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

  天成四年十二月癸卯朔,迁梓宫于二仪殿,是日发哀,百僚缟素于位,太子从璟于柩前即皇帝位,服纪以日易月。

  定鼎元年春二月庚辰,帝御文明殿视朝,仗卫如仪,宫悬乐作,群臣朝服就位。

  ......

  “敕令:宰相冯道加司空,三司使任圜加司徒,御史大夫李琪加太尉。”

  “敕令:以枢密使安重诲为左仆射,加检校太傅。”

  “敕令:以殿前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夏鲁奇为枢密使,加检校太傅。”

  “敕令:以太子宾客莫离为中书令,加检校太尉,封蔡国公。”

  “敕令:以太子詹事卫道为门下侍中,兼兵部尚书。”

  “敕令:以左庶子王朴为尚书左丞,兼吏部尚书。”

  “敕令:以左庶子杜千书为尚书右丞,判户部。”

  “敕令:以太子少詹事桑维翰为中书侍郎。”

  “敕令:以刑部郎中苏禹珪为刑部侍郎,叛刑部。”

  “敕令:以江淮盐铁转运使苏逢吉判度支。”

  “敕令:以江淮盐铁转运副使张一楼为中书侍郎。”

  “敕令:以殿前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孟平,为殿前军都点检。”

  “敕令: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郭威,为侍卫亲军都点检。”

  “敕令:潞王李从珂加太师、同平章事、右仆射。”

  百步文明殿内,群臣俯首执礼,以接敕令。

  皇案后,有一人服衮冕:其冠也,上有黄金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色珍珠一十二;身着玄衣纁裳,玄衣为黑色,纁裳为赤黄色,有十二章纹饰;其衣也,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等八章图饰;其裳也,有藻、粉、黼、黻四章;腰束革带、玉钩;脚踩乌皮六合靴,腰佩鹿卢玉具剑。

  ——光彩夺目,威严万分,不能直视,俨然神人也。

  正是大唐皇帝李从璟!

  皇帝者,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皇帝者,言出为敕,行于天下,万民俯首遵从,莫敢有违抗者。

  皇帝者,即天子。

  一言可救苍生,一行可毁社稷,一言可使四海太平,一行可使天下大乱。

  皇帝者,即国家。

  皇帝死于外敌,即是国亡。

  皇帝者,即大唐。

  皇帝执掌大唐一切权柄。

  冯道宣读敕令完毕,躬身向李从璟行礼。

  “朕的敕令,卿等可有异议?”初升的晨阳洒在殿中,阳光尽头的皇案后,李从璟平淡的询问不失威严。

  “臣等谨遵陛下敕令。”分列两班的百官,紫、绯相间,皆俯身执礼。

  “既无异议,颁行天下!”李从璟轻轻一挥衣袖。

  言罢,站起身。李从璟看到殿外有千步广场,可容万人,广场外有数丈朱墙,人兽莫能翻越,墙外有十丈阁楼,高耸入云,楼外便是偌大的洛阳,洛阳外便是大唐的天下。

  “退朝!”李从璟微然一笑,负手离案,仪仗紧随其后。

  “恭送陛下!”百官齐声礼送。

  出了文明殿,早有宦官、宫女、宫廷甲士在外等候,李从璟坐上御撵,“摆驾崇文殿,传宰相、中书令议事。”

  “摆驾崇文殿,传宰相、中书令议事!”敬新磨高唱一声,即快步在前领路。

  .......

  “国丧其间,祭吊情况如何?”李从璟在摆满奏章的皇案后坐下,批阅了一阵奏章,等到冯道、莫离都到了,放下玉笔来问两人。

  “吴越王、闽王、渤海王、契丹皇帝的使臣早已到了,除此之外,沙洲节度使曹义金的使者也已入关,只不过因为路途难走,耽搁了不少日子。”冯道如是而禀。

  “哦?河西险阻,曹义金的使者向来极难走到洛阳,这回怎会这般顺利?朕可是听说,党项人如今在河西活动频繁,会州、凉州一带如今局势紧张,曹义金的使者理该更难入关才是。”李从璟有些奇怪。

  莫离这时候出声道:“桃统率去年去了河西。”

  李从璟顿时默然下来。

  这个问题已经不用讨论。无论党项的势力如何往河西暗中侵袭,既然桃夭夭在河西,曹义金的使者怎么都能安然入关。

  “吐蕃如何?”既然说起了河西,李从璟便问了一下青藏高原。

  “自论恐热败亡后,吐蕃陷入内乱,数十年来彼此混战不休,如今已是割据格局,正因如此,河西亦有其不少部族......和曹义金距离近的,已经跟随曹义金的使者一道来了。”冯道言说道。

  “南诏如何?”李从璟又问。

  “大义宁国的使臣还未到。”冯道回答。

  南诏,即云南,昔曾屡屡犯边,后来被前蜀皇帝王建治得很惨,基本不复侵扰,而是陷入内乱、内斗中,现在叫大义宁国,约莫三年后,段思平会建立大理。

  “岭南如何?”李从璟又问。

  “岭南的使臣昨日到了,奉上了国书,正要呈给陛下。”冯道说着,将手里的文书递上来。

  李从璟看罢刘龑递上来的国书,淡淡嗤笑一声,将文书丢到皇案上,“跟昔日的杨吴一样,仍旧自称皇帝。”说罢,给了四个字的评语,“不知死活。”

  莫离见冯道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便接话道:“陛下打算何时向岭南用兵?”

  “今秋。”李从璟的目光从刘龑的国书上飘过,并没有如何注目。

  “臣请前往。”莫离执礼道。

  李从璟却是摇摇头,“发吴越之兵协助,先解决闽地,若是闽王识相,当知道该效仿楚王马希声,主动携亲信到洛阳定居,若是闽王不识相,区区闽地,岂能挡我王师铁甲?待闽地的事解决,大军再顺道南下,如是军粮也可从海上运送,不一月可到广州,免去了从湘江溯流而上,经澪渠、漓水多番转运的损耗。此事并不难,让郭威带侍卫亲军去即可。至于你和孟平,另有去处。”

  莫离闻言稍微思索,旋即眼前微亮,“陛下的意思是......”

  李从璟看向冯道,声音没有丝毫感情,硬邦邦的如同寒石一样,“若朕所料不差,藩镇节使各有亲自入洛,唯独夏州定难节度使不曾来吧?”

  “......”冯道愕然,旋即低首,“确如陛下所料,夏州来的是党项人李彝超,而非节使石敬瑭。”

  李从璟冷笑一声,“身为驸马,又是节使,国丧竟敢不入朝,他的胆子可真是让朕钦佩。”

  冯道张了张嘴,迟疑了好半响,才道:“石敬瑭上书言说,去岁他剿匪时为贼人所伤,如今重病不起,短期内难以下榻,故而无法入洛......”

  “好了。”李从璟摆摆手,示意冯道不必多言,看向莫离,“说说你对进兵河西的看法。”

  “河西并及西域之地,势力错综复杂,吐蕃、回鹘、党项等诸部杂居,皆是悍勇轻死之辈,王师要征战并不容易。又且,此处土地贫瘠,无法就地取粮,粮秣物资全都依赖京畿运送,又兼道路崎岖,路途损耗甚大,前线一万将士之费,非得十万青壮养之不可......陛下若要尽复西域之地,再设安西都护府或西域行省,非一时之功。”莫离简要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从璟摸了把下颚,笑意不见深浅,“朕若要定西域,则要彻底平定西域,往后即便有蟊贼作乱、外敌入寇,也要能稳如泰山。而不是大军拉过去打几仗,好不容易得胜,大军班师后此地又陷入混乱。”

  说到这,李从璟认真对莫离道:“此事你去拿个章程出来,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而后再跟朕商议,朕不怕等上几年,但绝不允许将士白流血、百姓白送粮!”

  “臣谨遵敕令。”莫离俯首行礼。

  李从璟默然片刻,终于还是说道:“传信给桃夭夭,让她回来吧。”

  莫离有些讶然,因为李从璟说的是传信,而不是传令,“是。”

  直到离开崇文殿,冯道还是没有想通,为何李从璟提的是夏州的事,而后跟莫离商量的却是整个河西、西域,但他也是心思活泛之辈,很快就想到其中的可能性,遂在走廊上追上莫离,“莫中书,难道陛下认为,石敬瑭会叛?”

  只有当向夏州用兵与向河西用兵两件事合二为一的时候,李从璟才会把这两件事放到一起说。

  莫离笑了笑,“打出反叛的旗帜是肯定不敢的,但往河西用兵就说不定了。”

  冯道愕然。

  莫离也不是很明白,李从璟为何就肯定石敬瑭会向河西用兵,虽然党项人已经开始往河西渗透,但这还远远不够。能让李从璟在闽地、岭南还未平定的情况下,就考虑对河西用兵,只能说明他很有把握这件事会很快发生。

  冯道更不明白,夏州向河西用兵,若是与沙洲归义军合力,令河西诸部臣服,不就代表大唐重新拥有了河西?

  只有李从璟自己知道,党项人据有河西后,会建立自己的国度西夏,而不是把他拱手送给朝廷——宋太宗对党项人的某种“敌意”,就是眼下李从璟对石敬瑭的“敌意”,从某种程度上说,眼下联合了党项人的石敬瑭,承担了日后带领党项人,与赵宋为敌、征战的党项人首领李继迁,所以历史一定会那样发展,而且会提前。

  向夏州、河西、西域用兵,这件事秘而不宣,需要很充足的准备,李从璟并不是很急切。莫离、卫道离开后,李从璟召见了马上就要去扬州赴任的,淮东行省布政使朱长志。

  朱长志也是胆气豪迈之人,但自打进入崇文殿,也不知是因为宫殿太过宽大,他置身其中显得太渺小,还是坐在皇案后、左右没有一个人站立的皇帝太过威严,他感到如负百斤重物。

  “扬州是淮东盛地,商贾兴盛,商市可谓是寸土寸金,租金比之洛阳还要高出两缗,雇佣一个苦力都要日费五十钱,但东市的商铺格局却不大好,各种商货分区不太合理,酒肆商铺距离粮铺太远......扬州近年来商贾日兴,蚕桑种植太多,侵占了不少种粮的良田,城外窑厂就地取材,污水随意排入沟渠,影响了农田灌溉......凡此种种,都是你到扬州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当勉力为之。”

  朱长志额头冒出粒粒细汗,李从璟方才说了许多淮东的事务,包罗万象,哪怕他久在江淮,都了解的没有李从璟清楚,这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压力,“臣对此亦有所筹谋,臣打算......”

  听完朱长志的禀奏,李从璟指点了几番,忽而笑了笑,“说了快半个时辰的政事,你我也乏了,且闲语一阵。听闻令郎年前进了演武院,不知学业如何?”

  “不敢劳陛下相问,回禀陛下,犬子的学业尚可,上回大考得了个甲中的评价。”朱长志心头暗松一口气,额头汗水密集,有些难受,想要擦拭又不太敢乱动。

  “甲中的评价可是难得很,百人中也未必有三两个,看来令郎也是不凡。”李从璟微笑道,接着与朱长志唠嗑,问一些阖闾之事,也给他介绍一些洛阳风物,内容也是庞杂,无所不至。

  约莫过了一刻的时间,李从璟收敛笑意,复正色道:“卿行扬州,为淮东布政使,而淮东为朝廷米粮之源,诸事不容有差,望卿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来日不复能再见。”

  朱长志连忙下拜,“臣必当尽心竭力,不敢有负圣望!”

  又过了不少时间,朱长志才从崇文殿出来。

  出宫的时候碰到冯道,他跟冯道在江淮共事过,彼此相熟,见面不免寒暄几句。

  朱长志慨然感叹道:“陛下处理本行省之事,大小无遗,凡有所言,无不切中要害,实在令某心惊。”

  冯道笑道:“陛下雄才大略,我等自然望尘莫及。”

  朱长志唏嘘道:“在崇文殿不过一个时辰,却比赶了一天路还累,陛下之威,实在是让人无法直视。”

  冯道闻言收起笑意,露出感同身受之色,“某与陛下相识久矣,共谋国事也是多年,平日里颇承恩遇,然每回崇文殿奏事,未尝不汗出沾衣也!”

  朱长志讷讷无言。

  此时,李从璟正在翻看一本题名为《处分语》的书册,这是他密令军情处搜集诸行省乃至诸州风物及利害,然后让秘书省的官员加以点评的一本书,淮东行省和扬州的大小事务,自然也都在上面,他方才之所以能在跟朱长志言说淮东、扬州事物时,头头是道、无的放矢,这本书的作用巨大。

  当然,他每天翻看、琢磨这本书,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放下《处分语》,李从璟又拿起一本书翻开,却是题名为《储才录》的。上面写了很多人名,人名后是寥寥数十字的评注,方才朱长志提到他的儿子在演武院成绩为甲中,这让他留了个心眼,不过他并没有马上把对方的名字加上去。

  视线停留在一个人名上,李谷。

  这是今年学院毕业生中的有名人物。

  不时,李谷就被带到了崇文殿,站在李从璟面前。

  两刻的时间后,李谷被带出崇文殿,而李从璟已经在《储才录》李谷的名字后打了个勾。

  随后,他又召见了两个同样留名《储才录》的俊彦。

  很不幸,李从璟在见过这两个人后,把他们的名字划掉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十国帝王,十国帝王最新章节,十国帝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