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南东道衙门,也不需要办什么交接。原来的山南东道大都督早就调离了,不等李超来就走了。而山南东道宣抚使、转运使、盐铁使、观察使、屯田使、汉京营造使等等一串使职,李超来之前,都还没有。
李超没理会衙中官吏送上来的各种报告,他直接叫来自己带来的吏员。
“我说,你们写!”
李超靠在椅上,闭着眼睛酝酿一会,猛然睁开。
然后开始述说,一名老吏提笔速记。
李超说的就是今天码头上发布的三条新规,每条规定都有详细的解释。尤其是第三条,李超把粮本粮票,以及粮食限额凭票供给,禁止钱粮直接交易等一一言明。
一群吏员围在边上,看着老吏笔走龙蛇把李超的话记下。
越看越心惊。
粮本粮票?有户贴才能办粮本?按户贴上人丁数量、老少定额?有粮本了,还得再出钱向官府买粮票,然后粮店不论官私的,也只能收粮票给粮,钱粮直接交易直接禁止了?
一条条,无不让人惊讶万分。
从未听说过,官府还这样做的。
人家粮商自己的粮食,官府凭什么这样规定?自己的粮食,还不能卖钱了?
每一条,都充满着不合理。
跟李超禁浪费粮食一样,人家自己的粮食,你提倡节俭就好,人家浪费了你凭什么处罚?可李超就这么干了。
不但这么干了,还一条比一条苛刻,一条比一条管的宽。
有粮都不是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了,因为李超还规定了,以后粮价由官府统一定价,不得私自定价。
每家粮店以后都要由官府派驻胥吏驻店,不需要粮店管他们吃住工钱,他们会自己带着粮票下来的,给粮票店里面,搭伙吃饭.....
这意味着以后粮店开门做生意,还得天天有官府的人在一边盯着。每天的帐本还得交官府检查,他们粮食卖了,只能得到一把把粮票,拿着这些粮票得到衙门去再换成钱。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李相国这是直接把人家粮店当成自家的了,当人家的粮食当成官府的粮食了?
粮商们会愿意?
“李相国,此公告一出,只怕整个山南东道都要哗然啊!”
“是啊,太过惊人了。”
“会不会操之过急啊!”
一群随李超前来的官吏,都忍不住出声劝李超。
步子太大了,这会不会扯到蛋啊。
连李超带来的吏员们都如此想,那粮商们会如何想,就更不用说了。可李超这次很坚持,不坚持也不行。
虽然他杀了十三人,得了五百万石粮。
可山南东道有十六个州呢,而且到时不光得保着山南东十六州,山南东道还得准备接应从长安过来的几十万号人。更不用说,还得负责从中原地区弄上十几二十万号青壮来以工代赈。
要只是负责山南东十六州的百姓粮食,李超倒不用那么急的。
可山南东坚邻着中原和关中这两个明年的重灾区,甚至山南东道明年也会有大半地方也要遭灾,不强硬点,如何保的住。
真等到局势不可救的时候,再想挽救,可就难了。
洪水到来前不加固堤坝,洪峰一到,想抢救都不行了。
“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等度过眼前难关,自然恢复照旧。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李超说道。
“相国,粮本粮票是所有人都办吗?”有人问。
李超点了点头,所有人都办。
粮票这东西,其实后世的国人都不陌生,动荡年月,商品不足,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给。而中国也不是第一个用票的,什么苏联美国等都曾用过。
事实证明,当商品紧张时,票证购物其实是很有帮助的,票证就是商品有计划的分配,而不是自由经济,这种计划分配,主要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公平的分配到商品,是为了最低保障。
当然,在后世中国用粮票的时候,只有那些城市户口的人才能办粮本粮票,农民人是没资格办粮本粮票的,他们是自己种地,产出的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交完公粮后,农村会留下口粮,然后分口粮生活。
不过眼下,粮票粮本都不是为了长期的。
李超也不想要搞长期,也搞不了长期,只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粮荒的权宜之计,灾荒一到,不论城里的人还是乡下的人,到时都一样没粮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区分什么城里城外了,所有人都办粮本粮票,包括那些大户富商们,也给他们办一份,反正他们也不能多分一些额度。
“那这个定量怎么算?”
有人见李超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了定量标准的问题。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发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超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八九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超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超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超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超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未完待续。)
李超没理会衙中官吏送上来的各种报告,他直接叫来自己带来的吏员。
“我说,你们写!”
李超靠在椅上,闭着眼睛酝酿一会,猛然睁开。
然后开始述说,一名老吏提笔速记。
李超说的就是今天码头上发布的三条新规,每条规定都有详细的解释。尤其是第三条,李超把粮本粮票,以及粮食限额凭票供给,禁止钱粮直接交易等一一言明。
一群吏员围在边上,看着老吏笔走龙蛇把李超的话记下。
越看越心惊。
粮本粮票?有户贴才能办粮本?按户贴上人丁数量、老少定额?有粮本了,还得再出钱向官府买粮票,然后粮店不论官私的,也只能收粮票给粮,钱粮直接交易直接禁止了?
一条条,无不让人惊讶万分。
从未听说过,官府还这样做的。
人家粮商自己的粮食,官府凭什么这样规定?自己的粮食,还不能卖钱了?
每一条,都充满着不合理。
跟李超禁浪费粮食一样,人家自己的粮食,你提倡节俭就好,人家浪费了你凭什么处罚?可李超就这么干了。
不但这么干了,还一条比一条苛刻,一条比一条管的宽。
有粮都不是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了,因为李超还规定了,以后粮价由官府统一定价,不得私自定价。
每家粮店以后都要由官府派驻胥吏驻店,不需要粮店管他们吃住工钱,他们会自己带着粮票下来的,给粮票店里面,搭伙吃饭.....
这意味着以后粮店开门做生意,还得天天有官府的人在一边盯着。每天的帐本还得交官府检查,他们粮食卖了,只能得到一把把粮票,拿着这些粮票得到衙门去再换成钱。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李相国这是直接把人家粮店当成自家的了,当人家的粮食当成官府的粮食了?
粮商们会愿意?
“李相国,此公告一出,只怕整个山南东道都要哗然啊!”
“是啊,太过惊人了。”
“会不会操之过急啊!”
一群随李超前来的官吏,都忍不住出声劝李超。
步子太大了,这会不会扯到蛋啊。
连李超带来的吏员们都如此想,那粮商们会如何想,就更不用说了。可李超这次很坚持,不坚持也不行。
虽然他杀了十三人,得了五百万石粮。
可山南东道有十六个州呢,而且到时不光得保着山南东十六州,山南东道还得准备接应从长安过来的几十万号人。更不用说,还得负责从中原地区弄上十几二十万号青壮来以工代赈。
要只是负责山南东十六州的百姓粮食,李超倒不用那么急的。
可山南东坚邻着中原和关中这两个明年的重灾区,甚至山南东道明年也会有大半地方也要遭灾,不强硬点,如何保的住。
真等到局势不可救的时候,再想挽救,可就难了。
洪水到来前不加固堤坝,洪峰一到,想抢救都不行了。
“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等度过眼前难关,自然恢复照旧。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李超说道。
“相国,粮本粮票是所有人都办吗?”有人问。
李超点了点头,所有人都办。
粮票这东西,其实后世的国人都不陌生,动荡年月,商品不足,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给。而中国也不是第一个用票的,什么苏联美国等都曾用过。
事实证明,当商品紧张时,票证购物其实是很有帮助的,票证就是商品有计划的分配,而不是自由经济,这种计划分配,主要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公平的分配到商品,是为了最低保障。
当然,在后世中国用粮票的时候,只有那些城市户口的人才能办粮本粮票,农民人是没资格办粮本粮票的,他们是自己种地,产出的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交完公粮后,农村会留下口粮,然后分口粮生活。
不过眼下,粮票粮本都不是为了长期的。
李超也不想要搞长期,也搞不了长期,只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粮荒的权宜之计,灾荒一到,不论城里的人还是乡下的人,到时都一样没粮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区分什么城里城外了,所有人都办粮本粮票,包括那些大户富商们,也给他们办一份,反正他们也不能多分一些额度。
“那这个定量怎么算?”
有人见李超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了定量标准的问题。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发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超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八九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超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超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超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超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