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宫廷三内之中,太极宫始终是以正朔“大内”著称,本朝由于天子喜驾“南内”,只会在极少数情况下莅临,比如重大的节庆、祭祀、献俘礼时,毕竟那里的广场面积要大得多。
传统上,位于太极宫东侧的一片建筑群,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曾经做为太宗皇帝李世民、高宗李治继位前的居所,它的历史甚至能追溯到前隋时的大兴天子杨广。
这便是专供太子居住和成长、理事的“东宫”。
当然,在这三位著名的皇帝之前,还有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前隋的废太子杨勇、武德朝的李建成、贞观朝的李承乾、高宗朝的李弘、李贤、李显,以及当今天子的父亲李旦。
或许对于李隆基来说,父亲在东宫的那段日子,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因此,在他自己成为这个高危职业的继承者之后,便一反常态没有住进去,而是选择了位于兴庆坊的藩邸,并在继位后将它进一步扩建成了兴庆宫。
自然,他这一朝的太子,也只能随之换了过去,不但在居所上有所变化,而且一改前朝的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太子的属官。
要知道,在这之前,太子拥有不下于朝廷的一整套官署,就连军队,都拥有左右卫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从之前的“六率”,增为了“十率”。
这样的太子,如何不召君王之忌?
天宝十一载的五月,对于从未入驻过东宫的太子李亨来说,是形势坏到无可再坏,终于出现一丝曙光的一刻。
他的大哥,法理上最有威胁的皇长子李琮病逝了。
因为当今天子唯一的皇后无所出,又在开元十二载被废之后,便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所以天子的三十位皇子,不再有嫡庶之分,论长幼,排行第三的李亨前面还有两位兄长,由于当时皇二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正得宠,再加上皇长子因为围猎受了伤,便成了太子的第一人选。
这一当,就当了整整二十三年!
事实证明,成为一个长寿皇帝的太子,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僻如前汉那位卫太子,从君主相疑到自己相疑,总会把人逼疯。
更何况,还是在大唐这样一个朝代,李瑛最终也没能逃过首任皇太子必无幸理这一宿命,先被馋、再被贬、最后被杀。
对于那位大自己五岁的兄长,李亨的感情是复杂的,身为皇子,没有人不愿意更进一步,何况大家谁也不比谁的身份低上多少,凭什么今后你为君我就得为臣,可是宫禁的血雨腥风,让这条路变得荆蕀丛生。
当太子之位突然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他已经忘记了当初是否有过惊喜,因为紧接着便享受到了不吝于兄长的煎熬,这一熬就是十五年!
“礼毕,起!”
宫人尖利的嗓音,将他从恍惚中惊醒,眼前是满目的白幡,刚刚薨逝、被追封为“靖德太子”的李琮,安静地躺在棺木里,以太子的全付仪仗被安葬于渭水一侧,传说中周亚夫的驻军之地。
细柳原。
他的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哀伤,既不过份自矜,又不显得虚假,代天奉仪、百官相送,可谓是倍极哀荣了,他这位主祭的太子殿下,表现在群臣眼中的形象,是谦和的,仁孝的,甚至有些卑微。
才四十余岁的年纪,背脊已经显得有些佝偻,这是长期威压之下不得不将之变成一种本能的结果,同时也将他的心锻炼得坚韧而又敏感,在不长的时间里,很快就发现了。
今天到来的大臣当中,没有那位权倾朝野的国相。
莫名地,他的心里为之一松,这十五年来,李林甫这个名字,就像是一片乌云,始终笼罩在头顶上,不用与他同处一地,李亨只觉得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这是极不寻常的,谁不知道,这位权相把持着朝中的一切,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他是绝不可能放过的,那么问题来了,五月的渭水河边,并没有凛冽的寒风,却正是长安百姓出游的时节,他为什么会错过?
“传闻,李相国有恙,近七日,已经召唤过两次太医,高公,曾经亲临其府,天子赠药屡日不绝,甚至有人说已经快起不得身了。”在他耳边小声提醒的是一名内侍,名叫程元振,很早就投入了宫庭,在李亨成为太子前便被拨到了府上。
李亨的面上保持那个悲伤的表情,这样的消息不足为奇,毕竟那个老家伙已经快七十了,可每一次,当大家都以为他再也爬不起来的时候,总会失望地看到,他依然活跃在朝堂上,给对手以致命一击。
等到最后一个官员向他致礼、离去,周围只余了自己的亲信,李亨依然是那个表情,一个人,演戏演上几十年,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因为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主人的心智。
看着那些簇新的石人石马,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哀悼,兄长这一生,至少无灾无难,几乎享受了大唐最长时间的盛世,却没有任何的压力,可自己呢?这条路仿佛没有尽头,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走吧。”他带着随侍的宫人和护卫准备乘舆离去,一队意外的来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负责警卫的右羽林一个郎将十分紧张,几乎就要兵戎相见。
因为这些人不光全都是异族打扮,而且全都是吐蕃人!
谁不知道两国正在交兵,这个时候,哪怕就是使团,也没有随意行动的道理,谁知道他们倒底会打什么主意,万一在这京城之中,弄出什么大乱子,比如让身后的太子受了惊,他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好在这一队吐蕃人的人数不算多,一共才二十来骑,唐人的骑军足有一千多,饶是如此,谁也不敢怠慢,因为他们并不是久经战阵的边军。
“大胆,竟敢冲撞太子鸾驾,还不速速下马。”郎将的手按上刀柄,身后的骑军迅速展开,挡在了车驾的前面,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不要动手,我们是吐蕃使者!”
为首的吐蕃人已经到了近前,他放低马速,高举双手,表示自己没有武器,在他的带领下,后面的吐蕃人也都是一样的动作,这些人迎着唐军的阵形纯以双脚控马,毫不示弱地逼上前。
“去看看。”李亨吩咐了一句,程元振点头应下穿过唐军的军阵走到那个郎将的身边。
“怎么回事?”
“他们自称是吐蕃使者。”郎将摇摇头,神情紧张地盯着为首的那人。
“我们的确是吐蕃使者,有国书为凭,就住在你们的驿馆中。”为首的吐蕃人跳下马,看着程元振一身宫人的打扮,朝他行了一个礼。
程元振看了一眼那张所谓的国书,虽然的确有礼部的印记,可并没有更高级别的辖印,比如几位相国,说明他们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接见,更不曾面圣!
那么这些人的打算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传统上,位于太极宫东侧的一片建筑群,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曾经做为太宗皇帝李世民、高宗李治继位前的居所,它的历史甚至能追溯到前隋时的大兴天子杨广。
这便是专供太子居住和成长、理事的“东宫”。
当然,在这三位著名的皇帝之前,还有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前隋的废太子杨勇、武德朝的李建成、贞观朝的李承乾、高宗朝的李弘、李贤、李显,以及当今天子的父亲李旦。
或许对于李隆基来说,父亲在东宫的那段日子,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因此,在他自己成为这个高危职业的继承者之后,便一反常态没有住进去,而是选择了位于兴庆坊的藩邸,并在继位后将它进一步扩建成了兴庆宫。
自然,他这一朝的太子,也只能随之换了过去,不但在居所上有所变化,而且一改前朝的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太子的属官。
要知道,在这之前,太子拥有不下于朝廷的一整套官署,就连军队,都拥有左右卫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从之前的“六率”,增为了“十率”。
这样的太子,如何不召君王之忌?
天宝十一载的五月,对于从未入驻过东宫的太子李亨来说,是形势坏到无可再坏,终于出现一丝曙光的一刻。
他的大哥,法理上最有威胁的皇长子李琮病逝了。
因为当今天子唯一的皇后无所出,又在开元十二载被废之后,便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所以天子的三十位皇子,不再有嫡庶之分,论长幼,排行第三的李亨前面还有两位兄长,由于当时皇二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正得宠,再加上皇长子因为围猎受了伤,便成了太子的第一人选。
这一当,就当了整整二十三年!
事实证明,成为一个长寿皇帝的太子,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僻如前汉那位卫太子,从君主相疑到自己相疑,总会把人逼疯。
更何况,还是在大唐这样一个朝代,李瑛最终也没能逃过首任皇太子必无幸理这一宿命,先被馋、再被贬、最后被杀。
对于那位大自己五岁的兄长,李亨的感情是复杂的,身为皇子,没有人不愿意更进一步,何况大家谁也不比谁的身份低上多少,凭什么今后你为君我就得为臣,可是宫禁的血雨腥风,让这条路变得荆蕀丛生。
当太子之位突然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他已经忘记了当初是否有过惊喜,因为紧接着便享受到了不吝于兄长的煎熬,这一熬就是十五年!
“礼毕,起!”
宫人尖利的嗓音,将他从恍惚中惊醒,眼前是满目的白幡,刚刚薨逝、被追封为“靖德太子”的李琮,安静地躺在棺木里,以太子的全付仪仗被安葬于渭水一侧,传说中周亚夫的驻军之地。
细柳原。
他的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哀伤,既不过份自矜,又不显得虚假,代天奉仪、百官相送,可谓是倍极哀荣了,他这位主祭的太子殿下,表现在群臣眼中的形象,是谦和的,仁孝的,甚至有些卑微。
才四十余岁的年纪,背脊已经显得有些佝偻,这是长期威压之下不得不将之变成一种本能的结果,同时也将他的心锻炼得坚韧而又敏感,在不长的时间里,很快就发现了。
今天到来的大臣当中,没有那位权倾朝野的国相。
莫名地,他的心里为之一松,这十五年来,李林甫这个名字,就像是一片乌云,始终笼罩在头顶上,不用与他同处一地,李亨只觉得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这是极不寻常的,谁不知道,这位权相把持着朝中的一切,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他是绝不可能放过的,那么问题来了,五月的渭水河边,并没有凛冽的寒风,却正是长安百姓出游的时节,他为什么会错过?
“传闻,李相国有恙,近七日,已经召唤过两次太医,高公,曾经亲临其府,天子赠药屡日不绝,甚至有人说已经快起不得身了。”在他耳边小声提醒的是一名内侍,名叫程元振,很早就投入了宫庭,在李亨成为太子前便被拨到了府上。
李亨的面上保持那个悲伤的表情,这样的消息不足为奇,毕竟那个老家伙已经快七十了,可每一次,当大家都以为他再也爬不起来的时候,总会失望地看到,他依然活跃在朝堂上,给对手以致命一击。
等到最后一个官员向他致礼、离去,周围只余了自己的亲信,李亨依然是那个表情,一个人,演戏演上几十年,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因为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主人的心智。
看着那些簇新的石人石马,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哀悼,兄长这一生,至少无灾无难,几乎享受了大唐最长时间的盛世,却没有任何的压力,可自己呢?这条路仿佛没有尽头,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走吧。”他带着随侍的宫人和护卫准备乘舆离去,一队意外的来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负责警卫的右羽林一个郎将十分紧张,几乎就要兵戎相见。
因为这些人不光全都是异族打扮,而且全都是吐蕃人!
谁不知道两国正在交兵,这个时候,哪怕就是使团,也没有随意行动的道理,谁知道他们倒底会打什么主意,万一在这京城之中,弄出什么大乱子,比如让身后的太子受了惊,他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好在这一队吐蕃人的人数不算多,一共才二十来骑,唐人的骑军足有一千多,饶是如此,谁也不敢怠慢,因为他们并不是久经战阵的边军。
“大胆,竟敢冲撞太子鸾驾,还不速速下马。”郎将的手按上刀柄,身后的骑军迅速展开,挡在了车驾的前面,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不要动手,我们是吐蕃使者!”
为首的吐蕃人已经到了近前,他放低马速,高举双手,表示自己没有武器,在他的带领下,后面的吐蕃人也都是一样的动作,这些人迎着唐军的阵形纯以双脚控马,毫不示弱地逼上前。
“去看看。”李亨吩咐了一句,程元振点头应下穿过唐军的军阵走到那个郎将的身边。
“怎么回事?”
“他们自称是吐蕃使者。”郎将摇摇头,神情紧张地盯着为首的那人。
“我们的确是吐蕃使者,有国书为凭,就住在你们的驿馆中。”为首的吐蕃人跳下马,看着程元振一身宫人的打扮,朝他行了一个礼。
程元振看了一眼那张所谓的国书,虽然的确有礼部的印记,可并没有更高级别的辖印,比如几位相国,说明他们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接见,更不曾面圣!
那么这些人的打算就有些耐人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