银元迟早要失败,结局好坏就取决于他们铸造银元数量的多寡,而且这也并不符合排挤洋银夺回国利的初衷……”
如果说郭正可以算作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学家的话,他们此时对于货币的有关认识还完全是承袭西方地那一套。谭延闿和他们相比最大的优势便是前生可是就生活在一个完整货币体系的社会中,对于圆角分的概念和关系非常清晰。只要郭正一说个大意他也就明白张之洞现在干的事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骨子里面还是以两计重的那一套。不过谭延闿想得更远一些,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若是光铸造银元还是不够的,如果银元相当于后世的百元大钞,那还需要五十、十、五、一块地货币,不然照样还是个瘸腿驴。
谭延闿站起来说道:“我搞洋务也有几年了,办洋务地第一宗旨便是从列强手中夺回属于我们地利益,是以我办洋务第一条首先便是盈利。不盈利的洋务便是失败的洋务……这一次说小了便是直隶的财政已经架不住办学、办工厂、兴修农田水利等民生。我需要在铸币这上面弄出银子来填这个窟窿;往大里而言。因为国外银价不断的下跌,外国人拿着银子到中国采购廉价的原料不说,包括日本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将自己手中地白银熔铸成银币向我们倾销,进一步进行掠夺……以前别人办过铸造银元这件事,别人的结果我不在乎,我只在乎现在我们所做的能不能出结果……这件事先干着,天津机器局那里也有铸造银元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还有铸造制钱的设备,不过听说李中堂在机器铸造制钱上赔了很大一笔银子,看来我们想要在这铸币上达到自己的愿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寇青听后灵机一动说道:“李中堂在天津机器局用外国机器铸造铜铸钱的事情我倒是知道一点,唐纪孟曾经和我聊过这件事,其实李中堂也不是第一个想着用机器来铸造铜制钱地,他是想要用西方机器省人工,制造速度快地方法来铸造铜钱。如果这个办法行得通的话,机器铸造的铜钱都是整齐划一。只要精良一些。那些私铸地铜钱万万不是机器铸钱的对手,时间一长肯定私铸铜钱的弊病不用禁也会被机器铸钱挤压殆尽……不过李中堂没有想到这机器也有办不到的事情,铸造一千文制钱的成本零零总总需要耗费一两二钱的平库银。当然这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沈静说道:“这件事我也知道,不过以机器来铸造铜钱达到杜绝私铸铜钱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但是这成本这么高,也有些太离谱了吧?是不是被天津机器局的那帮人给贪了?!”
寇青笑着摇摇头说道:“也不见得,在李中堂用机器铸造铜钱之前,就已经有过很多封疆大吏试图这么做过,昆明湖的那位也曾力主用机器铸造铜钱,结果最长的也没有坚持过两年,无不亏得头破血流被迫中止……中间贪污肯定是少不了的,不过这也不完全是贪污的事情,至少李中堂在天津机器局铸造铜钱的时候可是非常重视,唐纪孟那个时候刚从国外回来便被派过去当监工,之所以成本这么高,关键的难题便是在于给制钱打孔上,一方面打孔机耗费严重,另外也是因为制钱薄、小,所以这打孔机一上弄得铸钱报废率极高,这成本自然而然的就比土法铸钱的成本要高得多……”
“铜元?!”谭延闿和郭正听后同时说道。
寇青笑着说道:“刚才公子说起不仅要铸造一元的银元,还要铸造一些小面值的银元,我就想到为何不用铜元来代替银元做这小面值钱币?这机器铸造制钱耗费之高关键就在这打孔上,我们干脆就不打孔,直接用机器铸造成铜元,然后压出花纹来不就成了?就算退一万步而言,文渊兄说的铸造银元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铸造铜元应该没有这些麻烦吧?!”
坐在一边的郭正听后倒没有考虑沈静所提起过的政治影响问题,这个人似乎有些神经粗大,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给谭延闿解决问题的,雇主提出一个问题,他就解决一个问题,至于其他的他也管不着——这就是郭正和沈静、寇青、唐博文等谭延闿重要心腹之间的差距了,他缺少大局观更对朝廷上的明争暗斗疏于警惕。不过在谭延闿看来郭正是个比较纯粹而又简单的人,本身也有能力,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幕僚,对于这种人他还是非常尊敬的。
谭延闿估计如果无线电电报机的传输距离没有达到一千公里以上,那就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若是非要说其中有价值的话,那也是这项技术本身到现在所取得的各种专利技术。也许是受到法国人的订货暗示,闽浙总督边宝泉也向谭延闿订购了两套无线电电报机,专门用来建立福建和台湾省之间的联系。
无线电电报技术在欧洲第一个注册专利的国家便是英国,而法国购买无线电报机以建立英吉利海峡两岸之间的联系更是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不过谭延闿对英国的开价有些高,英国也不愿意用哈维热德钢技术来换无线电电报技术。
如果想要让英国人在这个方面屈服,那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的再对无线电电报技术进行改进,让它达到谭延闿心中的实用标准才可以打动英国人。这是一项竞赛,不仅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甚至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对自己的工业技术都有自信地列强,都在无线电电报技术达到三百公里后就已经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潜力。都开始投入资金和人才进行开发。
谭延闿在这方面依然还保持着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拥有很多这方面的基础专利,无论谁的无线电电报技术先进,他总是和最后的赢家在一起的。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没有放弃在这方面地努力,在小站练兵地同时也建立起一个非常先进地实验室,而他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借助老头子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调动各种他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在吸纳相关技术人才和进行各种测试试验上拥有很大的优势——别人是政府支持需要寻找资金注入支持。而谭延闿自己在直隶地面上就拥有很大的权威。并且本身就是中国有数地“大款”。除了人才上的劣势之外,他的条件远远好于其他竞争者。
谭延闿在小站一边练兵,一边进行无线电电报技术的改进实验,另外还要主持北洋名下各个重工业实体的运作情况,一天到晚都忙个不停。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谭延闿很快便感觉到北洋自身的财力已经慢慢的承受不起自己这么折腾了,这倒不是他地口袋里没有银子了。李鸿章留下来地那一千万两小金库他没有动过,只是放在银行中生息,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会动用这笔银子的,关键的是直隶地财政收入有些支撑不住北洋名下重工业的建设发展了,两大机器局都传来了财政紧迫的信号。
本来经过唐博文一年多的整治,天津机器局和上海江南制造局都裁汰了大批的闲杂人员,精简了机构,并且按照谭延闿的意思收缩了产品线。这几项重大举措确实使得两大军工企业的财政状况好转。加上每年朝廷解送的经营款项,可以说两大军工企业的财政状况是自开局以来最好的时期。唐博文和寇青都是擅于经营的人才,加上广东商团中也有不少人才被谭延闿给挖过来。使得北洋名下的重工业企业运作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营成本大幅下降。
之所以造成今天财政紧张的原因还是因为谭延闿在训练新军的时候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尤其是旅顺海陆联合演习,所耗费的子弹、炮弹还有各种战舰损耗、运兵费用,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好在旅顺搞的造舰基地工程所需费用全部都是借清流弹劾北洋甲午战败,清算高级军官所得,后来就算有所不足也有朝廷重建北洋海军的专项拨款,少个十万八万两银子挪用也不会被看出来。
虽然谭延闿身上背了广东商团的七百万两银子的债务,但是他对清偿这些债务一点也不担心,他手里面有的是银子,只不过现在还不能兑现而已。不过他绝对不想用自己的银子来养活北洋这个庞然大物,就算他再有钱也会被北洋给掏空。所以打一开始他就没有想着向北洋输血,只是在打点荣禄等高官的时候,这些花费是出自他自己的腰包。
“开铸银元不可!”沈静一上来便直接否定了谭延闿的想法,他非常不明白谭延闿为什么想起铸银元来缓解直隶的财政压力,不过
典章制度极为熟悉的沈静还是不假思索便直接否定了银元的想法。
事实上谭延闿想起铸银元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自从沈静向他汇报直隶的财政压力因为两大机器局最近出现银钱周转困难之后,他便琢磨着铸造银元来缓解自己脑袋上的财政问题了。这倒不是谭延闿多懂金融,其实他只知道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袁大头”银元非常赚钱,但历史上袁世凯到底是怎么靠袁大头来赚钱的机制却不明白。他左右思量了很长时间后,觉得自己搞不定这件事便将沈静、寇青还有一个在幕府中曾经留洋一段时间对西方金融有所了解的幕僚郭正叫了过来,希望能够集合众人智慧来弄清楚银元赚钱的内在奥妙,自己也好照葫芦画瓢。
当然说起金融,这次会议还特地将方榕卿从天津城中接了过来,自己老婆在金融方面的天赋他可是见识过地。虽说自己的私房钱大部分都被转移到美国交给伍氏家族去干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了,但是在上海还是有三四十万两银子交给方榕卿来支配。上海是现在中国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而方榕卿在确定了银价持续走跌的趋势之后,在上海的银市和金市上频繁交易,用“兴风作浪”四字来形容方榕卿的交易手段也不为过。上海滩的外国银行都知道贵重金属市场上有个和直隶总督关系极为密切地家伙,操作手段狠辣果决,每每出手必然是满载而归,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受直隶总督府支配地神秘交易商在上海贵重金属市场上狂捞几十万两银子。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神秘地交易者居然是谭延闿的老婆。
“光绪十三年。当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之时就上奏试铸银元,并且还购买了两台铸造银元所用的机器,连样品都弄出来了,而且两年后汇丰银行要求广东搭铸银元,张之洞也连续上书,结果因为银元上著有英文而引起了朝廷的不快,弄得不了了之……张之洞当初为了铸造银元所购买的两台机器到现在还闲置在广州。前年我还想用它来铸造制钱,结果那机器已经锈蚀不堪,真实白白打了水漂……李翰章在任两广总督的时候也曾打过这个主意,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沈静对朝廷掌故可谓是如数家珍,他担心谭延闿若是再走张之洞的老路,恐怕也是个不了之局。
“只要操作得当,这铸造银元中利润可观地话,我自然会强力推行……再说这银价下跌已经差不多成了定局。现在外国人都想办法从海外运银进入中国。用银子来购买中国的各种原料,这也是侵蚀国利……”谭延闿不清楚为什么张之洞放着大好的银元不去铸造,弄了个太监的结局。不过考虑到历史上张之洞也没少干这种事情,一个投资数百万两的汉阳钢铁厂都弄成这个样子,更不要说购买两台铸造银元所需的机器了,两者相比后者对张之洞而言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样式问题倒是好解决,在银价下跌的时候从国外采购银条运回国内或是直接从府库中调拨银条铸造银元,这中间确实是有利可图……我听说湖北和广东那边铸造银元也有些成效,这些银元也流到直隶的地面上……”郭正从袖子里面掏出几枚银元摆放在桌子上,还有几枚黄颜色地金属币,看样子应该是国外地金币之类。
“这是湖北张之洞总督所铸造的银元,广东省那边所铸造的很少,基本没有什么流通,不过是维持在不赔不赚地地步上……湖广所铸银元实际上并不是银元,而应该叫银两,因为每一枚银元都是一两银子,而非外国银币的七钱二三分的银币,可以说这种银元和日常商人们所使用元宝之类银子没有什么区别……应该说湖广所铸造的银元到现在流通范围不大,而且也没有赔本应该算是极为幸运的,这可能是和其产量比较低有很大的关系……”郭正将手中的中国铸造银元和鹰洋递给谭延闿。
谭延闿的眼睛可是没有这么尖的,成色足不足他可看不出来,他只会花银子,接过银元之后看看上面的图样之后便交给沈静和寇青传看:“如果铸造银元就必须完全仿造外国的鹰洋,铸造七钱二三分的银元,而且除了铸造这种‘一元’的银币之外,还要想办法铸造其他不同币值的银币,要不然只有这一种不利于流通……”
郭正听后点点头说道:“应该说铸造银币应该是以鹰洋这样的标准银币来铸造是最好不过的了,并且在铸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银元的成色……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银锭、银两是以重量计价,这是十分落后不科学的做法,并不利于市场流通,而以
的银元更符合经济规律,便于计价……可以说两广和的银元迟早要失败,结局好坏就取决于他们铸造银元数量的多寡,而且这也并不符合排挤洋银夺回国利的初衷……”
如果说郭正可以算作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学家的话,他们此时对于货币的有关认识还完全是承袭西方地那一套。谭延闿和他们相比最大的优势便是前生可是就生活在一个完整货币体系的社会中,对于圆角分的概念和关系非常清晰。只要郭正一说个大意他也就明白张之洞现在干的事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骨子里面还是以两计重的那一套。不过谭延闿想得更远一些,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若是光铸造银元还是不够的,如果银元相当于后世的百元大钞,那还需要五十、十、五、一块地货币,不然照样还是个瘸腿驴。
谭延闿站起来说道:“我搞洋务也有几年了,办洋务地第一宗旨便是从列强手中夺回属于我们地利益,是以我办洋务第一条首先便是盈利。不盈利的洋务便是失败的洋务……这一次说小了便是直隶的财政已经架不住办学、办工厂、兴修农田水利等民生。我需要在铸币这上面弄出银子来填这个窟窿;往大里而言。因为国外银价不断的下跌,外国人拿着银子到中国采购廉价的原料不说,包括日本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将自己手中地白银熔铸成银币向我们倾销,进一步进行掠夺……以前别人办过铸造银元这件事,别人的结果我不在乎,我只在乎现在我们所做的能不能出结果……这件事先干着,天津机器局那里也有铸造银元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还有铸造制钱的设备,不过听说李中堂在机器铸造制钱上赔了很大一笔银子,看来我们想要在这铸币上达到自己的愿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寇青听后灵机一动说道:“李中堂在天津机器局用外国机器铸造铜铸钱的事情我倒是知道一点,唐纪孟曾经和我聊过这件事,其实李中堂也不是第一个想着用机器来铸造铜制钱地,他是想要用西方机器省人工,制造速度快地方法来铸造铜钱。如果这个办法行得通的话,机器铸造的铜钱都是整齐划一。只要精良一些。那些私铸地铜钱万万不是机器铸钱的对手,时间一长肯定私铸铜钱的弊病不用禁也会被机器铸钱挤压殆尽……不过李中堂没有想到这机器也有办不到的事情,铸造一千文制钱的成本零零总总需要耗费一两二钱的平库银。当然这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沈静说道:“这件事我也知道,不过以机器来铸造铜钱达到杜绝私铸铜钱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但是这成本这么高,也有些太离谱了吧?是不是被天津机器局的那帮人给贪了?!”
寇青笑着摇摇头说道:“也不见得,在李中堂用机器铸造铜钱之前,就已经有过很多封疆大吏试图这么做过,昆明湖的那位也曾力主用机器铸造铜钱,结果最长的也没有坚持过两年,无不亏得头破血流被迫中止……中间贪污肯定是少不了的,不过这也不完全是贪污的事情,至少李中堂在天津机器局铸造铜钱的时候可是非常重视,唐纪孟那个时候刚从国外回来便被派过去当监工,之所以成本这么高,关键的难题便是在于给制钱打孔上,一方面打孔机耗费严重,另外也是因为制钱薄、小,所以这打孔机一上弄得铸钱报废率极高,这成本自然而然的就比土法铸钱的成本要高得多……”
“铜元?!”谭延闿和郭正听后同时说道。
寇青笑着说道:“刚才公子说起不仅要铸造一元的银元,还要铸造一些小面值的银元,我就想到为何不用铜元来代替银元做这小面值钱币?这机器铸造制钱耗费之高关键就在这打孔上,我们干脆就不打孔,直接用机器铸造成铜元,然后压出花纹来不就成了?就算退一万步而言,文渊兄说的铸造银元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铸造铜元应该没有这些麻烦吧?!”
坐在一边的郭正听后倒没有考虑沈静所提起过的政治影响问题,这个人似乎有些神经粗大,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给谭延闿解决问题的,雇主提出一个问题,他就解决一个问题,至于其他的他也管不着——这就是郭正和沈静、寇青、唐博文等谭延闿重要心腹之间的差距了,他缺少大局观更对朝廷上的明争暗斗疏于警惕。不过在谭延闿看来郭正是个比较纯粹而又简单的人,本身也有能力,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幕僚,对于这种人他还是非常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