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夜 另一种诀别(一)
上一次进入南北朝主线时,东海队参与了391年底至392年初拓跋珪灭刘卫辰的战役。刘卫辰的小儿子赫连勃勃成为宗族唯一的幸存者,亡命薛干(又称叱干)部,后又辗转至后秦姚兴麾下的没弈干部。而没弈干本身也是从北魏反叛出来的部族,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双方迟早要有一战。
天兴五年(402年),拓跋珪听闻后燕慕容熙派军出征辽西,也就是说北魏的东面边境暂时没有压力,他便出兵西讨,攻陷了没弈干和赫连勃勃镇守的高平城,将此处的人口与物资悉数劫掠。
除此之外,拓跋珪还让并州诸部屯兵于平阳,威慑后秦东境。
在这种情形下,姚兴若是再无作为,只怕会令手下附庸部族人心惶惶、分崩离析。于是在这年五月,他让弟弟安北将军、义阳公姚平领军四万东进,攻陷了平阳,随即又拿下要塞乾壁,算是扳回了一点面子。而姚兴本人又率后续部队近五万人随后跟进,准备与北魏来一场大决战。
东海队进入的正是后秦出兵后的六月,拓跋珪已经开始组织人马反击,先头部队共有六万精骑,由镇西大将军毗陵王顺、长孙肥等三将率领,往汾水东岸进发,直逼位于乾壁西南面的柴壁。
自392年灭刘卫辰之后,拓跋珪又亲自指挥了几场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有395年与后燕的参合陂之战。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过后,一举奠定了北魏在北方的霸主格局,后燕也从此一蹶不振。
此时的北魏道武帝已经三十出头,不再是当初的莽撞少年,其军事天赋和指挥能力连东海队的三只老鸟都自叹弗如。
虽然依然对司马富强信任有加,但是已经成熟的拓跋珪不会再对他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主张。
从研读历史已经相当了解过拓跋珪的为人——刚愎自用、性情残暴,司马富强也知道此时自己不适合再像当初那样手把手地教导这位不世的君王,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干脆低调地保持着君臣之间的本分,只要能确保东海队在北魏阵营的领跑地位即可。
拓跋珪也对于这些个老臣的安分守己相当满意,毕竟司马富强这伙人也算是他军事上的启蒙老师,现在愿意主动地远离是非,正是他所希望见到的。
三个臭皮匠每日参加朝议、军议,都是一言不发地如同泥菩萨一般供着,静静地听着拓跋珪和他手下年轻的将领们议事。
据司马富强所说,这恐怕也是东海队最后一次见到拓跋珪了,下次再进南北朝主线,见到的应该是他的长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珪可谓英年早逝,三十九岁那年因为过于残暴和冷酷,导致精神失常,而被亲生儿子拓跋绍刺杀,未能亲眼见证北魏一统北方的宏图大业。
这件事情发生在此役的七年之后,而在这七年间,北魏再无任何值得载入史册的大战。也就是说,就算东海队下周第一夜就能进入南北朝主线,时间轴肯定也来到了409年拓跋珪死后。
虽然梦中人没有机会看到拓跋珪身死的那一幕,这次相见,恐怕也是一次诀别,另类的诀别。所以三个臭皮匠才愿意如此安分地一言不发,更多的原因是想亲眼见证拓跋珪的谢幕演出,不想再插手其间,抢了道武帝的风头。
对于梦中人而言,战争梦境的意义在于获取利益和提升实力。东海队家大业大,根本已经看不上每场战争梦境所能获取的那丁点儿积分,所以即便是不主动地去提高评价,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时间很快来到七月初一戊辰日(402年8月15日),前线六万精骑已经在柴壁与姚平的后秦军对垒,这时候东海队才随着御驾亲征的拓跋珪动身西讨。
此时的拓跋珪不再像年轻时候那般身先士卒、雷厉风行,摆足了皇帝的谱,一路行去,直到八月初九乙巳日(9月21日)方才施施然地抵达了柴壁战场。
梦中人虽然心急,但是无奈司马富强知道这就是历史进程,也就由着拓跋珪拖拖拉拉。
拓跋珪的大军进入柴壁后,与先头部队对姚平形成了合围之势,以十数万大军将这支仅有四万人的后秦军围困在弹丸之地。
若是这件事情发生在十几年前,年少的拓跋珪一定悍然发动总攻,一举把姚平的军队吃掉。但是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他已经深谙用兵之道,此刻选择围而不打。
时间一口气又拖了近二十天,来到八月二十八甲子日(10月10日)。
这天清早,黄志不解地问司马富强,“拓跋珪不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吃掉姚平这支军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对于北魏这些战役,他终究还是不如对三国的熟悉。
司马富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想得比我们更远了啊后秦军不可怕,姚平更不可怕,要想消灭他们实在太容易了。可是现在一旦把姚平灭了,手头只有不到五万人马的姚兴肯定会被吓坏了。一旦他撤回长安,再要想吃掉他,可就辛苦了。”
黄志闻言眼睛一亮,“你是说,他趁此机会yin*姚兴来救,一口气把后秦军的主力吞掉一劳永逸”
“没错,他就是这么想。”司马富强点点头。
“哈哈,知我者军师也”帐外突然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身材魁伟的拓跋珪随后走了进来。
黄志和司马富强吓了一跳,还好他们没有在背后议论道武帝的坏话,否则光是黄志刚才指名道姓的称呼这位北魏开国皇帝,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
“探马来报,姚兴军已经正在赶来的路上。朕即刻便要带兵渡汾水,到蒙坑伏击他们,诸位爱卿随朕一起来吧”尽管已经三十好几,但是能听到当年亦师亦臣的司马富强在背后夸赞自己的军事水平,拓跋珪还是有些心花怒放。
东海队员们懵懵懂懂地随着道武帝来到临时渡口,浮桥已经架好,大军也过去了一大半,就等着拓跋珪过河之后就要开拔。
拓跋珪只在柴壁周围留下少许兵力虚张声势,继续围困姚平,而将机动性强的数万骑兵全部偷偷调走。下午的时候,北魏军已经在蒙坑设好了伏击圈。
上一次进入南北朝主线时,东海队参与了391年底至392年初拓跋珪灭刘卫辰的战役。刘卫辰的小儿子赫连勃勃成为宗族唯一的幸存者,亡命薛干(又称叱干)部,后又辗转至后秦姚兴麾下的没弈干部。而没弈干本身也是从北魏反叛出来的部族,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双方迟早要有一战。
天兴五年(402年),拓跋珪听闻后燕慕容熙派军出征辽西,也就是说北魏的东面边境暂时没有压力,他便出兵西讨,攻陷了没弈干和赫连勃勃镇守的高平城,将此处的人口与物资悉数劫掠。
除此之外,拓跋珪还让并州诸部屯兵于平阳,威慑后秦东境。
在这种情形下,姚兴若是再无作为,只怕会令手下附庸部族人心惶惶、分崩离析。于是在这年五月,他让弟弟安北将军、义阳公姚平领军四万东进,攻陷了平阳,随即又拿下要塞乾壁,算是扳回了一点面子。而姚兴本人又率后续部队近五万人随后跟进,准备与北魏来一场大决战。
东海队进入的正是后秦出兵后的六月,拓跋珪已经开始组织人马反击,先头部队共有六万精骑,由镇西大将军毗陵王顺、长孙肥等三将率领,往汾水东岸进发,直逼位于乾壁西南面的柴壁。
自392年灭刘卫辰之后,拓跋珪又亲自指挥了几场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有395年与后燕的参合陂之战。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过后,一举奠定了北魏在北方的霸主格局,后燕也从此一蹶不振。
此时的北魏道武帝已经三十出头,不再是当初的莽撞少年,其军事天赋和指挥能力连东海队的三只老鸟都自叹弗如。
虽然依然对司马富强信任有加,但是已经成熟的拓跋珪不会再对他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主张。
从研读历史已经相当了解过拓跋珪的为人——刚愎自用、性情残暴,司马富强也知道此时自己不适合再像当初那样手把手地教导这位不世的君王,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干脆低调地保持着君臣之间的本分,只要能确保东海队在北魏阵营的领跑地位即可。
拓跋珪也对于这些个老臣的安分守己相当满意,毕竟司马富强这伙人也算是他军事上的启蒙老师,现在愿意主动地远离是非,正是他所希望见到的。
三个臭皮匠每日参加朝议、军议,都是一言不发地如同泥菩萨一般供着,静静地听着拓跋珪和他手下年轻的将领们议事。
据司马富强所说,这恐怕也是东海队最后一次见到拓跋珪了,下次再进南北朝主线,见到的应该是他的长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珪可谓英年早逝,三十九岁那年因为过于残暴和冷酷,导致精神失常,而被亲生儿子拓跋绍刺杀,未能亲眼见证北魏一统北方的宏图大业。
这件事情发生在此役的七年之后,而在这七年间,北魏再无任何值得载入史册的大战。也就是说,就算东海队下周第一夜就能进入南北朝主线,时间轴肯定也来到了409年拓跋珪死后。
虽然梦中人没有机会看到拓跋珪身死的那一幕,这次相见,恐怕也是一次诀别,另类的诀别。所以三个臭皮匠才愿意如此安分地一言不发,更多的原因是想亲眼见证拓跋珪的谢幕演出,不想再插手其间,抢了道武帝的风头。
对于梦中人而言,战争梦境的意义在于获取利益和提升实力。东海队家大业大,根本已经看不上每场战争梦境所能获取的那丁点儿积分,所以即便是不主动地去提高评价,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时间很快来到七月初一戊辰日(402年8月15日),前线六万精骑已经在柴壁与姚平的后秦军对垒,这时候东海队才随着御驾亲征的拓跋珪动身西讨。
此时的拓跋珪不再像年轻时候那般身先士卒、雷厉风行,摆足了皇帝的谱,一路行去,直到八月初九乙巳日(9月21日)方才施施然地抵达了柴壁战场。
梦中人虽然心急,但是无奈司马富强知道这就是历史进程,也就由着拓跋珪拖拖拉拉。
拓跋珪的大军进入柴壁后,与先头部队对姚平形成了合围之势,以十数万大军将这支仅有四万人的后秦军围困在弹丸之地。
若是这件事情发生在十几年前,年少的拓跋珪一定悍然发动总攻,一举把姚平的军队吃掉。但是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他已经深谙用兵之道,此刻选择围而不打。
时间一口气又拖了近二十天,来到八月二十八甲子日(10月10日)。
这天清早,黄志不解地问司马富强,“拓跋珪不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吃掉姚平这支军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对于北魏这些战役,他终究还是不如对三国的熟悉。
司马富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想得比我们更远了啊后秦军不可怕,姚平更不可怕,要想消灭他们实在太容易了。可是现在一旦把姚平灭了,手头只有不到五万人马的姚兴肯定会被吓坏了。一旦他撤回长安,再要想吃掉他,可就辛苦了。”
黄志闻言眼睛一亮,“你是说,他趁此机会yin*姚兴来救,一口气把后秦军的主力吞掉一劳永逸”
“没错,他就是这么想。”司马富强点点头。
“哈哈,知我者军师也”帐外突然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身材魁伟的拓跋珪随后走了进来。
黄志和司马富强吓了一跳,还好他们没有在背后议论道武帝的坏话,否则光是黄志刚才指名道姓的称呼这位北魏开国皇帝,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
“探马来报,姚兴军已经正在赶来的路上。朕即刻便要带兵渡汾水,到蒙坑伏击他们,诸位爱卿随朕一起来吧”尽管已经三十好几,但是能听到当年亦师亦臣的司马富强在背后夸赞自己的军事水平,拓跋珪还是有些心花怒放。
东海队员们懵懵懂懂地随着道武帝来到临时渡口,浮桥已经架好,大军也过去了一大半,就等着拓跋珪过河之后就要开拔。
拓跋珪只在柴壁周围留下少许兵力虚张声势,继续围困姚平,而将机动性强的数万骑兵全部偷偷调走。下午的时候,北魏军已经在蒙坑设好了伏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