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七四章 殿上
南熏殿虽非上朝正殿,但久在兴庆宫居住的玄宗已经将这里当成了上朝的大殿,故而殿中的布置同金殿无异。两排高大的朱色廊柱上,盘龙舞爪,气势恢宏。宝座上空无一人,两名婢女交叉打着羽扇静静而立,就像玉屏上的画中人一般。
文武百官次第按部就班,百余人站在殿内却鸦雀无声,静静等候玄宗的到来。
终于,侧首帘幕外,一声高亢的叫喊声响起,然后有人卷起了珠帘垂幕,玄宗昂首阔步从侧首而出,迈步走上宝座的台阶。他身后跟着身材高大的高力士,几名捧着锦盒的内侍以及十几名禁军带刀侍卫亦步亦趋的跟随着,分别来到宝座两侧站立不动。
“吾皇万岁万万岁!”百官匍匐于地,高声跪拜。坐在抬椅上的李林甫也挣扎着趴在椅子扶手上行礼。
玄宗消瘦苍白的面庞上露出笑意来。看着殿下一个个低下的头颅,玄宗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虽然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但每一次见到群臣在自己面前俯首帖耳,玄宗还是和第一次登基临朝时一样的激动。
“平身平身,都起来吧。”玄宗摆了摆手,一屁股坐在宝座上。一名内侍轻轻弓身,将冒着青烟烧着醒神香片的小铜炉摆在龙案一角。
群臣纷纷起身,随后响起一片整理衣冠之声。
玄宗微笑扫视全场,开口道:“诸位,今日上朝别无他事,是为了两位凯旋而归的大将抵京。故而朕想让他们在你们面前露露脸,同时接受朕的嘉奖。”
众人的目光落在王源和高仙芝身上,所有人其实都知道今日上朝所为何事,倒也不用玄宗说明。陛下能为这两人上朝,也确实是恩宠备至,要知道,陛下近三个月来只上朝了数次而已。
“去岁,吐蕃国同我大唐在石堡城爆发大战,吐蕃宵小侥幸小胜一场,气焰嚣张之极,竟然多方炫耀,侮辱我上国之威。故而朕决定派三路大军讨伐吐蕃,惩罚他们对我大唐的不敬。现在九个月过去了,吐蕃宵小得到了惩罚,割地赔款岁岁上供,此事大快人心。经此一事,周边宵小之国,应能感受我天国之威,怕是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了吧。哈哈哈。”玄宗高声笑道。
“陛下天纵之君,前无古人后无追者。我大唐在陛下的治理下已经强盛冠绝当世,宇内无处其右者。这些宵小之国,一时得小利便狂傲自恃不知天高地厚,陛下这一回让天下人都清醒了些,明白我大唐天威凛然不可犯的道理。”杨国忠出列高声道。
玄宗笑道:“国忠说的好,我大唐天威凛然不可犯。这一次算他们运气,本来朕可是打算彻底的灭了他们的。但时机未到而已。今后这些宵小之国再有冒犯,定斩草除根灭国以惩,再无今日的好运了。”
群臣连连点头,几位老臣出列发言,言皆歌功颂德之事,说尽君王圣明之理。王源听的昏昏欲睡,本来就睡的晚,起的早。站在殿上都有些犯困。这些歌功颂德之事翻来覆去的听就像是在耳边数羊一般,差点让王源睡着了。
高仙芝昨晚睡的很好,精神好的很,见王源有些萎靡,忙伸手拉了一下王源。王源微笑看了他一眼低声道:“不要担心,我只是眯瞪一会儿,借你肩膀靠一靠。”
高仙芝还没答话,王源的身子已经歪斜了过来,高仙芝忙腿上用力撑住,心中叫苦不迭。
事实证明,王源忙里偷闲的打盹是英明的。十几名老臣纷纷就此事上前奏议,说的话大同小异,就像嚼过的甘蔗渣一样的索然无味。最后就连高仙芝也皱紧了眉头大气哈切来。下边百官打瞌睡打阿欠的不知多少,个个瘟头瘟脑的犯困。
终于,玄宗似乎也受不了这些老生常谈了,摆手打断一名老臣的奏议笑道:“诸位看来都为这次大胜欢欣鼓舞,朕甚是欣慰。朕就想看到我大唐有今日之盛景。内有名相,外有良将。国力昌盛,兵马强大,百姓安居乐业。说起内有名相,左右相为国鞠躬尽瘁功不可没。而外有名将,我大唐也是名副其实。这几年我大唐国运昌隆,涌现了不少能够领军打胜仗的后起之秀。而王源和高仙芝,显然是他们当中的翘楚人物了。王源,高仙芝,上前来让朕瞧瞧。”
高仙芝听到玄宗点名要自己和王源上前叩见,忙伸手掐了一下沉甸甸靠在肩头的王源。王源惊醒过来,见百余双眼睛都看着自己,一时不知所措。
高仙芝低声道:“陛下要我们上前叩见。”
王源这才清醒过来,擦了擦嘴边流出的水渍,迈步走向宝座之下。
“臣王源、高仙芝参见陛下。”王源和高仙芝跪地叩首道。
玄宗老眼昏花,并没有看到王源靠在高仙芝肩膀上睡觉的那一幕,脸上笑意盈盈,摆手道:“起来起来,诸位,这两位便是王源和高仙芝,想必你们都认识了。”
“认识,岂能不认识。”群臣纷纷道。
“即便认识,朕也要介绍介绍他们。这一位叫王源,本是我长安城的一介书生,朕读过他的登楼诗,惊讶于他的文才出众,给人印象深刻。后得国忠举荐,朕决意破格任命他为翰林学士院的学士。后来王源就任河北道黜陟使,同奚族人遭遇时无意间展露了军事才能。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南诏国也是他给打的臣服的,现在吐蕃国也是他打的求和的。朕算了算,他出道以来,还没败过一场仗,是我大唐的常胜将军呢。”玄宗呵呵笑道。
群臣中大多数人对王源的经历都很了解,但也有一些人直到现在才知道王源这么厉害。闻此言不禁发出赞叹之声。
王源微笑拱手道:“陛下,常胜将军可担不得,陛下折煞微臣了。”
玄宗呵呵一笑,伸手指着高仙芝道:“这一位……”
李林甫忽然在旁开口,打断了玄宗的话:“陛下,这一位老臣来给诸位介绍如何?”
玄宗笑道:“甚好,相国一直没说话,朕还以为你身子不适呢。”
李林甫沉声道:“谢陛下关心,臣是老毛病,没什么大碍。但听陛下谈及这位高将军,老臣忍不住要出来说几句。”
玄宗微笑颔首,李林甫指着高仙芝道:“高仙芝,安西四镇节度使。很多同僚甚至从来没有对安西这块地方有过关注,都认为安西孤悬在外,是西域蛮荒之地。对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怕是也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却不知他的功绩。安西镇通过河西道于我大唐内陆连接,活生生将吐蕃和突厥两大劲敌割裂开来。而安西所在之地,原本是数十依附于突厥和吐蕃的西域小国。经过历代节度使的征战,我大唐在昆仑以西开辟了巨大的疆域,收服了众多的小国,成为我大唐臣属。而高将军便是收服这些小国的功臣。最近几年,高仙芝就任安西节度使之后,先后收服了包括小勃律国在内的十几个小国。足见其军功之大,才能之高。”
群臣之中,有一人忽然出声问道:“敢问相国,西域之地偏僻蛮荒,对我大唐到底有何好处?还要派驻重兵在那里,耗费兵力去保护这些小国,并没有什么回报啊。”
此言一出,居然有不少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李林甫叹息一声道:“蠢材,没想到这大殿之上还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来。那一位是哪个部门的,请主官查一查他是怎么当的官,怎么能立足于金殿之上的。”
那人吓了一跳,那是个新近入职工部的员外郎,并非是科举出身,而是因为治理洪水有功而被提拔入了户部。是个大老粗出身。哪里懂得很多的道理。大唐朝廷在用人上还是不拘一格的,很多人都是专业上的人才,科举并未唯一能当官的途径,特别是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官职。
“李相国,何必如此?人家不懂你就解释给人家听嘛。陛下都没说什么,你这一言不合就要查人家的老底,罢人家的官职,这不好吧。这岂不成了你的一言堂了么?”杨国忠阴阳怪气的插话道。
李林甫恨得咬牙,但面上却很平和,点头道:“说的是,是我太偏激了。这一位我认出来了,是工部的赵员外。淮河去年发大水,便是你带人疏导治理,救了很多百姓是吧。”
那赵员外惊魂未定,咽着吐沫点头。
李林甫道:“很好,我想赵员外的疑问肯定也还有许多同僚不知,今日便一并说给大伙儿知晓吧。毕竟有些道理并非人人都懂的。”
南熏殿虽非上朝正殿,但久在兴庆宫居住的玄宗已经将这里当成了上朝的大殿,故而殿中的布置同金殿无异。两排高大的朱色廊柱上,盘龙舞爪,气势恢宏。宝座上空无一人,两名婢女交叉打着羽扇静静而立,就像玉屏上的画中人一般。
文武百官次第按部就班,百余人站在殿内却鸦雀无声,静静等候玄宗的到来。
终于,侧首帘幕外,一声高亢的叫喊声响起,然后有人卷起了珠帘垂幕,玄宗昂首阔步从侧首而出,迈步走上宝座的台阶。他身后跟着身材高大的高力士,几名捧着锦盒的内侍以及十几名禁军带刀侍卫亦步亦趋的跟随着,分别来到宝座两侧站立不动。
“吾皇万岁万万岁!”百官匍匐于地,高声跪拜。坐在抬椅上的李林甫也挣扎着趴在椅子扶手上行礼。
玄宗消瘦苍白的面庞上露出笑意来。看着殿下一个个低下的头颅,玄宗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虽然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但每一次见到群臣在自己面前俯首帖耳,玄宗还是和第一次登基临朝时一样的激动。
“平身平身,都起来吧。”玄宗摆了摆手,一屁股坐在宝座上。一名内侍轻轻弓身,将冒着青烟烧着醒神香片的小铜炉摆在龙案一角。
群臣纷纷起身,随后响起一片整理衣冠之声。
玄宗微笑扫视全场,开口道:“诸位,今日上朝别无他事,是为了两位凯旋而归的大将抵京。故而朕想让他们在你们面前露露脸,同时接受朕的嘉奖。”
众人的目光落在王源和高仙芝身上,所有人其实都知道今日上朝所为何事,倒也不用玄宗说明。陛下能为这两人上朝,也确实是恩宠备至,要知道,陛下近三个月来只上朝了数次而已。
“去岁,吐蕃国同我大唐在石堡城爆发大战,吐蕃宵小侥幸小胜一场,气焰嚣张之极,竟然多方炫耀,侮辱我上国之威。故而朕决定派三路大军讨伐吐蕃,惩罚他们对我大唐的不敬。现在九个月过去了,吐蕃宵小得到了惩罚,割地赔款岁岁上供,此事大快人心。经此一事,周边宵小之国,应能感受我天国之威,怕是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了吧。哈哈哈。”玄宗高声笑道。
“陛下天纵之君,前无古人后无追者。我大唐在陛下的治理下已经强盛冠绝当世,宇内无处其右者。这些宵小之国,一时得小利便狂傲自恃不知天高地厚,陛下这一回让天下人都清醒了些,明白我大唐天威凛然不可犯的道理。”杨国忠出列高声道。
玄宗笑道:“国忠说的好,我大唐天威凛然不可犯。这一次算他们运气,本来朕可是打算彻底的灭了他们的。但时机未到而已。今后这些宵小之国再有冒犯,定斩草除根灭国以惩,再无今日的好运了。”
群臣连连点头,几位老臣出列发言,言皆歌功颂德之事,说尽君王圣明之理。王源听的昏昏欲睡,本来就睡的晚,起的早。站在殿上都有些犯困。这些歌功颂德之事翻来覆去的听就像是在耳边数羊一般,差点让王源睡着了。
高仙芝昨晚睡的很好,精神好的很,见王源有些萎靡,忙伸手拉了一下王源。王源微笑看了他一眼低声道:“不要担心,我只是眯瞪一会儿,借你肩膀靠一靠。”
高仙芝还没答话,王源的身子已经歪斜了过来,高仙芝忙腿上用力撑住,心中叫苦不迭。
事实证明,王源忙里偷闲的打盹是英明的。十几名老臣纷纷就此事上前奏议,说的话大同小异,就像嚼过的甘蔗渣一样的索然无味。最后就连高仙芝也皱紧了眉头大气哈切来。下边百官打瞌睡打阿欠的不知多少,个个瘟头瘟脑的犯困。
终于,玄宗似乎也受不了这些老生常谈了,摆手打断一名老臣的奏议笑道:“诸位看来都为这次大胜欢欣鼓舞,朕甚是欣慰。朕就想看到我大唐有今日之盛景。内有名相,外有良将。国力昌盛,兵马强大,百姓安居乐业。说起内有名相,左右相为国鞠躬尽瘁功不可没。而外有名将,我大唐也是名副其实。这几年我大唐国运昌隆,涌现了不少能够领军打胜仗的后起之秀。而王源和高仙芝,显然是他们当中的翘楚人物了。王源,高仙芝,上前来让朕瞧瞧。”
高仙芝听到玄宗点名要自己和王源上前叩见,忙伸手掐了一下沉甸甸靠在肩头的王源。王源惊醒过来,见百余双眼睛都看着自己,一时不知所措。
高仙芝低声道:“陛下要我们上前叩见。”
王源这才清醒过来,擦了擦嘴边流出的水渍,迈步走向宝座之下。
“臣王源、高仙芝参见陛下。”王源和高仙芝跪地叩首道。
玄宗老眼昏花,并没有看到王源靠在高仙芝肩膀上睡觉的那一幕,脸上笑意盈盈,摆手道:“起来起来,诸位,这两位便是王源和高仙芝,想必你们都认识了。”
“认识,岂能不认识。”群臣纷纷道。
“即便认识,朕也要介绍介绍他们。这一位叫王源,本是我长安城的一介书生,朕读过他的登楼诗,惊讶于他的文才出众,给人印象深刻。后得国忠举荐,朕决意破格任命他为翰林学士院的学士。后来王源就任河北道黜陟使,同奚族人遭遇时无意间展露了军事才能。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南诏国也是他给打的臣服的,现在吐蕃国也是他打的求和的。朕算了算,他出道以来,还没败过一场仗,是我大唐的常胜将军呢。”玄宗呵呵笑道。
群臣中大多数人对王源的经历都很了解,但也有一些人直到现在才知道王源这么厉害。闻此言不禁发出赞叹之声。
王源微笑拱手道:“陛下,常胜将军可担不得,陛下折煞微臣了。”
玄宗呵呵一笑,伸手指着高仙芝道:“这一位……”
李林甫忽然在旁开口,打断了玄宗的话:“陛下,这一位老臣来给诸位介绍如何?”
玄宗笑道:“甚好,相国一直没说话,朕还以为你身子不适呢。”
李林甫沉声道:“谢陛下关心,臣是老毛病,没什么大碍。但听陛下谈及这位高将军,老臣忍不住要出来说几句。”
玄宗微笑颔首,李林甫指着高仙芝道:“高仙芝,安西四镇节度使。很多同僚甚至从来没有对安西这块地方有过关注,都认为安西孤悬在外,是西域蛮荒之地。对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怕是也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却不知他的功绩。安西镇通过河西道于我大唐内陆连接,活生生将吐蕃和突厥两大劲敌割裂开来。而安西所在之地,原本是数十依附于突厥和吐蕃的西域小国。经过历代节度使的征战,我大唐在昆仑以西开辟了巨大的疆域,收服了众多的小国,成为我大唐臣属。而高将军便是收服这些小国的功臣。最近几年,高仙芝就任安西节度使之后,先后收服了包括小勃律国在内的十几个小国。足见其军功之大,才能之高。”
群臣之中,有一人忽然出声问道:“敢问相国,西域之地偏僻蛮荒,对我大唐到底有何好处?还要派驻重兵在那里,耗费兵力去保护这些小国,并没有什么回报啊。”
此言一出,居然有不少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李林甫叹息一声道:“蠢材,没想到这大殿之上还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来。那一位是哪个部门的,请主官查一查他是怎么当的官,怎么能立足于金殿之上的。”
那人吓了一跳,那是个新近入职工部的员外郎,并非是科举出身,而是因为治理洪水有功而被提拔入了户部。是个大老粗出身。哪里懂得很多的道理。大唐朝廷在用人上还是不拘一格的,很多人都是专业上的人才,科举并未唯一能当官的途径,特别是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官职。
“李相国,何必如此?人家不懂你就解释给人家听嘛。陛下都没说什么,你这一言不合就要查人家的老底,罢人家的官职,这不好吧。这岂不成了你的一言堂了么?”杨国忠阴阳怪气的插话道。
李林甫恨得咬牙,但面上却很平和,点头道:“说的是,是我太偏激了。这一位我认出来了,是工部的赵员外。淮河去年发大水,便是你带人疏导治理,救了很多百姓是吧。”
那赵员外惊魂未定,咽着吐沫点头。
李林甫道:“很好,我想赵员外的疑问肯定也还有许多同僚不知,今日便一并说给大伙儿知晓吧。毕竟有些道理并非人人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