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负不在阵前,而在朝堂”谈起西军种种,薛景仙叹了口气亦如是说,因为一些特殊的缘故,我这里甚至比他们中某些人还明了。
据最新西北道六百里急报,西北朝廷再次对河陇诸地的藩属附族,再次发出十抽一的大征诏,显然西北那位皇帝也不放心,边军内调后,留这些附番也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来,干脆借大军云集之势,威迫也好,利诱也好,将那些稍有些实力的藩部,陆续的调发出来,打散了编练成军,号做百营义从兵,作为凉城预备队和机动力量,但是武器和粮饷的缺口不免就拉的大了,因此迫切需加大来自蜀地供给,连流民大营也分配了三月内供给三个标准军人份的兵甲配额。
作为补偿,远在扶风韦韬部,也将得到首批五千单位,来自西北十三牧监的良马,而且是那种清一色骑军用战马,而不包括那些驮挽普通军马。
而按照北边那位李元帅的部署,虽然进度慢了点,有点消极战之嫌,但如果按步就搬下去,想吃败战,也很不容易,时间拉的越长,敌我力量对比的差距也越大。
在四方纷起而动的义勇民军阻击袭扰下,丢掉大部分辎重退聚回京畿地区的贼军,最缺少的就是坚持时间。根据高达夫那里的定期汇报,各地捕获的逃兵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安禄山当年起家的老本——范阳老三边的人马。
但西北朝廷的君臣们,未必能够这么想的。或者说,他们急切需一个大胜利,比如象收复长安这种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成果。
虽然骆谷册立之初,老皇帝就定下了诏高于诰的基调,但在实际运做中,已然形成南诰北诏分立而治的趋势,而整个北方平凉朝廷能够控制的不过是西北一隅,虽然背领四道,有盛产精兵晾马的安西、北庭两大战略后方,但是这些地方特色是地广人稀,不是适宜供养大军的地方。关中之地已成战场,烂不堪,不能指望有什么收入。而拥有相当实力的河北各路官军,却同样也是立场不明。
因此,一开始西北朝廷先天的弱势,在一些即成事实的有意无意的推动下,已然形成,甚至连西北朝廷新建的神策七营,左右神武军,乃至传说中内朝的秘密部队——左右英武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在资历和武功上,也没有办法和我搞出的两府三军相比拟的,因此迫切的需通过战事,来树立权威,以军功和武勋来培养心腹和实力。比如一个收复长安式的政治上影响极大的胜利。
一国两君,本来就是非常之事,令出多门本来就是国政之大忌并行,现在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不等于将来也一定没有问题,是未来能够平稳过度也就算了,是将来有什么变故,我倒替那位岳父肃宗皇帝感到悲哀了,
西北朝廷现下虽然广有大军数十万,但这些人都是勤王讨逆的正统大义下,云集而从的,一旦君王两代父子摊牌,我怀疑还有多少人肯愿意卷入这场君位之争,能够保持中立已经算是万幸了。
毕竟这位几十年太平太子当的实在太成功了,成功的让世人对他的印象,只有洁身自好、温厚醇仁而已,无论功勋和才望都远不及开创一代盛世的乃父。
再说老皇帝没有明显的失德或者昏聩的行举,没有代德以天的理由和借口,以子逆父,以太宗之能,也逃不过史书一个比一点的作为垂范天下的帝王,他又没有太宗之大才,也没有太宗之望,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毕竟老皇帝铁腕统治几十年的积威尤在,西军诸将,多是在位时提举的,一声令下,失去大义名分的肃宗身边,还有多少人可以听令于他,都很值得怀疑。特别是江南财赋、天府粮仓,尽仰仗南边的情况下。
虽然肃宗身边很云集了李泌等当世大才贤能,又颇有励精图治的气象,但无奈根基尚浅,这综合实力上悬殊,绝对不是仅靠智谋和人才优势,短时间内可以拉平的。因此在未来趋向明朗之前,哪怕在西北朝廷中,也有人通过那位韦大相爷的关系,对成都方面保持了足够的善意。
因此,我一直以来都有所那些事情,虽然很有些不上台面的东西,但是既没有拿他们的身家挺而走险,也不是在挑战他们的忠君爱国之心,一切最终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为了保证这个小团体的整体利益,而未雨绸缪的打算。
因此即使内部有所不同
,或如高门之后、世家背景的韦韬之类,传统军人式、解思之流,却也尽量保持了足够的沉默。
“听说大人赠了太子一小寺人”薛景仙话题一转。
我靠,怎么大家都在意这事,当初闻季上门拜访的时候,说太子东宫甫立,身边正缺少自己人,西北路也多将士而少文学之士,希望能举荐一些可靠得力的人,当然这也是一个大大的人情和姿态,独孤及、皇甫增都能去,为什么特别关注一个小太监,难道我真的象那种佞臣么。
”不是“他笑道”皇甫编修乃师出名门,萧公是我朝数一数而的学宗,小独孤学士与东宫有远姻之亲,都算是实至所归,甚至可以说为过举才之功,但是赠转寺宦伶人,在宗室中也不算什么,可对方是储君,就很容易招至物议了”
我心中叹道,还有什么物议,
比如。。。,祟乱东宫,足够产生许多的联想了。
当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那个叫果儿的小太监,只是一件意外的产物,少小进宫的他,居然对阿蛮产生一种莫名情愫,在路上甚至为了保护她不被我“荼毒”,而试图假传诰喻,结果落到我手上,由于“假传诰喻”这老大的把柄在我手中,于是不得不秘密的成为我在宫中的一个眼线,不过他的分量实在太卑微了,我还没指望他能做什么事。
我再怎么狭隘,也不至于去吃这么一个小太监的醋,事后还顺水推舟,结之以情意,真的让他认了阿蛮这个姐姐。
只是他虽然身份卑微,却似乎表现的很努力,由于一些特殊缘故,常常被指派到公主府上执役,我干脆让怀石、张承一文一武两老太监,抽空教点东西给他。作为小杨养成计划的补充,我也在闲于亲自指点了些厨艺。
当然我承认,这么做是受了一代军师之流的网络余毒,虽说不是每个太监都能成为传说中的高手,但不可否认,身体残缺且心理偏执的往往让他们比常人更容易专注一件事情。
因此,在我的有意无意教导和培养下,这厮已经下决心抛弃过去那种战战兢兢得过且过的浑噩生活,决心做一个身残志坚,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想,有志气、有道德,个不需,在宫廷里的生存之道,是不需这种无聊无谓的东西)有智慧的四有太监,就如我常对他言,就算做弄臣,也做一个青史流名,天下无二的。
因此,此次闻季拜访府上,说起小白怀念我厨艺的情形,顺水推舟作为我厨道流的弟子给带回去,也算是给他一个好出路。同去的还有一些诸如独孤及之流,沾点亲故的文学之士,以充事东宫。小白建东宫于凉城,周围多是武人,两坊三府三率卫人手,确实有点不够用,当然这也是密切彼此的一种姿态。
按照惯例,这种最底层的小太监没有姓名的,只有最基本的别号,只有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拥有自己的姓名。如高力士,初进宫只有力士之号,是拜了养父高延福后才从姓高。又如西北那位皇帝岳父的宠臣-李辅国,本名静忠,因侍侯太子有功,不但被赐辅国国姓。
既然服侍太子,果儿这号就难登大雅之堂了,闻季这老东西特意做了人情,就让拜在膝下作为假子,取了大名。
只是他涣然一新,人模狗样的前来拜谢再造之恩时,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小的蒙闻公给名,叫静官儿”
“静官”我顿时张的合不拢嘴
“应该是取意《大礼赋。选章》中
怀铅昼坐紫微宫,焚香夜直明光殿。
王言简静官司闲,朋好殷勤多往还。的意境把,”
温哲笑而出言解释道,他倒是久于往来宫台间,马上就道出了来历
“正是”他恭恭敬敬回答道“尚请大人赐字”。
我楞无语,这名字还真的起的很有个性啊,所谓静官、静官,精光、精光者也。。。从了闻季,是跟了姓苏的,就不叫“输精光裴就是叫“赔精光”,姓宋不就叫“送精光”,姓白不就叫“败精光”。。。.好晦气,我呸呸呸,不能再想下去了。
回神过来回答道。
“仅尽人事尔?”他嘿然一笑,心有所会却不再缠于这个话题。
据最新西北道六百里急报,西北朝廷再次对河陇诸地的藩属附族,再次发出十抽一的大征诏,显然西北那位皇帝也不放心,边军内调后,留这些附番也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来,干脆借大军云集之势,威迫也好,利诱也好,将那些稍有些实力的藩部,陆续的调发出来,打散了编练成军,号做百营义从兵,作为凉城预备队和机动力量,但是武器和粮饷的缺口不免就拉的大了,因此迫切需加大来自蜀地供给,连流民大营也分配了三月内供给三个标准军人份的兵甲配额。
作为补偿,远在扶风韦韬部,也将得到首批五千单位,来自西北十三牧监的良马,而且是那种清一色骑军用战马,而不包括那些驮挽普通军马。
而按照北边那位李元帅的部署,虽然进度慢了点,有点消极战之嫌,但如果按步就搬下去,想吃败战,也很不容易,时间拉的越长,敌我力量对比的差距也越大。
在四方纷起而动的义勇民军阻击袭扰下,丢掉大部分辎重退聚回京畿地区的贼军,最缺少的就是坚持时间。根据高达夫那里的定期汇报,各地捕获的逃兵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安禄山当年起家的老本——范阳老三边的人马。
但西北朝廷的君臣们,未必能够这么想的。或者说,他们急切需一个大胜利,比如象收复长安这种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成果。
虽然骆谷册立之初,老皇帝就定下了诏高于诰的基调,但在实际运做中,已然形成南诰北诏分立而治的趋势,而整个北方平凉朝廷能够控制的不过是西北一隅,虽然背领四道,有盛产精兵晾马的安西、北庭两大战略后方,但是这些地方特色是地广人稀,不是适宜供养大军的地方。关中之地已成战场,烂不堪,不能指望有什么收入。而拥有相当实力的河北各路官军,却同样也是立场不明。
因此,一开始西北朝廷先天的弱势,在一些即成事实的有意无意的推动下,已然形成,甚至连西北朝廷新建的神策七营,左右神武军,乃至传说中内朝的秘密部队——左右英武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在资历和武功上,也没有办法和我搞出的两府三军相比拟的,因此迫切的需通过战事,来树立权威,以军功和武勋来培养心腹和实力。比如一个收复长安式的政治上影响极大的胜利。
一国两君,本来就是非常之事,令出多门本来就是国政之大忌并行,现在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不等于将来也一定没有问题,是未来能够平稳过度也就算了,是将来有什么变故,我倒替那位岳父肃宗皇帝感到悲哀了,
西北朝廷现下虽然广有大军数十万,但这些人都是勤王讨逆的正统大义下,云集而从的,一旦君王两代父子摊牌,我怀疑还有多少人肯愿意卷入这场君位之争,能够保持中立已经算是万幸了。
毕竟这位几十年太平太子当的实在太成功了,成功的让世人对他的印象,只有洁身自好、温厚醇仁而已,无论功勋和才望都远不及开创一代盛世的乃父。
再说老皇帝没有明显的失德或者昏聩的行举,没有代德以天的理由和借口,以子逆父,以太宗之能,也逃不过史书一个比一点的作为垂范天下的帝王,他又没有太宗之大才,也没有太宗之望,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毕竟老皇帝铁腕统治几十年的积威尤在,西军诸将,多是在位时提举的,一声令下,失去大义名分的肃宗身边,还有多少人可以听令于他,都很值得怀疑。特别是江南财赋、天府粮仓,尽仰仗南边的情况下。
虽然肃宗身边很云集了李泌等当世大才贤能,又颇有励精图治的气象,但无奈根基尚浅,这综合实力上悬殊,绝对不是仅靠智谋和人才优势,短时间内可以拉平的。因此在未来趋向明朗之前,哪怕在西北朝廷中,也有人通过那位韦大相爷的关系,对成都方面保持了足够的善意。
因此,我一直以来都有所那些事情,虽然很有些不上台面的东西,但是既没有拿他们的身家挺而走险,也不是在挑战他们的忠君爱国之心,一切最终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为了保证这个小团体的整体利益,而未雨绸缪的打算。
因此即使内部有所不同
,或如高门之后、世家背景的韦韬之类,传统军人式、解思之流,却也尽量保持了足够的沉默。
“听说大人赠了太子一小寺人”薛景仙话题一转。
我靠,怎么大家都在意这事,当初闻季上门拜访的时候,说太子东宫甫立,身边正缺少自己人,西北路也多将士而少文学之士,希望能举荐一些可靠得力的人,当然这也是一个大大的人情和姿态,独孤及、皇甫增都能去,为什么特别关注一个小太监,难道我真的象那种佞臣么。
”不是“他笑道”皇甫编修乃师出名门,萧公是我朝数一数而的学宗,小独孤学士与东宫有远姻之亲,都算是实至所归,甚至可以说为过举才之功,但是赠转寺宦伶人,在宗室中也不算什么,可对方是储君,就很容易招至物议了”
我心中叹道,还有什么物议,
比如。。。,祟乱东宫,足够产生许多的联想了。
当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那个叫果儿的小太监,只是一件意外的产物,少小进宫的他,居然对阿蛮产生一种莫名情愫,在路上甚至为了保护她不被我“荼毒”,而试图假传诰喻,结果落到我手上,由于“假传诰喻”这老大的把柄在我手中,于是不得不秘密的成为我在宫中的一个眼线,不过他的分量实在太卑微了,我还没指望他能做什么事。
我再怎么狭隘,也不至于去吃这么一个小太监的醋,事后还顺水推舟,结之以情意,真的让他认了阿蛮这个姐姐。
只是他虽然身份卑微,却似乎表现的很努力,由于一些特殊缘故,常常被指派到公主府上执役,我干脆让怀石、张承一文一武两老太监,抽空教点东西给他。作为小杨养成计划的补充,我也在闲于亲自指点了些厨艺。
当然我承认,这么做是受了一代军师之流的网络余毒,虽说不是每个太监都能成为传说中的高手,但不可否认,身体残缺且心理偏执的往往让他们比常人更容易专注一件事情。
因此,在我的有意无意教导和培养下,这厮已经下决心抛弃过去那种战战兢兢得过且过的浑噩生活,决心做一个身残志坚,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想,有志气、有道德,个不需,在宫廷里的生存之道,是不需这种无聊无谓的东西)有智慧的四有太监,就如我常对他言,就算做弄臣,也做一个青史流名,天下无二的。
因此,此次闻季拜访府上,说起小白怀念我厨艺的情形,顺水推舟作为我厨道流的弟子给带回去,也算是给他一个好出路。同去的还有一些诸如独孤及之流,沾点亲故的文学之士,以充事东宫。小白建东宫于凉城,周围多是武人,两坊三府三率卫人手,确实有点不够用,当然这也是密切彼此的一种姿态。
按照惯例,这种最底层的小太监没有姓名的,只有最基本的别号,只有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拥有自己的姓名。如高力士,初进宫只有力士之号,是拜了养父高延福后才从姓高。又如西北那位皇帝岳父的宠臣-李辅国,本名静忠,因侍侯太子有功,不但被赐辅国国姓。
既然服侍太子,果儿这号就难登大雅之堂了,闻季这老东西特意做了人情,就让拜在膝下作为假子,取了大名。
只是他涣然一新,人模狗样的前来拜谢再造之恩时,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小的蒙闻公给名,叫静官儿”
“静官”我顿时张的合不拢嘴
“应该是取意《大礼赋。选章》中
怀铅昼坐紫微宫,焚香夜直明光殿。
王言简静官司闲,朋好殷勤多往还。的意境把,”
温哲笑而出言解释道,他倒是久于往来宫台间,马上就道出了来历
“正是”他恭恭敬敬回答道“尚请大人赐字”。
我楞无语,这名字还真的起的很有个性啊,所谓静官、静官,精光、精光者也。。。从了闻季,是跟了姓苏的,就不叫“输精光裴就是叫“赔精光”,姓宋不就叫“送精光”,姓白不就叫“败精光”。。。.好晦气,我呸呸呸,不能再想下去了。
回神过来回答道。
“仅尽人事尔?”他嘿然一笑,心有所会却不再缠于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