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斯登几乎是含着泪向蒙哥马利拍去电报:一方面报告自己已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希望这位长官能尽快撤退——能撤出多少就算多少。
但蒙哥马利已支持不住了,失去希望、失去斗志、失去补给和物资的第八集团军已到了山穷水尽、苟延残喘的地步。最后几天完全是为了掩护埃及军撤退才打得这么凶,等埃及军安全抵达的消息传出,所有人都感觉自己垮了——支撑他们的最后信念与使命终于轰然倒塌。
一切都结束了!
当隆美尔将埃及军逃脱并与开罗守军合流的消息发给古德里安后,后者才明白为什么蒙哥马利在已完全绝望的关头依然还打得如此凶悍——不是非洲军缠住了第八集团军,而是第八集团军死死缠住了非洲军,非但不让他有机会去对付那个硕果仅存的埃及军,还给非洲军新添了3000多伤亡,但现在的第八集团军已处于崩溃边缘。
12月19日清晨,第八集团军第三次接待了非洲军派来谈判投降事宜的战地特使,这一次蒙哥马利没再像以前一样断然拒绝,而是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先决条件希望德国人能答应,并要求首先实现2个小时的停火。特使答应了停火要求,但蒙哥马利提出的条件他无法答复,只能请古德里安定夺。
亚历山大、特德、拉姆斯登都十分担忧蒙哥马利的安危,连续打电报告诉他将派飞机去接他,鉴于德国飞机白天制空权厉害,表示会出动4发重型轰炸机去接他——因为可夜间飞行,能有效保障安全。但这番好意为蒙哥马利拒绝了,他带着前来劝他离开的飞行员去了战地医院,指着满地伤兵伤心地说:“我对他们有过承诺,在他们安置好之后我才走,现在他们都在这里痛苦挣扎,我怎么能一走了之呢?一定要运人走的话。拜托你运一些伤员走吧。”
于是,这架临时改装的轰炸机没有接走任何一名军官,只运走了十几名重伤员。
古德里安最终爽快地同意了蒙哥马利的投降条件,这也是英国人唯一的条件。根据协议。在德军派人监督的情况下,可让埃及方面再派10架运输机来接走重伤员,前提是机身上涂有红十字标识且不携带任何武器,德国空军将派飞机护航并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与来去自由。
第八集团军的重伤号通过这条特殊的空中渠道撤退到了开罗,有一名身体无恙的上校偷偷摸摸想混进伤兵阵营里溜走。结果被德国人查了出来扣押在一旁,维持秩序的宪兵们向蒙哥马利请示该怎么办。
“战时不听命令造成严重后果与恶劣影响,最高可以判处什么结果?”
“死刑!”宪兵中尉的喉结动了一动,“可执行战场纪律,就地枪决。”
“你不能这样对我,我为大英帝国流过血负过伤,我为第7装甲师立过功……我还是贵族……我有爵位……”上校一边挣扎,一边声嘶力竭地嚎叫。
“你非但不能与你的部下同生共死,反而还要抢伤兵的撤退通道,大英帝国没有你这样贪生怕死、鲜廉寡耻的军官。”蒙哥马利看都不看这个上校一眼。冷冷地说,“严格执行军法,立即枪毙!”
虽然上校还在拼命挣脱求饶,但宪兵队像拖一条死狗一样把他拖了出去,然后就是“砰”地一枪。
这一幕插曲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大家都觉得此刻的司令官依然威严地如同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凛然不可侵犯。旁观全过程的德国军官只犹豫了一下但并未阻止,最后决定将这件事情报上去。
当天下午,10多辆卡车带着高音喇叭奔赴防线各个区域,用最大音量播放蒙哥马利的最后讲话:
“第八集团军的各位将士。我是本集团军司令官伯纳德-蒙哥马利!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无畏的我们为大英帝国奋战到了最后一息,光荣履行了身为一个军人的责任,现在全集团军弹尽粮绝又无救兵。为避免无谓杀戮与牺牲,本司令官审时度势做出如下决定——我希望你们能服从我的最后一道命令,向德国国防军光荣投降!”。
傍晚时分,古德里安终于遇到了和自己交手几个月,彼此打生打死的对手——他身着笔挺的中将军服、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眼窝子虽然凹陷了下去。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古德里安将军,败军之将蒙哥马利率大不列颠第八集团军向您投降,希望您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义务,体面和善地对待他们。”
“蒙哥马利将军,感谢您的明智决定,我和我的部下保证会按《日内瓦公约》的标准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待俘虏。”古德里安和蒙哥马利握了一下手,迅速接过了对方递过来的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军官佩剑和手枪,没多看一眼就立即转交给了身后的拜尔莱因——他不想在这种场合羞辱自己的对手。
“给蒙哥马利将军安排一个体面的地方,为他提供与身份相称的待遇。”古德里安还是很感谢蒙哥马利及时投降,再打下去的话他有把握消灭这个集团军,但肯定要多死不少人,特别是看到丘吉尔给蒙哥马利发来要求该集团军战至最后一人的电报后他更确信这一点。在战役即将胜利之际,完全不必要再付这么大的牺牲。
“他们投降了,哈……他们竟然投降了,我原以为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在伦敦,丘吉尔拿着电报,跳着脚歇斯底里地骂道,“大英帝国交给他30万大军,最后除了3万多人的埃及军,不过近千人的印4师残兵败将和伤病号,其他人要么战死,要么成了德国人的俘虏……中将居然还率众投降!真他妈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暴跳如雷的丘吉尔全然已忘了前几天说的要给蒙哥马利道歉的言语,虽然政客的表态听过就只能算数,但这种失态依然让其他人纷纷皱起眉头。
艾德礼劝解道:“温斯顿……蒙哥马利将军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且放弃了单独脱身的机会——他拒绝了我们派给他的飞机。所以不能苛求太多。”
“他是不敢回来,生怕回来我送他上军事法庭,所以宁可走进德国人的战俘营。我要判他死刑——缺席审判!”丘吉尔咆哮着,声音之大简直要将屋顶掀翻,“告诉亚历山大,蒙哥马利可耻地投降了,但他必须守住埃及!坎宁安的舰队再过几天就到了,请他一定坚持住!”
所有人脸上都蒙着一层阴霾,但最后没人开口,大家都对守埃及的前景不看好,却无法直接说出来——难道不战而放弃整个埃及?
“议会和舆论应该怎么应付?”艾德礼阴沉着脸说道,“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败仗,本来舆论和民众认为我们占据着优势,特别是第八集团军将德军围困在托布鲁克后的乐观情绪又充斥报端,现在一下子报告失败而且还损失了20余万人,会让人产生惊愕——或者怀疑我们当初的消息是虚假,或者怀疑我们后来的指挥与应对,这对政府和内阁的公信力十分不利。”
丘吉尔苦恼地抓着头发不知道该怎么办,战役结果还没最后传出,但高层人士基本都知道前线情况不妙,甚至一些神通广大的记者也拿到了他们想了解的东西——这次北非战役比敦刻尔克输得更惨,那一次好歹还把人给救出来了,这次要么战死,要么全部进了德国战俘营。敦刻尔克时的远征军战斗力还只能说一般,这次丢掉的第八集团军是英国战斗力最强、编制最大的一个集团军了。足足拥有4个装甲师,现在全付诸东流。像第51高地师这样的部队,法国战役时已接近打光重建了一次,这次看来又要重建了。
另外还有难言之隐的是,最后第八集团军是把撤退机会让给了新西兰人和澳大利亚人,这在军事部署上是无可指责的,在政治上也有利于团结各自治领与殖民地,但面对底层民众歇斯底里的感情却很难解释——为什么不优先安排大不列颠本土部队撤退?这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诱发自治领与英伦三岛强烈的情绪对立。
幸亏战时新闻和舆论管制比较厉害,主流媒体最近几天已在慢慢配合内阁放消息说北非战事不顺,一下子很难将社会舆论的感情扭转过来,只能慢慢转变口风,但这样也无济于事,众多民众焦虑地将电话打到报馆和电台,询问一切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这让媒体难以招架。
想了半天他依然找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只能颓然地说道:“等开罗方面战事发生明显变化后再对媒体公布吧,或许我还需要进行一次公开演讲,这一次大英帝国是遭到了挫败,但我们远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会与德国人打到底的。”
大家都摇头叹息,任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未完待续。)
但蒙哥马利已支持不住了,失去希望、失去斗志、失去补给和物资的第八集团军已到了山穷水尽、苟延残喘的地步。最后几天完全是为了掩护埃及军撤退才打得这么凶,等埃及军安全抵达的消息传出,所有人都感觉自己垮了——支撑他们的最后信念与使命终于轰然倒塌。
一切都结束了!
当隆美尔将埃及军逃脱并与开罗守军合流的消息发给古德里安后,后者才明白为什么蒙哥马利在已完全绝望的关头依然还打得如此凶悍——不是非洲军缠住了第八集团军,而是第八集团军死死缠住了非洲军,非但不让他有机会去对付那个硕果仅存的埃及军,还给非洲军新添了3000多伤亡,但现在的第八集团军已处于崩溃边缘。
12月19日清晨,第八集团军第三次接待了非洲军派来谈判投降事宜的战地特使,这一次蒙哥马利没再像以前一样断然拒绝,而是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先决条件希望德国人能答应,并要求首先实现2个小时的停火。特使答应了停火要求,但蒙哥马利提出的条件他无法答复,只能请古德里安定夺。
亚历山大、特德、拉姆斯登都十分担忧蒙哥马利的安危,连续打电报告诉他将派飞机去接他,鉴于德国飞机白天制空权厉害,表示会出动4发重型轰炸机去接他——因为可夜间飞行,能有效保障安全。但这番好意为蒙哥马利拒绝了,他带着前来劝他离开的飞行员去了战地医院,指着满地伤兵伤心地说:“我对他们有过承诺,在他们安置好之后我才走,现在他们都在这里痛苦挣扎,我怎么能一走了之呢?一定要运人走的话。拜托你运一些伤员走吧。”
于是,这架临时改装的轰炸机没有接走任何一名军官,只运走了十几名重伤员。
古德里安最终爽快地同意了蒙哥马利的投降条件,这也是英国人唯一的条件。根据协议。在德军派人监督的情况下,可让埃及方面再派10架运输机来接走重伤员,前提是机身上涂有红十字标识且不携带任何武器,德国空军将派飞机护航并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与来去自由。
第八集团军的重伤号通过这条特殊的空中渠道撤退到了开罗,有一名身体无恙的上校偷偷摸摸想混进伤兵阵营里溜走。结果被德国人查了出来扣押在一旁,维持秩序的宪兵们向蒙哥马利请示该怎么办。
“战时不听命令造成严重后果与恶劣影响,最高可以判处什么结果?”
“死刑!”宪兵中尉的喉结动了一动,“可执行战场纪律,就地枪决。”
“你不能这样对我,我为大英帝国流过血负过伤,我为第7装甲师立过功……我还是贵族……我有爵位……”上校一边挣扎,一边声嘶力竭地嚎叫。
“你非但不能与你的部下同生共死,反而还要抢伤兵的撤退通道,大英帝国没有你这样贪生怕死、鲜廉寡耻的军官。”蒙哥马利看都不看这个上校一眼。冷冷地说,“严格执行军法,立即枪毙!”
虽然上校还在拼命挣脱求饶,但宪兵队像拖一条死狗一样把他拖了出去,然后就是“砰”地一枪。
这一幕插曲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大家都觉得此刻的司令官依然威严地如同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凛然不可侵犯。旁观全过程的德国军官只犹豫了一下但并未阻止,最后决定将这件事情报上去。
当天下午,10多辆卡车带着高音喇叭奔赴防线各个区域,用最大音量播放蒙哥马利的最后讲话:
“第八集团军的各位将士。我是本集团军司令官伯纳德-蒙哥马利!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无畏的我们为大英帝国奋战到了最后一息,光荣履行了身为一个军人的责任,现在全集团军弹尽粮绝又无救兵。为避免无谓杀戮与牺牲,本司令官审时度势做出如下决定——我希望你们能服从我的最后一道命令,向德国国防军光荣投降!”。
傍晚时分,古德里安终于遇到了和自己交手几个月,彼此打生打死的对手——他身着笔挺的中将军服、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眼窝子虽然凹陷了下去。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古德里安将军,败军之将蒙哥马利率大不列颠第八集团军向您投降,希望您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义务,体面和善地对待他们。”
“蒙哥马利将军,感谢您的明智决定,我和我的部下保证会按《日内瓦公约》的标准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待俘虏。”古德里安和蒙哥马利握了一下手,迅速接过了对方递过来的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军官佩剑和手枪,没多看一眼就立即转交给了身后的拜尔莱因——他不想在这种场合羞辱自己的对手。
“给蒙哥马利将军安排一个体面的地方,为他提供与身份相称的待遇。”古德里安还是很感谢蒙哥马利及时投降,再打下去的话他有把握消灭这个集团军,但肯定要多死不少人,特别是看到丘吉尔给蒙哥马利发来要求该集团军战至最后一人的电报后他更确信这一点。在战役即将胜利之际,完全不必要再付这么大的牺牲。
“他们投降了,哈……他们竟然投降了,我原以为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在伦敦,丘吉尔拿着电报,跳着脚歇斯底里地骂道,“大英帝国交给他30万大军,最后除了3万多人的埃及军,不过近千人的印4师残兵败将和伤病号,其他人要么战死,要么成了德国人的俘虏……中将居然还率众投降!真他妈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暴跳如雷的丘吉尔全然已忘了前几天说的要给蒙哥马利道歉的言语,虽然政客的表态听过就只能算数,但这种失态依然让其他人纷纷皱起眉头。
艾德礼劝解道:“温斯顿……蒙哥马利将军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且放弃了单独脱身的机会——他拒绝了我们派给他的飞机。所以不能苛求太多。”
“他是不敢回来,生怕回来我送他上军事法庭,所以宁可走进德国人的战俘营。我要判他死刑——缺席审判!”丘吉尔咆哮着,声音之大简直要将屋顶掀翻,“告诉亚历山大,蒙哥马利可耻地投降了,但他必须守住埃及!坎宁安的舰队再过几天就到了,请他一定坚持住!”
所有人脸上都蒙着一层阴霾,但最后没人开口,大家都对守埃及的前景不看好,却无法直接说出来——难道不战而放弃整个埃及?
“议会和舆论应该怎么应付?”艾德礼阴沉着脸说道,“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败仗,本来舆论和民众认为我们占据着优势,特别是第八集团军将德军围困在托布鲁克后的乐观情绪又充斥报端,现在一下子报告失败而且还损失了20余万人,会让人产生惊愕——或者怀疑我们当初的消息是虚假,或者怀疑我们后来的指挥与应对,这对政府和内阁的公信力十分不利。”
丘吉尔苦恼地抓着头发不知道该怎么办,战役结果还没最后传出,但高层人士基本都知道前线情况不妙,甚至一些神通广大的记者也拿到了他们想了解的东西——这次北非战役比敦刻尔克输得更惨,那一次好歹还把人给救出来了,这次要么战死,要么全部进了德国战俘营。敦刻尔克时的远征军战斗力还只能说一般,这次丢掉的第八集团军是英国战斗力最强、编制最大的一个集团军了。足足拥有4个装甲师,现在全付诸东流。像第51高地师这样的部队,法国战役时已接近打光重建了一次,这次看来又要重建了。
另外还有难言之隐的是,最后第八集团军是把撤退机会让给了新西兰人和澳大利亚人,这在军事部署上是无可指责的,在政治上也有利于团结各自治领与殖民地,但面对底层民众歇斯底里的感情却很难解释——为什么不优先安排大不列颠本土部队撤退?这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诱发自治领与英伦三岛强烈的情绪对立。
幸亏战时新闻和舆论管制比较厉害,主流媒体最近几天已在慢慢配合内阁放消息说北非战事不顺,一下子很难将社会舆论的感情扭转过来,只能慢慢转变口风,但这样也无济于事,众多民众焦虑地将电话打到报馆和电台,询问一切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这让媒体难以招架。
想了半天他依然找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只能颓然地说道:“等开罗方面战事发生明显变化后再对媒体公布吧,或许我还需要进行一次公开演讲,这一次大英帝国是遭到了挫败,但我们远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会与德国人打到底的。”
大家都摇头叹息,任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