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336();
"> 沸腾!
从民31年10月21日,“密支那事变”爆发当天,中国就陷入一片沸腾之中,在过去的五年间,被抑制的抗敌的热情再一次澎湃起来,几乎是在从广播中收听到有关“密支那事变”的新闻后,在最初的震惊之余,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918事变”、“77事变”的记忆,惨痛的教训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宁可战死,绝不屈膝!
相比于六年前“77事变”爆发时,国内的情势一分为二。澎湃的抗日热潮与平淡的市民反应奇特地混合在一起不同,当这一次事变爆发之后,无论是南方亦或是北方,数以千百万计的市民一面游行要求政府对日宣战,一面数以百万的青年纷纷前往各军管区征兵办公室,要求从军抗敌。
青年人不再像上一次战争中那样,将爱国的热情停留在“唇间”,而是将爱国的热情化为了实际的行动,他们不再是“慷慨”的抨击时政,而是难得的团结在政府的周围,对于中国而言,这或许就是历行五年国家建设的成果。
“……华北四省三市计购买“爱国公债”74。8576万万元……截止今日,于四省三市征兵办公室主动完成征兵登记之适龄青年达1345万人……”
看着报纸上一个个简单的数字,胡适的神情中闪动着说不尽的情绪,从民26年至今,他目睹着这个国家的变化。
“适之,你在想什么?”
注意到胡适神情的变化,傅斯年笑着问道。
相比于民26年事变爆发时的紧张,现在他和许多人一样,神情中反倒带着一丝轻松,甚至还有些许解脱。
“我想民26年时,当时,我是反对开战的!”
之所以反对开战,是因为他担心开战对尚未完成战争准备的中国不利。
“那现在呢?”
“我依然反对开战!”
看着傅斯年,胡适苦笑了下。
“这是为何?”
“因为现在开战,实际上是为英美火中取粟,以我羸弱之国力,滔列强角之沙场,实非不智之举!”
“那为何你还要支持开战呢?”
傅斯年看着面前的好友,现在,他似乎越来越难懂他了。
“因为,忍耐五年之后,大家都要开战!”
对于战争,胡适有着他自己的看法,或许,他并不赞同中国以羸弱之国力,滔列强角之沙场,但是当举国皆言战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争中尽自己的全力,支持这个国家赢得最终的胜利,尽管他能做出的极为有限。
“适之,你是否记得日本的福泽谕吉?”
望着神色复杂的好友,傅斯年反问道。
胡适当然知道福泽谕吉,他不仅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导师”,同样还是日本对外扩张、入侵中国的积极倡导者,对于此人,他又岂会不知。
“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人心的改变。而日本,正是按照这一路线,实施了明治维新,由此才有了近代日本之崛起……”
在内心感叹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傅斯年又接着说道。
“人心之改变,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我国历经数次奇耻,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在富强之路摸索着,但何为富强之道?似乎所有的答案都在革命上,辛亥革命时,人们选择了民族革命,以为推翻了满清,中国就一定会富强,而后又选择国民革命,当然在这条道路上是存在分歧的,可是他们却都忘记了一点,人心,是国家崛起中最关键的环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教育界人士,试图通过教育国民以实现国家富强,但是,如何扭转人心呢?”
在傅斯年的感叹中,胡适默默的点了点头,然后轻语道。
“最终,还是在民20年,日本人用了6年的步步进逼,“帮助”我们完成了人心的准备,激起了我们的民族情绪,由此,才有了举国上下的人心之变!”
“确实如此,……”
傅斯年肯定道。
“民27年,当蒋管两君不记代价亦要停战时,有许多人反对,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反对,但在另一方面,在人心大变之时,战争,对于中国实际上并不重要了,对于中国而言,是应该在抓住时机,利用人心大变之机,谋求政治制度上的突破,同时寻求器物与经济上的改变,则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在政治制度、工业经济上都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六年前,中国除了华北以及武汉,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工业,而现在,除去华北之外,武汉工业圈、株洲工业带、京沪工业带,五年前,中央甚至尚不能制造重炮,而现在却可以制造军舰、战车以及飞机,且中央之统治较六年前更为稳固,人心、政治、器物和经济上的变化,已经……”
顺着傅斯年的话慢慢分析的胡适话声,突然一顿,抬头看着傅斯年时他似乎明白了。
“中国已经完成了战争的准备,所以,现在与其说是为列强滔火,倒不如说是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的必然之举,而之所以有为列强滔火之嫌,实际上却是,想卖个好价钱!”
卖个好价值,虽说傅斯年的话说的有些粗俗,但是胡适却知道他所言非虚,在“密支那事变”爆发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便宣布向中国提供第三次租借法案援助,总额超过二十亿美元。源源不断的美援对中国最大的帮助,就是中国不需要负担过多的军费,即可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击败日本。
“但是,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
“没有宣战的战争,可能随时会终止……”
话声稍稍一顿,管明棠看着会客厅内坐着的几十位来自华北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过去的几年间,他倒是经常与这些知名学者们联络,在过去的五年间,他系统地找了一批顶尖的学者给自己讲座,他曾像冯友兰学xi了新儒学,以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承继,亦曾和胡适在一起讨论过教育,在自身学识提高的同时,他亦与这些人结下了较深的友谊。
而之所以会召集这些知名学者召开这场“座谈会”,实际上是应南京的要求,游说这些学者支持中央,尽管他们早就纷纷表态支持中央,但对于中央而言,依然会有些担心。
“我知道,这是众人担心所在,大家担心,这场没有宣战的战争,随时可能会被中止!”
见管长官直白的道出了这句话,众人只是微微一笑,或许,他们会全力支持政府作战,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得不去担心这个问题,毕竟上一次战争就停止于“一场大胜之后”,那么这次事变呢?
“况且,现在南京亦正在与日本进行外交协调,”
“华北至今亦未进行动员……”
他人一句看似抱怨的话语,换来的是管明棠朗声一笑,
“嗯。”
笑罢,他看着说话的梅贻琦,在某种程度上,他亦是管明棠的“老师”之一。
“梅先生所言甚是!但……”
借着点烟的空,管明棠稍作思索,吸了口烟后,才看着他说道。
“华北至今之所以未进行动员,一是因为,华北早已完成动员,二则是因为,无需动员!”
管明棠的言语中透着浓浓的自信,现在的华北军远比过去更为强大,尽管部队的武备尚未完成,但是在他看来如果不记代价,收复东北完全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他必须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中央亦无进一步动员之计划!”
在众人的不解中,管明棠又接着说道。
“如各位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话,应该知道,我国之参战,甚至已关乎世界之未来,在“密支那事变”前,无论于轴心国亦或是同盟国,都希望我国至少保持友好之中立,所有才有了一年来的诸国示好于我国……”
管明棠的一番话,只让众人纷纷点头,对此他们倒是亲眼目睹,自大战爆发后,中国不仅取得众多的外交突破,更重要的是获得众多的“实利”,比如割让他国或为他国窃战失地的收回,其中既有中国主动采取行动,又有他国主动让步。而归根到底,都是因尚未参战的中国在战场中越发重要的地位有极大的关系。
“现在“密支那事变”后,于我国而言,所面临的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加入同盟国,这似乎没有任何悬念,但是,如果我国冒然加入同盟国,对日德意三国宣战,那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现在,已经不需要管明棠再继续说下去了,众人已经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的意思。在众人似恍然大悟时,管明棠却是感叹道。
“说实话,在国际事物中,我不知何为正义,可为非正义,明棠唯知,国与国间的交往中,唯利益至上,方为国际事物之核心,而如何维持我国之利益,想来,便是南京首要之任!”
read336();
"> 沸腾!
从民31年10月21日,“密支那事变”爆发当天,中国就陷入一片沸腾之中,在过去的五年间,被抑制的抗敌的热情再一次澎湃起来,几乎是在从广播中收听到有关“密支那事变”的新闻后,在最初的震惊之余,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918事变”、“77事变”的记忆,惨痛的教训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宁可战死,绝不屈膝!
相比于六年前“77事变”爆发时,国内的情势一分为二。澎湃的抗日热潮与平淡的市民反应奇特地混合在一起不同,当这一次事变爆发之后,无论是南方亦或是北方,数以千百万计的市民一面游行要求政府对日宣战,一面数以百万的青年纷纷前往各军管区征兵办公室,要求从军抗敌。
青年人不再像上一次战争中那样,将爱国的热情停留在“唇间”,而是将爱国的热情化为了实际的行动,他们不再是“慷慨”的抨击时政,而是难得的团结在政府的周围,对于中国而言,这或许就是历行五年国家建设的成果。
“……华北四省三市计购买“爱国公债”74。8576万万元……截止今日,于四省三市征兵办公室主动完成征兵登记之适龄青年达1345万人……”
看着报纸上一个个简单的数字,胡适的神情中闪动着说不尽的情绪,从民26年至今,他目睹着这个国家的变化。
“适之,你在想什么?”
注意到胡适神情的变化,傅斯年笑着问道。
相比于民26年事变爆发时的紧张,现在他和许多人一样,神情中反倒带着一丝轻松,甚至还有些许解脱。
“我想民26年时,当时,我是反对开战的!”
之所以反对开战,是因为他担心开战对尚未完成战争准备的中国不利。
“那现在呢?”
“我依然反对开战!”
看着傅斯年,胡适苦笑了下。
“这是为何?”
“因为现在开战,实际上是为英美火中取粟,以我羸弱之国力,滔列强角之沙场,实非不智之举!”
“那为何你还要支持开战呢?”
傅斯年看着面前的好友,现在,他似乎越来越难懂他了。
“因为,忍耐五年之后,大家都要开战!”
对于战争,胡适有着他自己的看法,或许,他并不赞同中国以羸弱之国力,滔列强角之沙场,但是当举国皆言战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争中尽自己的全力,支持这个国家赢得最终的胜利,尽管他能做出的极为有限。
“适之,你是否记得日本的福泽谕吉?”
望着神色复杂的好友,傅斯年反问道。
胡适当然知道福泽谕吉,他不仅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导师”,同样还是日本对外扩张、入侵中国的积极倡导者,对于此人,他又岂会不知。
“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人心的改变。而日本,正是按照这一路线,实施了明治维新,由此才有了近代日本之崛起……”
在内心感叹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傅斯年又接着说道。
“人心之改变,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我国历经数次奇耻,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在富强之路摸索着,但何为富强之道?似乎所有的答案都在革命上,辛亥革命时,人们选择了民族革命,以为推翻了满清,中国就一定会富强,而后又选择国民革命,当然在这条道路上是存在分歧的,可是他们却都忘记了一点,人心,是国家崛起中最关键的环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教育界人士,试图通过教育国民以实现国家富强,但是,如何扭转人心呢?”
在傅斯年的感叹中,胡适默默的点了点头,然后轻语道。
“最终,还是在民20年,日本人用了6年的步步进逼,“帮助”我们完成了人心的准备,激起了我们的民族情绪,由此,才有了举国上下的人心之变!”
“确实如此,……”
傅斯年肯定道。
“民27年,当蒋管两君不记代价亦要停战时,有许多人反对,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反对,但在另一方面,在人心大变之时,战争,对于中国实际上并不重要了,对于中国而言,是应该在抓住时机,利用人心大变之机,谋求政治制度上的突破,同时寻求器物与经济上的改变,则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在政治制度、工业经济上都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六年前,中国除了华北以及武汉,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工业,而现在,除去华北之外,武汉工业圈、株洲工业带、京沪工业带,五年前,中央甚至尚不能制造重炮,而现在却可以制造军舰、战车以及飞机,且中央之统治较六年前更为稳固,人心、政治、器物和经济上的变化,已经……”
顺着傅斯年的话慢慢分析的胡适话声,突然一顿,抬头看着傅斯年时他似乎明白了。
“中国已经完成了战争的准备,所以,现在与其说是为列强滔火,倒不如说是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的必然之举,而之所以有为列强滔火之嫌,实际上却是,想卖个好价钱!”
卖个好价值,虽说傅斯年的话说的有些粗俗,但是胡适却知道他所言非虚,在“密支那事变”爆发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便宣布向中国提供第三次租借法案援助,总额超过二十亿美元。源源不断的美援对中国最大的帮助,就是中国不需要负担过多的军费,即可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击败日本。
“但是,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
“没有宣战的战争,可能随时会终止……”
话声稍稍一顿,管明棠看着会客厅内坐着的几十位来自华北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过去的几年间,他倒是经常与这些知名学者们联络,在过去的五年间,他系统地找了一批顶尖的学者给自己讲座,他曾像冯友兰学xi了新儒学,以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承继,亦曾和胡适在一起讨论过教育,在自身学识提高的同时,他亦与这些人结下了较深的友谊。
而之所以会召集这些知名学者召开这场“座谈会”,实际上是应南京的要求,游说这些学者支持中央,尽管他们早就纷纷表态支持中央,但对于中央而言,依然会有些担心。
“我知道,这是众人担心所在,大家担心,这场没有宣战的战争,随时可能会被中止!”
见管长官直白的道出了这句话,众人只是微微一笑,或许,他们会全力支持政府作战,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得不去担心这个问题,毕竟上一次战争就停止于“一场大胜之后”,那么这次事变呢?
“况且,现在南京亦正在与日本进行外交协调,”
“华北至今亦未进行动员……”
他人一句看似抱怨的话语,换来的是管明棠朗声一笑,
“嗯。”
笑罢,他看着说话的梅贻琦,在某种程度上,他亦是管明棠的“老师”之一。
“梅先生所言甚是!但……”
借着点烟的空,管明棠稍作思索,吸了口烟后,才看着他说道。
“华北至今之所以未进行动员,一是因为,华北早已完成动员,二则是因为,无需动员!”
管明棠的言语中透着浓浓的自信,现在的华北军远比过去更为强大,尽管部队的武备尚未完成,但是在他看来如果不记代价,收复东北完全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他必须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中央亦无进一步动员之计划!”
在众人的不解中,管明棠又接着说道。
“如各位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话,应该知道,我国之参战,甚至已关乎世界之未来,在“密支那事变”前,无论于轴心国亦或是同盟国,都希望我国至少保持友好之中立,所有才有了一年来的诸国示好于我国……”
管明棠的一番话,只让众人纷纷点头,对此他们倒是亲眼目睹,自大战爆发后,中国不仅取得众多的外交突破,更重要的是获得众多的“实利”,比如割让他国或为他国窃战失地的收回,其中既有中国主动采取行动,又有他国主动让步。而归根到底,都是因尚未参战的中国在战场中越发重要的地位有极大的关系。
“现在“密支那事变”后,于我国而言,所面临的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加入同盟国,这似乎没有任何悬念,但是,如果我国冒然加入同盟国,对日德意三国宣战,那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现在,已经不需要管明棠再继续说下去了,众人已经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的意思。在众人似恍然大悟时,管明棠却是感叹道。
“说实话,在国际事物中,我不知何为正义,可为非正义,明棠唯知,国与国间的交往中,唯利益至上,方为国际事物之核心,而如何维持我国之利益,想来,便是南京首要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