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九章 天复年的开始

  第六十九章 天复年的开始

  后世史书上,往往将杨如月描绘成不学无术魅惑主上的弄臣。事实上,杨如月这个人除了城府极深、内藏奸诈外,他同时也是一个处事老道深懂权变之理的智慧之人,史书上说他“善说辩,言辞锐利”,只凭一张嘴,就将慧帝哄得言听计从。我们从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其实就能看出,这也是一种高超的“本领”。

  每次遇到重大之事,如月都在揣摩皇上的心意,如果尚不知皇帝喜厌,他从来不会抢先发表主张,只要确认皇帝的意愿时,杨如月马上会做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提出建议并竭力坚持,哪怕这个建议是被所有人排斥否定,他也会雄辩到底。

  比如这一次的“选后”,杨如月很清楚慧帝对两位人选都不满意,他最在意的是杨美人,可是这个心愿,如月和慧帝都明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杨如月先安慰了心灵脆弱的皇帝,继而才提出了借此良机挑拨窦卢的计策。至于皇后的最佳人选,杨如月在尚不知慧帝真实心意的情况下,聪明地没有选择匆促进言。

  从这,就可以看得出,杨如月不仅乖巧,而且在侍奉天子的技术上已经形成了个人的独特智慧,他之所以深受信任,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而是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对皇帝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帮助,而且还能从情感上对天子倾心关怀。

  很快,杨如月便由宫中耳目得悉,武忠国在竭力劝导慧帝选择张淑妃为后,除了对胡贤妃的污蔑谗言外,他的一些理由冠冕堂皇:张氏出身显赫,背景深厚,如纳为后,其家族势力将成为皇帝的有力臂助。

  不能不说,这个理由是非常打动慧帝内心的,这种政治同盟,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对于刚刚亲政的皇帝来说,一只强大的外戚,是极为宝贵也是极为可靠的制约权臣的力量。

  除了这份理由,杨如月还知道武忠国在背地里不停地给慧帝说着“小话”,这些小话是为了打消皇帝心中的犹豫,慧帝对泼辣的张淑妃显然存在着很深的厌恶,所以武忠国偷着对皇帝说:来日方长,圣人何必心急于一时,这次可将她先拔为尊后,张妃脾气古怪,不得人心,如一日圣人掌握朝堂,是留是弃,没有人敢说闲话。

  这个粗鄙的寺人!

  但杨如月不得不承认武忠国可以左右小皇帝的心意,在某些方面,他甚至更得慧帝信重。少年时期顾命大臣秉持政权的形势,在慧帝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他很少能信任外臣,只信任伺候自己的宦官。

  杨如月明白,武忠国的话肯定已在慧帝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之后,皇帝的“选择”渐渐明朗。先是,知内侍省事、内常侍牛宝珍奉皇帝的谕旨,领着依仗,到张淑妃居住的琼花宫,加封张淑妃为“贵妃”,仪同“正一品”,并张氏座下御女、宫侍上百人,皆有封赏。

  接着,慧帝又拜张淑妃的祖父张贺为“太傅”,父亲张景元为“开国郡侯”,但是才隔了几日,慧帝忽然又下了一道旨意:赐封胡贤妃的父亲胡平伯“特进”,接着又晋为“开府仪同三司”,加紫袍,并赏赐了大批宫中珍宝奇物。

  面对小皇帝的左右开弓,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了,自以为这又是小孩子的一番胡闹。唯独杨如月,看出了问题所在:慧帝又犯了优柔寡断的毛病了。

  事实上,慧帝已经做出了抉择,加封张淑妃为“贵妃”就是明证。这个时代的人,做事讲究“合乎程序”、“循序渐进”,想要将某个妃子晋为皇后,一般的程序是,先将她提为接近皇后之位的嫔妃,然后再达成最后一步的晋升,似乎这样做,就是合乎天道,循规蹈矩。

  可是就差这最后一步的关键时刻,慧帝犹豫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来自大臣方面的压力,或许是来自慧帝对张淑妃及其家族的忌惮,这最后一步,慧帝临时改变了心意,转而又赐封了胡贤妃的家族。

  但这并不能说皇帝最终选择了胡氏,杨如月深知,对于渴望收回天子权利的慧帝来说,选择张贵妃,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无论他多么不情愿,多么犹豫不决,最终的结果不会改变。

  现在,皇帝需要的是一个坚定他心意的契机。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杨如月果断选择了公开向皇帝上奏本,请求纳张贵妃为皇后。

  他的奏本,最终坚定了慧帝的心意,数日后,慧帝下旨,立张妃为后,同时,以亲政为名,令翰林学士陈柏生起草改元诏书,诏令天下:洽普天之大庆,改元更号,黄龙十年更为天复元年,大赦天下。

  立后纷争,就此告一段落。再说窦刚方面,在张淑妃还没有贵为皇后之前,他对于丁晋有关“襄州大案”的答复是:暂押。就是不建议丁晋马上将此案揭开,引起朝廷政局的震荡和不稳,这是上得台面的理由,至于其他,包括私利方面的考虑,窦刚自然不会说得太多。

  这封信,同样是用密信的格式写就,当然不可能是窦刚的亲笔信,他将大致意思讲给了府中亲信王洋,起草的任务也自然归他负责,然后王洋找来在府外秘密养着的笔录人员,由这名书吏正式执笔写成密信,而如果这封信不巧被政敌所获,也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窦宰相的把柄。

  窦刚的刚愎性格造成他的一个做事风格就是轻易不相信人,而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他的亲信,那就会获得他百分之百的信任。这件事情便全权交给了王洋去处理,甚至,窦刚只是在撰好草稿后大致看了一眼,至于密信的最后内容,他并没有过目。

  被窦刚依为心腹的王洋,在这封密信中,耍了个小心眼,他稍微改变了一下窦刚的原意,除了所谓的暂时押后处置,还透露出一个意思:窦刚不希望将这个案件扩大化。这样,丁晋接到信后,可能就会得到一份错误的理解——窦宰相对于目前自己等人开展的挖根掘底的查案做法是很不满意的,他的主张是,不彻查地尽量减小牵连地将这件案子解决,也即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结案。

  王洋的胆子并不算大,这次擅自修改主子的意旨,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正在淮西前线征战的羽林军校尉王海,也牵涉进了这桩庞大的走私案中。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宦海风流,宦海风流最新章节,宦海风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