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时分,喝的醉意薰薰的李光弼来到了衙门旁边的一座房舍里。【无弹窗.】这里,数十名士兵把守着院子,看守着被关押在此的郭子仪。
郭子仪正坐在简易的木凳子上垂头沉思,猛听得门哗啦一声被推开,一股冷风夹着满脸酒气的李光弼进了门,郭子仪缓缓站起身来,瞪着眼前站着的李光弼。
“郭老弟,委屈你了。”李光弼跺了跺脚上的积雪,笑呵呵的朝郭子仪行礼。
“不敢当。”郭子仪冷声道。
李光弼呵呵笑道:“还在生气么?罢了罢了,事儿都过去了,何必生气?寿王爷都没生气,你倒是生气了。这不,送走了客人,寿王爷便叫我来瞧你了,一会儿出去给寿王爷道个歉,这事儿便算过去了。”
郭子仪冷声道:“骨力裴罗他们走了?”
“是啊,酒宴之后便带着人走了。”李光弼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笑道。
“借兵之事如何?”郭子仪道。
“谈妥了,三日内十万兵马便到手了,稍加整备,不久后我们便可兵发长安了。”李光弼道。
“然则……你们答应了以丰州和受降城为抵押是么?”郭子仪冷声道。
“哎……郭老弟,不要这么死心眼好么?这只是暂时的抵押罢了。要不然我们拿什么借兵?回纥人会心甘情愿无偿借给我们十万兵马?”李光弼干笑道。
郭子仪长叹一声道:“李大帅啊李大帅,你们这是自欺欺人啊。你明明知道回纥人不会轻易将城池归还,他们这是趁机乘人之危之举,你和寿王却装着不知道。这件事若是被朝廷得知,被天下百姓知晓,岂非招致众人之怒?你不加劝阻,却是为何?我真是看错了你了。本以为你李光弼是个忠心为国的忠臣良将,没想到你竟然做出了这种事。”
李光弼面色变寒,冷声道:“郭老弟,你这么说话便不对了,我李光弼今日所为完全是为了大唐着想,你怎可如此诋毁我?”
“将大唐的城池土地拱手相送,这便是为大唐着想?简直笑话。”郭子仪怒道。
李光弼脸上肌肉抖动,强自压抑怒火,沉声道:“郭老弟,你太不识时务了。如今我大唐风雨飘摇,不仅是这场叛乱,朝廷大权也为王源所攫取,陛下名为大唐皇帝,实际上在王源的控制之下。如此下去,大唐还有什么希望?你我在成都时面见陛下时,陛下怎么跟我们说的?你又是怎么答应陛下的?”
“我答应陛下要重建兵马和王源抗衡,但却没答应陛下要将城池和百姓拱手送给他人。说到底,王源之事乃是我大唐内务,却也不用将城池百姓拱手送给胡人来解决此事。”郭子仪喝道。
“幼稚,你来告诉我如何破解王源把持朝政挟持陛下之局?靠什么?靠着你我手中那几万新募之兵?简直笑话。慢说我们的兵马难以与之抗衡,便是现在,连我们的粮饷命脉都扣在王源手中了,他要对付我们易如反掌。你说,你如何破局?”李光弼厉声道。
郭子仪沉吟半晌道:“或许我们一开始便是错的,王源或许根本没有二心,起码目前为止,我没看出来他做的哪一件事是为了他自己专权。杀房琯是因为房琯挪用军粮,该杀。他任相国也是陛下亲自宣旨任命的,听说他还推辞不就……”
“住口,你的意思是说,陛下在我们面前说谎是么?陛下难道是要栽赃王源是么?你怎能说出这等大逆不道之言?”李光弼气急败坏的道。
“我没说陛下刻意说王源的坏话,王源大权独揽,确实有些过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为了大唐着想,起码他没有做危害朝廷的事情。陛下他们那样想,怕是有些反应过激。陛下是因为安禄山的前车之鉴,所以才对王源不放心。我这段时间思前想后,觉得定是如此。其实陛下根本不用担心,王源不是安禄山,他不会做出安禄山的反叛之事。王源要有二心,他早就有机会了,为何他迟迟不发动?”郭子仪沉声道。
“你是不可救药了。”李光弼怒喝道:“王源引而不发,一则可能是他没准备好,二则他怕惹怒天下人,故而只把持朝政,并不谋权篡位。有时候,这种人比安禄山那种扯旗而反的人更为可恨。既要装作一副忠君之相,干的确实欺君霸权之事。让皇权式微,帝星蒙尘,这是典型的伪君子的作为,最为可恨。”
郭子仪皱眉摇头道:“不,我并不这样想。我不认为王源是这样的人。”
李光弼长叹一声道:“我不跟你斗嘴,今日这件事木已成舟。前几日我跟你说的那件事你也知晓,目前破局之法便是咱们二人齐心协力推举寿王在灵州继位登基,奉陛下为太上皇,这便是釜底抽薪之法。这样一来,王源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图谋便会落空,新皇极为,天下归心,咱们夺回长安,便足以削弱王源的影响。王源手中无凭,便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你可明白这个道理?”
郭子仪沉默不语。
李光弼皱眉再道:“你怎么这么倔强,眼下局势千钧一发,成大事不拘小节,你为了那两座边镇城池便要置大局于不顾么?我问你,现在回纥人若以十万大军趁机攻入我大唐,我们能抵挡么?到时候丢的何止是丰州和受降城?这次借兵行动是一石数鸟之计,其一能助我们收复长安,夺回主动权。其二,有这十万大军在手,寿王继位之后王源便不敢轻举妄动。其三,借走十万回纥兵马,让他们没有余力攻我大唐,丰州和受降城便是甜枣儿堵了他们的口,让他们放弃其他的想法。这不是一石数鸟之计是什么?”
郭子仪还是沉默不语,静静的坐在那里不出声。
李光弼急的跺脚,低声道:“郭老弟,我好话歹话可都说尽了,你还是执迷不悟我便没法子了。寿王因为你说要上奏朝廷公开此事都气的要命,你若不回心转意,怕是……怕是寿王不会饶你。”
郭子仪缓缓抬头道:“不会绕我?那是何意?”
李光弼冷声道:“破坏寿王大事者,杀之无赦。”
郭子仪身子一抖,面露惊愕之色。
李光弼轻声道:“郭老弟,听我的。去给寿王认个错,保证忠心耿耿辅佐寿王登基。寿王都应承了我,待大局一定,你我有从龙辅佐之功,到时候你我任左右相国,共理朝政,振兴我大唐,你说这不好么?”
郭子仪静静的看着李光弼道:“李大帅,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恕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我不能去和寿王殿下道歉,因为这件事我觉得我没有错。寿王要登基,这才是大逆不道之举,陛下只是让他来商议借兵之事,他却借机谋划这样的事情,你还在旁助他,你也是大逆不道之臣。你们想过在成都的陛下么?陛下本指望我们能救他出来,攻下长安迎他回长安,但现在,寿王若一登基,怕是他连长安都回不去了。说王源是狼子野心,你们的所作所为比王源更加的卑鄙。奉劝你一句,李大帅,收手吧,现在收手还来得及。有了这十万兵马,加上我们的五六万兵马,我们夺回长安,迎接陛下回长安。这件事我也绝不会说出去的。”
李光弼目露凶光,拂袖而起,冷声淡淡道:“该说的我都已经说了,该做的我都已经做了,你还如此执迷不悟,我便没有法子了。郭子仪,我敬你是个汉子,所以才来劝你,但你让我太失望了。给你一晚上的时间好好想一想,若你还执迷不悟的话,休怪我不念交情了。”
郭子仪露齿呵呵而笑道:“执迷不悟的是你,你却来劝我。”
李光弼冷声啐了一口,起身大踏步朝门口行去,哗啦一把拉开屋门,一股冷风再次席卷而来,吹得郭子仪打了个寒颤。下一刻,屋门关闭,李光弼的脚步声远去,屋子里再次静了下来。郭子仪颓然坐下,面露苦笑,怅然若失。
……
十一月初六日,宁远借兵会商之后的第四日,十万回纥兵马浩浩荡荡穿越丰州以南的沙漠戈壁南下。初十日,一路疾行的大军抵达了灵州城外。
李瑁和李光弼从得到消息开始便在灵州城外翘首以盼,一直等到天黑时分,见到北方大道上一条长长的火龙蜿蜒而至的情形,李瑁激动的几乎要掉泪了。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回纥人按照约定借兵了。虽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几日,但终究还是来了。”李光弼拱手笑道。
李瑁兴奋道:“同喜同喜,这下好了,十五万大军在手,我们便什么都不怕了。”
二人率亲卫策马上前,迎接抵达的回纥兵马。回纥大军的领军将领是骨力裴罗的二儿子药罗葛耳麻,此子性格暴烈骁勇善战,是骨力裴罗的得力助手。如今在在回纥部落任叶护之职,等同于骨力裴罗的左右手。骨力裴罗派他前来统帅回纥兵马,足见对于回纥兵马的控制权极为看重。
众人寒暄已毕,李瑁和李光弼迎接大军进城安顿在早已准备好的军营之中。十万兵马从天黑时开始进城,一连数个时辰源源不断的涌入灵州城中,直到三更过半,才全部安顿消停了下来。
李瑁一夜未睡,但他毫无困意。在灵州节度使衙门中宴请了药罗葛耳麻极其属从,宾主尽欢,气氛融洽。为表诚意,在宴席之后,李瑁安排了几名美貌的大唐女子陪侍药罗葛耳麻。药罗葛耳麻开心不已,连挑大指赞扬李瑁和李光弼待客殷勤,其意甚诚。
在药罗葛耳麻搂着几名大唐女子回房折腾之后,李瑁和李光弼单独商议起下一步的动作来。李瑁的住处,炭火红红巨烛高烧,温暖如春。喝了酒加上心中的兴奋劲让李瑁满脸红光,眉飞色舞。
“光弼啊,你说咱们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兵马到手,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你觉得咱们是先攻长安再办大事,还是先办大事再攻长安?”李瑁笑眯眯的道。
李光弼当然知道李瑁的心思,自从决定自立为帝之后,李瑁恨不得立刻便登基为帝。他这么问其实是多此一举,他当然是想立刻便宣布登基继位的消息。
“殿下,这两件事一样也不落下,同时进行便是。登基大事和整顿出兵都需要时间准备,臣会双管齐下,两边都不耽误。臣明日起便立刻派人赶制龙袍冠冕,命人准备登基大典的各项事宜。而军中的起兵准备也要同时进行。明日起臣便一刻不得闲了。”李光弼呵呵笑道。
李瑁连连点头道:“甚好甚好。叫我说非常时期一切从简。只是拜祭天地昭告四方便是,无需繁文缛节。将来回归长安之后,有些事再补上也成。军务之事倒是只能辛苦你了,我现在能仰仗的只有你,你要多费心了。”
李光弼道:“臣份当所为。只可惜郭子仪不识时务,否则他倒是整军作战的好手,将来攻长安也可倚重,可惜了。”
李瑁摆手道:“莫提他,这个人冥顽不化,实在不识时务。本来他如此冒犯于我,应该诛杀九族的,我已经法外开恩,给他留了个全尸了,他在泉下也该感到庆幸了。我相信你一人便可独撑大局,待我登基之后,四方官员百姓定蜂拥而来,到时候你再挑选得力的官员协助于你。政务军务的人才随便你挑选。”
李光弼笑道:“殿下说的甚是。臣定会将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大唐天宝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灵州城八名风水道士一致认为的黄道吉日。今日吉神高照六辰值日,诸事大吉不避凶忌。就在今日,便是寿王李瑁选择的登基之日。
上午辰时,阳光普照,小小的灵州城中钟鼓齐鸣礼乐悠扬,满城百姓都拥到灵州府南门城楼之下,十几万兵马齐列城下,放眼看去满城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辰时初刻,李瑁身着崭新龙袍,在李光弼等人的陪同下缓步登上了城楼,面对全城数十万军民,宣读诏书,拜祭天地,宣布即位为帝。
诏曰:王者继统承祧。所以嗣神器。顺承天意,所以宁万邦。顾历代之通规。谅旧章而可法。先皇帝勤劳治国。宵旰临朝。万几靡倦于躬亲。四海方成于繁盛。念农民之疾苦。知战士之辛勤。多垒尽平。生灵永逸。然天生淆乱。朝起逆臣。觊觎神器。天下纷乱。社稷频危。值此存亡之际,朕受命于先皇,临危继统,挽狂澜于既倒,受命于天,登临大统。可大赦天下。云云恭惟先皇帝推诚损己。焦思劳神。念将士之忠勤。知战伐之辛苦。衣粮禄赐。无非经手经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功酬效。生灵是念。稼穑为忧。罢非理之差徭。去无名之侵耗。不贪钱货。尽去奢华。减后宫冗食之人。停诸司不急之务。方岳止甘鲜之贡。殿庭碎珠玉之珍。狱讼无冤。刑戮不滥。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踰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庶俾冲人。不坠鸿业。宣布遐迩。咸使闻知。
诏书的内容无非便是对玄宗歌功颂德一番,同时表明自己继位是受命于危难,得到玄宗的许可。在社稷危难之时出来拯救天下。同时说些冠冕客套的话语而已。
继位诏书之后,李瑁连下三道诏书,第一道改元至德,推尊玄宗为太上皇。第二道,诏令天下百官前来灵州侍奉新皇。第三道,授李光弼为讨逆大将军之职,并下达出兵长安的命令。
随后百官朝拜万民跪伏,高呼万岁,李瑁遂成大唐新帝。
登基大典之后便是誓师大会,十几万兵马接受李瑁的检阅,之后李光弼发表了直捣长安光复京城长安的军令,午后时分,号炮三声响起,十几万兵马浩浩荡荡开拔,奔赴长安城下。
……
四日后,一小队骑兵风尘仆仆抵达成都。在他们抵达之后不久,成都城中的街头巷尾之中,一个让人惊魂的流言便开始扩散。酒肆茶楼市井陋巷之中,无数的百姓在悄悄的交头接耳,惊骇而诡异的谈论着这个消息。
“听说了么?据说寿王李瑁在灵州登基继位了。”
“什么?有这等事?城里头不是有一个陛下么?怎地外边又冒出来个陛下来了?咱们大唐这是叛乱未平又要内乱么?”
“这我倒是不知道了,但据说是城里这位陛下偷偷让寿王逃出成都,在灵州继承皇位,说是特意退位让贤,自己当太上皇了。”
“偷偷逃出城?为什么是偷偷的?”
“咳,这你就不懂了,当今王相国希望立丰王为太子继承大位,而陛下属意于寿王。在这种情形之下,陛下为了让寿王即位,便只能让寿王偷偷离开成都去往灵州登基了。还不是怕王相国不同意,所以来个暗度陈仓,木已成舟。”
“嘶……照你这么说,岂非陛下和王相国之间的关系已经闹僵了?否则怎么这么干?”
“可不是么,那还有不闹僵的?告诉你吧,我远方的表叔在政事堂中当个小差事,他知道的消息很多。昨日我请他喝酒,希望他给我那不成器的犬子谋个职位混口饭吃,酒醉之后他跟我说了许多事儿,都是外边根本不知道的事儿。据说王相国和陛下之间早就闹僵了。就拿上次安置难民的事来说吧,王相国为了安置难民得罪了许多皇亲国戚,在散花楼中差点便撕破脸了。哎,真不知道这事儿怎么收场。”
“啧啧,这么说来,寿王登基之事倒是有可能确实是陛下瞒着王相国他们做的。你说我大唐都这个样子了,陛下和相国之间还闹别扭,这该如何是好?说句良心话,咱们王相国可是为了大唐鞠躬尽瘁的,若不是王相国力挽狂澜,陛下能有安生日子么?王相国是我大唐的中流砥柱啊,他做的事也都是为了百姓着想,就算和王相国意见不合,陛下也不能那么干啊?这样一来岂非是摆明了对王相国的防范和不信任么?这事儿闹得。”
“老弟,这你就不懂了。正因为王相国做了这么多事儿,手里也这么多兵,百姓们对他也爱戴的很,所以陛下才心里不痛快。你没听说过功高震主这句话么?王相国权势太大,做事也太不顾及陛下感受,所以……你懂得。这下好了,寿王跑到灵州登基,王相国怕是要气疯了。城里很快便要乱做一团了。咱们也别在这里乱说话了,没得惹一身的祸事。”
“老哥说的很是,咱们别聊了,我还得去市上买些物事,咱们各干各的事,回头有机会再说话。”
“……”
“……”
以上是两名百姓见面后交谈的部分内容,如此内容的谈话在城中随处可见,成都城中舆论沸腾,人心惶惶。
郭子仪正坐在简易的木凳子上垂头沉思,猛听得门哗啦一声被推开,一股冷风夹着满脸酒气的李光弼进了门,郭子仪缓缓站起身来,瞪着眼前站着的李光弼。
“郭老弟,委屈你了。”李光弼跺了跺脚上的积雪,笑呵呵的朝郭子仪行礼。
“不敢当。”郭子仪冷声道。
李光弼呵呵笑道:“还在生气么?罢了罢了,事儿都过去了,何必生气?寿王爷都没生气,你倒是生气了。这不,送走了客人,寿王爷便叫我来瞧你了,一会儿出去给寿王爷道个歉,这事儿便算过去了。”
郭子仪冷声道:“骨力裴罗他们走了?”
“是啊,酒宴之后便带着人走了。”李光弼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笑道。
“借兵之事如何?”郭子仪道。
“谈妥了,三日内十万兵马便到手了,稍加整备,不久后我们便可兵发长安了。”李光弼道。
“然则……你们答应了以丰州和受降城为抵押是么?”郭子仪冷声道。
“哎……郭老弟,不要这么死心眼好么?这只是暂时的抵押罢了。要不然我们拿什么借兵?回纥人会心甘情愿无偿借给我们十万兵马?”李光弼干笑道。
郭子仪长叹一声道:“李大帅啊李大帅,你们这是自欺欺人啊。你明明知道回纥人不会轻易将城池归还,他们这是趁机乘人之危之举,你和寿王却装着不知道。这件事若是被朝廷得知,被天下百姓知晓,岂非招致众人之怒?你不加劝阻,却是为何?我真是看错了你了。本以为你李光弼是个忠心为国的忠臣良将,没想到你竟然做出了这种事。”
李光弼面色变寒,冷声道:“郭老弟,你这么说话便不对了,我李光弼今日所为完全是为了大唐着想,你怎可如此诋毁我?”
“将大唐的城池土地拱手相送,这便是为大唐着想?简直笑话。”郭子仪怒道。
李光弼脸上肌肉抖动,强自压抑怒火,沉声道:“郭老弟,你太不识时务了。如今我大唐风雨飘摇,不仅是这场叛乱,朝廷大权也为王源所攫取,陛下名为大唐皇帝,实际上在王源的控制之下。如此下去,大唐还有什么希望?你我在成都时面见陛下时,陛下怎么跟我们说的?你又是怎么答应陛下的?”
“我答应陛下要重建兵马和王源抗衡,但却没答应陛下要将城池和百姓拱手送给他人。说到底,王源之事乃是我大唐内务,却也不用将城池百姓拱手送给胡人来解决此事。”郭子仪喝道。
“幼稚,你来告诉我如何破解王源把持朝政挟持陛下之局?靠什么?靠着你我手中那几万新募之兵?简直笑话。慢说我们的兵马难以与之抗衡,便是现在,连我们的粮饷命脉都扣在王源手中了,他要对付我们易如反掌。你说,你如何破局?”李光弼厉声道。
郭子仪沉吟半晌道:“或许我们一开始便是错的,王源或许根本没有二心,起码目前为止,我没看出来他做的哪一件事是为了他自己专权。杀房琯是因为房琯挪用军粮,该杀。他任相国也是陛下亲自宣旨任命的,听说他还推辞不就……”
“住口,你的意思是说,陛下在我们面前说谎是么?陛下难道是要栽赃王源是么?你怎能说出这等大逆不道之言?”李光弼气急败坏的道。
“我没说陛下刻意说王源的坏话,王源大权独揽,确实有些过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为了大唐着想,起码他没有做危害朝廷的事情。陛下他们那样想,怕是有些反应过激。陛下是因为安禄山的前车之鉴,所以才对王源不放心。我这段时间思前想后,觉得定是如此。其实陛下根本不用担心,王源不是安禄山,他不会做出安禄山的反叛之事。王源要有二心,他早就有机会了,为何他迟迟不发动?”郭子仪沉声道。
“你是不可救药了。”李光弼怒喝道:“王源引而不发,一则可能是他没准备好,二则他怕惹怒天下人,故而只把持朝政,并不谋权篡位。有时候,这种人比安禄山那种扯旗而反的人更为可恨。既要装作一副忠君之相,干的确实欺君霸权之事。让皇权式微,帝星蒙尘,这是典型的伪君子的作为,最为可恨。”
郭子仪皱眉摇头道:“不,我并不这样想。我不认为王源是这样的人。”
李光弼长叹一声道:“我不跟你斗嘴,今日这件事木已成舟。前几日我跟你说的那件事你也知晓,目前破局之法便是咱们二人齐心协力推举寿王在灵州继位登基,奉陛下为太上皇,这便是釜底抽薪之法。这样一来,王源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图谋便会落空,新皇极为,天下归心,咱们夺回长安,便足以削弱王源的影响。王源手中无凭,便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你可明白这个道理?”
郭子仪沉默不语。
李光弼皱眉再道:“你怎么这么倔强,眼下局势千钧一发,成大事不拘小节,你为了那两座边镇城池便要置大局于不顾么?我问你,现在回纥人若以十万大军趁机攻入我大唐,我们能抵挡么?到时候丢的何止是丰州和受降城?这次借兵行动是一石数鸟之计,其一能助我们收复长安,夺回主动权。其二,有这十万大军在手,寿王继位之后王源便不敢轻举妄动。其三,借走十万回纥兵马,让他们没有余力攻我大唐,丰州和受降城便是甜枣儿堵了他们的口,让他们放弃其他的想法。这不是一石数鸟之计是什么?”
郭子仪还是沉默不语,静静的坐在那里不出声。
李光弼急的跺脚,低声道:“郭老弟,我好话歹话可都说尽了,你还是执迷不悟我便没法子了。寿王因为你说要上奏朝廷公开此事都气的要命,你若不回心转意,怕是……怕是寿王不会饶你。”
郭子仪缓缓抬头道:“不会绕我?那是何意?”
李光弼冷声道:“破坏寿王大事者,杀之无赦。”
郭子仪身子一抖,面露惊愕之色。
李光弼轻声道:“郭老弟,听我的。去给寿王认个错,保证忠心耿耿辅佐寿王登基。寿王都应承了我,待大局一定,你我有从龙辅佐之功,到时候你我任左右相国,共理朝政,振兴我大唐,你说这不好么?”
郭子仪静静的看着李光弼道:“李大帅,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恕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我不能去和寿王殿下道歉,因为这件事我觉得我没有错。寿王要登基,这才是大逆不道之举,陛下只是让他来商议借兵之事,他却借机谋划这样的事情,你还在旁助他,你也是大逆不道之臣。你们想过在成都的陛下么?陛下本指望我们能救他出来,攻下长安迎他回长安,但现在,寿王若一登基,怕是他连长安都回不去了。说王源是狼子野心,你们的所作所为比王源更加的卑鄙。奉劝你一句,李大帅,收手吧,现在收手还来得及。有了这十万兵马,加上我们的五六万兵马,我们夺回长安,迎接陛下回长安。这件事我也绝不会说出去的。”
李光弼目露凶光,拂袖而起,冷声淡淡道:“该说的我都已经说了,该做的我都已经做了,你还如此执迷不悟,我便没有法子了。郭子仪,我敬你是个汉子,所以才来劝你,但你让我太失望了。给你一晚上的时间好好想一想,若你还执迷不悟的话,休怪我不念交情了。”
郭子仪露齿呵呵而笑道:“执迷不悟的是你,你却来劝我。”
李光弼冷声啐了一口,起身大踏步朝门口行去,哗啦一把拉开屋门,一股冷风再次席卷而来,吹得郭子仪打了个寒颤。下一刻,屋门关闭,李光弼的脚步声远去,屋子里再次静了下来。郭子仪颓然坐下,面露苦笑,怅然若失。
……
十一月初六日,宁远借兵会商之后的第四日,十万回纥兵马浩浩荡荡穿越丰州以南的沙漠戈壁南下。初十日,一路疾行的大军抵达了灵州城外。
李瑁和李光弼从得到消息开始便在灵州城外翘首以盼,一直等到天黑时分,见到北方大道上一条长长的火龙蜿蜒而至的情形,李瑁激动的几乎要掉泪了。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回纥人按照约定借兵了。虽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几日,但终究还是来了。”李光弼拱手笑道。
李瑁兴奋道:“同喜同喜,这下好了,十五万大军在手,我们便什么都不怕了。”
二人率亲卫策马上前,迎接抵达的回纥兵马。回纥大军的领军将领是骨力裴罗的二儿子药罗葛耳麻,此子性格暴烈骁勇善战,是骨力裴罗的得力助手。如今在在回纥部落任叶护之职,等同于骨力裴罗的左右手。骨力裴罗派他前来统帅回纥兵马,足见对于回纥兵马的控制权极为看重。
众人寒暄已毕,李瑁和李光弼迎接大军进城安顿在早已准备好的军营之中。十万兵马从天黑时开始进城,一连数个时辰源源不断的涌入灵州城中,直到三更过半,才全部安顿消停了下来。
李瑁一夜未睡,但他毫无困意。在灵州节度使衙门中宴请了药罗葛耳麻极其属从,宾主尽欢,气氛融洽。为表诚意,在宴席之后,李瑁安排了几名美貌的大唐女子陪侍药罗葛耳麻。药罗葛耳麻开心不已,连挑大指赞扬李瑁和李光弼待客殷勤,其意甚诚。
在药罗葛耳麻搂着几名大唐女子回房折腾之后,李瑁和李光弼单独商议起下一步的动作来。李瑁的住处,炭火红红巨烛高烧,温暖如春。喝了酒加上心中的兴奋劲让李瑁满脸红光,眉飞色舞。
“光弼啊,你说咱们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兵马到手,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你觉得咱们是先攻长安再办大事,还是先办大事再攻长安?”李瑁笑眯眯的道。
李光弼当然知道李瑁的心思,自从决定自立为帝之后,李瑁恨不得立刻便登基为帝。他这么问其实是多此一举,他当然是想立刻便宣布登基继位的消息。
“殿下,这两件事一样也不落下,同时进行便是。登基大事和整顿出兵都需要时间准备,臣会双管齐下,两边都不耽误。臣明日起便立刻派人赶制龙袍冠冕,命人准备登基大典的各项事宜。而军中的起兵准备也要同时进行。明日起臣便一刻不得闲了。”李光弼呵呵笑道。
李瑁连连点头道:“甚好甚好。叫我说非常时期一切从简。只是拜祭天地昭告四方便是,无需繁文缛节。将来回归长安之后,有些事再补上也成。军务之事倒是只能辛苦你了,我现在能仰仗的只有你,你要多费心了。”
李光弼道:“臣份当所为。只可惜郭子仪不识时务,否则他倒是整军作战的好手,将来攻长安也可倚重,可惜了。”
李瑁摆手道:“莫提他,这个人冥顽不化,实在不识时务。本来他如此冒犯于我,应该诛杀九族的,我已经法外开恩,给他留了个全尸了,他在泉下也该感到庆幸了。我相信你一人便可独撑大局,待我登基之后,四方官员百姓定蜂拥而来,到时候你再挑选得力的官员协助于你。政务军务的人才随便你挑选。”
李光弼笑道:“殿下说的甚是。臣定会将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大唐天宝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灵州城八名风水道士一致认为的黄道吉日。今日吉神高照六辰值日,诸事大吉不避凶忌。就在今日,便是寿王李瑁选择的登基之日。
上午辰时,阳光普照,小小的灵州城中钟鼓齐鸣礼乐悠扬,满城百姓都拥到灵州府南门城楼之下,十几万兵马齐列城下,放眼看去满城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辰时初刻,李瑁身着崭新龙袍,在李光弼等人的陪同下缓步登上了城楼,面对全城数十万军民,宣读诏书,拜祭天地,宣布即位为帝。
诏曰:王者继统承祧。所以嗣神器。顺承天意,所以宁万邦。顾历代之通规。谅旧章而可法。先皇帝勤劳治国。宵旰临朝。万几靡倦于躬亲。四海方成于繁盛。念农民之疾苦。知战士之辛勤。多垒尽平。生灵永逸。然天生淆乱。朝起逆臣。觊觎神器。天下纷乱。社稷频危。值此存亡之际,朕受命于先皇,临危继统,挽狂澜于既倒,受命于天,登临大统。可大赦天下。云云恭惟先皇帝推诚损己。焦思劳神。念将士之忠勤。知战伐之辛苦。衣粮禄赐。无非经手经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功酬效。生灵是念。稼穑为忧。罢非理之差徭。去无名之侵耗。不贪钱货。尽去奢华。减后宫冗食之人。停诸司不急之务。方岳止甘鲜之贡。殿庭碎珠玉之珍。狱讼无冤。刑戮不滥。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踰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庶俾冲人。不坠鸿业。宣布遐迩。咸使闻知。
诏书的内容无非便是对玄宗歌功颂德一番,同时表明自己继位是受命于危难,得到玄宗的许可。在社稷危难之时出来拯救天下。同时说些冠冕客套的话语而已。
继位诏书之后,李瑁连下三道诏书,第一道改元至德,推尊玄宗为太上皇。第二道,诏令天下百官前来灵州侍奉新皇。第三道,授李光弼为讨逆大将军之职,并下达出兵长安的命令。
随后百官朝拜万民跪伏,高呼万岁,李瑁遂成大唐新帝。
登基大典之后便是誓师大会,十几万兵马接受李瑁的检阅,之后李光弼发表了直捣长安光复京城长安的军令,午后时分,号炮三声响起,十几万兵马浩浩荡荡开拔,奔赴长安城下。
……
四日后,一小队骑兵风尘仆仆抵达成都。在他们抵达之后不久,成都城中的街头巷尾之中,一个让人惊魂的流言便开始扩散。酒肆茶楼市井陋巷之中,无数的百姓在悄悄的交头接耳,惊骇而诡异的谈论着这个消息。
“听说了么?据说寿王李瑁在灵州登基继位了。”
“什么?有这等事?城里头不是有一个陛下么?怎地外边又冒出来个陛下来了?咱们大唐这是叛乱未平又要内乱么?”
“这我倒是不知道了,但据说是城里这位陛下偷偷让寿王逃出成都,在灵州继承皇位,说是特意退位让贤,自己当太上皇了。”
“偷偷逃出城?为什么是偷偷的?”
“咳,这你就不懂了,当今王相国希望立丰王为太子继承大位,而陛下属意于寿王。在这种情形之下,陛下为了让寿王即位,便只能让寿王偷偷离开成都去往灵州登基了。还不是怕王相国不同意,所以来个暗度陈仓,木已成舟。”
“嘶……照你这么说,岂非陛下和王相国之间的关系已经闹僵了?否则怎么这么干?”
“可不是么,那还有不闹僵的?告诉你吧,我远方的表叔在政事堂中当个小差事,他知道的消息很多。昨日我请他喝酒,希望他给我那不成器的犬子谋个职位混口饭吃,酒醉之后他跟我说了许多事儿,都是外边根本不知道的事儿。据说王相国和陛下之间早就闹僵了。就拿上次安置难民的事来说吧,王相国为了安置难民得罪了许多皇亲国戚,在散花楼中差点便撕破脸了。哎,真不知道这事儿怎么收场。”
“啧啧,这么说来,寿王登基之事倒是有可能确实是陛下瞒着王相国他们做的。你说我大唐都这个样子了,陛下和相国之间还闹别扭,这该如何是好?说句良心话,咱们王相国可是为了大唐鞠躬尽瘁的,若不是王相国力挽狂澜,陛下能有安生日子么?王相国是我大唐的中流砥柱啊,他做的事也都是为了百姓着想,就算和王相国意见不合,陛下也不能那么干啊?这样一来岂非是摆明了对王相国的防范和不信任么?这事儿闹得。”
“老弟,这你就不懂了。正因为王相国做了这么多事儿,手里也这么多兵,百姓们对他也爱戴的很,所以陛下才心里不痛快。你没听说过功高震主这句话么?王相国权势太大,做事也太不顾及陛下感受,所以……你懂得。这下好了,寿王跑到灵州登基,王相国怕是要气疯了。城里很快便要乱做一团了。咱们也别在这里乱说话了,没得惹一身的祸事。”
“老哥说的很是,咱们别聊了,我还得去市上买些物事,咱们各干各的事,回头有机会再说话。”
“……”
“……”
以上是两名百姓见面后交谈的部分内容,如此内容的谈话在城中随处可见,成都城中舆论沸腾,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