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街巷中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即便是在华侨最为聚居的新加坡,这里的华人也说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即便是广东话亦分成多种方言,但勉强还能够听懂一些,可若是广东人碰到福建人,两人讲话几乎是”鸡同鸭讲”一般,这只使得华侨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不过在这几年,情况多少得到了改变。
无论是新加坡亦或是南洋每一地的华侨学校,都利用校舍开设了夜校,以教授华侨讲习国语,加之收音机的普及,使得国语南洋也却发的普及开来,尤其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华侨子弟返回国内上大学,讲读国语更是成为了青年学生和家人的习惯。
清晨时分,背着书包的李树德父母鞠躬请安后,便离开了家门,朝着学校走去,从香樟街走到中正中学,大概要走五分钟,但他觉得这条路突然拉得很长,混迹在早晨上学的少男少女群里使得他觉得乏味而无聊,他今年已经18岁了,他读书很晚,差不多十岁才读书,现在初中甚至还没有毕业,而他的同班同学不过只有14、5岁。
“在班里自己就像个傻小子似的!”
李树德在心底这般嘀咕着,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现在回到唐山,然后和邻居家的二哥一样,成为一名军人,不过现在不打仗了,真是的……
也许应该当一名工人,嗯,进汽车制造厂当一名工人,不过似乎汽车厂都在北方,在广东并没有汽车厂……
虽说在他的心里总是会浮现出唐山、广东,甚至还有青海的草原、华北的平原等等,一个个关于唐山的地理名词,但是他却从没有回过唐山。
曾经在他的记忆中,唐山似乎就是每年父母祭拜先人的方向,直到他进入华侨学校读书之后,在国内派来的老师教授下,唐山那个模糊地方,才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现在与过去不同,过去的华侨学校,大都是由侨民集资、捐款创办,唐山除去派遣部分教师外,并没有给予多少资金上的支持,而现在华侨学校却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每年高达三四千万元的资助,仅在南洋各地,现在就开设了多达九千余座华侨学校,而中正中学则是其中之一。
因为海外华人均具中国国籍,属中国侨民,所办学校依归中国学制和管理,与其它的侨校一样,中正中学半数老师是受教育部派遣,他们使用的教材亦是国内的教材,也正是在那些老师的教授中,李树德心中的唐山才变得越发的直观起来。
在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时候,李树德看到不时有学生进入的校门两侧的八个标准。”民族”、”国家”、”政府”、”领袖”当然还有校门处钢制门廊上醒目的”青天白日徽”,这一切都在表明这是一座标准的华侨学校,在南洋几乎每一座华侨学校都是如此。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
上午八点,伴着学校乐队演奏的《国旗歌》旋律,中正中学的近千名师生或是右手抚心或是行着军礼目视着缓缓升起的国旗,唱着国旗歌,站在后排的李树德自然也不例外。
“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
在升旗仪式完成之后,李树德看到校长走到前排的宣讲台上,依如往日一般,他首先对所有的师生加以勉励,在校长的讲话中,李树德的双眼却望着随风飘扬的国旗,那面国旗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南洋早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仅是中国的象征,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主义的象征,看着那面国旗,他的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画面却是战争电影或记录片中在硝烟弥漫战场上飘扬的国旗。
“中国国民政府乃是……”
就在李树德的思绪随着国旗飘远的时候,突然,身边同学们的宣誓声音将他的心神唤了回来,他连忙和其它的同学一样,大声宣誓。
“中国国内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及两千万侨胞共同依赖之唯一政府,中国最高领袖,”
响亮的誓言随着少年们稚嫩的话声,在学校操场上回荡着,穿着一身未着军衔军装的王德阳同样随着学生们一同宣誓,
“……委员长乃是中国国内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及两千万侨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国民政府之主张,即中国全国人民之主张,……委员长之意志,即全国国民之意志,余以此誓,宣誓效忠民族、效忠国家、效忠政府、效忠领袖!”
在宣誓的过程中,他的眼睛扫视着台下的这些青年学生,他们的神情庄严且肃穆,他深知这种宣誓是华侨学校的所特有的。在南洋,或许生活着欧洲人、印度人以及阿拉伯人等庞大的移民群体,但是他们的与祖国的关系却远不像华侨那般,狂热的认同唐山,这种狂热的认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发生着一些变化,曾几何时,华侨只是强调中国需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而在”抗战军兴”时,华侨则普遍的认为服从统一领袖的必须,即便是在现在,亦未曾改变这一点。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国民政府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教化,自国府定都南京以后,先后颁布了50余项侨民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海外侨教,其中关键是将国内教育宗旨作为海外华侨教育的宗旨,要求海外侨校的管理、备案等方式与国内学校相同,由此使华侨教育成为中国的国民教育,在”抗战军兴”之后,无论是南京的教育部亦或是华北的教育复兴委员会,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海外侨教,双方都派出了大量教师,并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侨教。
不过,作为侨校的军事教官,王德阳却知道,深受侨教影响的华侨学生,其认同倾向,不仅仅指向中国,而且指向以三,民主义为建国理念的国民政府,而华北输出的”国家至上”国家主义观点,同样也在这里同这一观念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和。
就像现在的”南洋国民党”一样,南洋国民党并不仅仅是三民主义的信徒,他们的理念实际上融合了三,民主义与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在这一点上,到是和”国家运动联盟”相同,而南洋国民党的党员,亦可能会是国民党南洋分部党员,亦也可能是国家运动联盟南洋分部的党员。
想到这里,王德阳的唇角微微一扬,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作为国家运动联盟的一员,他深知与国民党两者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主义之争,有的只是政治理念上的分歧罢了,或许,也只有在南洋,两党的理念才能真正的融汇,在这里,至少双方没有政治上的竞争,反而进行充分合作,以配合领事馆争取华侨权力,就像华侨学校的教师派遣、教材运入以及军训使用训练枪械的权力,无不是各方竭力配合努力争取的结果。
在升旗仪式结束的时候,李树德看着于操场边,似有所思的教官,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朝着老师走了过去。
“教官!”
立正,行军礼,这是面对军事教官的不同,见普通老师只需行鞠躬礼。
“嗯,有什么事,李树德!”
作为学校中唯一的一名军事教官,王德阳和校长一样,能够叫出学校中的407名学生的姓名,甚至知道他们的爱好,而李树德在军事训练中的表现一直都非常出色,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关注他,甚至准备在他初中毕后,推荐他前往保定军事学院受训。
“教官,我……”
语间带着些犹豫,李树德好不容易才开口说道。
“我不想再读初中了!”
“怎么想退学?”
盯着面前的少年,王德阳的目中满是诧异之色。
“虽说义务教育只有6年,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至少需要读完初中,这样的话,将来你才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劝说着少年,王德阳的心底略觉有些无奈,在中国义务教育只有6年,是否读中学完全基于自愿,而在南洋,即便是小学亦基于自愿,国内实施的强迫教育不能在南洋实施,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因此只能通过游说的方式,劝说华侨家庭将子女都送进学校读书。
“教官,我不是不想读书,而是……”
话语稍稍一顿,李树德的视线不由的投向旗杆上的国旗,神情中尽是依恋之状。(http://.)。
“我想,我想回唐山读书,以我的成绩,大学,我肯定考不上的,不过,我想,我想进技术学校应该没问题吧,也许,这样能说服阿爸给我买张船票,我想回唐山,去看看长江有多美,看看黄河有多么的壮丽,还想,还想……”
一个少年人的梦想,看起来只是那么的简单,可任谁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他能考上大学,或者自费回到唐山,否则,也许,他们终其一生都不能回到唐山,少年双眸中的期盼看在王德阳的眼中,只让他整个人陷入了思索之中,或许,对于李树德,他可以推荐他去保定接受培训,到时自然有边防军司令部为其支付船票,但是,在南洋却有数百万侨民子弟,他们的心中未尝没有回到唐山看看的心思,他们又如何回到唐山呢?比奇提示:如何快速搜自己要找的书籍
《百度书名+比奇》即可快速直达
无论是新加坡亦或是南洋每一地的华侨学校,都利用校舍开设了夜校,以教授华侨讲习国语,加之收音机的普及,使得国语南洋也却发的普及开来,尤其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华侨子弟返回国内上大学,讲读国语更是成为了青年学生和家人的习惯。
清晨时分,背着书包的李树德父母鞠躬请安后,便离开了家门,朝着学校走去,从香樟街走到中正中学,大概要走五分钟,但他觉得这条路突然拉得很长,混迹在早晨上学的少男少女群里使得他觉得乏味而无聊,他今年已经18岁了,他读书很晚,差不多十岁才读书,现在初中甚至还没有毕业,而他的同班同学不过只有14、5岁。
“在班里自己就像个傻小子似的!”
李树德在心底这般嘀咕着,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现在回到唐山,然后和邻居家的二哥一样,成为一名军人,不过现在不打仗了,真是的……
也许应该当一名工人,嗯,进汽车制造厂当一名工人,不过似乎汽车厂都在北方,在广东并没有汽车厂……
虽说在他的心里总是会浮现出唐山、广东,甚至还有青海的草原、华北的平原等等,一个个关于唐山的地理名词,但是他却从没有回过唐山。
曾经在他的记忆中,唐山似乎就是每年父母祭拜先人的方向,直到他进入华侨学校读书之后,在国内派来的老师教授下,唐山那个模糊地方,才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现在与过去不同,过去的华侨学校,大都是由侨民集资、捐款创办,唐山除去派遣部分教师外,并没有给予多少资金上的支持,而现在华侨学校却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每年高达三四千万元的资助,仅在南洋各地,现在就开设了多达九千余座华侨学校,而中正中学则是其中之一。
因为海外华人均具中国国籍,属中国侨民,所办学校依归中国学制和管理,与其它的侨校一样,中正中学半数老师是受教育部派遣,他们使用的教材亦是国内的教材,也正是在那些老师的教授中,李树德心中的唐山才变得越发的直观起来。
在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时候,李树德看到不时有学生进入的校门两侧的八个标准。”民族”、”国家”、”政府”、”领袖”当然还有校门处钢制门廊上醒目的”青天白日徽”,这一切都在表明这是一座标准的华侨学校,在南洋几乎每一座华侨学校都是如此。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
上午八点,伴着学校乐队演奏的《国旗歌》旋律,中正中学的近千名师生或是右手抚心或是行着军礼目视着缓缓升起的国旗,唱着国旗歌,站在后排的李树德自然也不例外。
“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
在升旗仪式完成之后,李树德看到校长走到前排的宣讲台上,依如往日一般,他首先对所有的师生加以勉励,在校长的讲话中,李树德的双眼却望着随风飘扬的国旗,那面国旗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南洋早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仅是中国的象征,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主义的象征,看着那面国旗,他的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画面却是战争电影或记录片中在硝烟弥漫战场上飘扬的国旗。
“中国国民政府乃是……”
就在李树德的思绪随着国旗飘远的时候,突然,身边同学们的宣誓声音将他的心神唤了回来,他连忙和其它的同学一样,大声宣誓。
“中国国内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及两千万侨胞共同依赖之唯一政府,中国最高领袖,”
响亮的誓言随着少年们稚嫩的话声,在学校操场上回荡着,穿着一身未着军衔军装的王德阳同样随着学生们一同宣誓,
“……委员长乃是中国国内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及两千万侨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国民政府之主张,即中国全国人民之主张,……委员长之意志,即全国国民之意志,余以此誓,宣誓效忠民族、效忠国家、效忠政府、效忠领袖!”
在宣誓的过程中,他的眼睛扫视着台下的这些青年学生,他们的神情庄严且肃穆,他深知这种宣誓是华侨学校的所特有的。在南洋,或许生活着欧洲人、印度人以及阿拉伯人等庞大的移民群体,但是他们的与祖国的关系却远不像华侨那般,狂热的认同唐山,这种狂热的认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发生着一些变化,曾几何时,华侨只是强调中国需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而在”抗战军兴”时,华侨则普遍的认为服从统一领袖的必须,即便是在现在,亦未曾改变这一点。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国民政府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教化,自国府定都南京以后,先后颁布了50余项侨民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海外侨教,其中关键是将国内教育宗旨作为海外华侨教育的宗旨,要求海外侨校的管理、备案等方式与国内学校相同,由此使华侨教育成为中国的国民教育,在”抗战军兴”之后,无论是南京的教育部亦或是华北的教育复兴委员会,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海外侨教,双方都派出了大量教师,并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侨教。
不过,作为侨校的军事教官,王德阳却知道,深受侨教影响的华侨学生,其认同倾向,不仅仅指向中国,而且指向以三,民主义为建国理念的国民政府,而华北输出的”国家至上”国家主义观点,同样也在这里同这一观念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和。
就像现在的”南洋国民党”一样,南洋国民党并不仅仅是三民主义的信徒,他们的理念实际上融合了三,民主义与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在这一点上,到是和”国家运动联盟”相同,而南洋国民党的党员,亦可能会是国民党南洋分部党员,亦也可能是国家运动联盟南洋分部的党员。
想到这里,王德阳的唇角微微一扬,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作为国家运动联盟的一员,他深知与国民党两者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主义之争,有的只是政治理念上的分歧罢了,或许,也只有在南洋,两党的理念才能真正的融汇,在这里,至少双方没有政治上的竞争,反而进行充分合作,以配合领事馆争取华侨权力,就像华侨学校的教师派遣、教材运入以及军训使用训练枪械的权力,无不是各方竭力配合努力争取的结果。
在升旗仪式结束的时候,李树德看着于操场边,似有所思的教官,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朝着老师走了过去。
“教官!”
立正,行军礼,这是面对军事教官的不同,见普通老师只需行鞠躬礼。
“嗯,有什么事,李树德!”
作为学校中唯一的一名军事教官,王德阳和校长一样,能够叫出学校中的407名学生的姓名,甚至知道他们的爱好,而李树德在军事训练中的表现一直都非常出色,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关注他,甚至准备在他初中毕后,推荐他前往保定军事学院受训。
“教官,我……”
语间带着些犹豫,李树德好不容易才开口说道。
“我不想再读初中了!”
“怎么想退学?”
盯着面前的少年,王德阳的目中满是诧异之色。
“虽说义务教育只有6年,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至少需要读完初中,这样的话,将来你才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劝说着少年,王德阳的心底略觉有些无奈,在中国义务教育只有6年,是否读中学完全基于自愿,而在南洋,即便是小学亦基于自愿,国内实施的强迫教育不能在南洋实施,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因此只能通过游说的方式,劝说华侨家庭将子女都送进学校读书。
“教官,我不是不想读书,而是……”
话语稍稍一顿,李树德的视线不由的投向旗杆上的国旗,神情中尽是依恋之状。(http://.)。
“我想,我想回唐山读书,以我的成绩,大学,我肯定考不上的,不过,我想,我想进技术学校应该没问题吧,也许,这样能说服阿爸给我买张船票,我想回唐山,去看看长江有多美,看看黄河有多么的壮丽,还想,还想……”
一个少年人的梦想,看起来只是那么的简单,可任谁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他能考上大学,或者自费回到唐山,否则,也许,他们终其一生都不能回到唐山,少年双眸中的期盼看在王德阳的眼中,只让他整个人陷入了思索之中,或许,对于李树德,他可以推荐他去保定接受培训,到时自然有边防军司令部为其支付船票,但是,在南洋却有数百万侨民子弟,他们的心中未尝没有回到唐山看看的心思,他们又如何回到唐山呢?比奇提示:如何快速搜自己要找的书籍
《百度书名+比奇》即可快速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