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突厥汗王的心情很浮躁。
多回试探性的交锋,却未能达成损挫敌方兵力这一目的,仔细计较起来,反而己方伤亡似乎更重,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率领大周先锋军的将领换作了晋王烨,不见骁勇善战的秦八郎,战斗力却似乎一点没有减褪,敌方反而士气高涨,连伤他手下数员大将!
晋王烨尚且不到而立之年,又经多年韬光养晦,心机城府自是不容小觑,却到底是怎么练就领军之能?!
阿史那奇桑看来,大周建国已逾三百载,皇室早不如建国之初那般能征善战了,这些金枝玉叶,早就被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生活磨损了锋锐,纵然晋王烨在韦太后的压制下,为自保求生不得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他能赢得燕国公秦氏一门投效,争取王妃柳氏成为臂助,为大业奠定基础,当然智计非凡,不可能如表面般一无是处,可奇桑本身就是将才,当然明白统御作战的才能必须身经百战,绝非纸上谈兵便能克敌制胜,他无法想像贺烨哪来的机遇成长为行兵如神的领将,甚至比曾经让他铩羽而归的齐俊还难对付!
若说勇猛,还不足以让奇桑心生畏惧,更让他焦躁的是这个比他年轻十余岁的对手,在战场上的冷静沉稳,导致他想尽办法,竟然也无法诱敌深入,踏入他精心布置的陷井。
而在晋王烨身后,还有真正身经百战的燕国公,熟谙地势的老对手姜导,更加要命的是在奇桑无计可施时,又得到长安再度失守的噩耗,留在后方的十万勇锐竟然只逃出了两千余人,奇桑根本无法相信耳闻的战报,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倘若潼关战败,数载以来的努力便将付之东流,他将会被打回原形!
而饶幸得生的部卫,甚至无法说明长安城是怎么失守,他只知道云州部竟然在一个青年将领的率领下,与城中暴民里应外合攻破启夏门,他的弟弟雄河,长平公主谢莹,京兆尹宇文盛竟无人做出应对,并生死未卜。
这件对突厥盟军而言格外不利的消息奇桑尚还对部将隐瞒,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公布,己方军心必定将被扰乱。
他虽号称百万部将,却明白这只是个浮夸的数字,先期已经挫损二十万,再加后方全军覆没,眼下手头兵力至多还有五十万,这其中一部分——天竺、大食盟军并不会为突厥汗国的兴衰出生入死,他们只不过想趁势谋求利益,而吐蕃部虽然骁勇,吐蕃赞普还未就他斩杀部将的行为示明态度,吐蕃部多少存在犹豫与芥蒂,真正能称精锐只有二十万。
所以奇桑必须封锁不利消息,才能继续占据人数上的优势,有望背水一战,与贺烨决一高下。
到了这时,奇桑已经不寄望双方还有和谈的可能了,他没有后路,只有大败贺烨夺下洛阳,方能立足关中,不至于前功尽弃。
却忽然有一使者,自称乃晋王烨差遣,前来劝降,而劝降的筹码,便是突厥汗王一母同胞的弟弟阿史那雄河。
这下子长安已经失守的消息再也封锁不住,奇桑暴跳如雷!
但他当然还是诏见了这员使者。
只不过一身葛衣的半老男子,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正是杨怀犀。
他是主动请命,要来“劝降”奇桑,事实上却有意将长安失守的消息叫嚷出来,闹得突厥部军中大哗,只那些部将虽说大略懂得“长安失守”、“雄河被俘”的词义,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铁勒等部首领急不可捺直闯将营,但他们却没能获得汗王的诏见,他们聚集在营帐外,质疑声甚至清晰可闻。
奇桑非常恼火,他咬牙切齿地看着面前从容镇定的晋王使者,好半响才阴恻恻地冷笑出声:“贵使一行,不过三人三骑闯我突厥营帐,并散布谣言意图不轨,难道就不惧本汗王将你军法处置,我看贵使这模样,可不像有在千军万马之间来去自如之本事。”
杨怀犀毫无惧色,当然他也并不想再激怒奇桑,将这条性命葬送在突厥军营。
“本使不过敝主帐下记室,生死无足轻重,只不过担负信使之令,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汗王若处死本使,岂不受天下嘲笑臣民责鄙?往往为一时之怒而犯忌讳者,都乃愚狂之辈,本使听敝主时常与诸位部将议及汗王,皆称与汗王虽为敌对,确甚敬佩汗王果有雄主之志,足称英豪,故本使相信汗王必定不会犯愚狂之谬,损英雄之气。”
这话虽是奉承,但杨怀犀却无谄媚之态,事实上贺烨也的确不曾轻视奇桑,所以他说来并不觉得是在阿谀,但散布谣言意图不轨的罪名当然是要辩白的,杨怀犀紧跟着又道:“汗王既为英雄豪杰,当然更不至于自欺欺人,长安已被我方收复,贵方大将军汗王同胞手足雄河的确被我方俘获,本使奉殿下之令,送雄河将军安返,并献劝降之书,怎会以杜撰之说欺诈汗王?汗王若不问青红皂白将本使处死,犯忌在先,我方当然也会还以厉害,将雄河将军斩于阵前,届时,难道汗王还能向部将隐瞒长安已失之败讯?”
奇桑虽然恼怒,但也不得不承认杨怀犀的话足够对他形成威胁,纵然他不顾弟弟雄河的性命,但杀了这个不足轻重的信使除了显得自己愚狂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处?贺烨只要公然处死雄河,把人头奉上,就能证实长安失守一事,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向部将隐瞒了,到时突厥方才会军心动乱,给予晋王可乘之机。
当然,雄河到底是他一母同胞的手足,对他忠心不二,因为突厥国内的权位之争,逼得他弑父夺得王权,将心怀二意的兄弟几乎斩杀一尽,只余雄河一个臂膀,而如今天下未定大业未成,若非逼不得已,奇桑当然还是要力保雄河,更重要的是,他还想从雄河口中打问长安城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不甘输得不明不白。
所以奇桑忍怒接过杨怀犀呈上的劝降表,又并不急着拆阅:“晋王开出什么条件,才肯放归雄河?”
杨怀犀瞄了一眼奇桑额头暴起的青筋,却并未从这口吻里听出浮躁之气,不由暗忖:成大事者,往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这一点来看,突厥汗王的确不愧殿下敬赞之对手。
于是他的态度便越发显得谦恭:“殿下知闻,王妃祖母及父母虽被汗王所获,却并未苛待,如今毫发无伤,十分感念汗王待之礼遇,所谓‘报以琼瑶’,故殿下也不想为难汗王,愿意将雄河将军送返,以示罢战之诚。”
这就是说,送回阿史那雄河并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奇桑当然不会铭感肺腑,冷笑道:“本汗王自夺长安,善待者可并非京兆柳一族,对于诸多俘臣如崔、薛等几大显望,可也是秋毫无犯敬重有加,晋王若真要报之琼瑶,理当将我数万突厥士勇一齐放返才是。”
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不过杨怀犀作为使者,当然也不至于出言讥诮,他微笑道:“殿下亦知晓汗王对我大周诸多臣子礼敬有加,是以已经下令,不许坑杀俘虏,只要贵国士勇甘愿投效,我方亦会善待,今后若立功勋,理当论功行赏。”
当初突厥占领长安,可没允许诸多显望迁离长安自投洛阳,眼下晋王又凭什么要把诸多俘虏交回突厥呢?
一个雄河对大周而言毫无用处,不过将那几万虎狼之兵交还,岂不是壮大突厥声威?贺烨当然不会行为这等愚蠢之事。
杨怀犀已经见到了奇桑,并将劝降表转交,任务已经达成,自是不会再与奇桑多废唇舌,礼辞道:“还请汗王遣兵,随本使迎回雄河将军,殿下亦知罢战之事关系重大,决断不易,故而愿予汗王十日时间,商议麾下部将,若汗王答应罢战,遣使修书向殿下说明即可,殿下切盼汗王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他退后数步,方转身离去,身后只有两员士勇仗剑跟随,但这一行三人却并受到阻止,虽然脊背一直有若阴芒在刺,杨怀犀却丝毫不曾露怯,直至将雄河顺利“交接”,他在数十里外驻守的先锋军围护下,目送一百突厥卫拥护着雄河远去,他轻拈长须,只觉胸中一片敞亮。
直到此时,不得志的郁怀以及曾经助纣为虐的悔愧似乎方才烟消云散了,他远望着渭水汤汤,以及青峦起伏,秋阳的余晖下这片壮阔的山河,杨怀犀从来没有如此刻一般坚信——
晋王必胜,治世有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突厥汗王的心情很浮躁。
多回试探性的交锋,却未能达成损挫敌方兵力这一目的,仔细计较起来,反而己方伤亡似乎更重,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率领大周先锋军的将领换作了晋王烨,不见骁勇善战的秦八郎,战斗力却似乎一点没有减褪,敌方反而士气高涨,连伤他手下数员大将!
晋王烨尚且不到而立之年,又经多年韬光养晦,心机城府自是不容小觑,却到底是怎么练就领军之能?!
阿史那奇桑看来,大周建国已逾三百载,皇室早不如建国之初那般能征善战了,这些金枝玉叶,早就被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生活磨损了锋锐,纵然晋王烨在韦太后的压制下,为自保求生不得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他能赢得燕国公秦氏一门投效,争取王妃柳氏成为臂助,为大业奠定基础,当然智计非凡,不可能如表面般一无是处,可奇桑本身就是将才,当然明白统御作战的才能必须身经百战,绝非纸上谈兵便能克敌制胜,他无法想像贺烨哪来的机遇成长为行兵如神的领将,甚至比曾经让他铩羽而归的齐俊还难对付!
若说勇猛,还不足以让奇桑心生畏惧,更让他焦躁的是这个比他年轻十余岁的对手,在战场上的冷静沉稳,导致他想尽办法,竟然也无法诱敌深入,踏入他精心布置的陷井。
而在晋王烨身后,还有真正身经百战的燕国公,熟谙地势的老对手姜导,更加要命的是在奇桑无计可施时,又得到长安再度失守的噩耗,留在后方的十万勇锐竟然只逃出了两千余人,奇桑根本无法相信耳闻的战报,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倘若潼关战败,数载以来的努力便将付之东流,他将会被打回原形!
而饶幸得生的部卫,甚至无法说明长安城是怎么失守,他只知道云州部竟然在一个青年将领的率领下,与城中暴民里应外合攻破启夏门,他的弟弟雄河,长平公主谢莹,京兆尹宇文盛竟无人做出应对,并生死未卜。
这件对突厥盟军而言格外不利的消息奇桑尚还对部将隐瞒,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公布,己方军心必定将被扰乱。
他虽号称百万部将,却明白这只是个浮夸的数字,先期已经挫损二十万,再加后方全军覆没,眼下手头兵力至多还有五十万,这其中一部分——天竺、大食盟军并不会为突厥汗国的兴衰出生入死,他们只不过想趁势谋求利益,而吐蕃部虽然骁勇,吐蕃赞普还未就他斩杀部将的行为示明态度,吐蕃部多少存在犹豫与芥蒂,真正能称精锐只有二十万。
所以奇桑必须封锁不利消息,才能继续占据人数上的优势,有望背水一战,与贺烨决一高下。
到了这时,奇桑已经不寄望双方还有和谈的可能了,他没有后路,只有大败贺烨夺下洛阳,方能立足关中,不至于前功尽弃。
却忽然有一使者,自称乃晋王烨差遣,前来劝降,而劝降的筹码,便是突厥汗王一母同胞的弟弟阿史那雄河。
这下子长安已经失守的消息再也封锁不住,奇桑暴跳如雷!
但他当然还是诏见了这员使者。
只不过一身葛衣的半老男子,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正是杨怀犀。
他是主动请命,要来“劝降”奇桑,事实上却有意将长安失守的消息叫嚷出来,闹得突厥部军中大哗,只那些部将虽说大略懂得“长安失守”、“雄河被俘”的词义,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铁勒等部首领急不可捺直闯将营,但他们却没能获得汗王的诏见,他们聚集在营帐外,质疑声甚至清晰可闻。
奇桑非常恼火,他咬牙切齿地看着面前从容镇定的晋王使者,好半响才阴恻恻地冷笑出声:“贵使一行,不过三人三骑闯我突厥营帐,并散布谣言意图不轨,难道就不惧本汗王将你军法处置,我看贵使这模样,可不像有在千军万马之间来去自如之本事。”
杨怀犀毫无惧色,当然他也并不想再激怒奇桑,将这条性命葬送在突厥军营。
“本使不过敝主帐下记室,生死无足轻重,只不过担负信使之令,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汗王若处死本使,岂不受天下嘲笑臣民责鄙?往往为一时之怒而犯忌讳者,都乃愚狂之辈,本使听敝主时常与诸位部将议及汗王,皆称与汗王虽为敌对,确甚敬佩汗王果有雄主之志,足称英豪,故本使相信汗王必定不会犯愚狂之谬,损英雄之气。”
这话虽是奉承,但杨怀犀却无谄媚之态,事实上贺烨也的确不曾轻视奇桑,所以他说来并不觉得是在阿谀,但散布谣言意图不轨的罪名当然是要辩白的,杨怀犀紧跟着又道:“汗王既为英雄豪杰,当然更不至于自欺欺人,长安已被我方收复,贵方大将军汗王同胞手足雄河的确被我方俘获,本使奉殿下之令,送雄河将军安返,并献劝降之书,怎会以杜撰之说欺诈汗王?汗王若不问青红皂白将本使处死,犯忌在先,我方当然也会还以厉害,将雄河将军斩于阵前,届时,难道汗王还能向部将隐瞒长安已失之败讯?”
奇桑虽然恼怒,但也不得不承认杨怀犀的话足够对他形成威胁,纵然他不顾弟弟雄河的性命,但杀了这个不足轻重的信使除了显得自己愚狂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处?贺烨只要公然处死雄河,把人头奉上,就能证实长安失守一事,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向部将隐瞒了,到时突厥方才会军心动乱,给予晋王可乘之机。
当然,雄河到底是他一母同胞的手足,对他忠心不二,因为突厥国内的权位之争,逼得他弑父夺得王权,将心怀二意的兄弟几乎斩杀一尽,只余雄河一个臂膀,而如今天下未定大业未成,若非逼不得已,奇桑当然还是要力保雄河,更重要的是,他还想从雄河口中打问长安城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不甘输得不明不白。
所以奇桑忍怒接过杨怀犀呈上的劝降表,又并不急着拆阅:“晋王开出什么条件,才肯放归雄河?”
杨怀犀瞄了一眼奇桑额头暴起的青筋,却并未从这口吻里听出浮躁之气,不由暗忖:成大事者,往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这一点来看,突厥汗王的确不愧殿下敬赞之对手。
于是他的态度便越发显得谦恭:“殿下知闻,王妃祖母及父母虽被汗王所获,却并未苛待,如今毫发无伤,十分感念汗王待之礼遇,所谓‘报以琼瑶’,故殿下也不想为难汗王,愿意将雄河将军送返,以示罢战之诚。”
这就是说,送回阿史那雄河并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奇桑当然不会铭感肺腑,冷笑道:“本汗王自夺长安,善待者可并非京兆柳一族,对于诸多俘臣如崔、薛等几大显望,可也是秋毫无犯敬重有加,晋王若真要报之琼瑶,理当将我数万突厥士勇一齐放返才是。”
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不过杨怀犀作为使者,当然也不至于出言讥诮,他微笑道:“殿下亦知晓汗王对我大周诸多臣子礼敬有加,是以已经下令,不许坑杀俘虏,只要贵国士勇甘愿投效,我方亦会善待,今后若立功勋,理当论功行赏。”
当初突厥占领长安,可没允许诸多显望迁离长安自投洛阳,眼下晋王又凭什么要把诸多俘虏交回突厥呢?
一个雄河对大周而言毫无用处,不过将那几万虎狼之兵交还,岂不是壮大突厥声威?贺烨当然不会行为这等愚蠢之事。
杨怀犀已经见到了奇桑,并将劝降表转交,任务已经达成,自是不会再与奇桑多废唇舌,礼辞道:“还请汗王遣兵,随本使迎回雄河将军,殿下亦知罢战之事关系重大,决断不易,故而愿予汗王十日时间,商议麾下部将,若汗王答应罢战,遣使修书向殿下说明即可,殿下切盼汗王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他退后数步,方转身离去,身后只有两员士勇仗剑跟随,但这一行三人却并受到阻止,虽然脊背一直有若阴芒在刺,杨怀犀却丝毫不曾露怯,直至将雄河顺利“交接”,他在数十里外驻守的先锋军围护下,目送一百突厥卫拥护着雄河远去,他轻拈长须,只觉胸中一片敞亮。
直到此时,不得志的郁怀以及曾经助纣为虐的悔愧似乎方才烟消云散了,他远望着渭水汤汤,以及青峦起伏,秋阳的余晖下这片壮阔的山河,杨怀犀从来没有如此刻一般坚信——
晋王必胜,治世有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