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北野新和罗三途这两个人的目标也并不确定,应该还是在寻找什么。
到了第二天,跟着这两个人的足迹,他们倒是把兰城的名胜古迹都逛了一遍。
兰城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兰城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这两个小鬼子也不怕累,几乎每一处古遗址、古城、古建筑都去了。
只是所待的时间不同而已。
大约也就是一天时间,竟然全部都转悠完了。
休息的时候,当然也不忘记品尝一下兰城的美食。
虽然兰城拉面是最出名的。
但张天元却独喜欢兰城的浆水面。
盛夏时节,兰城人不约而同地要吃浆水面。
很多面食店,都挂出了浆水面+猪蹄子+排骨的招牌,人们走进店里,伙计们会先端出来一盆浆水让你解渴消暑,然后再慢慢点餐。
一碗浆水下去,顿感暑气消失、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兰城人吃浆水面是极为讲究的,首先取一盆清浆水,另用炒勺放少许菜油烧热,在油中放花椒数十粒,生姜一两片,炸出香味后去掉花椒生姜,再炝葱花倒入浆水中,加盐适量,撒上香菜末待用;
然后用另一只锅煮好面条,浆水一定要配手擀面才好吃,面条擀得要薄,切得要细,出锅沥水,将面在凉开水盆中漂冷,捞入到每个人的碗里,随后浇上浆水。
兰城人吃浆水面,配菜也是很讲究的,最宜人的配菜是咸韭菜虎皮辣椒和卤肉,其次还有配卤猪手或者是酱排骨的。
这种吃法是很科学的,因为浆水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菌,有清肠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只吃清淡的浆水面很容易饿,适当搭配一点肉食,吃着不肥不腻,清凉爽口,引人食欲大增。
浆水要经常更新,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再放入新菜,捞出来的陈菜叫浆水菜,其口感像泡菜,可以直接凉拌或烹炒食用。
兰城人家讲究浆水的更新要固定到家里的某一个人去操作,以避免将油腥或者细菌带入导致浆水败坏。
吃过美食,逛了兰城,张天元等人退了酒店,继续出发。
“张哥,我怎么感觉这两小鬼子是在旅游啊?”
展飞有这样的疑惑也不能怪他,因为北野新和罗三途,还有他们带的那些人,来到兰城之后,不去商场、不去超市,更不去政府。
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名胜古迹上面。
“旅游?难道你没发现吗?他们去的那些地方,全部都是古迹!
而自然景观却一个没去。”
张天元冷笑道:“现在我越发觉得,这两孙子是在找什么东西。
但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那继续追?”
“对,继续追,我倒要看看他们搞什么幺蛾子,不过记住了,别被发现了就行。”
张天元点了点头,而后车子已经上了高速。
直接追到了嘉峪关。
嘉峪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
整座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
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
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
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
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
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和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指出这关真乃“雄关”。
这样的地方,那两个小鬼子当然不会错过,于是张天元他们又跟着那两个人把这嘉峪关里里外外都逛了一圈,也领略了一番这天下第一雄关的巍峨庄严。
“这么大的砖块,当时修建搬运一定很难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欧阳晓丹忍不住问道:“那个时候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机械吧?”
张天元笑了笑道:“关于这个,倒是有两则趣闻。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
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到了第二天,跟着这两个人的足迹,他们倒是把兰城的名胜古迹都逛了一遍。
兰城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兰城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这两个小鬼子也不怕累,几乎每一处古遗址、古城、古建筑都去了。
只是所待的时间不同而已。
大约也就是一天时间,竟然全部都转悠完了。
休息的时候,当然也不忘记品尝一下兰城的美食。
虽然兰城拉面是最出名的。
但张天元却独喜欢兰城的浆水面。
盛夏时节,兰城人不约而同地要吃浆水面。
很多面食店,都挂出了浆水面+猪蹄子+排骨的招牌,人们走进店里,伙计们会先端出来一盆浆水让你解渴消暑,然后再慢慢点餐。
一碗浆水下去,顿感暑气消失、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兰城人吃浆水面是极为讲究的,首先取一盆清浆水,另用炒勺放少许菜油烧热,在油中放花椒数十粒,生姜一两片,炸出香味后去掉花椒生姜,再炝葱花倒入浆水中,加盐适量,撒上香菜末待用;
然后用另一只锅煮好面条,浆水一定要配手擀面才好吃,面条擀得要薄,切得要细,出锅沥水,将面在凉开水盆中漂冷,捞入到每个人的碗里,随后浇上浆水。
兰城人吃浆水面,配菜也是很讲究的,最宜人的配菜是咸韭菜虎皮辣椒和卤肉,其次还有配卤猪手或者是酱排骨的。
这种吃法是很科学的,因为浆水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菌,有清肠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只吃清淡的浆水面很容易饿,适当搭配一点肉食,吃着不肥不腻,清凉爽口,引人食欲大增。
浆水要经常更新,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再放入新菜,捞出来的陈菜叫浆水菜,其口感像泡菜,可以直接凉拌或烹炒食用。
兰城人家讲究浆水的更新要固定到家里的某一个人去操作,以避免将油腥或者细菌带入导致浆水败坏。
吃过美食,逛了兰城,张天元等人退了酒店,继续出发。
“张哥,我怎么感觉这两小鬼子是在旅游啊?”
展飞有这样的疑惑也不能怪他,因为北野新和罗三途,还有他们带的那些人,来到兰城之后,不去商场、不去超市,更不去政府。
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名胜古迹上面。
“旅游?难道你没发现吗?他们去的那些地方,全部都是古迹!
而自然景观却一个没去。”
张天元冷笑道:“现在我越发觉得,这两孙子是在找什么东西。
但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那继续追?”
“对,继续追,我倒要看看他们搞什么幺蛾子,不过记住了,别被发现了就行。”
张天元点了点头,而后车子已经上了高速。
直接追到了嘉峪关。
嘉峪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
整座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
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
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
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
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
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和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指出这关真乃“雄关”。
这样的地方,那两个小鬼子当然不会错过,于是张天元他们又跟着那两个人把这嘉峪关里里外外都逛了一圈,也领略了一番这天下第一雄关的巍峨庄严。
“这么大的砖块,当时修建搬运一定很难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欧阳晓丹忍不住问道:“那个时候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机械吧?”
张天元笑了笑道:“关于这个,倒是有两则趣闻。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
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