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冯承乾没有立即批准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主要就与战略层面上的问题有关。
在陆战队攻占威克岛之前,冯承乾就回了一趟北京,与吴铁生商讨在印度洋上发动进攻的事情。只是,两人还没有在先打斯里兰卡、还是直接登陆印度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一个新的麻烦就来了。
这就是,意大利当局在答应向北海派遣舰队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中国海军能够向地中海、或者是北大西洋派遣一支舰队,承担部分作战任务,而不是让意大利海军承担全部重任。
在冯承乾看来,这是一个很无理的要求。
要知道,以当时的情况,中国海军根本没有办法向大西洋派遣舰队。主要就是,南非依然在英国的控制之中,而且在大西洋沿岸地区,根本没有可以供中国舰队停靠的港口与海军基地,而中国海军主力舰的续航力都不算长,即便带上补给舰,也无法从新加坡直接开赴德意志第二帝国、或者是意大利的港口。这样一来,中国舰队进入大西洋,就只能走地中海航线。虽然直布罗陀要塞在德意联军的控制之中,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不是问题,但是苏伊士运河并不在德意联军的完全控制之下,运河东岸驻扎着大批英军,而且在距离运河三百公里的范围内有十多座由英国皇家空军控制的机场,这些机场上有上千架作战飞机,能够轻而易举的消灭进入运河的舰船。此外,英军在撤退到运河东岸的时候,还在运河里部署了上万枚水雷,而德意联军根本就没有清理出一条可以供大型战舰通过的航道,也就无法保证战舰能够顺利通过运河。
事实上,要是苏伊士运河畅通无阻,中国海军早就向地中海派遣舰队了。
此外,如果运河能够通行,中德间的资源往来就更加方便,而不是只能依靠由中**队控制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问题是,在军事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政治上根本就不是问题。
虽然在回复德意的时候,中国的外交官员已经提到,现在还没有能力派遣舰队前往地中海与北大西洋,中国只能在其他方面提供援助,比如向欧洲派遣一支战术航空兵,或者是提供物资方面的帮助,但是德意当局根本就不这么想,认为中国外交官员的推辞只是不想尽到同盟国的义务。
当然,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意大利当局。
当时,雷德尔专门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明确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并不支持意大利的要求,而且也知道中国海军不是不想出兵大西洋,而是确实没有这个基础,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别的选择吗?
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是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是可望不可及。要等到中国海军出兵大西洋,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错过了击败英国的最佳时机。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指望的,就只有近在支持的意大利海军了。
要知道,只要意大利海军愿意把舰队派出去,而且使其到达威廉港,就算不能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夺回制海权,也能够平衡北海的实力对比,让英国皇家海军丧失绝对制海权,也就失去了守卫本土的基础。
正是如此,即便意大利提出的要求很无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能直接反对。
所幸的是,冯承乾非常清楚该如何与意大利打交道。
别忘了,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就是有名的墙头草,差一点就投入了协约国集团的怀抱。
当时,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意大利绝对不会退出同盟国集团。
道理非常简单,同盟国集团的战略优势极为明显,取得胜利的机会非常大,如果意大利在这个时候退出,等于是自葬前程。要知道,红俄即将战败,英国也奄奄一息,美国却要等到一年多之后才有望扭转战局,而在这一年多里,同盟国集团很有可能已经取得了至关重要的胜利。就算美国的战争潜力全部爆发了出来,最终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最多与同盟国集团打成平手。
当然,美国战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此一来,只要意大利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在同盟国集团的内部事务上,就得做出适当的让步。
说白了,意大利在战后的地位,完全由中德决定。
如果在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问题上开价过高,就算中德做出了重大让步,意大利也别想在战后占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明显更加紧密。
也就是说,意大利在战后将是依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欧洲强国,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强国。
这样一来,意大利当局更加得掂量一下漫天开价的后果了。
说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严重损失,无法在战后迅速恢复,那么主宰世界的将是中国。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只能屈居老二,而依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意大利也就不可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从长远来讲,只有全力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有望在战后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显然,只有德意联合起来,才有能力在战后与中国抗衡。
明白这层关系,就不难明白,意大利为什么要漫天要价了。很明显,意大利提出的无理要求,在本质上不是为了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为了稳住地中海的局势,而是在设法削弱中国海军,或者说是限制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获取胜利的速度,从而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有时间扩大势力范围。
对此,冯承乾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即中国海军不会出兵大西洋。即便是派舰队前往地中海,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德意联军必须攻占苏伊士运河东面的西奈半岛,并且清除掉运河里的水雷。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可以派遣一些扫雷舰参与清理水雷的工作,但是不会出动作战舰艇。
随后,冯承乾又指示外交部,给意大利发了一份正式外交信函,即在出动舰队之前,中国可以派遣包括战术航空兵在内的空中力量,协助意大利舰队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且参与北海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当然,仅仅做这些事情还不够。
当时,中国当局还在战略上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即在中国海军向大西洋派遣远征舰队之前,只要德意联军能够击败英国,并且登上英国本土,就算中国派遣远征军参与了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也会在战斗之后从英国撤军,由德意占领英国,并且保证在战后不插手英国事务。
显然,这才是最重要的条件。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没有让中国派遣远征军参与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主要就是担心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到欧洲。当然,在欧洲大陆上,根本没有势力真空,中国也不可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邻国投入自己的怀抱。关键就在欧洲唯一的离岸国家,也就是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的英国。可以说,如果中国控制了英国,哪怕在英国有影响力,在战后都会让英国成为牵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重要力量,甚至扶持英国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使德意志第二帝国仅仅是欧洲霸主。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之后,英国就是其最主要的战略对手。
中国承诺不插手英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意大利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
这意味在,在战后意大利有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组成欧洲集团,控制整个欧洲。
正是如此,意大利当局最后做出了让步,即不在要求中国海军派遣远征舰队,但是中国必须向欧洲派遣一支战术航空兵。
显然,派遣战术航空兵根本不是问题,即便空军不肯出力,也有海军航空兵可用。
问题是,这并非冯承乾遇到的唯一麻烦。
当时,最大的麻烦还是在中**队内部,即吴铁生认为已经到了在印度洋上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刘伯恩也认为必须得攻打印度了。
原因前面已经提到,即在红俄战败之后,中德的上千万地面部队都需要一个新战场,而且德军很有可能翻过高加索山脉进军伊朗,从而控制海湾地区。虽然名义上,德军此举是要从东面包围中东的英军,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更大的意义在于德军能够从伊朗出发,进入南亚地区。
显然,不可能等到红俄战败之后再攻打印度。
为此,就得未雨绸缪,就得早做准备。
吴铁生主张直接攻打印度,即从缅甸出发,向西推进,而以安达曼群岛为根据地的两栖部队则充当辅助力量。吴铁生的意思很明确,即攻打印度是陆军的事,海军只需要提供一些支援就行了。
问题是,从缅甸出发,有可能迅速攻占印度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在陆战队攻占威克岛之前,冯承乾就回了一趟北京,与吴铁生商讨在印度洋上发动进攻的事情。只是,两人还没有在先打斯里兰卡、还是直接登陆印度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一个新的麻烦就来了。
这就是,意大利当局在答应向北海派遣舰队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中国海军能够向地中海、或者是北大西洋派遣一支舰队,承担部分作战任务,而不是让意大利海军承担全部重任。
在冯承乾看来,这是一个很无理的要求。
要知道,以当时的情况,中国海军根本没有办法向大西洋派遣舰队。主要就是,南非依然在英国的控制之中,而且在大西洋沿岸地区,根本没有可以供中国舰队停靠的港口与海军基地,而中国海军主力舰的续航力都不算长,即便带上补给舰,也无法从新加坡直接开赴德意志第二帝国、或者是意大利的港口。这样一来,中国舰队进入大西洋,就只能走地中海航线。虽然直布罗陀要塞在德意联军的控制之中,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不是问题,但是苏伊士运河并不在德意联军的完全控制之下,运河东岸驻扎着大批英军,而且在距离运河三百公里的范围内有十多座由英国皇家空军控制的机场,这些机场上有上千架作战飞机,能够轻而易举的消灭进入运河的舰船。此外,英军在撤退到运河东岸的时候,还在运河里部署了上万枚水雷,而德意联军根本就没有清理出一条可以供大型战舰通过的航道,也就无法保证战舰能够顺利通过运河。
事实上,要是苏伊士运河畅通无阻,中国海军早就向地中海派遣舰队了。
此外,如果运河能够通行,中德间的资源往来就更加方便,而不是只能依靠由中**队控制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问题是,在军事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政治上根本就不是问题。
虽然在回复德意的时候,中国的外交官员已经提到,现在还没有能力派遣舰队前往地中海与北大西洋,中国只能在其他方面提供援助,比如向欧洲派遣一支战术航空兵,或者是提供物资方面的帮助,但是德意当局根本就不这么想,认为中国外交官员的推辞只是不想尽到同盟国的义务。
当然,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意大利当局。
当时,雷德尔专门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明确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并不支持意大利的要求,而且也知道中国海军不是不想出兵大西洋,而是确实没有这个基础,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别的选择吗?
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是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是可望不可及。要等到中国海军出兵大西洋,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错过了击败英国的最佳时机。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指望的,就只有近在支持的意大利海军了。
要知道,只要意大利海军愿意把舰队派出去,而且使其到达威廉港,就算不能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夺回制海权,也能够平衡北海的实力对比,让英国皇家海军丧失绝对制海权,也就失去了守卫本土的基础。
正是如此,即便意大利提出的要求很无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能直接反对。
所幸的是,冯承乾非常清楚该如何与意大利打交道。
别忘了,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就是有名的墙头草,差一点就投入了协约国集团的怀抱。
当时,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意大利绝对不会退出同盟国集团。
道理非常简单,同盟国集团的战略优势极为明显,取得胜利的机会非常大,如果意大利在这个时候退出,等于是自葬前程。要知道,红俄即将战败,英国也奄奄一息,美国却要等到一年多之后才有望扭转战局,而在这一年多里,同盟国集团很有可能已经取得了至关重要的胜利。就算美国的战争潜力全部爆发了出来,最终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最多与同盟国集团打成平手。
当然,美国战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此一来,只要意大利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在同盟国集团的内部事务上,就得做出适当的让步。
说白了,意大利在战后的地位,完全由中德决定。
如果在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问题上开价过高,就算中德做出了重大让步,意大利也别想在战后占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明显更加紧密。
也就是说,意大利在战后将是依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欧洲强国,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强国。
这样一来,意大利当局更加得掂量一下漫天开价的后果了。
说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严重损失,无法在战后迅速恢复,那么主宰世界的将是中国。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只能屈居老二,而依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意大利也就不可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从长远来讲,只有全力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有望在战后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显然,只有德意联合起来,才有能力在战后与中国抗衡。
明白这层关系,就不难明白,意大利为什么要漫天要价了。很明显,意大利提出的无理要求,在本质上不是为了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为了稳住地中海的局势,而是在设法削弱中国海军,或者说是限制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获取胜利的速度,从而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有时间扩大势力范围。
对此,冯承乾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即中国海军不会出兵大西洋。即便是派舰队前往地中海,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德意联军必须攻占苏伊士运河东面的西奈半岛,并且清除掉运河里的水雷。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可以派遣一些扫雷舰参与清理水雷的工作,但是不会出动作战舰艇。
随后,冯承乾又指示外交部,给意大利发了一份正式外交信函,即在出动舰队之前,中国可以派遣包括战术航空兵在内的空中力量,协助意大利舰队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且参与北海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当然,仅仅做这些事情还不够。
当时,中国当局还在战略上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即在中国海军向大西洋派遣远征舰队之前,只要德意联军能够击败英国,并且登上英国本土,就算中国派遣远征军参与了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也会在战斗之后从英国撤军,由德意占领英国,并且保证在战后不插手英国事务。
显然,这才是最重要的条件。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没有让中国派遣远征军参与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主要就是担心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到欧洲。当然,在欧洲大陆上,根本没有势力真空,中国也不可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邻国投入自己的怀抱。关键就在欧洲唯一的离岸国家,也就是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的英国。可以说,如果中国控制了英国,哪怕在英国有影响力,在战后都会让英国成为牵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重要力量,甚至扶持英国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使德意志第二帝国仅仅是欧洲霸主。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之后,英国就是其最主要的战略对手。
中国承诺不插手英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意大利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
这意味在,在战后意大利有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组成欧洲集团,控制整个欧洲。
正是如此,意大利当局最后做出了让步,即不在要求中国海军派遣远征舰队,但是中国必须向欧洲派遣一支战术航空兵。
显然,派遣战术航空兵根本不是问题,即便空军不肯出力,也有海军航空兵可用。
问题是,这并非冯承乾遇到的唯一麻烦。
当时,最大的麻烦还是在中**队内部,即吴铁生认为已经到了在印度洋上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刘伯恩也认为必须得攻打印度了。
原因前面已经提到,即在红俄战败之后,中德的上千万地面部队都需要一个新战场,而且德军很有可能翻过高加索山脉进军伊朗,从而控制海湾地区。虽然名义上,德军此举是要从东面包围中东的英军,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更大的意义在于德军能够从伊朗出发,进入南亚地区。
显然,不可能等到红俄战败之后再攻打印度。
为此,就得未雨绸缪,就得早做准备。
吴铁生主张直接攻打印度,即从缅甸出发,向西推进,而以安达曼群岛为根据地的两栖部队则充当辅助力量。吴铁生的意思很明确,即攻打印度是陆军的事,海军只需要提供一些支援就行了。
问题是,从缅甸出发,有可能迅速攻占印度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