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裁军的重点不是裁减人员,而是减少战舰。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中国官方的资料,以及海军在大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大致推测出,海军在大战期间至少占用了中国战争资源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没有包括陆战队。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要知道,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占用的资源,把援助给英国的运输船只排除在外,还不到百分之三十五。
如此巨大的投入,帮助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可是,也造成了很多严重问题。
事实上,在一九四六年初,中国的军事力量很不均衡,海军几乎一家独大,陆军与空军的地位远不如海军。
更重要的是,这一局面在战争结束之前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虽然在攻上美国本土之后,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是陆军与空军,但是所有作战物资都得由海军运送,而且海军是攻打美国本土的基础。
毫无疑问,这种海军独大的局面,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要知道,海军就算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陆军与空军。
为此,就必须压制海军,让其他军兵种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从而打造出一支均衡的军事力量。
压制海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战舰的数量。
原因很简单,海军是一支高技术型军种,即便军人的价值也非常大,但是战斗力是堆砌在技术基础的,而承载技术的就是作战平台,也就是战舰,因此只要限制了战舰,也就限制了海军。
显然,任何一名海军军人都不希望削减战舰。
只不过,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不对海军的发展做出严格限制,那么到战争结束之后,庞大的舰队就能压垮整个国民经济。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的造舰计划极为惊人。
比如,在一九四五年中期通过的军费预算案中,“白起”级的订单已经下达到了一九四七年,到时候将总共建造三十七艘,并且在一九四九年底之前全部交付。如果一九四六年也通过了类似的海军造舰计划,那么到一九五零年,将有近五十艘“白起”级舰队航母交付给中国海军。
问题是,中国海军需要这么多的舰队航母吗?
哪怕战争持续到一九五零年,美国也不可能建造出这么多的舰队航母,更不可能在一九五零年拥有这么多的舰队航母。
即便按照海军自己做的评估,维持三十艘舰队航母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显然,多余的都是浪费。
当然,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海军的舰队建设工作就围绕着舰队航母进行,即绝大部分作战舰艇的建造工作都以舰队航母为准。比如,防空巡洋舰就是按照舰队航母的两倍进行建造,而且在建造进度上与舰队航母同步。此外,轻巡洋舰、专门用于舰队反潜的驱逐舰、以及快速战斗支援舰都按照这个标准建造。
这样一来,建造一艘舰队航母就需要建造数艘其他大中型战舰。
显然,这些战舰的造价、特别是所消耗的资源,绝对不比一艘舰队航母低,基本上是一艘舰队航母的两倍。
除了护航战舰,还有舰载航空兵。
按照采购价格,一支数量为八十架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的所有舰载机,其价格之和相当于一艘舰队航母了。
这样一来,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总造价,就相当于四艘舰队航母了。
显然,这是中国海军、乃至中国所不能承受之重。
要知道,战斗舰队只是海军的核心,而不是海军的全部。在战斗舰队之外,海军还有其他很多的战斗单位,比如两栖登陆舰队、火力支援战舰、运输船只、潜艇、岸基航空兵与护航舰队等等。
战后,有人做过估计,如果中国海军在一九四七年拥有四十八艘舰队航母(包括正在建造的),那么海军占用的资源将达到中国战争资源的百分之六十,而占用的军费则相当于当年的百分之七十。
显然,这是谁也不可能接受的。
说得简单一点,海军根本要不了这么多舰队航母,也要不了这么多作战舰艇。
这样一来,削减战舰就势在必行了。
因为中国海军的造舰工程完全围绕着舰队航母展开,所以在削减舰队规模的时候,自然拿舰队航母开刀。
一九四六年初,海军裁军方案确定下来。
按照规定,当时除了完工率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舰队航母之外,其他的全部停建,而配套战舰也按照同样的标准执行。
仅此一项,就直接导致十多艘“白起”级舰队航母永远留在了船台上。
只是,当时没有确定是否拆除那些还在建造的战舰。
主要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而且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甚至无法断定能在什么时候打上美国本土,因此战局还有可能出现波折,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战舰。
这样一来,就必须把那些还没建成的战舰暂时保留下来。
当然,这些战舰的命运几乎一样,即在大战结束之后,立即被下令拆毁,完成的部分都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了。
事实上,在大战结束后,被处理掉的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建成的战舰。
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军事物资严重过剩,不但储备的弹药堆满了仓库,也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武器装备。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后,中国就开始处理过剩的军事物资。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多余的武器装备无偿援助给友好国家,特别是同盟国集团中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
虽然无偿赠送显得太大方了一点,但是对中国来说,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保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就算不使用,每年都要在维护保养上耗费大量军费,而且最终都会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赠送给友好国家,也不是无利可图,除了让中**队不需要掏维护保养费之外,这些武器装备依然需要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售后服务,而且后期改进也会为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大笔订单。
事实上,在战后的最初五年里,中国的军火企业就是靠吃老本维生。
除了无偿赠送之外,中国还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把更多的过剩军事物资卖给了数十个国家。
这些武器装备,有的甚至使用到了二十世纪末。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非洲与南美洲的战乱地区,依然能够见到中国在大战期间生产的几种性能优越的枪支。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中国当局不顾道义的输出军火,导致了战后的世界乱局。
当然,正面评价也有。
比如,正是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在广大的殖民地世界里抛弃了民族独立浪潮,使得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大战结束后二十年,除了少数殖民地之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几乎都宣告独立,全球的国家数量也由大战前的不到八十,爆涨到了一百六十多个。众多的殖民地能够在大战后纷纷宣告独立,摆脱宗主国的控制,除了两个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即英国与法国均是大战的战败国有关,即这两个国家在战后自身难保,根本不可能顾及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输出的武器装备,以极为低廉、甚至是免费流落到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组织手里,让殖民地的居民获得了可以跟宗主国对抗的武装力量,也就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最突出的,就是印度了。
在大战爆发前,印度爆发过好几次民族独立运动,但是无一例外的被镇压了下去,而到大战结束的第二年,英国就不得不承认印度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独立国家,也就不得不宣布印度。
印度能够在战后率先取得独立,就与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有关。
在宣告独立的时候,印度军队里的枪支有七成来自中国,而重型装备,出了极少数从英军接收的之外,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在战后大搞军火输出,根本原因除了要减轻国防负担之外,还与推行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中国要想取代之前的世界霸主,就必须标新立异,而不是沿用西方国家的方式方法来称霸世界。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中国海军来说,一九四六年只是一个开始。
所幸的是,海军裁军不像陆军与空军,具有明显的延迟时效性,即海军的裁军行动在当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要等到数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中国海军并没有受到裁军影响,即便到一九四七年,也没有太显著的影响。
事实上,因为裁军,降低了建造战舰的支出,反而使海军作战部队有所受益。
这就是,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作战行动上了。
对于正在准备攻打美国本土的顾祝同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坏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中国官方的资料,以及海军在大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大致推测出,海军在大战期间至少占用了中国战争资源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没有包括陆战队。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要知道,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占用的资源,把援助给英国的运输船只排除在外,还不到百分之三十五。
如此巨大的投入,帮助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可是,也造成了很多严重问题。
事实上,在一九四六年初,中国的军事力量很不均衡,海军几乎一家独大,陆军与空军的地位远不如海军。
更重要的是,这一局面在战争结束之前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虽然在攻上美国本土之后,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是陆军与空军,但是所有作战物资都得由海军运送,而且海军是攻打美国本土的基础。
毫无疑问,这种海军独大的局面,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要知道,海军就算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陆军与空军。
为此,就必须压制海军,让其他军兵种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从而打造出一支均衡的军事力量。
压制海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战舰的数量。
原因很简单,海军是一支高技术型军种,即便军人的价值也非常大,但是战斗力是堆砌在技术基础的,而承载技术的就是作战平台,也就是战舰,因此只要限制了战舰,也就限制了海军。
显然,任何一名海军军人都不希望削减战舰。
只不过,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不对海军的发展做出严格限制,那么到战争结束之后,庞大的舰队就能压垮整个国民经济。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的造舰计划极为惊人。
比如,在一九四五年中期通过的军费预算案中,“白起”级的订单已经下达到了一九四七年,到时候将总共建造三十七艘,并且在一九四九年底之前全部交付。如果一九四六年也通过了类似的海军造舰计划,那么到一九五零年,将有近五十艘“白起”级舰队航母交付给中国海军。
问题是,中国海军需要这么多的舰队航母吗?
哪怕战争持续到一九五零年,美国也不可能建造出这么多的舰队航母,更不可能在一九五零年拥有这么多的舰队航母。
即便按照海军自己做的评估,维持三十艘舰队航母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显然,多余的都是浪费。
当然,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海军的舰队建设工作就围绕着舰队航母进行,即绝大部分作战舰艇的建造工作都以舰队航母为准。比如,防空巡洋舰就是按照舰队航母的两倍进行建造,而且在建造进度上与舰队航母同步。此外,轻巡洋舰、专门用于舰队反潜的驱逐舰、以及快速战斗支援舰都按照这个标准建造。
这样一来,建造一艘舰队航母就需要建造数艘其他大中型战舰。
显然,这些战舰的造价、特别是所消耗的资源,绝对不比一艘舰队航母低,基本上是一艘舰队航母的两倍。
除了护航战舰,还有舰载航空兵。
按照采购价格,一支数量为八十架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的所有舰载机,其价格之和相当于一艘舰队航母了。
这样一来,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总造价,就相当于四艘舰队航母了。
显然,这是中国海军、乃至中国所不能承受之重。
要知道,战斗舰队只是海军的核心,而不是海军的全部。在战斗舰队之外,海军还有其他很多的战斗单位,比如两栖登陆舰队、火力支援战舰、运输船只、潜艇、岸基航空兵与护航舰队等等。
战后,有人做过估计,如果中国海军在一九四七年拥有四十八艘舰队航母(包括正在建造的),那么海军占用的资源将达到中国战争资源的百分之六十,而占用的军费则相当于当年的百分之七十。
显然,这是谁也不可能接受的。
说得简单一点,海军根本要不了这么多舰队航母,也要不了这么多作战舰艇。
这样一来,削减战舰就势在必行了。
因为中国海军的造舰工程完全围绕着舰队航母展开,所以在削减舰队规模的时候,自然拿舰队航母开刀。
一九四六年初,海军裁军方案确定下来。
按照规定,当时除了完工率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舰队航母之外,其他的全部停建,而配套战舰也按照同样的标准执行。
仅此一项,就直接导致十多艘“白起”级舰队航母永远留在了船台上。
只是,当时没有确定是否拆除那些还在建造的战舰。
主要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而且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甚至无法断定能在什么时候打上美国本土,因此战局还有可能出现波折,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战舰。
这样一来,就必须把那些还没建成的战舰暂时保留下来。
当然,这些战舰的命运几乎一样,即在大战结束之后,立即被下令拆毁,完成的部分都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了。
事实上,在大战结束后,被处理掉的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建成的战舰。
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军事物资严重过剩,不但储备的弹药堆满了仓库,也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武器装备。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后,中国就开始处理过剩的军事物资。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多余的武器装备无偿援助给友好国家,特别是同盟国集团中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
虽然无偿赠送显得太大方了一点,但是对中国来说,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保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就算不使用,每年都要在维护保养上耗费大量军费,而且最终都会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赠送给友好国家,也不是无利可图,除了让中**队不需要掏维护保养费之外,这些武器装备依然需要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售后服务,而且后期改进也会为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大笔订单。
事实上,在战后的最初五年里,中国的军火企业就是靠吃老本维生。
除了无偿赠送之外,中国还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把更多的过剩军事物资卖给了数十个国家。
这些武器装备,有的甚至使用到了二十世纪末。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非洲与南美洲的战乱地区,依然能够见到中国在大战期间生产的几种性能优越的枪支。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中国当局不顾道义的输出军火,导致了战后的世界乱局。
当然,正面评价也有。
比如,正是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在广大的殖民地世界里抛弃了民族独立浪潮,使得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大战结束后二十年,除了少数殖民地之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几乎都宣告独立,全球的国家数量也由大战前的不到八十,爆涨到了一百六十多个。众多的殖民地能够在大战后纷纷宣告独立,摆脱宗主国的控制,除了两个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即英国与法国均是大战的战败国有关,即这两个国家在战后自身难保,根本不可能顾及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输出的武器装备,以极为低廉、甚至是免费流落到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组织手里,让殖民地的居民获得了可以跟宗主国对抗的武装力量,也就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最突出的,就是印度了。
在大战爆发前,印度爆发过好几次民族独立运动,但是无一例外的被镇压了下去,而到大战结束的第二年,英国就不得不承认印度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独立国家,也就不得不宣布印度。
印度能够在战后率先取得独立,就与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有关。
在宣告独立的时候,印度军队里的枪支有七成来自中国,而重型装备,出了极少数从英军接收的之外,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在战后大搞军火输出,根本原因除了要减轻国防负担之外,还与推行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中国要想取代之前的世界霸主,就必须标新立异,而不是沿用西方国家的方式方法来称霸世界。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中国海军来说,一九四六年只是一个开始。
所幸的是,海军裁军不像陆军与空军,具有明显的延迟时效性,即海军的裁军行动在当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要等到数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中国海军并没有受到裁军影响,即便到一九四七年,也没有太显著的影响。
事实上,因为裁军,降低了建造战舰的支出,反而使海军作战部队有所受益。
这就是,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作战行动上了。
对于正在准备攻打美国本土的顾祝同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坏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