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早年流入日本,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
“遣唐使”之史实盛于公元630年,也就是唐贞观四年,止于公元894年也就是唐乾宁元年,其间派遣大使、副大使、执节使、判官以及画师、医师、僧人、留学生等各类有身份有技能者,总计二十批五千余人,往来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僧人鉴真应邀东渡时。
不过从时间上看,虽不致相悖,但缺乏确切可信的依据。
自从《丧乱帖》流至日本之后,未见诸著录。
1892年,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
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
然而当时据说真迹已经遭毁,展示在杨守敬面前的,不过是唐人临摹之作罢了。
虽然也是惟妙惟肖,可终究不如真迹出色。
有意思的是,早就已经消失的《丧乱帖》,今日居然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它还的确是真迹,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这个不会是真的《丧乱帖》吧?”
有人发出了质疑。
“虽然说应该不会是真迹,可是这字迹看起来一点不比日本那幅唐代的临摹之作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
一群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张天元却已经先把这东西给拍下来了,花费了足足五千万的高价。
跟他争的,依然是那个黑痣男。
张天元注意到,那个黑痣男每一次竞价之前都要打电话,应该是有人在背后指挥的。
不管是谁指挥,总归这家伙今天应该算是张天元最大的对手了。
他有一种预感,这小子得到了这些古玩,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儿,所以尽可能地不松口,不让这厮将东西弄走。
“张老师,这幅字帖真得是《丧乱帖》?”
拍卖间隙,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
看起来他是已经猜到张天元的身份了,所以也不称呼小伙子或者小先生了,直接就叫张老师了。
“张老师,你就给大家伙儿说说吧,反正您已经得到那字帖了,说出来也无妨吧?”
央视的鉴宝专家也说道。
之前他还十分自傲,不过得知张天元的真实身份之后,他就立即变得谦虚了。
毕竟那可是张天元啊,当今中国最出色,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鉴定师和收藏家。
张天元也并未推辞,他笑了笑道:“《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
“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
“这幅《丧乱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如果有人真得熟悉王羲之的书法,应该不难看出,像这种水平的字,除非王羲之本人,否则临摹的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继续道:“如果对书法不是很精通,看这竹简也能分辨出一二,这东西明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幸好保存不错,才将上面的字迹保存了下来,不然就这样的竹简,可能早就毁了。”
“老夫也觉得这应该是真迹,其实小日本那幅唐人临摹版的也不错,但是跟这幅真迹对比以下,差距就很明显了。”
这个时候,董老也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他的意思很明确——
《丧乱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
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
《丧乱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
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
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
《丧乱帖》可谓是信手而书之珍品。
临摹版尽管不错,可是却无法完全还原王羲之的笔法,单纯来看可能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如果对比一下,那就非常明显了。
“诸位,之前我们几个老家伙其实已经对这幅字帖进行过仔细的研究了,确实能够肯定并非做旧。”
李老也笑了笑,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丧乱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并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
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透过真迹,能够明显感觉到王羲之的那种情感发泄,然而临摹版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是有点矫揉造作了。
“两位专家所言不差,其实这东西我已经做了碳十四检测了,大家应该都明白,竹简经历的岁月太长,总会有一些损坏的,我取了一点拿去做了检测,可以确定就是东晋时期的作品。”
这个时候,韩掌柜也终于告诉了众人真相。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惊愕。
他们可以不相信张天元!
他们甚至也可以不相信董老和李老的判断!
但是他们不能不相信碳十四检测。
毕竟这玩意儿是目前最可靠的科学检测方法了。
“韩掌柜的,这字帖您到底是从哪儿得来的,能不能给大家伙儿说说啊,您都说了,今天这小型拍卖会的目的本身并非拍卖,而是在于鉴赏。”
宝岛故宫专家忍不住说道:“既然如此,总要让大家伙儿都心里头明白一点啊。”
(未完待续。)
“遣唐使”之史实盛于公元630年,也就是唐贞观四年,止于公元894年也就是唐乾宁元年,其间派遣大使、副大使、执节使、判官以及画师、医师、僧人、留学生等各类有身份有技能者,总计二十批五千余人,往来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僧人鉴真应邀东渡时。
不过从时间上看,虽不致相悖,但缺乏确切可信的依据。
自从《丧乱帖》流至日本之后,未见诸著录。
1892年,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
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
然而当时据说真迹已经遭毁,展示在杨守敬面前的,不过是唐人临摹之作罢了。
虽然也是惟妙惟肖,可终究不如真迹出色。
有意思的是,早就已经消失的《丧乱帖》,今日居然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它还的确是真迹,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这个不会是真的《丧乱帖》吧?”
有人发出了质疑。
“虽然说应该不会是真迹,可是这字迹看起来一点不比日本那幅唐代的临摹之作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
一群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张天元却已经先把这东西给拍下来了,花费了足足五千万的高价。
跟他争的,依然是那个黑痣男。
张天元注意到,那个黑痣男每一次竞价之前都要打电话,应该是有人在背后指挥的。
不管是谁指挥,总归这家伙今天应该算是张天元最大的对手了。
他有一种预感,这小子得到了这些古玩,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儿,所以尽可能地不松口,不让这厮将东西弄走。
“张老师,这幅字帖真得是《丧乱帖》?”
拍卖间隙,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
看起来他是已经猜到张天元的身份了,所以也不称呼小伙子或者小先生了,直接就叫张老师了。
“张老师,你就给大家伙儿说说吧,反正您已经得到那字帖了,说出来也无妨吧?”
央视的鉴宝专家也说道。
之前他还十分自傲,不过得知张天元的真实身份之后,他就立即变得谦虚了。
毕竟那可是张天元啊,当今中国最出色,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鉴定师和收藏家。
张天元也并未推辞,他笑了笑道:“《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
“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
“这幅《丧乱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如果有人真得熟悉王羲之的书法,应该不难看出,像这种水平的字,除非王羲之本人,否则临摹的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继续道:“如果对书法不是很精通,看这竹简也能分辨出一二,这东西明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幸好保存不错,才将上面的字迹保存了下来,不然就这样的竹简,可能早就毁了。”
“老夫也觉得这应该是真迹,其实小日本那幅唐人临摹版的也不错,但是跟这幅真迹对比以下,差距就很明显了。”
这个时候,董老也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他的意思很明确——
《丧乱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
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
《丧乱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
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
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
《丧乱帖》可谓是信手而书之珍品。
临摹版尽管不错,可是却无法完全还原王羲之的笔法,单纯来看可能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如果对比一下,那就非常明显了。
“诸位,之前我们几个老家伙其实已经对这幅字帖进行过仔细的研究了,确实能够肯定并非做旧。”
李老也笑了笑,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丧乱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并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
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透过真迹,能够明显感觉到王羲之的那种情感发泄,然而临摹版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是有点矫揉造作了。
“两位专家所言不差,其实这东西我已经做了碳十四检测了,大家应该都明白,竹简经历的岁月太长,总会有一些损坏的,我取了一点拿去做了检测,可以确定就是东晋时期的作品。”
这个时候,韩掌柜也终于告诉了众人真相。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惊愕。
他们可以不相信张天元!
他们甚至也可以不相信董老和李老的判断!
但是他们不能不相信碳十四检测。
毕竟这玩意儿是目前最可靠的科学检测方法了。
“韩掌柜的,这字帖您到底是从哪儿得来的,能不能给大家伙儿说说啊,您都说了,今天这小型拍卖会的目的本身并非拍卖,而是在于鉴赏。”
宝岛故宫专家忍不住说道:“既然如此,总要让大家伙儿都心里头明白一点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