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言♂情÷中☆文◇网 】,精彩无弹窗免费阅读!
裴矩的人马去了北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投降突厥,他们向北突进甩掉了唐军的追兵之后,迅速的掉头向西,沿着秦朝古长城向西挺进,经过野猪湖之后一直西进,这一路上风沙漫天,人烟罕至,除了商队之外,再无其他人出没,而此时尚处于早春时节,西域的商人还没有这么快赶过来,所以他们一路上都没有暴露行踪,直到他们兵临嘉峪关,这里驻守着唐军的一支小部队,人数只有五十人,队正是陇西人,他们见到大批的隋军突然杀来,漫天遍野绵延十余里,早就吓破了胆,哪还敢驻守在嘉峪关,连忙让人点燃烽火,自己率领部下逃跑了。
隋军没有遭到抵抗,很顺利的进入到了嘉峪关,嘉峪关此时还不是一座关城,历史上在明朝时期,明君为了防止北方的蒙古人扣关,所以修建了现在的长城,也就是明长城,后世一提到万里长城,都会不自主的想到秦朝时期的万里长城,其实秦朝的长城早已被风化和战火损毁殆尽,只留下一层浅浅的地基,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明代的长城。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在他登基不久之后,因为北方的蒙古人虽然被明军撵出了中原,但是他们是草原部落,只要元气不损,很快就能卷土重来,数千年一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朝廷的威胁都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为了防止这一局面,朱元璋下令修建万里长城,北起山海关,中居镇北台,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不过在前期,它们并没有发挥出朱元璋想象之中的作用,朱元璋虽然率军击败了元军,但是他却知道蒙古人的实力远不止元军的这种程度,它们还有大量的军队在西方和北方,因此即便是当元军逃回草原之后,朱元璋依旧对蒙古人心怀忌惮,但是他却不知道,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所建立的汗国其实已经是逐渐的开始走向陨落了,蒙古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被分封出去了那么多人,蒙古本土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草原上的人数还不到五十万人,这么少的人想要发展起来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在前期,明长城并没有起到它预想之中的效果,
而到了后期,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明长城这才发挥出了它应有的功效了,而山海关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关乎着京畿地区的安危。
裴矩带兵进入到了嘉峪关,这个时候的嘉峪关还只是一座小城,城中只有数百户居民,人口不足三千人,不过裴矩没有丝毫的嫌弃,他在城中停歇了一段时间,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动员起来,强迫他们跟着迁徙,他所要去的地方是更加边缘,更加荒芜的地方,哪里的人口会更加稀少,他必须要将他一路上所见到的所有人口全都裹挟进去,方才有足够的人口基数能够立足,不然的话,他的十万大军就算是在异域打下了无数的土地,却根本就没有人口基础,站不稳脚跟。
隋军一路向西,过了嘉峪关之后沿途将人口粮食和一应物资全部都带在军中向西前进,唐军接到烽火报警之后,派遣了柴绍的河西军前来追击,他不敢太过于深入,追击到了玉门关之后就听下了脚步,因为隋军已经走远了,而且沿途之上几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各地的村庄和小镇都空空如也,这意味着什么他心里也很清楚,隋军不会回来了,肯定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所以与其冒险追击,还不如回去禀报找不到隋军的踪迹的好。
李渊在得知了隋军向西远去了之后,心里面也没有太过于注意,这支军队人数虽多,却已经成为了一支失去了支持和联系的孤军,他们应该再不会轻易的返回中原了,加上河西走廊的范围很大,陇西一带地势复杂,人口稀少,不比中原和江南富饶地带,就算是想要发展也不一定能够发展起来,所以他不担心这支隋军。
而眼下最让李渊感到担心的还是自己的次子李世民,自从上一次他跟李世民关系闹僵了之后,李世民是一次也没有返回长安,而且对他的命令也有点阳奉阴违的意味在里面,这些都让李渊的心里面感到稍稍有些不安,担心李世民会举兵谋反,或者是拥兵自重,眼下唐军的气势如虹,已经开始在全方位取得优势了,其中向南进攻西梁萧铣的军队取得的战果最为丰硕,西梁萧铣本来就不是实力非常强大的对手,所以唐军对他们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且湘元一带的隋将陈棱此时态度不明,既不表态支持洛阳朝廷,也不声明自己要独立出去,只是按兵不动,但是萧铣跟他打了大半年的仗,此时对他可谓是十分的忌惮,如果他的军队不动的话,那么西梁军就根本不会撤走,双方在襄阳一带的对峙很严重,西梁军的人数本来就不多,精锐的士卒又都被带到了湘元前线去了,这使得留在后方的军队战斗力很不堪。
而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军队虽然不是唐军的精锐,但是这支军队也打过不少的硬仗,能够在建唐之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重臣之二的位置上,李孝恭的能耐还是不容怀疑的,他在对付巴蜀的西梁军的时候采取了步步为营,反客为主的方法,这一招曾经被蜀国大臣黄忠用来对付汉中的夏侯渊,最终斩去曹操的一臂,而此时李孝恭用此计也用的炉火纯青。
本来关中距离汉中和巴蜀是有着秦岭的阻隔的,绵延的山脉和岐山等险峰,形成了一些狭窄的道路,大军要经过这里,只有强攻才有效果,而李孝恭却街道荆襄,走汉水逆流而上,出了上庸城,只取陈仓,一下子就占据了主动权,然后唐军以陈仓为据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西梁军逐渐的逼了出去,西梁军不甘心失败,几次率军来攻,都被李孝恭以拖字诀给拖住然后实施反打,西梁军四战三败,兵无战心,士气低迷,不得已只能后撤进入蜀中。
而在河东,李元吉的部队得到了王世充的投靠之后,也从河北窦建德那里取得了不少的收益,夏军人数虽多,但是地盘也摊得很大,从幽州、河北、山东这一条线下来,他们的兵力就显得不是那么集中了,之前由于高句丽的反攻,所以窦建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东边,眼下高句丽自己内部起了内乱,百济和新罗联合起来进攻高句丽,企图夺取平壤,他们这才撤兵,于是窦建德也终于是可以松下一口气了。
而李元吉则趁此良机,向东抢占了很大一块地盘。
只是在李元吉的北边,有一个叫做刘武周的实力一直在对唐军施加威胁,刘武周和部将宋金刚等人起兵造反几乎就在李渊太原起兵的同一时间,不过和李渊不同,他没有关陇贵族的支持,加上以前也不是王公大臣,所以威望有限,投靠他的人倒也不是很多,但是在去年,他向北方的突厥可汗称臣,得到了突厥人的支持,突厥人想要通过控制刘武周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茶叶和铁器,而刘武周则通过交换从突厥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战马甚至是士兵,刘武周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动作,所以李元吉却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王世充却知道留着刘武周在自己的身后,这总归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于是他建议李元吉先出兵,趁着突厥人退回到草原去这个空窗期,先将刘武周解决了再说。
但是李元吉的眼光太差,他认为刘武周实力很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根本不足为据,而他们眼前的敌人是窦建德,所以不要去管那些藓疾之祸,要先去将威胁最大,同样也是地盘最大,功劳最大的窦建德解决了才行。
在他看来,自己的堂叔李孝恭已经带兵进入了蜀中,而二哥李世民更是手握重兵,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洛阳,而他们两个无论是谁取得了功劳,那么都会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同样是统领一方的人,他们两人的战功是远远超过自己的,如果自己不能在河东河北这一块取得一点战果的话,那么在朝堂上就会说不过去了。
李元吉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别人自负都是因为自己有本事,这才自负,他倒好,什么本事也没有,也学会了自负了,王世充苦劝无果,他就是不肯派兵前去进攻刘武周,反而是尽出晋阳之兵向东挺进,意图进攻河北。
窦建德见势不妙,一边急召山东的刘黑闼部率军回援,一边派遣使臣,以重金和厚礼买通刘武周,让他帮忙在唐军的背后制造麻烦。
刘武周跟宋金刚一合计,如果任由唐军击败了窦建德,那么唐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就会是他们了,所谓唇亡齿寒,虽然李元吉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按道理说他不应该是窦建德的对手,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在得到了王世充的三万精锐之后确实是实力大增,所以如果他打败了窦建德,那情况就糟了,所以他们很快就答应了窦建德的要求,表示自己会在唐军和夏军交战之际出兵偷袭他们的后方,打乱他们的阵脚。
李元吉对此一无所知,他亲帅十万大军,只留下一万军队驻守晋阳,剩下的能战之兵全都被他调动去攻打窦建德了,为此他还征用了五万多民夫参与军队粮草和其他物资的运输之中,由于此时正值春种时节,所以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百姓们的强烈抵触,李元吉丝毫不退让,下令军队强征民夫,搞得各地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唐军在河东百姓的心中形象一落千丈,降低到了冰点,这些都为他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虽然跟李元吉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在大的利益面前,他还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本来李世民确实是希望能够进攻洛阳的,虽然李密的手中有好几座大粮仓,但是李世民接到密保,知道李密的这些粮食度已经快要耗尽了,洛阳城将会面临断粮的危险,而此时在洛阳附近,足足集中了近百万的人口和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么多张嘴要等着吃饭,粮食的消耗是异常的厉害的,因此李世民敏锐的嗅到了这其中的机会,此时正值早春,正值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等到种粮一播种下去之后,洛阳城中的粮草势必还会再一次的降低,因此这个时候率兵包围洛阳,逼迫李密出来交战,然后再拖而不战,迟早将会把隋军拖死,只是隋军势大,他的手中的军队虽然精锐,但是毕竟人数比较少,只有十几万人守卫潼关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但是如果要出去进攻洛阳的话,那就有点不同了,因此他一边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派出援兵,一方面给李元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派兵协助自己的这一计划,李元吉收到李世民的信之后,里也没理,(.om )直接就给丢在了一边,他才不会做这种给人做嫁衣的事情,况且他的部将王世充恨李世民入骨,他也力劝李元吉不能答应李世民的要求,所以李世民的这一谋划并没有成功。
因此,李世民也算是彻底的看清楚了自己的这个三弟的真实面目了,于是在李元吉出兵河北这件事情之上,他虽然知道此时出兵绝对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他却选择了沉默应对,并没有给李元吉提出警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警告别人并不会听。
好在他身边还有一个李元霸,李元霸以前都很听他的话,这一年多以来一直随着他征战天下,跟他的关系就更加亲近了,而且有李元霸在自己的身边,李世民心中就感觉非常有底气,李元霸被琅琊榜列位天下排名第一的猛将,这可不是浪得虚名的,无数次的交战,只要李元霸一带头冲锋,唐军的气势就会瞬间提升到顶点,而且对方阵中就算是猛将齐出,也根本不是李元霸的对手,所以唐军才会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未完待续。)
手机阅读本章:
本书最新TXT下载和评论本书: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加入书签》记录本次(正文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裴矩的人马去了北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投降突厥,他们向北突进甩掉了唐军的追兵之后,迅速的掉头向西,沿着秦朝古长城向西挺进,经过野猪湖之后一直西进,这一路上风沙漫天,人烟罕至,除了商队之外,再无其他人出没,而此时尚处于早春时节,西域的商人还没有这么快赶过来,所以他们一路上都没有暴露行踪,直到他们兵临嘉峪关,这里驻守着唐军的一支小部队,人数只有五十人,队正是陇西人,他们见到大批的隋军突然杀来,漫天遍野绵延十余里,早就吓破了胆,哪还敢驻守在嘉峪关,连忙让人点燃烽火,自己率领部下逃跑了。
隋军没有遭到抵抗,很顺利的进入到了嘉峪关,嘉峪关此时还不是一座关城,历史上在明朝时期,明君为了防止北方的蒙古人扣关,所以修建了现在的长城,也就是明长城,后世一提到万里长城,都会不自主的想到秦朝时期的万里长城,其实秦朝的长城早已被风化和战火损毁殆尽,只留下一层浅浅的地基,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明代的长城。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在他登基不久之后,因为北方的蒙古人虽然被明军撵出了中原,但是他们是草原部落,只要元气不损,很快就能卷土重来,数千年一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朝廷的威胁都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为了防止这一局面,朱元璋下令修建万里长城,北起山海关,中居镇北台,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不过在前期,它们并没有发挥出朱元璋想象之中的作用,朱元璋虽然率军击败了元军,但是他却知道蒙古人的实力远不止元军的这种程度,它们还有大量的军队在西方和北方,因此即便是当元军逃回草原之后,朱元璋依旧对蒙古人心怀忌惮,但是他却不知道,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所建立的汗国其实已经是逐渐的开始走向陨落了,蒙古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被分封出去了那么多人,蒙古本土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草原上的人数还不到五十万人,这么少的人想要发展起来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在前期,明长城并没有起到它预想之中的效果,
而到了后期,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明长城这才发挥出了它应有的功效了,而山海关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关乎着京畿地区的安危。
裴矩带兵进入到了嘉峪关,这个时候的嘉峪关还只是一座小城,城中只有数百户居民,人口不足三千人,不过裴矩没有丝毫的嫌弃,他在城中停歇了一段时间,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动员起来,强迫他们跟着迁徙,他所要去的地方是更加边缘,更加荒芜的地方,哪里的人口会更加稀少,他必须要将他一路上所见到的所有人口全都裹挟进去,方才有足够的人口基数能够立足,不然的话,他的十万大军就算是在异域打下了无数的土地,却根本就没有人口基础,站不稳脚跟。
隋军一路向西,过了嘉峪关之后沿途将人口粮食和一应物资全部都带在军中向西前进,唐军接到烽火报警之后,派遣了柴绍的河西军前来追击,他不敢太过于深入,追击到了玉门关之后就听下了脚步,因为隋军已经走远了,而且沿途之上几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各地的村庄和小镇都空空如也,这意味着什么他心里也很清楚,隋军不会回来了,肯定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所以与其冒险追击,还不如回去禀报找不到隋军的踪迹的好。
李渊在得知了隋军向西远去了之后,心里面也没有太过于注意,这支军队人数虽多,却已经成为了一支失去了支持和联系的孤军,他们应该再不会轻易的返回中原了,加上河西走廊的范围很大,陇西一带地势复杂,人口稀少,不比中原和江南富饶地带,就算是想要发展也不一定能够发展起来,所以他不担心这支隋军。
而眼下最让李渊感到担心的还是自己的次子李世民,自从上一次他跟李世民关系闹僵了之后,李世民是一次也没有返回长安,而且对他的命令也有点阳奉阴违的意味在里面,这些都让李渊的心里面感到稍稍有些不安,担心李世民会举兵谋反,或者是拥兵自重,眼下唐军的气势如虹,已经开始在全方位取得优势了,其中向南进攻西梁萧铣的军队取得的战果最为丰硕,西梁萧铣本来就不是实力非常强大的对手,所以唐军对他们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且湘元一带的隋将陈棱此时态度不明,既不表态支持洛阳朝廷,也不声明自己要独立出去,只是按兵不动,但是萧铣跟他打了大半年的仗,此时对他可谓是十分的忌惮,如果他的军队不动的话,那么西梁军就根本不会撤走,双方在襄阳一带的对峙很严重,西梁军的人数本来就不多,精锐的士卒又都被带到了湘元前线去了,这使得留在后方的军队战斗力很不堪。
而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军队虽然不是唐军的精锐,但是这支军队也打过不少的硬仗,能够在建唐之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重臣之二的位置上,李孝恭的能耐还是不容怀疑的,他在对付巴蜀的西梁军的时候采取了步步为营,反客为主的方法,这一招曾经被蜀国大臣黄忠用来对付汉中的夏侯渊,最终斩去曹操的一臂,而此时李孝恭用此计也用的炉火纯青。
本来关中距离汉中和巴蜀是有着秦岭的阻隔的,绵延的山脉和岐山等险峰,形成了一些狭窄的道路,大军要经过这里,只有强攻才有效果,而李孝恭却街道荆襄,走汉水逆流而上,出了上庸城,只取陈仓,一下子就占据了主动权,然后唐军以陈仓为据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西梁军逐渐的逼了出去,西梁军不甘心失败,几次率军来攻,都被李孝恭以拖字诀给拖住然后实施反打,西梁军四战三败,兵无战心,士气低迷,不得已只能后撤进入蜀中。
而在河东,李元吉的部队得到了王世充的投靠之后,也从河北窦建德那里取得了不少的收益,夏军人数虽多,但是地盘也摊得很大,从幽州、河北、山东这一条线下来,他们的兵力就显得不是那么集中了,之前由于高句丽的反攻,所以窦建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东边,眼下高句丽自己内部起了内乱,百济和新罗联合起来进攻高句丽,企图夺取平壤,他们这才撤兵,于是窦建德也终于是可以松下一口气了。
而李元吉则趁此良机,向东抢占了很大一块地盘。
只是在李元吉的北边,有一个叫做刘武周的实力一直在对唐军施加威胁,刘武周和部将宋金刚等人起兵造反几乎就在李渊太原起兵的同一时间,不过和李渊不同,他没有关陇贵族的支持,加上以前也不是王公大臣,所以威望有限,投靠他的人倒也不是很多,但是在去年,他向北方的突厥可汗称臣,得到了突厥人的支持,突厥人想要通过控制刘武周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茶叶和铁器,而刘武周则通过交换从突厥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战马甚至是士兵,刘武周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动作,所以李元吉却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王世充却知道留着刘武周在自己的身后,这总归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于是他建议李元吉先出兵,趁着突厥人退回到草原去这个空窗期,先将刘武周解决了再说。
但是李元吉的眼光太差,他认为刘武周实力很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根本不足为据,而他们眼前的敌人是窦建德,所以不要去管那些藓疾之祸,要先去将威胁最大,同样也是地盘最大,功劳最大的窦建德解决了才行。
在他看来,自己的堂叔李孝恭已经带兵进入了蜀中,而二哥李世民更是手握重兵,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洛阳,而他们两个无论是谁取得了功劳,那么都会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同样是统领一方的人,他们两人的战功是远远超过自己的,如果自己不能在河东河北这一块取得一点战果的话,那么在朝堂上就会说不过去了。
李元吉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别人自负都是因为自己有本事,这才自负,他倒好,什么本事也没有,也学会了自负了,王世充苦劝无果,他就是不肯派兵前去进攻刘武周,反而是尽出晋阳之兵向东挺进,意图进攻河北。
窦建德见势不妙,一边急召山东的刘黑闼部率军回援,一边派遣使臣,以重金和厚礼买通刘武周,让他帮忙在唐军的背后制造麻烦。
刘武周跟宋金刚一合计,如果任由唐军击败了窦建德,那么唐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就会是他们了,所谓唇亡齿寒,虽然李元吉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按道理说他不应该是窦建德的对手,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在得到了王世充的三万精锐之后确实是实力大增,所以如果他打败了窦建德,那情况就糟了,所以他们很快就答应了窦建德的要求,表示自己会在唐军和夏军交战之际出兵偷袭他们的后方,打乱他们的阵脚。
李元吉对此一无所知,他亲帅十万大军,只留下一万军队驻守晋阳,剩下的能战之兵全都被他调动去攻打窦建德了,为此他还征用了五万多民夫参与军队粮草和其他物资的运输之中,由于此时正值春种时节,所以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百姓们的强烈抵触,李元吉丝毫不退让,下令军队强征民夫,搞得各地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唐军在河东百姓的心中形象一落千丈,降低到了冰点,这些都为他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虽然跟李元吉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在大的利益面前,他还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本来李世民确实是希望能够进攻洛阳的,虽然李密的手中有好几座大粮仓,但是李世民接到密保,知道李密的这些粮食度已经快要耗尽了,洛阳城将会面临断粮的危险,而此时在洛阳附近,足足集中了近百万的人口和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么多张嘴要等着吃饭,粮食的消耗是异常的厉害的,因此李世民敏锐的嗅到了这其中的机会,此时正值早春,正值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等到种粮一播种下去之后,洛阳城中的粮草势必还会再一次的降低,因此这个时候率兵包围洛阳,逼迫李密出来交战,然后再拖而不战,迟早将会把隋军拖死,只是隋军势大,他的手中的军队虽然精锐,但是毕竟人数比较少,只有十几万人守卫潼关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但是如果要出去进攻洛阳的话,那就有点不同了,因此他一边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派出援兵,一方面给李元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派兵协助自己的这一计划,李元吉收到李世民的信之后,里也没理,(.om )直接就给丢在了一边,他才不会做这种给人做嫁衣的事情,况且他的部将王世充恨李世民入骨,他也力劝李元吉不能答应李世民的要求,所以李世民的这一谋划并没有成功。
因此,李世民也算是彻底的看清楚了自己的这个三弟的真实面目了,于是在李元吉出兵河北这件事情之上,他虽然知道此时出兵绝对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他却选择了沉默应对,并没有给李元吉提出警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警告别人并不会听。
好在他身边还有一个李元霸,李元霸以前都很听他的话,这一年多以来一直随着他征战天下,跟他的关系就更加亲近了,而且有李元霸在自己的身边,李世民心中就感觉非常有底气,李元霸被琅琊榜列位天下排名第一的猛将,这可不是浪得虚名的,无数次的交战,只要李元霸一带头冲锋,唐军的气势就会瞬间提升到顶点,而且对方阵中就算是猛将齐出,也根本不是李元霸的对手,所以唐军才会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未完待续。)
手机阅读本章:
本书最新TXT下载和评论本书: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加入书签》记录本次(正文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