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良策,臣听闻小儿介绍西洋列强行事办法,对待战争一般都是以战促和,只有让对方知道你不好惹,这样才可以容易的签订和约,也可以维护自己的面子……”此时的慈禧太后求和之心已经显露无疑,谭钟麟自然朝求和的方向上去说。
“海战上既然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几乎是两败俱伤,那关键就要看陆上的仗打得如何了,可惜叶志超等人无能累及朝廷,虽有聂士成和宋庆等人在朝鲜定州和安州严防死守,但兵将不和,聂士成和宋庆两人指挥军队底下的将士多有不服,臣就想朝廷能够派出一个镇得住前方将士的能吏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么?!”
“是啊!可惜在这个当口朝廷又能够派谁呢?朝廷也给刘铭传发了好几封电报,刘铭传居然就是不应……”慈禧太后有些生气的说道。
“朝廷能够想到刘铭传,老臣也是想到他,不过太后可知刘铭传此人有些恃才傲物,就怕别人轻看了他……朝廷发电报给刘铭传,他不应的主要原因不是他自己不愿意出山,而是朝廷没有给足他面子……”
“哼!难道还要皇上亲自跑到他家中请他么?!”慈禧太后有些严厉的说道。
“太后可知道这电报是怎么发的么?是朝廷发给直督李鸿章后,让李鸿章代传圣旨……”谭钟麟小心的说道,边说边注意观察慈禧太后的表情:“太后您想啊!刘铭传傲气十足,这自然是他有错。李鸿章代传圣旨却是让他感到朝廷想用李鸿章这个老上司来压他一头。是以他再三请辞不肯出山……老臣以为国事日艰,闻战思良将,既然刘铭传喜欢这点虚名。朝廷让他三分又如何?能够早些解决朝鲜那些烂事才是真地!”
“李鸿章代传圣旨?!不是朝廷直接发电报起复刘铭传么?怎么变成李鸿章代传?!”慈禧太后疑惑地问道。
谭钟麟听后立刻将头低到地面上说道:“回圣母皇太后:此事千真万确,老臣不敢拿此事来哄骗太后!据说前后已经给李鸿章发了三四封电报,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老佛爷,奴才也听说过这件事,确实如此。说是翁李不和,刘铭传又是李鸿章的得利臂助。翁师傅他……”旁边的李莲英小声地说道。
“哼!这帮饭桶除了闹党争还会干什么……”慈禧太后一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明白了谭钟麟的处境,温声说道:“文卿为国之心,哀家明白了,放心,朝廷还轮不到那些无良之人来掌家!今儿哀家也放下身段,莲英,代哀家写封电报。恭请刘铭传出山,话要说的客气些……”
“老佛爷圣明,然刘铭传傲气十足,这电报到了庐州刘铭传处。可酌情庐州知府亲自去请,否则寻常小吏亦是让刘铭传看轻……”
“呵呵。行,就依文卿所言,既然如此哀家也就给足他刘铭传面子,反正这电报是要发给安徽的,庐州那里应该还没有直接通电报,就让安徽的巡抚、藩司、臬司酌情选一人亲去庐州请他出山,一个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就三个,给足他面子让他出山!”慈禧太后笑呵呵的说道。
当翁同龢从仪銮殿中走出来地时候,他的腿已经酸软无力,更加疲惫的是他的精神——刚才慈禧居然在仪銮殿单独召见他,这种事情已经有五六年没有过了吧?翁同龢记不清楚了,被慈禧太后单独召见这是一个大清臣工的荣耀,这种荣耀甚至可以顶的上赏赐顶戴花翎,翁同龢为官数十年总共被单独召见的次数也不过才十三四次,这已经是在大清大臣中名列前茅的了,甚至是李鸿章等人也没有他多。
可是这一次仪銮殿单独召见却是让他感到胆战心惊——“书房可以撤了!”这便是慈禧太后见到他地第一句话!
翁同龢大道理说了一箩筐,据理力争之下才保住了汉文书房,满文和洋文书房被裁撤,并且将孙家留在了书房。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更要命的在后面——“我听说皇上已经屡屡发旨给刘铭传,急召他进京了?”
翁同龢听后心中直打鼓:“可刘铭传不知何故屡屡推脱……”
慈禧太后听后用力拍了桌子:“翁师傅!”
翁同龢听后眉头一皱,他听得这个“翁师傅”已经是有些毛骨悚然了,而慈禧太后似乎也是动了真怒。
慈禧太后冷冷的笑道:“此人是个大材。现在要用人家,圣旨却不直接送到人家手上。要人来拼命出力,却又礼数不尽,要我也是个不来。我还听说张汝梅曾经建议重新启用张学醇,以助宋庆来指挥盛军余部和铭军,可惜朝中有人因为私怨压下了此事……
翁同龢头上有些冒汗了:“臣,臣实是有所顾虑。此公骄悍成性,怕不如此出山后更难以驾驭,再者,他曾是李鸿章手下的旧部,着李鸿章代传圣旨也是合于情理地事。至于张学醇、张学醇他已经太老了……”
“翁同龢!哀家看你才是老了!当年是哀家亲笔点了你做同治皇帝接着又做了皇上的师傅,待你翁氏一门亦是不薄,一门三代状元两代帝师还要怎样?朝廷都到了如此局面,你还闹党争,记恨着当年地事情,不要忘了,你哥哥虽然是发配新疆到现在也不曾回来,那是你父亲用命换来的,你摸摸你的心口,当年你哥哥该不该死?!”慈禧太后恨恨的说道。
只有真正面对这个女人的时候,翁同龢才知道她是多么的有力量,往日“西边”、“西边”的称呼着,表面上不在乎,但是现在翁同龢已经完全被慈禧太后的怒火给吓蒙了。将身体紧紧地伏在冰冷地地面上。嘴上一直说着:“臣有罪!臣该死!……”
慈禧太后见状心中这口恶气算是出了,这才放缓了口气说道:“翁同龢,哀家也是为了你好。你也是望七之年的人了吧?己丑年皇帝赐寿,哀家还特为你写了个‘福’字……哀家知道你怨恨哀家处置珍妃,你那个得意学生文廷式就是他的老师,处置了她也就等于让你脸上不好过,可是翁同龢,你真是糊涂啊!珍妃地亲戚裕宽花了银子。通过珍妃居然说动皇上外放他四川总督!景仁宫如此不明事理,你让皇帝该如何自处?!”
翁同龢听后不禁有些愕然,珍妃被降为贵人这件事他还真是不清楚,这道上谕是礼亲王世铎拟写的,回头从天津回来,满脑子都是和李鸿章在天津商量议和与恭王出山的事情,知道后也没有放在心上,却不想这其中还有这番原由听后让他大吃一惊。
当然。翁同龢绝对不相信慈禧太后是如此光明正大,刚刚被扳倒的庆亲王奕劻说白了就是她和李莲英卖官鬻爵的代理人,只是中间奕劻连慈禧的银子都敢贪下,惹怒了慈禧才会遭到这么严重地打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之下,不是老佛爷开这个头。后宫珍妃这样的人怎么这么干?还四川总督,真是不想要脑袋了,要是放在康雍年间,就是皇后至少也是削去名号打入冷宫,甚至是连脑袋都要搬家的!
被慈禧劈头盖脸的教训了一顿的翁同龢,几乎在走出仪銮殿的时候分不清哪里是东南西北了。此时他最弄不明白的便是慈禧太后在朝鲜局面的真实用意——前段时间他之所以去天津见李鸿章,这是慈禧让他去做地,慈禧明确的告诉他要议和,他也坚决推辞天津之行,不过慈禧出人意料的坚持要他去天津,不过任务却变成了传上谕,而且特别要求他走水道去天津见李鸿章。
天津,大雨滂沱,涤荡这座天子卫城的大街小巷。
李鸿章独坐书房,面对着一份份电报欲写什么,悬着地胳膊肘却久久地落不下来,毛笔的顶尖处早已干了一块,在砚上舔舔再要写时,李鸿章地手微微有些发抖。他这辈子杀的人多了,但手从来也没抖过,不过这封电报上的消息对他而言实在是太不利了——聂士成部血战两天终于不敌日军,安州被日军占领,聂部败走定州,随后不过两天功夫缺少物资补给的聂士成和宋庆两部人马在抵抗了三天之后怕日军包抄后路,还是放弃了定州,现在已经快要到鸭绿江边朝鲜一侧的义州了,而江的对面便是大清龙兴之地的盛京九连城。
李鸿章可以想象这么一封电报转递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皇帝后,将会在京师惹来怎样一场风暴,而置身于风暴中心的他又将会迎来什么?李鸿章已经颓然了,前几天他见到了翁同龢,这对他而言是一次非常诡异的会面,更是一次令他更加迷惑的会面——从翁同龢的嘴中,他已经听出来慈禧太后那边终于是铁了心要和议了,但是最可恶的便是这翁同龢又蹦出了圣上主战到底,并且不容日军跨过鸭绿江进入盛京的死命令!
“这他娘的算是什么?!”李鸿章郁闷了……
“中堂……”
“不是说不要打扰老夫么?!怎么……”李鸿章正在郁闷的当口,随口说出但是看到来人后一个愣神,下半句话停滞在舌尖上没有说出来。
“晚生拜见中堂大人,仅数月光景未见,中堂清减许多……”
“组安?!你不是跟随令尊在京师么?怎么会来老夫这里……”李鸿章看清来人后,很是吃惊的问道。
谭钟麟这次大老远的从广东赶到京师,除了为太后贺寿之外,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一举扳倒庆亲王奕劻,这还
章在紫竹林招待谭钟麟的时候,谭延闿言语不清的透庆亲王倒台而上台的却是被闲置十年的恭王奕訢,这对于陷身泥潭中的李鸿章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随着恭王奕訢的上台,朝廷的对日口径不再是死抗到底了,这是正处于焦头烂额中地李鸿章地福音。
“昨儿晚生已经向恭邸请过假了。连夜动身赶到中堂大人这里。就是为中堂大人报喜来的!”谭延闿微微笑着说道。
“喜从何来?老夫这里已经是火烧眉毛了……”李鸿章颓丧的说道,将桌子上地电报递给谭延闿,这封电报对于谭延闿来说是迟早要知道的。进入军机处成为令人侧目的红章京,谭延闿怎么说也算是从北洋出去的人,虽然时间短了些,但是出谋划策为北洋出了不少力,李鸿章也认为他是自己人。
谭延闿仔细看过电报后放在桌子上,说道:“聂士成和宋庆应该是主力未伤还有再战之能。退到义州也是不可长守,想必现在人已经都到了九连城,以二人之能必会将鸭绿江沿岸的舟船全部损毁不留给倭人渡河之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对盛京造成威胁……”
“那又如何?聂士成和宋庆指挥部下不力,无法形成拳头来抵挡倭人,到头来还不是一触即溃?!”李鸿章有些脸红脖子粗的说道,对于自己部下不争气他真是除了生气之外没有别地办法了。
“诚如中堂大人所言,两部人马不能从上到下形成合力对付倭人。这才是战事不利的根本。不过晚生此来也是为了解中堂之忧,为大人寻来了一个得力帮手……”谭延闿依旧是不慌不忙的说道。
现在着急说什么都晚了,在朝鲜汉城的左宝贵还不知道怎么样,但是想来一支孤军悬在那里处境怎么想也好不到那里去。除了汉城之外。现在日本人终于是完全占领了朝鲜了,应该说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海上。现在的局面都应该比原本历史上要好的太多,海军暂且不说,就谭延闿所知道的,叶志超丢了平壤之后是一路奔逃五百余里逃回国内,紧接着又被日军赶鸭子一般横扫辽东,现在的情况已经是不错了。
看到谭延闿这么说后,李鸿章才想起来这个年轻人冒着大雨连夜从京师赶过来,还不知道对方为何这么做呢,说道报喜,眼下又有何喜可言呢?!
看到李鸿章略显疑惑地眼神,谭延闿微微笑着说道:“昨晚圣母皇太后已经下懿旨起复刘铭传与张学醇了,估计皇帝下的圣旨此时已经用电报传到安徽去了……”
“好!”李鸿章听后沉思了半晌重重的吐出一个字。
安徽大别山东麓六安的山沟里有一座依山傍水地两进院落,这便是台湾单独建省后的第一人巡抚刘铭传地家了。光绪十六年七月,刘铭传在接到了皇上关于“留任”的圣旨后,舅舅的站在台北巡抚衙门口,沉思了半晌之后,终于称病辞职不干了——翁同龢也许拿根深蒂固的李鸿章毫无办法,但是对付一个远在台湾的“小巡抚”还是非常容易的,尤其这个战功赫赫的巡抚仅仅因为一个“官督商办”的项目便被朝廷大大的教训了一顿之后,老翁终于达到了他剪除李鸿章臂膀的目的。
仗英雄三尺剑,横扫中原,却东国旗,麾西土,竖南天柱,任北门锁,闻声破胆不言勋。但万里留题,处处轻纱笼胜际。
披居士六朝衣,来寻旧雨,吟梁父词,赌谢傅棋,顾周郎曲,策韩王,拜爵抽身才及壮。劳九重垂念,年年优诏问元戎。
这是当年薛时雨撰赠给刘铭传的一副对联,而刘铭传对这幅对联十分满意,悬之厅壁,宝爱无比。不过今天这个两进院落将会迎来一批显赫的客人,一个三品按察使,一堆各级官吏,这些显贵的客人却面临着大门紧锁的尴尬场面。
终于在日头升至最高的时候,刘府的大门开了,走出一个老家人对着安徽按察使和他的手下们说道:“我家老爷说了,这门为官为民划得清清白白,四年来还没有一个朝廷官员跨过这道门槛!劳累各位大人在门外久候也是不得已,请各位大人多多担待……”
这个刘铭传架子大是出了名的,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一个三品按察使后退,算起来就是巡抚也不过比他高半级,更不要说刘铭传是一个过了气的巡抚。但是直接由京师慈禧太后发下懿旨来重新起复刘铭传,这就让所有安徽大大小小的脑袋们心存忌惮了,不要说在这荒郊野外的站上半天,就是再站上一个晚上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海战上既然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几乎是两败俱伤,那关键就要看陆上的仗打得如何了,可惜叶志超等人无能累及朝廷,虽有聂士成和宋庆等人在朝鲜定州和安州严防死守,但兵将不和,聂士成和宋庆两人指挥军队底下的将士多有不服,臣就想朝廷能够派出一个镇得住前方将士的能吏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么?!”
“是啊!可惜在这个当口朝廷又能够派谁呢?朝廷也给刘铭传发了好几封电报,刘铭传居然就是不应……”慈禧太后有些生气的说道。
“朝廷能够想到刘铭传,老臣也是想到他,不过太后可知刘铭传此人有些恃才傲物,就怕别人轻看了他……朝廷发电报给刘铭传,他不应的主要原因不是他自己不愿意出山,而是朝廷没有给足他面子……”
“哼!难道还要皇上亲自跑到他家中请他么?!”慈禧太后有些严厉的说道。
“太后可知道这电报是怎么发的么?是朝廷发给直督李鸿章后,让李鸿章代传圣旨……”谭钟麟小心的说道,边说边注意观察慈禧太后的表情:“太后您想啊!刘铭传傲气十足,这自然是他有错。李鸿章代传圣旨却是让他感到朝廷想用李鸿章这个老上司来压他一头。是以他再三请辞不肯出山……老臣以为国事日艰,闻战思良将,既然刘铭传喜欢这点虚名。朝廷让他三分又如何?能够早些解决朝鲜那些烂事才是真地!”
“李鸿章代传圣旨?!不是朝廷直接发电报起复刘铭传么?怎么变成李鸿章代传?!”慈禧太后疑惑地问道。
谭钟麟听后立刻将头低到地面上说道:“回圣母皇太后:此事千真万确,老臣不敢拿此事来哄骗太后!据说前后已经给李鸿章发了三四封电报,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老佛爷,奴才也听说过这件事,确实如此。说是翁李不和,刘铭传又是李鸿章的得利臂助。翁师傅他……”旁边的李莲英小声地说道。
“哼!这帮饭桶除了闹党争还会干什么……”慈禧太后一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明白了谭钟麟的处境,温声说道:“文卿为国之心,哀家明白了,放心,朝廷还轮不到那些无良之人来掌家!今儿哀家也放下身段,莲英,代哀家写封电报。恭请刘铭传出山,话要说的客气些……”
“老佛爷圣明,然刘铭传傲气十足,这电报到了庐州刘铭传处。可酌情庐州知府亲自去请,否则寻常小吏亦是让刘铭传看轻……”
“呵呵。行,就依文卿所言,既然如此哀家也就给足他刘铭传面子,反正这电报是要发给安徽的,庐州那里应该还没有直接通电报,就让安徽的巡抚、藩司、臬司酌情选一人亲去庐州请他出山,一个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就三个,给足他面子让他出山!”慈禧太后笑呵呵的说道。
当翁同龢从仪銮殿中走出来地时候,他的腿已经酸软无力,更加疲惫的是他的精神——刚才慈禧居然在仪銮殿单独召见他,这种事情已经有五六年没有过了吧?翁同龢记不清楚了,被慈禧太后单独召见这是一个大清臣工的荣耀,这种荣耀甚至可以顶的上赏赐顶戴花翎,翁同龢为官数十年总共被单独召见的次数也不过才十三四次,这已经是在大清大臣中名列前茅的了,甚至是李鸿章等人也没有他多。
可是这一次仪銮殿单独召见却是让他感到胆战心惊——“书房可以撤了!”这便是慈禧太后见到他地第一句话!
翁同龢大道理说了一箩筐,据理力争之下才保住了汉文书房,满文和洋文书房被裁撤,并且将孙家留在了书房。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更要命的在后面——“我听说皇上已经屡屡发旨给刘铭传,急召他进京了?”
翁同龢听后心中直打鼓:“可刘铭传不知何故屡屡推脱……”
慈禧太后听后用力拍了桌子:“翁师傅!”
翁同龢听后眉头一皱,他听得这个“翁师傅”已经是有些毛骨悚然了,而慈禧太后似乎也是动了真怒。
慈禧太后冷冷的笑道:“此人是个大材。现在要用人家,圣旨却不直接送到人家手上。要人来拼命出力,却又礼数不尽,要我也是个不来。我还听说张汝梅曾经建议重新启用张学醇,以助宋庆来指挥盛军余部和铭军,可惜朝中有人因为私怨压下了此事……
翁同龢头上有些冒汗了:“臣,臣实是有所顾虑。此公骄悍成性,怕不如此出山后更难以驾驭,再者,他曾是李鸿章手下的旧部,着李鸿章代传圣旨也是合于情理地事。至于张学醇、张学醇他已经太老了……”
“翁同龢!哀家看你才是老了!当年是哀家亲笔点了你做同治皇帝接着又做了皇上的师傅,待你翁氏一门亦是不薄,一门三代状元两代帝师还要怎样?朝廷都到了如此局面,你还闹党争,记恨着当年地事情,不要忘了,你哥哥虽然是发配新疆到现在也不曾回来,那是你父亲用命换来的,你摸摸你的心口,当年你哥哥该不该死?!”慈禧太后恨恨的说道。
只有真正面对这个女人的时候,翁同龢才知道她是多么的有力量,往日“西边”、“西边”的称呼着,表面上不在乎,但是现在翁同龢已经完全被慈禧太后的怒火给吓蒙了。将身体紧紧地伏在冰冷地地面上。嘴上一直说着:“臣有罪!臣该死!……”
慈禧太后见状心中这口恶气算是出了,这才放缓了口气说道:“翁同龢,哀家也是为了你好。你也是望七之年的人了吧?己丑年皇帝赐寿,哀家还特为你写了个‘福’字……哀家知道你怨恨哀家处置珍妃,你那个得意学生文廷式就是他的老师,处置了她也就等于让你脸上不好过,可是翁同龢,你真是糊涂啊!珍妃地亲戚裕宽花了银子。通过珍妃居然说动皇上外放他四川总督!景仁宫如此不明事理,你让皇帝该如何自处?!”
翁同龢听后不禁有些愕然,珍妃被降为贵人这件事他还真是不清楚,这道上谕是礼亲王世铎拟写的,回头从天津回来,满脑子都是和李鸿章在天津商量议和与恭王出山的事情,知道后也没有放在心上,却不想这其中还有这番原由听后让他大吃一惊。
当然。翁同龢绝对不相信慈禧太后是如此光明正大,刚刚被扳倒的庆亲王奕劻说白了就是她和李莲英卖官鬻爵的代理人,只是中间奕劻连慈禧的银子都敢贪下,惹怒了慈禧才会遭到这么严重地打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之下,不是老佛爷开这个头。后宫珍妃这样的人怎么这么干?还四川总督,真是不想要脑袋了,要是放在康雍年间,就是皇后至少也是削去名号打入冷宫,甚至是连脑袋都要搬家的!
被慈禧劈头盖脸的教训了一顿的翁同龢,几乎在走出仪銮殿的时候分不清哪里是东南西北了。此时他最弄不明白的便是慈禧太后在朝鲜局面的真实用意——前段时间他之所以去天津见李鸿章,这是慈禧让他去做地,慈禧明确的告诉他要议和,他也坚决推辞天津之行,不过慈禧出人意料的坚持要他去天津,不过任务却变成了传上谕,而且特别要求他走水道去天津见李鸿章。
天津,大雨滂沱,涤荡这座天子卫城的大街小巷。
李鸿章独坐书房,面对着一份份电报欲写什么,悬着地胳膊肘却久久地落不下来,毛笔的顶尖处早已干了一块,在砚上舔舔再要写时,李鸿章地手微微有些发抖。他这辈子杀的人多了,但手从来也没抖过,不过这封电报上的消息对他而言实在是太不利了——聂士成部血战两天终于不敌日军,安州被日军占领,聂部败走定州,随后不过两天功夫缺少物资补给的聂士成和宋庆两部人马在抵抗了三天之后怕日军包抄后路,还是放弃了定州,现在已经快要到鸭绿江边朝鲜一侧的义州了,而江的对面便是大清龙兴之地的盛京九连城。
李鸿章可以想象这么一封电报转递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皇帝后,将会在京师惹来怎样一场风暴,而置身于风暴中心的他又将会迎来什么?李鸿章已经颓然了,前几天他见到了翁同龢,这对他而言是一次非常诡异的会面,更是一次令他更加迷惑的会面——从翁同龢的嘴中,他已经听出来慈禧太后那边终于是铁了心要和议了,但是最可恶的便是这翁同龢又蹦出了圣上主战到底,并且不容日军跨过鸭绿江进入盛京的死命令!
“这他娘的算是什么?!”李鸿章郁闷了……
“中堂……”
“不是说不要打扰老夫么?!怎么……”李鸿章正在郁闷的当口,随口说出但是看到来人后一个愣神,下半句话停滞在舌尖上没有说出来。
“晚生拜见中堂大人,仅数月光景未见,中堂清减许多……”
“组安?!你不是跟随令尊在京师么?怎么会来老夫这里……”李鸿章看清来人后,很是吃惊的问道。
谭钟麟这次大老远的从广东赶到京师,除了为太后贺寿之外,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一举扳倒庆亲王奕劻,这还
章在紫竹林招待谭钟麟的时候,谭延闿言语不清的透庆亲王倒台而上台的却是被闲置十年的恭王奕訢,这对于陷身泥潭中的李鸿章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随着恭王奕訢的上台,朝廷的对日口径不再是死抗到底了,这是正处于焦头烂额中地李鸿章地福音。
“昨儿晚生已经向恭邸请过假了。连夜动身赶到中堂大人这里。就是为中堂大人报喜来的!”谭延闿微微笑着说道。
“喜从何来?老夫这里已经是火烧眉毛了……”李鸿章颓丧的说道,将桌子上地电报递给谭延闿,这封电报对于谭延闿来说是迟早要知道的。进入军机处成为令人侧目的红章京,谭延闿怎么说也算是从北洋出去的人,虽然时间短了些,但是出谋划策为北洋出了不少力,李鸿章也认为他是自己人。
谭延闿仔细看过电报后放在桌子上,说道:“聂士成和宋庆应该是主力未伤还有再战之能。退到义州也是不可长守,想必现在人已经都到了九连城,以二人之能必会将鸭绿江沿岸的舟船全部损毁不留给倭人渡河之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对盛京造成威胁……”
“那又如何?聂士成和宋庆指挥部下不力,无法形成拳头来抵挡倭人,到头来还不是一触即溃?!”李鸿章有些脸红脖子粗的说道,对于自己部下不争气他真是除了生气之外没有别地办法了。
“诚如中堂大人所言,两部人马不能从上到下形成合力对付倭人。这才是战事不利的根本。不过晚生此来也是为了解中堂之忧,为大人寻来了一个得力帮手……”谭延闿依旧是不慌不忙的说道。
现在着急说什么都晚了,在朝鲜汉城的左宝贵还不知道怎么样,但是想来一支孤军悬在那里处境怎么想也好不到那里去。除了汉城之外。现在日本人终于是完全占领了朝鲜了,应该说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海上。现在的局面都应该比原本历史上要好的太多,海军暂且不说,就谭延闿所知道的,叶志超丢了平壤之后是一路奔逃五百余里逃回国内,紧接着又被日军赶鸭子一般横扫辽东,现在的情况已经是不错了。
看到谭延闿这么说后,李鸿章才想起来这个年轻人冒着大雨连夜从京师赶过来,还不知道对方为何这么做呢,说道报喜,眼下又有何喜可言呢?!
看到李鸿章略显疑惑地眼神,谭延闿微微笑着说道:“昨晚圣母皇太后已经下懿旨起复刘铭传与张学醇了,估计皇帝下的圣旨此时已经用电报传到安徽去了……”
“好!”李鸿章听后沉思了半晌重重的吐出一个字。
安徽大别山东麓六安的山沟里有一座依山傍水地两进院落,这便是台湾单独建省后的第一人巡抚刘铭传地家了。光绪十六年七月,刘铭传在接到了皇上关于“留任”的圣旨后,舅舅的站在台北巡抚衙门口,沉思了半晌之后,终于称病辞职不干了——翁同龢也许拿根深蒂固的李鸿章毫无办法,但是对付一个远在台湾的“小巡抚”还是非常容易的,尤其这个战功赫赫的巡抚仅仅因为一个“官督商办”的项目便被朝廷大大的教训了一顿之后,老翁终于达到了他剪除李鸿章臂膀的目的。
仗英雄三尺剑,横扫中原,却东国旗,麾西土,竖南天柱,任北门锁,闻声破胆不言勋。但万里留题,处处轻纱笼胜际。
披居士六朝衣,来寻旧雨,吟梁父词,赌谢傅棋,顾周郎曲,策韩王,拜爵抽身才及壮。劳九重垂念,年年优诏问元戎。
这是当年薛时雨撰赠给刘铭传的一副对联,而刘铭传对这幅对联十分满意,悬之厅壁,宝爱无比。不过今天这个两进院落将会迎来一批显赫的客人,一个三品按察使,一堆各级官吏,这些显贵的客人却面临着大门紧锁的尴尬场面。
终于在日头升至最高的时候,刘府的大门开了,走出一个老家人对着安徽按察使和他的手下们说道:“我家老爷说了,这门为官为民划得清清白白,四年来还没有一个朝廷官员跨过这道门槛!劳累各位大人在门外久候也是不得已,请各位大人多多担待……”
这个刘铭传架子大是出了名的,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一个三品按察使后退,算起来就是巡抚也不过比他高半级,更不要说刘铭传是一个过了气的巡抚。但是直接由京师慈禧太后发下懿旨来重新起复刘铭传,这就让所有安徽大大小小的脑袋们心存忌惮了,不要说在这荒郊野外的站上半天,就是再站上一个晚上他们也不敢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