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华夏,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不过到了张阳现在这个时候大唐仍然流行的是华夏的古法制糖。而按史书上记载熬糖法现在还只是在古印度流传还没有流传到华夏来。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这熬糖法都是要二十多年后由印度传入,更何况是白糖,以及白糖的进一步深加工品冰糖了,至于后市的那些糖果现在还不在张阳的考虑当中,这她超前了,当务之急是险要把白糖普及开来了,才能考虑下一步的深加工。
至于白糖按照历史记载这可是要在四五十年后才会在在华夏出现,华夏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
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至于冰糖那就是更加遥远的事。它的出现在白糖都出现了一百年之后。才唐大历年间,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而亚洲的制糖技术都是由大唐传播开来的,至于欧洲的制糖技术则是有古印度流传过去的,不过现在都还只是在华夏和古印度流传着制糖技术,其它的国度现在还没。
至于甜菜制糖那就是更加久远的事了,都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要在十七世纪才会在德国第一次被发现,十八世纪初才开始在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
不过随着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不过这现在更本就不关张阳的事,他现在用的制糖法还是用的是华夏老式制糖法。
这机械制糖法,以现在的工业基础,以及科技水平更本就没法实现。当然了张阳用的也不是最古老的白糖制作法,毕竟都是重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
而且还是有着可以在这个时期联系二十一世纪的神器手机的人物,怎么可能用最原始的白糖制作法了,向这种事,肯定是由封况出面去找一个在这个时期能够实现的最先进的制糖法来给张阳使用了,毕竟这对于一个历史学者而言是相当简单的事。
比如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
不过今天张阳并没有直接的把白糖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现在这东西还是张阳的秘密武器,是打算今年年底和李明玉结婚后,与张岳分家之后,他那个驸马爷的主要经济来源,毕竟要维持一个驸马府的开销还是很惊人的。
何况他还打算等明年大唐天下安定之后,在让王芸和张岳在生一个,由他来继承张岳的爵位和未来的家产,至于张阳则是打算开始自助创业了,这可比从张岳手里继承过来来得更加有成就感得多。
在何况,张家作为皇室现在的官商以及情报提供者。这张家很多的财产都是属于大唐皇室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李世民收回去了,就算是不收回去,就这样由张家继续主持下去。作为一个影子的存在张阳还是不希望继续下去的。
不过既然张阳把白糖炼制出来了,这就肯定是要用了的。于是今天晚上的主菜就出来了,鱼,这个象征着吉祥,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更少意义非常。
不过说到鱼,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国的四大名鱼了。
黄河鲤,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被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今天张阳为这次晚宴准备的就是这四大名鱼中的黄河鲤鱼,而且还是百分百的野生黄河鲤鱼,在在后世可是难得一尝的珍品。
黄河鲤鱼,自古以来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曰孔鲤,山东孔府历史上因此有不吃鲤鱼的禁忌。《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汉代也有不少诗文提到鲤鱼,例如“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
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省和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拌凡鱼”等美好诗句最少是生活在后世的张阳是没有吃过真正的野生黄河鲤鱼,吃不起,也没有这方面的门路。何况就算是吃到这价值不菲的野生黄河鲤鱼。味道也不一定有这这个时候的好。
原因就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诸如水质污染,滥捕、毒鱼、炸鱼,隔离天然繁殖场地以及黄河断流,使得天然水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黄河鲤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
五十年代,在三门峡、灵宝、洛阳、巩义、郑州及开封等地均有专业捕捞队在黄河里捕鱼。月捕鱼量六百到一千一百五十公斤/船,?其中黄河鲤可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黄河河南段每年能捕捞黄河鲤十五万公斤;而到1981-1982年。同样的作业方法在同一季节的月捕获量也不超过一百二十五公斤/船,且渔船数量大大减少,特别是黄河鲤鱼的产量下降更为严重,年捕捞量还不足一万公斤。年龄与个体均减小;现在已很少能见到捕鱼的船只了,可见鱼类资源已明显衰退。
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国一片鲤鱼引种杂交热的直接影响下,经黄河的不同支干流水域,混进了多种杂交鲤,使得河道内黄河鲤种质资源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出现多种鲤鱼混杂现象,黄河鲤鱼品质下降。主要表现为体色不一,鳞被杂乱,体型改变等性状变异。
在加上水质的污染。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真正的高品质的原野生黄河鲤鱼已经是很少了,就算是有也是质量下降,更本就是达不到那传说中的:一品黄河鱼,方知大不同。
二品黄河鱼,美味不胜收。
三品黄河鱼,口感不厌舒。
百品黄河鱼,人生不后悔。
这样的传奇美味了,而张阳今天的晚宴就是以黄河鲤鱼为主菜进行的,而且还是以其中品质最好的,有着与陕西黄河鲤鱼。河南黄河鲤、山东黄河鲤、山西天桥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的“五大名鲤”的宁夏黄河鲤鱼来作为主料。
张阳为了这宁夏黄河鲤鱼可是花了不少的功夫才弄来,而且到了长安城的时候还是鲜活乱跳的。
而且张阳拿着这个鲤鱼和他后世知道的野生黄河鲤鱼进行一对比,就确认了真真是其中的上品,真正的野生黄河鲤鱼,当时可是把他高兴坏了。不过他这高兴劲也让很多人是不解了,不就是几条鱼吗。有啥可以高兴的,这少爷这个什么是不是犯傻了。
张阳这个时候要是知道当时看见他对着几尾野生黄河鲤鱼又蹦又跳的高兴反应,产生的鄙视以及心理想法,不知道张阳会不会向跳楼了,被人当成脑残了。
的确这个事情由于渔业的不发达,现在的野生黄河鲤鱼还是非常之多的,只要是在几大干流进行捕捞,总是有所收获的,所以这个时期的野生黄河鲤鱼虽然稀少,但是还是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就是有点贵。
但并不像后世那样市场上就见不到这种原生态的野生黄河鲤鱼。
不过激动的张阳这个时候并没有去管那些下人们的异样眼神,而是自顾自的欣赏其自己面前的宁夏黄河鲤鱼来了。
只见宁夏黄河鲤鱼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
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头较小。口端位,呈马蹄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
有了这么好的原料,张阳自然对今天晚上的晚宴信心百倍了。
这不在上了几道凉菜,辅菜之后,这道又张阳亲自开发出的美食(什么张阳开发出的美食啊,不就是用手机上百度去找的食谱,然后最了一次给张府的大厨们试吃之后,由他们在在张阳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微的改良之后才出的成品,也就是张阳脸皮厚,把这个功劳独自给占了。要知道他第一次做出来的成品可是苦的啊!)上桌了。
“糖醋黄河鲤鱼”这道山东济*南的传统名菜就这么背端上来了。
这由厨师将才杀的鲜活黄河鲤鱼去鳞,去鳃,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上先直剞刀纹,然后提起刀,使鱼身张开,将精盐撒入鱼身内稍腌,并在刀口处及鱼的全身均匀地涂上一层湿淀粉糊;炒锅倒油,旺火烧到七成热。
手提鱼尾放入油锅内,其刀口处立即张开,这时需用铲刀将鱼托住,以免粘锅,约炸二分钟,用铲刀把鱼推向锅边,使鱼身呈弓 形,将鱼背朝下炸二分钟,再翻过来使鱼腹朝下炸二分钟,然后把鱼身放平,用铲刀将头按入油内炸二分钟。
以上共炸八分钟,至鱼身全部呈金黄色时,取出放入盘内,炒锅留油少许,烧至六成热时,放入葱,姜,蒜末,醋,酱油,白糖,清汤烧浓后即用湿淀粉勾芡,淋上熟油少许,迅速出锅烧在鱼身上即成。
这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带点酸的“糖醋黄河鲤鱼”一上晚宴就立马征服了众人的口舌,不一会就被吃的什么都不剩了,可见众人的喜欢程度。!!!
第197章 赏月
这一顿酒宴可是吃得大家眉开眼笑,欢欣不已,就连即将的分离都暂时的忘却了。
这不能不说张阳的这一顿晚宴是举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他所有的预期。
不过张阳还是有遗憾的,这就是由于今天始终是七月十六,不说那个秋后的八月十五,螃蟹肥的季节,想着螃蟹张阳现在就大口大口的吞着唾液。
张阳已经是快两年没有吃到秋后的螃蟹了,以想到大闸蟹的美味就不能自已。
按说他是不应该这么馋这个螃蟹的,他不过才穿越到唐朝才一年多点的时间而已,可是随叫他运气差了,本来在他穿越前,就即将进入螃蟹的上市期了。
可惜运气不好,就这这个节197 赏月骨眼他穿越了,而去年又是他才穿越到大唐,还没有完全的适应,自然不能提出吃螃蟹的这个主意了,毕竟这玩意现在还没有人工养殖。
必须得派人去产地去打捞,自然就是费时费力又费钱财,加上去年的那种一触即发的环境,张岳也不会为了自己儿子的口腹之欲,劳师动众的去为他准备螃蟹。
眼看到了今年整个大唐稳定下来了,而且张阳的地位也是大大的提高了,这螃蟹今年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哪知道他自作孽不可活,提出了这个坑东突厥的计划。
这下又把自己带进去了,本来眼看还有一月就能吃到他想念已久的大闸蟹了,可惜他又要随军出征灵州了,那看来又是吃不成了,这个愿望只能再度落空了。
随军出征,跟军队一起,就算是给他看来小灶,可不可能派人千里迢迢的专门给他新鲜的螃蟹来给他吃。那可是败坏军队的风气,严重违纪的事,张阳还不敢干的。
不过今天能够吃到他已经神交已久的黄河野生鲤鱼,他还是很高兴的,不过。这蚁蚕晚宴吃完都已经是197 赏月戍时三刻,月亮悬挂在半空了。
这个时候张阳突然是有感而发。在那摇头晃脑的开口念做起诗来了:“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随着张阳这首突然做出来的诗,再次把大家从刚才晚宴欢快的气氛中拉回了现实。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在想刚才的欢快,而是沉寂在张阳这首诗的意境之中。
不过张阳这首是也不是那么的完美,第一就是时间不对,第二就是地点不对。
那么对于诗词相当有研究的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在默默的品鉴了一会张阳的这首诗词之后,就发现了这些用到现在有些矛盾的诗词,于是杜如晦向张阳开口问道:“贤侄,你这首做得真不错,难得难得。果然不愧你大才子之名,随时都有佳句啊!
不过贤侄你这首诗词虽然词意境界俱佳,可是不应境啊。这让人有点让人费解!”
“是啊!贤侄,你这首诗确实不错,可惜就是和现在不应境,可惜可惜。”
对于杜如晦等人会向他提出疑问张阳是早就有所准备了,毕竟他自己也是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做出的这首诗是严重的不应景,而且时间也不对的。
不过随叫他前不久没事就那种手机才那查看八月十五中秋夜的诗句了,哎!
都怪这个时期的诗人是那么的爱好在八月十五中秋夜这天举行什么诗会之类的活动,特别又加上他现在是才名远播,要是有那个人举办一个诗会,能够请到张阳那肯定是会让那个诗会名声大起的,所以张阳怕啊,他可知道他自己的真实水平。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
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自然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而在赏月风俗的流行中,中秋节便正式形成了。赏月之举,当然不能说始于唐朝。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月亮固然更多的是崇拜,但是在崇拜之余,也会感受到月色之美。《诗经》中也留下了抒写柔美月色的诗篇,《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诗句。
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地开放zì yóu,唐人也继承了魏晋风度的潇洒。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检索全唐诗,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和全社会的风俗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中秋诗会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有多么的盛行了,作为大才子的又是驸马爷的张阳自然是逃不掉的了。
何况在整个唐朝的中秋节这一天可是有不少的名人雅士来做上那么一首可以流芳百世的名句了,就连张九龄这个唐朝开元时期的尚书丞相都不能免俗。何况是其他的诗人了,自然张阳也是不能免俗的,其中流传下来最多的当然就要数大诗人白居易了。
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7首,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华夏,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不过到了张阳现在这个时候大唐仍然流行的是华夏的古法制糖。而按史书上记载熬糖法现在还只是在古印度流传还没有流传到华夏来。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这熬糖法都是要二十多年后由印度传入,更何况是白糖,以及白糖的进一步深加工品冰糖了,至于后市的那些糖果现在还不在张阳的考虑当中,这她超前了,当务之急是险要把白糖普及开来了,才能考虑下一步的深加工。
至于白糖按照历史记载这可是要在四五十年后才会在在华夏出现,华夏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
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至于冰糖那就是更加遥远的事。它的出现在白糖都出现了一百年之后。才唐大历年间,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而亚洲的制糖技术都是由大唐传播开来的,至于欧洲的制糖技术则是有古印度流传过去的,不过现在都还只是在华夏和古印度流传着制糖技术,其它的国度现在还没。
至于甜菜制糖那就是更加久远的事了,都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要在十七世纪才会在德国第一次被发现,十八世纪初才开始在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
不过随着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不过这现在更本就不关张阳的事,他现在用的制糖法还是用的是华夏老式制糖法。
这机械制糖法,以现在的工业基础,以及科技水平更本就没法实现。当然了张阳用的也不是最古老的白糖制作法,毕竟都是重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
而且还是有着可以在这个时期联系二十一世纪的神器手机的人物,怎么可能用最原始的白糖制作法了,向这种事,肯定是由封况出面去找一个在这个时期能够实现的最先进的制糖法来给张阳使用了,毕竟这对于一个历史学者而言是相当简单的事。
比如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
不过今天张阳并没有直接的把白糖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现在这东西还是张阳的秘密武器,是打算今年年底和李明玉结婚后,与张岳分家之后,他那个驸马爷的主要经济来源,毕竟要维持一个驸马府的开销还是很惊人的。
何况他还打算等明年大唐天下安定之后,在让王芸和张岳在生一个,由他来继承张岳的爵位和未来的家产,至于张阳则是打算开始自助创业了,这可比从张岳手里继承过来来得更加有成就感得多。
在何况,张家作为皇室现在的官商以及情报提供者。这张家很多的财产都是属于大唐皇室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李世民收回去了,就算是不收回去,就这样由张家继续主持下去。作为一个影子的存在张阳还是不希望继续下去的。
不过既然张阳把白糖炼制出来了,这就肯定是要用了的。于是今天晚上的主菜就出来了,鱼,这个象征着吉祥,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更少意义非常。
不过说到鱼,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国的四大名鱼了。
黄河鲤,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被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今天张阳为这次晚宴准备的就是这四大名鱼中的黄河鲤鱼,而且还是百分百的野生黄河鲤鱼,在在后世可是难得一尝的珍品。
黄河鲤鱼,自古以来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曰孔鲤,山东孔府历史上因此有不吃鲤鱼的禁忌。《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汉代也有不少诗文提到鲤鱼,例如“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
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省和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拌凡鱼”等美好诗句最少是生活在后世的张阳是没有吃过真正的野生黄河鲤鱼,吃不起,也没有这方面的门路。何况就算是吃到这价值不菲的野生黄河鲤鱼。味道也不一定有这这个时候的好。
原因就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诸如水质污染,滥捕、毒鱼、炸鱼,隔离天然繁殖场地以及黄河断流,使得天然水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黄河鲤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
五十年代,在三门峡、灵宝、洛阳、巩义、郑州及开封等地均有专业捕捞队在黄河里捕鱼。月捕鱼量六百到一千一百五十公斤/船,?其中黄河鲤可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黄河河南段每年能捕捞黄河鲤十五万公斤;而到1981-1982年。同样的作业方法在同一季节的月捕获量也不超过一百二十五公斤/船,且渔船数量大大减少,特别是黄河鲤鱼的产量下降更为严重,年捕捞量还不足一万公斤。年龄与个体均减小;现在已很少能见到捕鱼的船只了,可见鱼类资源已明显衰退。
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国一片鲤鱼引种杂交热的直接影响下,经黄河的不同支干流水域,混进了多种杂交鲤,使得河道内黄河鲤种质资源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出现多种鲤鱼混杂现象,黄河鲤鱼品质下降。主要表现为体色不一,鳞被杂乱,体型改变等性状变异。
在加上水质的污染。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真正的高品质的原野生黄河鲤鱼已经是很少了,就算是有也是质量下降,更本就是达不到那传说中的:一品黄河鱼,方知大不同。
二品黄河鱼,美味不胜收。
三品黄河鱼,口感不厌舒。
百品黄河鱼,人生不后悔。
这样的传奇美味了,而张阳今天的晚宴就是以黄河鲤鱼为主菜进行的,而且还是以其中品质最好的,有着与陕西黄河鲤鱼。河南黄河鲤、山东黄河鲤、山西天桥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的“五大名鲤”的宁夏黄河鲤鱼来作为主料。
张阳为了这宁夏黄河鲤鱼可是花了不少的功夫才弄来,而且到了长安城的时候还是鲜活乱跳的。
而且张阳拿着这个鲤鱼和他后世知道的野生黄河鲤鱼进行一对比,就确认了真真是其中的上品,真正的野生黄河鲤鱼,当时可是把他高兴坏了。不过他这高兴劲也让很多人是不解了,不就是几条鱼吗。有啥可以高兴的,这少爷这个什么是不是犯傻了。
张阳这个时候要是知道当时看见他对着几尾野生黄河鲤鱼又蹦又跳的高兴反应,产生的鄙视以及心理想法,不知道张阳会不会向跳楼了,被人当成脑残了。
的确这个事情由于渔业的不发达,现在的野生黄河鲤鱼还是非常之多的,只要是在几大干流进行捕捞,总是有所收获的,所以这个时期的野生黄河鲤鱼虽然稀少,但是还是能够在市场上见到的,就是有点贵。
但并不像后世那样市场上就见不到这种原生态的野生黄河鲤鱼。
不过激动的张阳这个时候并没有去管那些下人们的异样眼神,而是自顾自的欣赏其自己面前的宁夏黄河鲤鱼来了。
只见宁夏黄河鲤鱼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
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头较小。口端位,呈马蹄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
有了这么好的原料,张阳自然对今天晚上的晚宴信心百倍了。
这不在上了几道凉菜,辅菜之后,这道又张阳亲自开发出的美食(什么张阳开发出的美食啊,不就是用手机上百度去找的食谱,然后最了一次给张府的大厨们试吃之后,由他们在在张阳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微的改良之后才出的成品,也就是张阳脸皮厚,把这个功劳独自给占了。要知道他第一次做出来的成品可是苦的啊!)上桌了。
“糖醋黄河鲤鱼”这道山东济*南的传统名菜就这么背端上来了。
这由厨师将才杀的鲜活黄河鲤鱼去鳞,去鳃,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上先直剞刀纹,然后提起刀,使鱼身张开,将精盐撒入鱼身内稍腌,并在刀口处及鱼的全身均匀地涂上一层湿淀粉糊;炒锅倒油,旺火烧到七成热。
手提鱼尾放入油锅内,其刀口处立即张开,这时需用铲刀将鱼托住,以免粘锅,约炸二分钟,用铲刀把鱼推向锅边,使鱼身呈弓 形,将鱼背朝下炸二分钟,再翻过来使鱼腹朝下炸二分钟,然后把鱼身放平,用铲刀将头按入油内炸二分钟。
以上共炸八分钟,至鱼身全部呈金黄色时,取出放入盘内,炒锅留油少许,烧至六成热时,放入葱,姜,蒜末,醋,酱油,白糖,清汤烧浓后即用湿淀粉勾芡,淋上熟油少许,迅速出锅烧在鱼身上即成。
这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带点酸的“糖醋黄河鲤鱼”一上晚宴就立马征服了众人的口舌,不一会就被吃的什么都不剩了,可见众人的喜欢程度。!!!
第197章 赏月
这一顿酒宴可是吃得大家眉开眼笑,欢欣不已,就连即将的分离都暂时的忘却了。
这不能不说张阳的这一顿晚宴是举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他所有的预期。
不过张阳还是有遗憾的,这就是由于今天始终是七月十六,不说那个秋后的八月十五,螃蟹肥的季节,想着螃蟹张阳现在就大口大口的吞着唾液。
张阳已经是快两年没有吃到秋后的螃蟹了,以想到大闸蟹的美味就不能自已。
按说他是不应该这么馋这个螃蟹的,他不过才穿越到唐朝才一年多点的时间而已,可是随叫他运气差了,本来在他穿越前,就即将进入螃蟹的上市期了。
可惜运气不好,就这这个节197 赏月骨眼他穿越了,而去年又是他才穿越到大唐,还没有完全的适应,自然不能提出吃螃蟹的这个主意了,毕竟这玩意现在还没有人工养殖。
必须得派人去产地去打捞,自然就是费时费力又费钱财,加上去年的那种一触即发的环境,张岳也不会为了自己儿子的口腹之欲,劳师动众的去为他准备螃蟹。
眼看到了今年整个大唐稳定下来了,而且张阳的地位也是大大的提高了,这螃蟹今年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哪知道他自作孽不可活,提出了这个坑东突厥的计划。
这下又把自己带进去了,本来眼看还有一月就能吃到他想念已久的大闸蟹了,可惜他又要随军出征灵州了,那看来又是吃不成了,这个愿望只能再度落空了。
随军出征,跟军队一起,就算是给他看来小灶,可不可能派人千里迢迢的专门给他新鲜的螃蟹来给他吃。那可是败坏军队的风气,严重违纪的事,张阳还不敢干的。
不过今天能够吃到他已经神交已久的黄河野生鲤鱼,他还是很高兴的,不过。这蚁蚕晚宴吃完都已经是197 赏月戍时三刻,月亮悬挂在半空了。
这个时候张阳突然是有感而发。在那摇头晃脑的开口念做起诗来了:“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随着张阳这首突然做出来的诗,再次把大家从刚才晚宴欢快的气氛中拉回了现实。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在想刚才的欢快,而是沉寂在张阳这首诗的意境之中。
不过张阳这首是也不是那么的完美,第一就是时间不对,第二就是地点不对。
那么对于诗词相当有研究的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在默默的品鉴了一会张阳的这首诗词之后,就发现了这些用到现在有些矛盾的诗词,于是杜如晦向张阳开口问道:“贤侄,你这首做得真不错,难得难得。果然不愧你大才子之名,随时都有佳句啊!
不过贤侄你这首诗词虽然词意境界俱佳,可是不应境啊。这让人有点让人费解!”
“是啊!贤侄,你这首诗确实不错,可惜就是和现在不应境,可惜可惜。”
对于杜如晦等人会向他提出疑问张阳是早就有所准备了,毕竟他自己也是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做出的这首诗是严重的不应景,而且时间也不对的。
不过随叫他前不久没事就那种手机才那查看八月十五中秋夜的诗句了,哎!
都怪这个时期的诗人是那么的爱好在八月十五中秋夜这天举行什么诗会之类的活动,特别又加上他现在是才名远播,要是有那个人举办一个诗会,能够请到张阳那肯定是会让那个诗会名声大起的,所以张阳怕啊,他可知道他自己的真实水平。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
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自然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而在赏月风俗的流行中,中秋节便正式形成了。赏月之举,当然不能说始于唐朝。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月亮固然更多的是崇拜,但是在崇拜之余,也会感受到月色之美。《诗经》中也留下了抒写柔美月色的诗篇,《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诗句。
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地开放zì yóu,唐人也继承了魏晋风度的潇洒。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检索全唐诗,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和全社会的风俗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中秋诗会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有多么的盛行了,作为大才子的又是驸马爷的张阳自然是逃不掉的了。
何况在整个唐朝的中秋节这一天可是有不少的名人雅士来做上那么一首可以流芳百世的名句了,就连张九龄这个唐朝开元时期的尚书丞相都不能免俗。何况是其他的诗人了,自然张阳也是不能免俗的,其中流传下来最多的当然就要数大诗人白居易了。
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7首,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