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珠玉,光芒四射,她先前不过蒙尘,而今,是什么都挡不住她了。高阳看着与她执手相握的武媚娘,猛然便觉一阵恍惚,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阿武更夺目了。
“我自然是好的。晨起有甘饮,薄暮而乐起,有何不足?”高阳冷静地道,阿武所言之事,牵涉甚大,一旦动手,朝廷不定。天下承平二十余年,百姓休养生息,正是复苏之时,此时一动不如一静,为私情而扰天下,非她所愿。
她说自己过得好,武媚娘是不信的,她来也不是听高阳口是心非。高阳不得不劝她:“九郎是不靠谱,但……”
武媚娘打断她:“说这样的话,劝我与他恩爱,你舒坦么?”
高阳别开头去,显而易见之事,何必再问,她寡淡道:“我早已说过,你我早已两断,”她闭了闭眼,“你与他是好是坏,也与我无关,我好言相劝,也不过是为皇家脸面计,帝后不合,总非好事。”
她这般油烟不入,仿佛当真不在乎的样子,武媚娘倒不知说什么,尤其是,她对高阳有亏欠,不论说多少次情势所迫,都不能遮掩她确实对殿下不忠。她理亏,受殿下讥诮也是应该,武媚娘一点脾气也没有,好像把褚遂良等顾命之臣弄出京、随意把内宦杖毙的都不是她一般,语气软得像只小绵羊:“而今种种皆是我错,殿下心气难平,是打是罚都好,只别不理我。”
她这样软绵绵的,高阳语气也硬不起来了,不得不和缓地说道:“朝政不稳,天下不定,兵祸过去不过二十余年,百姓受不起折腾了。”四地藩王,八面夷狄,又有流民贼匪,高阳是长公主,她是有责任感的。
武媚娘沉默了片刻,缓缓道:“必不加祸与百姓。”若能控制,中央的局势如何,与升斗小民并不很相干。
她是铁了心要做这事,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妥协。现在的情形与当初不同了,她们都有权有势,任何一人都可在朝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已不必再退缩隐忍,武媚娘等了许久,忍了许久,对皇帝亦是多加容忍,为的就是重逢的一日,她如何肯退。
高阳像是从不识得她一般,满目陌生地望着她。阿武,何曾这般强势,往日,她再是有主张,也是先说与她,也只建议而已,何曾这般不肯让出一丝一毫,何曾如此胸有成竹。武媚娘让高阳冷漠而陌生的眼神蛰得难受,她欲再诉衷肠,却听高阳慢慢地开口:“阿武,你还不肯相信么?我已不再倾心于你。”
顷刻之间,武媚娘只觉一阵头晕目眩,仿佛有一只残酷的手,撞入她的胸口,捏碎了她跳动的心,痛入肌骨,她张了张口,高阳眼中没有一丝情绪,云淡风轻,似乎过往种种,于她皆是往事,武媚娘觉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你……”高阳欲言送客。武媚娘却先站了起来,飞快地说道:“殿下要如何,我干预不得,而我,有诺必践。”
如此固执。
高阳掐住掌心,语气也彻底沉了下来:“你就不怕我将你今日所言皆告于陛下。”一旦说出去,便是篡逆之罪,谁也救不了她。
武媚娘丝毫不惧,她只是难过,难过与她们终是对立,殿下防她如防敌手。武媚娘轻声道:“你要我死,何须如此麻烦,或鸩酒或匕首,殿下有赐,我无不从。若连你都不愿我活着,我还有何可恋?”她语气沉静,望向高阳的目光甚为坦然,顿了顿,她忽而一笑:“要真能死于殿下之手,于我倒是无愧此生了。”
她说完,不等高阳的回答,亦无需高阳再说什么,轻缓地开了门,走了。
她们之间,没有告别之语,便如上一回。每次,都似在切断二人的情缘,却永远藕断丝连,永远不能真正地再无干戈。
她说得轻松,似乎当真生无可恋,但高阳知道,阿武如此言语,也不过是明白她不舍置她于危境,然而,即便知道她不过是逼她心软,高阳仍是难过,仍是觉得心如刀割。
何时开始,她们之间成了这样的境地,她永在后退,阿武永在逼近。
武媚娘出了高阳的房舍,一路无阻地走出后门,门外有车接应。
浓浓夜色之中,骏马嘶鸣,一声鞭响,马蹄声嘀嗒,飞快地朝皇城去。武媚娘满心不舍,这短短不到一个时辰的相处与她而言,真是太多短暂。
入城门,车夫出示一块令牌,守城卫士便快速将城门开启,车一入门,城门便再度合上,不过片刻,又恢复了宁静,门前又落叶打转,寂静无声。
武媚娘下了车,饶过巡逻的御林,一路朝着立政殿而去。而今宫中四处都是她的人,除了御林她驱使不动,余者皆无可虑。而御林,武媚娘稍稍地弯了弯唇,多半已落入殿下之手。
她今日出门,是经深思熟虑。数月前,她欲将御林收买入麾下,令人探查数十名校尉背景,而结果,却让人万分心惊,这掌控了御林大半实权的数十校尉,皆与李君羡有千丝万缕的关碍。
李君羡,听命于高阳。
当得知此事,武媚娘久久不能言语。除了逼宫,谁会在御林上动手脚?高阳是不会篡位的,她会如此,只会是为她预备后路。皇帝凉薄,能废一后,便能再废一后,废后焉能善终?御林,便是高阳为她准备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收买御林,何等风险,亦非三年两载便可成之事,其中所费人力财力,可想而知。
高阳暗地里为她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武媚娘欲落泪。高阳心中有李唐宗室,有天下万民,但阿武,是高过这一切的,她用心地维护她,哪怕,她已是别人的妻子。
这样的殿下,让她如何肯放手。
武媚娘入立政殿,殿中有人恭候,见她回来,一言不发,齐整划一地预备洗漱衣物。武媚娘沐浴而出,天已亮。
皇帝离京三日,朝中政令皆出皇后之手。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愈发得意,长孙无忌诸臣更为焦急。
三日后,皇帝回京,长孙无忌陈折,请皇帝颁旨“修礼”,礼乐,自春秋之时便为人君之器,无礼乐,则天下动荡,人人知礼从礼,则秩序井然。故而,“修礼”是文治。皇帝数有“武功”,帝王生涯中,已是光辉,正缺文治,长孙无忌便送上来了。
皇帝大喜,下诏崇文馆诸人参与“修礼”。皇后进言,许敬宗为礼乐大家,与其位高权重之人为名而指手画脚,有“公器私用”之嫌,不若精通之人来督管,方无差错。皇帝答应。长孙无忌有首倡之功,果实却为皇后一党窃取。许敬宗因此事,而加司空,位极人臣。
长孙无忌惶惶难安,想皇后姓武,是武元庆、武元爽之妹,自家人必知自家人之短,便请两人来问策。
武元庆、武元爽本就不喜武媚娘,先前势单力薄,不得不借助她的势力来为自己谋官位,现似乎官位已稳,就不需要再“忍辱负重”了,便又挺直了腰杆,堂而皇之地成了太尉座上宾。他们本事有限,又说不出什么好计策,久而久之,长孙无忌便不愿费心搭理他们了,万事也只敷衍而已。
武媚娘见了这两个人,简直想立即弄死。人不独立,必有群党,一个人是成不了事的,需有人扶持才行。有谁比自家人更能放心?小时候的事,她可以先放放,但这两位兄长此时投敌,便是忍不得了。
武媚娘都不必构陷,只进言欲磨练兄长,使其不亏陛下厚待,皇帝便准了让他们出京做刺史。地方上势力复杂,豪强世家错综相连,无能之人岂能胜任?尤其是京中还无人为他们周旋,不过半年,便有御史参奏二人鱼肉百姓,苛捐杂税,中饱私囊,连同证据一并奉上。
武媚娘颇为羞愧,与皇帝道:“兄长如此不贤,愧对陛下。”
皇帝颇为大度:“是你兄长又非你,你早年离家,面都不曾见过,怎知他们是好是坏?不怪你。”
“陛下宽仁,我不好不知分寸,兄长如此,我亦难见人,陛下不必因我而觉束缚。一切,有律法可依。”
于是武元爽两兄弟全家夺官流放,并且半路死于“时疾”,只剩了几个儿子,武媚娘这才解气,至于几个侄儿,且看一看,若有堪用,或可委任,无可用者,还有贺兰敏之,一样是武氏血脉。
因而,武媚娘颇为注重对贺兰敏之的培养,早早便将其投入崇文馆去读书。韩国夫人并不管他,忙着入宫与皇帝私通,武媚娘只做不觉,还很贤惠地从民间无根基无势力之家采择淑女,充纳后宫,供皇帝享用。
皇帝渐沉湎酒色,于朝政越发不上心。武媚娘趁此,令人进言:“天下大定,民生皆安,陛下三日视政一次,则无内忧,无外患矣。”
皇帝甚以为然,自此于朝政,更为放松。 166阅读网
“我自然是好的。晨起有甘饮,薄暮而乐起,有何不足?”高阳冷静地道,阿武所言之事,牵涉甚大,一旦动手,朝廷不定。天下承平二十余年,百姓休养生息,正是复苏之时,此时一动不如一静,为私情而扰天下,非她所愿。
她说自己过得好,武媚娘是不信的,她来也不是听高阳口是心非。高阳不得不劝她:“九郎是不靠谱,但……”
武媚娘打断她:“说这样的话,劝我与他恩爱,你舒坦么?”
高阳别开头去,显而易见之事,何必再问,她寡淡道:“我早已说过,你我早已两断,”她闭了闭眼,“你与他是好是坏,也与我无关,我好言相劝,也不过是为皇家脸面计,帝后不合,总非好事。”
她这般油烟不入,仿佛当真不在乎的样子,武媚娘倒不知说什么,尤其是,她对高阳有亏欠,不论说多少次情势所迫,都不能遮掩她确实对殿下不忠。她理亏,受殿下讥诮也是应该,武媚娘一点脾气也没有,好像把褚遂良等顾命之臣弄出京、随意把内宦杖毙的都不是她一般,语气软得像只小绵羊:“而今种种皆是我错,殿下心气难平,是打是罚都好,只别不理我。”
她这样软绵绵的,高阳语气也硬不起来了,不得不和缓地说道:“朝政不稳,天下不定,兵祸过去不过二十余年,百姓受不起折腾了。”四地藩王,八面夷狄,又有流民贼匪,高阳是长公主,她是有责任感的。
武媚娘沉默了片刻,缓缓道:“必不加祸与百姓。”若能控制,中央的局势如何,与升斗小民并不很相干。
她是铁了心要做这事,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妥协。现在的情形与当初不同了,她们都有权有势,任何一人都可在朝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已不必再退缩隐忍,武媚娘等了许久,忍了许久,对皇帝亦是多加容忍,为的就是重逢的一日,她如何肯退。
高阳像是从不识得她一般,满目陌生地望着她。阿武,何曾这般强势,往日,她再是有主张,也是先说与她,也只建议而已,何曾这般不肯让出一丝一毫,何曾如此胸有成竹。武媚娘让高阳冷漠而陌生的眼神蛰得难受,她欲再诉衷肠,却听高阳慢慢地开口:“阿武,你还不肯相信么?我已不再倾心于你。”
顷刻之间,武媚娘只觉一阵头晕目眩,仿佛有一只残酷的手,撞入她的胸口,捏碎了她跳动的心,痛入肌骨,她张了张口,高阳眼中没有一丝情绪,云淡风轻,似乎过往种种,于她皆是往事,武媚娘觉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你……”高阳欲言送客。武媚娘却先站了起来,飞快地说道:“殿下要如何,我干预不得,而我,有诺必践。”
如此固执。
高阳掐住掌心,语气也彻底沉了下来:“你就不怕我将你今日所言皆告于陛下。”一旦说出去,便是篡逆之罪,谁也救不了她。
武媚娘丝毫不惧,她只是难过,难过与她们终是对立,殿下防她如防敌手。武媚娘轻声道:“你要我死,何须如此麻烦,或鸩酒或匕首,殿下有赐,我无不从。若连你都不愿我活着,我还有何可恋?”她语气沉静,望向高阳的目光甚为坦然,顿了顿,她忽而一笑:“要真能死于殿下之手,于我倒是无愧此生了。”
她说完,不等高阳的回答,亦无需高阳再说什么,轻缓地开了门,走了。
她们之间,没有告别之语,便如上一回。每次,都似在切断二人的情缘,却永远藕断丝连,永远不能真正地再无干戈。
她说得轻松,似乎当真生无可恋,但高阳知道,阿武如此言语,也不过是明白她不舍置她于危境,然而,即便知道她不过是逼她心软,高阳仍是难过,仍是觉得心如刀割。
何时开始,她们之间成了这样的境地,她永在后退,阿武永在逼近。
武媚娘出了高阳的房舍,一路无阻地走出后门,门外有车接应。
浓浓夜色之中,骏马嘶鸣,一声鞭响,马蹄声嘀嗒,飞快地朝皇城去。武媚娘满心不舍,这短短不到一个时辰的相处与她而言,真是太多短暂。
入城门,车夫出示一块令牌,守城卫士便快速将城门开启,车一入门,城门便再度合上,不过片刻,又恢复了宁静,门前又落叶打转,寂静无声。
武媚娘下了车,饶过巡逻的御林,一路朝着立政殿而去。而今宫中四处都是她的人,除了御林她驱使不动,余者皆无可虑。而御林,武媚娘稍稍地弯了弯唇,多半已落入殿下之手。
她今日出门,是经深思熟虑。数月前,她欲将御林收买入麾下,令人探查数十名校尉背景,而结果,却让人万分心惊,这掌控了御林大半实权的数十校尉,皆与李君羡有千丝万缕的关碍。
李君羡,听命于高阳。
当得知此事,武媚娘久久不能言语。除了逼宫,谁会在御林上动手脚?高阳是不会篡位的,她会如此,只会是为她预备后路。皇帝凉薄,能废一后,便能再废一后,废后焉能善终?御林,便是高阳为她准备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收买御林,何等风险,亦非三年两载便可成之事,其中所费人力财力,可想而知。
高阳暗地里为她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武媚娘欲落泪。高阳心中有李唐宗室,有天下万民,但阿武,是高过这一切的,她用心地维护她,哪怕,她已是别人的妻子。
这样的殿下,让她如何肯放手。
武媚娘入立政殿,殿中有人恭候,见她回来,一言不发,齐整划一地预备洗漱衣物。武媚娘沐浴而出,天已亮。
皇帝离京三日,朝中政令皆出皇后之手。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愈发得意,长孙无忌诸臣更为焦急。
三日后,皇帝回京,长孙无忌陈折,请皇帝颁旨“修礼”,礼乐,自春秋之时便为人君之器,无礼乐,则天下动荡,人人知礼从礼,则秩序井然。故而,“修礼”是文治。皇帝数有“武功”,帝王生涯中,已是光辉,正缺文治,长孙无忌便送上来了。
皇帝大喜,下诏崇文馆诸人参与“修礼”。皇后进言,许敬宗为礼乐大家,与其位高权重之人为名而指手画脚,有“公器私用”之嫌,不若精通之人来督管,方无差错。皇帝答应。长孙无忌有首倡之功,果实却为皇后一党窃取。许敬宗因此事,而加司空,位极人臣。
长孙无忌惶惶难安,想皇后姓武,是武元庆、武元爽之妹,自家人必知自家人之短,便请两人来问策。
武元庆、武元爽本就不喜武媚娘,先前势单力薄,不得不借助她的势力来为自己谋官位,现似乎官位已稳,就不需要再“忍辱负重”了,便又挺直了腰杆,堂而皇之地成了太尉座上宾。他们本事有限,又说不出什么好计策,久而久之,长孙无忌便不愿费心搭理他们了,万事也只敷衍而已。
武媚娘见了这两个人,简直想立即弄死。人不独立,必有群党,一个人是成不了事的,需有人扶持才行。有谁比自家人更能放心?小时候的事,她可以先放放,但这两位兄长此时投敌,便是忍不得了。
武媚娘都不必构陷,只进言欲磨练兄长,使其不亏陛下厚待,皇帝便准了让他们出京做刺史。地方上势力复杂,豪强世家错综相连,无能之人岂能胜任?尤其是京中还无人为他们周旋,不过半年,便有御史参奏二人鱼肉百姓,苛捐杂税,中饱私囊,连同证据一并奉上。
武媚娘颇为羞愧,与皇帝道:“兄长如此不贤,愧对陛下。”
皇帝颇为大度:“是你兄长又非你,你早年离家,面都不曾见过,怎知他们是好是坏?不怪你。”
“陛下宽仁,我不好不知分寸,兄长如此,我亦难见人,陛下不必因我而觉束缚。一切,有律法可依。”
于是武元爽两兄弟全家夺官流放,并且半路死于“时疾”,只剩了几个儿子,武媚娘这才解气,至于几个侄儿,且看一看,若有堪用,或可委任,无可用者,还有贺兰敏之,一样是武氏血脉。
因而,武媚娘颇为注重对贺兰敏之的培养,早早便将其投入崇文馆去读书。韩国夫人并不管他,忙着入宫与皇帝私通,武媚娘只做不觉,还很贤惠地从民间无根基无势力之家采择淑女,充纳后宫,供皇帝享用。
皇帝渐沉湎酒色,于朝政越发不上心。武媚娘趁此,令人进言:“天下大定,民生皆安,陛下三日视政一次,则无内忧,无外患矣。”
皇帝甚以为然,自此于朝政,更为放松。 166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