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混乱了
“这是奇迹导演次涉及惊悚、悬疑、犯罪类型的电影,坦率的说,没人看懂他在电影中想要表达什么,但处处都有悬念,处处都有联系,阿德里安不仅重新拾起了曾经丢掉的东西,还不断的将其深化,给人不安的同时还想要继续追寻下去。”——《费加罗报》
“这是一部需要放弃自我的电影,它由无数碎片而组成,阿德里安想要用曾经让他大方异彩的多线叙事手法为自己再拿下一座金棕榈,但似乎太久没用过,最后玩过了头,继而呈现出这样一部让人倍感无聊的作品。”——《卫报》
“简直不敢让人相信,这部电影充满了低能而断裂的垃圾片段,想要从中找到逻辑?抱歉,你走错了地方,奇迹导演的光芒似乎要因此而消退了。”——《纽约时报》
作为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受关注的作品,《穆赫兰道》上映之后立即迎来了许多评论,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这些评论大多都不怎么样,各国的影评人似乎约好了似的,异口同声的认为这部电影在逻辑上的缺失是相当大的败笔。即使也有很多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居多——认为还不错,镜头的构成、颜色的运用、气氛的营造以及分割开来的小故事,还有两位女演员的表演都相当的出色,但在谈到电影逻辑的时候依然不能回避这个事实。
“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作为名闻遐迩的奇迹导演,阿德里安不可能执导这样一部毫无意义的电影,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将自己想要说的表达清楚呢?”某个影评人提出了疑问,这也是很多观看了映式的人的疑问,尽管映之后的掌声还算热烈,但并没有消除他们心头的疑惑,而且阿德里安随后那似是而非的回答让这种疑惑更多了。
不过也有不少人暗自幸灾乐祸,这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画面,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所以随后两天,对《穆赫兰道》的评论更加猛烈了,诸如“奇迹导演已经才尽”、“这是场糟糕的滑铁卢”等文字不断出现在报纸上,这让很多奇迹导演的拥虿非常不满,但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反驳,尽管阿德里安制作过各种题材的电影,但《穆赫兰道》和他以前作品的风格差别实在太大,唯一有相似之处的只有那部《大开眼戒》了,可那是库布里克的作品。
偏偏阿德里安面对这种情况什么回应都没有,记者们在酒店外面守了两天,妮可也好,娜奥米也好,都遇到过好几次,可就是抓不到奇迹导演的身影。他们在郁闷的同时也在暗自窃喜,几乎大部分都认为奇迹导演有些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在闷在房间里不出来,他们自然也就随意的挥起来。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罗杰?艾伯特的影评很快出炉了。
“这是一部让人惊讶的作品,为此我不得不花了几天时间来回味并抽时间再次去影院里观看了一次。无疑,阿德里安是个很会捉弄人的导演,每当你以为熟悉了他的行事风格后,他就会推出出乎你意料的作品,而且始终保持着非一般的活力和意义,尤其是那些成本不高的电影,是的,就是《穆赫兰道》这样的电影。
很多人都认为,《穆赫兰道》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有一个毫无逻辑的故事,但我认为这却是整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是再苛刻的人都不会不承认,明显分成的上下两部分有着明显的联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前半部分当中来自加拿大的那位女演员叫做贝蒂,而到了后面却被叫做戴安,而前面那位失忆女性叫做丽塔——这显然来自丽塔?海华丝——而后面叫做贝蒂,很明显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电影里也证明了这点。那么戴安这个名字又有什么联系呢?很简单,前半部分中,咖啡馆的女招待就叫做戴安,而后半部分当中,女招待的名字变成了贝蒂。(注)
非常有意思,对吗?如果再仔细观察的话就会现,前半部分登场的角色在后半部分也都有登场,但他们的形象起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当中到底有什么联系,就需要观众自己去寻找了。想一想吧,当你在一团乱麻中,因为某个线头而抽丝剥茧的将整个线索找出来后,那种感觉会有多么的愉悦
这是部**型的电影,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让观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正如阿德里安在映结束后所说的那句话一样,这部电影没有标准答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穆赫兰道》给出了足够多的线索让观众去寻找,很精彩,不输给阿德里安以前任何一部作品,我想我有时候还会再看一次,至于我看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很抱歉,那就是我的事情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女演员的演技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妮可?基德曼将前面的迷茫、恐惧与困惑,后面的性感和妖媚都诠释得非常贴切,这应该是她几年来最好的角色。而娜奥米?沃茨更胜一筹,除了最开始作为一个初来咋到者的天真和自信,以及后面因为失去情人而在绝望中的挣扎外,还有一场用试镜的戏中戏,这些都被她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人信服,几乎可以看做是好莱坞女演员不同阶段的不同命运,非常精彩,我要给她一个大拇指”
——罗杰?艾伯特
这篇影评的出炉顿时让整个评论界的风向为之一转,艾伯特在好莱坞可是顶尖的影评人,即使那些自视甚高的欧洲人,在谈到他的影评时也刺不出太多的刺。既然他都这么说了,《穆赫兰道》肯定有可取之处,那么这部电影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呢?
在映后人流量开始减少的播放《穆赫兰道》这部电影的剧院顿时迎来了第二波高峰,有好奇而慕名前来的,有想要再看一次揣摩的,也有想要证明自己比罗杰?艾伯特聪明的等等,然后新的影评又开始出炉了。
事实上,也不能说是新的影评,因为很多评论都是映后没有出声的影评人表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富有名气的评论家,他们情愿和艾伯特一样多看几次也不会随随便便的下结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奇迹导演的作品。
从开始执导到现在,每次有人不看好他继而进行嘲讽的时候,阿德里安都会用事实打这些人的脸,一次二次甚至三次四次倒也罢了,如果每次都被打脸还要孜孜不倦的进行鄙视,那不是个性,那是脑残和受虐狂。
影评人写影评是给读者看的,不是给导演或者制作人看的,如果一个读者站在影评人这边次次都被打脸,除非同样也是脑残和受虐狂,否则没人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比如和阿德里安有过节又或者有特殊使命的,这些知名度高的影评人都会非常谨慎。
“这的确是一部古怪的电影,尤其是后面半部分,绝望的女演员的绝望故事,足以刺痛我们的神经,而且将继续刺痛下去。”——《洛杉矶时报》
“单从表演角度来说,娜奥米的角色恐怕是今年目前难度最高的角色之一。”——《泰晤士报》
“荒诞不经毫无逻辑的故事中包含了一个残酷的题材,深层次的展现好莱坞的另一面,这也是奇迹导演的良苦用心之一。”——《解放报》
《穆赫兰道》毕竟是个充满逻辑碎片的电影,没有提示,艾伯特也说得不明不白,一时半会儿很难拼出个大概来。但这并不代表影评就没法写了,整体剧情不好把握,还有演员的表演可以,况且前后两个故事基本还算完整,从中找出点可以说叨的东西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仅评论界虽然因此而忙碌,普通人影迷之间也在大肆讨论电影,ac传媒官方网站的关于电影的子网站中,也有不少特意到戛纳来观光的影迷在论坛里交流。不过最忙碌的不是他们,而是因为阿德里安一句话而卷进来的大卫?林奇。
对于大卫?林奇来说,这应该是他生命中最为糟糕的一个五月,因为去年《迷失在高公路》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他今年什么计划都没有,就呆在家中哪也没去。可一觉醒来,自己的屋子外面就堆满了记者,刚打开门,他们就举着照相机一阵狂拍,然后纷纷将话筒、录音笔什么的递到自己面前疯狂的询问起他和奇迹导演阿德里安的关系。
上帝作证,他虽然也是好莱坞比较有名气的导演,但因为执导风格过于诡异,虽然有着《**镇》这样著名的cu1t电视剧,但受众始终很小,除了各个电影节,他从来没有私下里受到如此隆重的对待,真是见鬼了。
“抱歉,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我和阿德里安?科威尔先生并没有交集。”面对记者们的狂轰乱炸,林奇只能反反复复说着这么一句话,可记者们怎么会相信,要知道阿德里安可是亲口承认这不是自己的作品,这是“大卫?林奇的作品”。
毫无办法的林奇只好退回了家中,好好的一天就这么毁了。接下来几天同样出不了屋子,不过他总算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虽然不知道那个和自己毫无交集的奇迹导演怎么会说这么一句话,但他还是迅通知了家人、朋友和经纪人,并通过经纪人表声明,自己对阿德里安先生这部作品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自己也和阿德里安先生没有任何交集,至于为什么阿德里安先生回这么说,还请去问他自己比较好,当然,他很尊重阿德里安先生这样的年轻导演,也很希望有合作的机会之类的场面话也说了一大通。
林奇这样坚决的表态之后,记者们又开始迷糊了,事实上,既然两人之间毫无关系,那么阿德里安为什么会说这种话呢?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艾伯特的影评出炉后又一篇颇具分量的影评刊登在了《洛杉矶时报》上面,表文章的只是个小有名气的评论家,但内容却让人无法忽视,因为他的标题是:仅仅只是一个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前后两个故事割裂的时候,也就是丽塔打开蓝色盒子的时候,烟雾缭绕之后,贝蒂或者说戴安正躺在床上睡觉,然后威胁导演亚当的那个牛仔开门走了进来,这时镜头切换,躺在床上的不是贝蒂或者说戴安,而是之前的那句腐烂的女尸。接着,牛仔笑了下,转身又出去,镜头再切换,依然还是贝蒂或者说戴安躺在床上,然后第二个故事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贝蒂或者说戴安躺在床上的姿势和那句腐烂的女尸一模一样,然后当她开枪自杀时,倒在床上的姿势依然和那句腐烂的女尸一模一样。再通过第二个故事展现出来的种种细节,我们可以确定戴安很爱贝蒂,但贝蒂虽然对她有感情,却不如她那样浓烈,于是当贝蒂宣布和导演亚当要结婚后,因爱成恨的戴安找到杀手要他杀了贝蒂,但当她现贝蒂真正死了之后——蓝色的盒子——良心的折磨让她痛不欲生,最终吞枪自杀。”
整篇文章详尽的分析了贝蒂/戴安和丽塔/贝蒂之间的感情关系,然后将后面的人物和前面的人物一一对号入座,比如后面的导演有权有势,所以前面的梦中,他不仅被黑道所威胁,老婆还跟油漆工上床,最后破产不得不屈服。又或者贝蒂、戴安、丽塔这几个名字的关系转换,以及戴安心里对贝蒂的美化,还有和丽塔对台词时候和试镜时的两场表演的不同氛围等等,不得不说,这个家伙相当的细心。
这篇报道后很快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无论是普通观众们还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影评人都开始讨论起来,有很多人支持的也有不少人反对的,反对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然是梦中,既然是梦醒后吞枪自杀,那么为什么会梦到腐烂的女尸?
支持人的自然要维护“做梦”这个说法,毕竟好不容易有个符合逻辑的解释,于是各种理由都被提了出来,比如既然是做梦,有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很正常,奇迹导演或者正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大家的思路。至于一边寻找着逻辑一边又说又不合逻辑的地方很正常会不会有些奇怪,那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总之,热烈的争论又开始了,在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穆赫兰道》在戛纳的声望又提升了一截,俨然成了电影节上最为热门的电影,到这里参加电影节的人们要是不去剧院了看上一场,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
然后,很快又影迷火上浇油,在网络上表了“奇迹导演是在向大卫?林奇致敬”这样的帖子。
“只要有人看过大卫?林奇的所有作品就会现,阿德里安这部新作有着多少典型的‘林奇式’风格的语汇和场景:忽明忽暗的吱吱作响的电灯,神经质的叙述者,面目狰狞的神秘人,歌者已倒在舞台上却仍然嘹亮绕梁的歌声,还有着谐仿黑色电影的情节:失忆的性感女人,穿着风衣墨镜的高壮白种男人等等等等。阿德里安之所以在映之后宣称这实际上是大卫?林奇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部致敬之作”
这是那个影迷帖子中的一小段,接下来更是详细的剖析了《穆赫兰道》和林奇的那些作品的相似之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写文章的人原本曾是阿德里安的影迷,他是那种小众电影的爱好者,林奇的那些诡异电影正和他胃口,也因此喜欢往欧洲电影节跑。
当初是因为《两杆大烟枪》以及《低俗》喜欢上了阿德里安的,在他开始执导主流电影后又随之离开,这次来到戛纳来听说他又有新作参赛,随即抽时间看了一场。这样的人自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当即开始乐此不彼的猜测起剧情来,后来又在报纸上看到了阿德里安在映后说的那番话,当即开始比较起来,于是就有了那篇帖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进行了斥责,尤其是那些阿德里安的死忠影迷,认为这分析毫无道理,完全是牵强附会,奇迹导演不需要向谁致敬。但是这个影迷也有部分支持者,就和报纸上关于如何解读《穆赫兰道》那样,也是一番争吵,到最后被嗅觉灵敏的家伙转载到了报纸上面。
这样的消息刊登出来可想而知又会让多少人跌破眼镜,大卫?林奇的诡异风格作品在欧洲这帮人眼中还是很有艺术感的,所以他在这边受到的关注要比好莱坞太大,自然有人熟悉他的风格,这篇帖子被转载之后,立即又有人出来表示确实非常相似。
“这很不可思议,但《穆赫兰道》的确有着很明显的‘林奇式’风格。”一位比较著名法国影评人这么说道。
于是围绕这部电影所产生的种种消息更加混乱了。。.。
“这是奇迹导演次涉及惊悚、悬疑、犯罪类型的电影,坦率的说,没人看懂他在电影中想要表达什么,但处处都有悬念,处处都有联系,阿德里安不仅重新拾起了曾经丢掉的东西,还不断的将其深化,给人不安的同时还想要继续追寻下去。”——《费加罗报》
“这是一部需要放弃自我的电影,它由无数碎片而组成,阿德里安想要用曾经让他大方异彩的多线叙事手法为自己再拿下一座金棕榈,但似乎太久没用过,最后玩过了头,继而呈现出这样一部让人倍感无聊的作品。”——《卫报》
“简直不敢让人相信,这部电影充满了低能而断裂的垃圾片段,想要从中找到逻辑?抱歉,你走错了地方,奇迹导演的光芒似乎要因此而消退了。”——《纽约时报》
作为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受关注的作品,《穆赫兰道》上映之后立即迎来了许多评论,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这些评论大多都不怎么样,各国的影评人似乎约好了似的,异口同声的认为这部电影在逻辑上的缺失是相当大的败笔。即使也有很多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居多——认为还不错,镜头的构成、颜色的运用、气氛的营造以及分割开来的小故事,还有两位女演员的表演都相当的出色,但在谈到电影逻辑的时候依然不能回避这个事实。
“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作为名闻遐迩的奇迹导演,阿德里安不可能执导这样一部毫无意义的电影,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将自己想要说的表达清楚呢?”某个影评人提出了疑问,这也是很多观看了映式的人的疑问,尽管映之后的掌声还算热烈,但并没有消除他们心头的疑惑,而且阿德里安随后那似是而非的回答让这种疑惑更多了。
不过也有不少人暗自幸灾乐祸,这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画面,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所以随后两天,对《穆赫兰道》的评论更加猛烈了,诸如“奇迹导演已经才尽”、“这是场糟糕的滑铁卢”等文字不断出现在报纸上,这让很多奇迹导演的拥虿非常不满,但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反驳,尽管阿德里安制作过各种题材的电影,但《穆赫兰道》和他以前作品的风格差别实在太大,唯一有相似之处的只有那部《大开眼戒》了,可那是库布里克的作品。
偏偏阿德里安面对这种情况什么回应都没有,记者们在酒店外面守了两天,妮可也好,娜奥米也好,都遇到过好几次,可就是抓不到奇迹导演的身影。他们在郁闷的同时也在暗自窃喜,几乎大部分都认为奇迹导演有些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在闷在房间里不出来,他们自然也就随意的挥起来。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罗杰?艾伯特的影评很快出炉了。
“这是一部让人惊讶的作品,为此我不得不花了几天时间来回味并抽时间再次去影院里观看了一次。无疑,阿德里安是个很会捉弄人的导演,每当你以为熟悉了他的行事风格后,他就会推出出乎你意料的作品,而且始终保持着非一般的活力和意义,尤其是那些成本不高的电影,是的,就是《穆赫兰道》这样的电影。
很多人都认为,《穆赫兰道》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有一个毫无逻辑的故事,但我认为这却是整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是再苛刻的人都不会不承认,明显分成的上下两部分有着明显的联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前半部分当中来自加拿大的那位女演员叫做贝蒂,而到了后面却被叫做戴安,而前面那位失忆女性叫做丽塔——这显然来自丽塔?海华丝——而后面叫做贝蒂,很明显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电影里也证明了这点。那么戴安这个名字又有什么联系呢?很简单,前半部分中,咖啡馆的女招待就叫做戴安,而后半部分当中,女招待的名字变成了贝蒂。(注)
非常有意思,对吗?如果再仔细观察的话就会现,前半部分登场的角色在后半部分也都有登场,但他们的形象起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当中到底有什么联系,就需要观众自己去寻找了。想一想吧,当你在一团乱麻中,因为某个线头而抽丝剥茧的将整个线索找出来后,那种感觉会有多么的愉悦
这是部**型的电影,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让观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正如阿德里安在映结束后所说的那句话一样,这部电影没有标准答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穆赫兰道》给出了足够多的线索让观众去寻找,很精彩,不输给阿德里安以前任何一部作品,我想我有时候还会再看一次,至于我看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很抱歉,那就是我的事情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女演员的演技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妮可?基德曼将前面的迷茫、恐惧与困惑,后面的性感和妖媚都诠释得非常贴切,这应该是她几年来最好的角色。而娜奥米?沃茨更胜一筹,除了最开始作为一个初来咋到者的天真和自信,以及后面因为失去情人而在绝望中的挣扎外,还有一场用试镜的戏中戏,这些都被她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人信服,几乎可以看做是好莱坞女演员不同阶段的不同命运,非常精彩,我要给她一个大拇指”
——罗杰?艾伯特
这篇影评的出炉顿时让整个评论界的风向为之一转,艾伯特在好莱坞可是顶尖的影评人,即使那些自视甚高的欧洲人,在谈到他的影评时也刺不出太多的刺。既然他都这么说了,《穆赫兰道》肯定有可取之处,那么这部电影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呢?
在映后人流量开始减少的播放《穆赫兰道》这部电影的剧院顿时迎来了第二波高峰,有好奇而慕名前来的,有想要再看一次揣摩的,也有想要证明自己比罗杰?艾伯特聪明的等等,然后新的影评又开始出炉了。
事实上,也不能说是新的影评,因为很多评论都是映后没有出声的影评人表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富有名气的评论家,他们情愿和艾伯特一样多看几次也不会随随便便的下结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奇迹导演的作品。
从开始执导到现在,每次有人不看好他继而进行嘲讽的时候,阿德里安都会用事实打这些人的脸,一次二次甚至三次四次倒也罢了,如果每次都被打脸还要孜孜不倦的进行鄙视,那不是个性,那是脑残和受虐狂。
影评人写影评是给读者看的,不是给导演或者制作人看的,如果一个读者站在影评人这边次次都被打脸,除非同样也是脑残和受虐狂,否则没人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比如和阿德里安有过节又或者有特殊使命的,这些知名度高的影评人都会非常谨慎。
“这的确是一部古怪的电影,尤其是后面半部分,绝望的女演员的绝望故事,足以刺痛我们的神经,而且将继续刺痛下去。”——《洛杉矶时报》
“单从表演角度来说,娜奥米的角色恐怕是今年目前难度最高的角色之一。”——《泰晤士报》
“荒诞不经毫无逻辑的故事中包含了一个残酷的题材,深层次的展现好莱坞的另一面,这也是奇迹导演的良苦用心之一。”——《解放报》
《穆赫兰道》毕竟是个充满逻辑碎片的电影,没有提示,艾伯特也说得不明不白,一时半会儿很难拼出个大概来。但这并不代表影评就没法写了,整体剧情不好把握,还有演员的表演可以,况且前后两个故事基本还算完整,从中找出点可以说叨的东西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仅评论界虽然因此而忙碌,普通人影迷之间也在大肆讨论电影,ac传媒官方网站的关于电影的子网站中,也有不少特意到戛纳来观光的影迷在论坛里交流。不过最忙碌的不是他们,而是因为阿德里安一句话而卷进来的大卫?林奇。
对于大卫?林奇来说,这应该是他生命中最为糟糕的一个五月,因为去年《迷失在高公路》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他今年什么计划都没有,就呆在家中哪也没去。可一觉醒来,自己的屋子外面就堆满了记者,刚打开门,他们就举着照相机一阵狂拍,然后纷纷将话筒、录音笔什么的递到自己面前疯狂的询问起他和奇迹导演阿德里安的关系。
上帝作证,他虽然也是好莱坞比较有名气的导演,但因为执导风格过于诡异,虽然有着《**镇》这样著名的cu1t电视剧,但受众始终很小,除了各个电影节,他从来没有私下里受到如此隆重的对待,真是见鬼了。
“抱歉,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我和阿德里安?科威尔先生并没有交集。”面对记者们的狂轰乱炸,林奇只能反反复复说着这么一句话,可记者们怎么会相信,要知道阿德里安可是亲口承认这不是自己的作品,这是“大卫?林奇的作品”。
毫无办法的林奇只好退回了家中,好好的一天就这么毁了。接下来几天同样出不了屋子,不过他总算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虽然不知道那个和自己毫无交集的奇迹导演怎么会说这么一句话,但他还是迅通知了家人、朋友和经纪人,并通过经纪人表声明,自己对阿德里安先生这部作品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自己也和阿德里安先生没有任何交集,至于为什么阿德里安先生回这么说,还请去问他自己比较好,当然,他很尊重阿德里安先生这样的年轻导演,也很希望有合作的机会之类的场面话也说了一大通。
林奇这样坚决的表态之后,记者们又开始迷糊了,事实上,既然两人之间毫无关系,那么阿德里安为什么会说这种话呢?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艾伯特的影评出炉后又一篇颇具分量的影评刊登在了《洛杉矶时报》上面,表文章的只是个小有名气的评论家,但内容却让人无法忽视,因为他的标题是:仅仅只是一个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前后两个故事割裂的时候,也就是丽塔打开蓝色盒子的时候,烟雾缭绕之后,贝蒂或者说戴安正躺在床上睡觉,然后威胁导演亚当的那个牛仔开门走了进来,这时镜头切换,躺在床上的不是贝蒂或者说戴安,而是之前的那句腐烂的女尸。接着,牛仔笑了下,转身又出去,镜头再切换,依然还是贝蒂或者说戴安躺在床上,然后第二个故事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贝蒂或者说戴安躺在床上的姿势和那句腐烂的女尸一模一样,然后当她开枪自杀时,倒在床上的姿势依然和那句腐烂的女尸一模一样。再通过第二个故事展现出来的种种细节,我们可以确定戴安很爱贝蒂,但贝蒂虽然对她有感情,却不如她那样浓烈,于是当贝蒂宣布和导演亚当要结婚后,因爱成恨的戴安找到杀手要他杀了贝蒂,但当她现贝蒂真正死了之后——蓝色的盒子——良心的折磨让她痛不欲生,最终吞枪自杀。”
整篇文章详尽的分析了贝蒂/戴安和丽塔/贝蒂之间的感情关系,然后将后面的人物和前面的人物一一对号入座,比如后面的导演有权有势,所以前面的梦中,他不仅被黑道所威胁,老婆还跟油漆工上床,最后破产不得不屈服。又或者贝蒂、戴安、丽塔这几个名字的关系转换,以及戴安心里对贝蒂的美化,还有和丽塔对台词时候和试镜时的两场表演的不同氛围等等,不得不说,这个家伙相当的细心。
这篇报道后很快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无论是普通观众们还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影评人都开始讨论起来,有很多人支持的也有不少人反对的,反对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然是梦中,既然是梦醒后吞枪自杀,那么为什么会梦到腐烂的女尸?
支持人的自然要维护“做梦”这个说法,毕竟好不容易有个符合逻辑的解释,于是各种理由都被提了出来,比如既然是做梦,有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很正常,奇迹导演或者正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大家的思路。至于一边寻找着逻辑一边又说又不合逻辑的地方很正常会不会有些奇怪,那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总之,热烈的争论又开始了,在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穆赫兰道》在戛纳的声望又提升了一截,俨然成了电影节上最为热门的电影,到这里参加电影节的人们要是不去剧院了看上一场,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
然后,很快又影迷火上浇油,在网络上表了“奇迹导演是在向大卫?林奇致敬”这样的帖子。
“只要有人看过大卫?林奇的所有作品就会现,阿德里安这部新作有着多少典型的‘林奇式’风格的语汇和场景:忽明忽暗的吱吱作响的电灯,神经质的叙述者,面目狰狞的神秘人,歌者已倒在舞台上却仍然嘹亮绕梁的歌声,还有着谐仿黑色电影的情节:失忆的性感女人,穿着风衣墨镜的高壮白种男人等等等等。阿德里安之所以在映之后宣称这实际上是大卫?林奇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部致敬之作”
这是那个影迷帖子中的一小段,接下来更是详细的剖析了《穆赫兰道》和林奇的那些作品的相似之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写文章的人原本曾是阿德里安的影迷,他是那种小众电影的爱好者,林奇的那些诡异电影正和他胃口,也因此喜欢往欧洲电影节跑。
当初是因为《两杆大烟枪》以及《低俗》喜欢上了阿德里安的,在他开始执导主流电影后又随之离开,这次来到戛纳来听说他又有新作参赛,随即抽时间看了一场。这样的人自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当即开始乐此不彼的猜测起剧情来,后来又在报纸上看到了阿德里安在映后说的那番话,当即开始比较起来,于是就有了那篇帖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进行了斥责,尤其是那些阿德里安的死忠影迷,认为这分析毫无道理,完全是牵强附会,奇迹导演不需要向谁致敬。但是这个影迷也有部分支持者,就和报纸上关于如何解读《穆赫兰道》那样,也是一番争吵,到最后被嗅觉灵敏的家伙转载到了报纸上面。
这样的消息刊登出来可想而知又会让多少人跌破眼镜,大卫?林奇的诡异风格作品在欧洲这帮人眼中还是很有艺术感的,所以他在这边受到的关注要比好莱坞太大,自然有人熟悉他的风格,这篇帖子被转载之后,立即又有人出来表示确实非常相似。
“这很不可思议,但《穆赫兰道》的确有着很明显的‘林奇式’风格。”一位比较著名法国影评人这么说道。
于是围绕这部电影所产生的种种消息更加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