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州打得热火朝天,青州却一片安宁。自打来到三国,太史慈还从未如此的心满意足过,但也有令太史慈担心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隐患重重。
太史慈权力激增的同时,西北六县的市场开始完全的向青州打开,西北六县与青州其它地方种种的不协调处也一一地暴露出来。表面上看似乎是简单的管理制度的问题,实则是思想意识冲突的问题。
西北六县的百姓经过太史慈几年的熏陶,要比其他地方的百姓脚踏实地的多,而且做起事情来一丝不苟,他们分外地受不了其他地方的人办起事情来毫无规律可言的缺点,问题是西北六县又不可能和外界断绝关系。
而青州其他地方的世家大族也无法忍受自己居然要向这些“贱民”低头,要是放到他们势力可控制的地方,这些“贱民”命都是他们的,那会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可是西北六县是太史慈的根本,哪有人敢在老虎嘴上拔毛?
矛盾的爆发还是来了。
自青州安定后,西北六县的一些施政措施开始在整个青州普及,尽管太史慈已经非常小心地尽量不去触动世家大族的神经,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某些事情仍然惹起了世家大族的不满。世家大族时时刻刻想要推翻西北六县的那一套做法。
机会终于来了。那就是兴办学校的问题。
汉代文化鼎盛,兴办学校当然无人反对,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的学习内容和到底哪些人有资格上学上。
此刻的太史慈颇为头疼地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些参与会议讨论的人。
这里包括太史慈最初的班底,王豹等人,还有自临淄与自己归来的名士管宁等人,还有泰山群盗臧霸等人,以及一些于自己在方方面面来往密切的世家大族的代表。
现在这些人正在为因为学校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青州各个世家大族的代表齐齐认为学校的设立当是为世家子弟而存在的,那些“贱民”的后代岂可登堂入室?
此语一出,众皆哗然,马钧这大发明家不善言辞,闻言只是皱了皱眉,却没有开言。
伊籍是最早跟随太史慈的人物,虽然在观念中一样轻视百姓,但是西北六县几年的变化让他深深知道太史慈创建平民学校的好处,至少西北六县的制品已经越来越精良了,而且太史慈在去临淄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的那些话他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但基于对世家大族的敬畏,伊籍无法开言反驳,甚至在内心中还认同世家大族的说法。
王豹这墨家弟子最受不了的便是这样的言论,正要出声反对,大儒管宁便已开口道:“此事往往不可。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万民的教化岂可有一日之缺?百姓知义好礼对国家才有帮助。”
管宁是当今名士,又出身寒门,当然对世家大族的说法不甚赞同,此刻他一开口,别人唯有听着的份儿,哪还敢开口?
不过管宁也觉得在同一所学校中世家子弟与平民学生同进同出不合于礼,所以补充道:“最好是以出身门第来划分学校。”
这句话使得世家大族勉强接受。
王豹却不满意,不过墨门子弟最重实际,既然已经达到了自己让平民百姓也能够读上书的愿望,也就不出声了,更何况,他对管宁还是非常的尊重的。
岂料孙邵在旁说道:“不过这学校的教材却要仔细斟酌斟酌,那些什么‘算术’、‘冶金’(打铁)、‘农术’、‘木工’(工匠)‘格物’(物理初步)等岂会是圣人先王之道?哪能和圣人之言并驾齐驱?”
众人闻言有不少人不仅为孙邵捏了一把冷汗,因为西北六县学校的教材正是太史慈的手笔,孙现在这么说等于公然的反对太史慈。
不过孙却不担心,因为他虽然与太史慈接触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却非常了解太史慈的为人,深知太史慈胸襟宽广,善于纳言。
王豹在旁实在是忍不住了,开口道:“孙先生所言差矣,所谓君子之学,在于‘礼乐射御书数’,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就是孔老夫子也是因材施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各个不同,怎可偏废?子贡经商,才可救国,一言之下,可存鲁、乱齐、灭吴、霸越、弱晋……”
王豹尚未说完,孙邵便接言道:“王将军怕是误会了孔夫子的本意,子曰‘文质彬彬’,何为‘文’(表面)?何为‘质’(本质)?天地万物当然有其自我运行的轨迹,但本质却是别无二致。子贡之才实则是‘文胜于质’,他那纵横春秋之事不也是令孔老夫子所斥责吗?难道樊迟喜欢农桑稼穑,孔老夫子便也会去和他的这位徒弟一样喜欢吗?君不闻孔夫子‘吾不如老农’之语?”
王豹终非辩才,闻言不禁语塞,更何况墨家子弟原本就重行轻言,脚踏实地,那会是孙邵这种生长在齐鲁大地最崇尚辩责的文士的对手?
廖化和杜远就更帮不上忙了,孙观军的几个将领都是大老粗一个,比之两人还不如,在这种场合当然是保持沉默。
孙邵不给王豹喘息的机会,继续说道:“‘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更非是那些下贱的手艺可以比拟的。岂可混为一谈?”
此语一出,连管宁都不自觉的点头,此番话算是说到在场所有文人的心里去了。
见到众人争论不休,太史慈心中烦躁,偏又知道眼前的事情避无可避,毕竟这事情关系到今后青州的思想形态问题。一个处理不好,必会留下隐患。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如此,由于没有一个众所信服的思想,导致了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非常的激烈。
要知太史慈的手下对付起外敌来,那是众志成城,但思想意识却分成了两大块儿,以王豹为代表的墨门子弟在军中有着无比的影响力,而以管宁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在行政管理的阶层和声望上也有着不可企及的影响力,否定哪一个都是不现实的。
否则太史慈怎么会感到头疼呢?
尤其是现在,在今日的青州,否定世家大族的力量肯定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太史慈的势力虽然在青州迅猛扩张,但太史慈先天的不足势必决定了要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依*世家大族,不说别的,即便是加上孙观军和临淄城的守军,太史慈的人马也不过才十万多人,青州一马平川,要是没有世家大族诸如刘氏家族和孙氏家族的支持,太史慈要想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取的青州的稳定实际上很不现实。
太史慈权力激增的同时,西北六县的市场开始完全的向青州打开,西北六县与青州其它地方种种的不协调处也一一地暴露出来。表面上看似乎是简单的管理制度的问题,实则是思想意识冲突的问题。
西北六县的百姓经过太史慈几年的熏陶,要比其他地方的百姓脚踏实地的多,而且做起事情来一丝不苟,他们分外地受不了其他地方的人办起事情来毫无规律可言的缺点,问题是西北六县又不可能和外界断绝关系。
而青州其他地方的世家大族也无法忍受自己居然要向这些“贱民”低头,要是放到他们势力可控制的地方,这些“贱民”命都是他们的,那会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可是西北六县是太史慈的根本,哪有人敢在老虎嘴上拔毛?
矛盾的爆发还是来了。
自青州安定后,西北六县的一些施政措施开始在整个青州普及,尽管太史慈已经非常小心地尽量不去触动世家大族的神经,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某些事情仍然惹起了世家大族的不满。世家大族时时刻刻想要推翻西北六县的那一套做法。
机会终于来了。那就是兴办学校的问题。
汉代文化鼎盛,兴办学校当然无人反对,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的学习内容和到底哪些人有资格上学上。
此刻的太史慈颇为头疼地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些参与会议讨论的人。
这里包括太史慈最初的班底,王豹等人,还有自临淄与自己归来的名士管宁等人,还有泰山群盗臧霸等人,以及一些于自己在方方面面来往密切的世家大族的代表。
现在这些人正在为因为学校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青州各个世家大族的代表齐齐认为学校的设立当是为世家子弟而存在的,那些“贱民”的后代岂可登堂入室?
此语一出,众皆哗然,马钧这大发明家不善言辞,闻言只是皱了皱眉,却没有开言。
伊籍是最早跟随太史慈的人物,虽然在观念中一样轻视百姓,但是西北六县几年的变化让他深深知道太史慈创建平民学校的好处,至少西北六县的制品已经越来越精良了,而且太史慈在去临淄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的那些话他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但基于对世家大族的敬畏,伊籍无法开言反驳,甚至在内心中还认同世家大族的说法。
王豹这墨家弟子最受不了的便是这样的言论,正要出声反对,大儒管宁便已开口道:“此事往往不可。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万民的教化岂可有一日之缺?百姓知义好礼对国家才有帮助。”
管宁是当今名士,又出身寒门,当然对世家大族的说法不甚赞同,此刻他一开口,别人唯有听着的份儿,哪还敢开口?
不过管宁也觉得在同一所学校中世家子弟与平民学生同进同出不合于礼,所以补充道:“最好是以出身门第来划分学校。”
这句话使得世家大族勉强接受。
王豹却不满意,不过墨门子弟最重实际,既然已经达到了自己让平民百姓也能够读上书的愿望,也就不出声了,更何况,他对管宁还是非常的尊重的。
岂料孙邵在旁说道:“不过这学校的教材却要仔细斟酌斟酌,那些什么‘算术’、‘冶金’(打铁)、‘农术’、‘木工’(工匠)‘格物’(物理初步)等岂会是圣人先王之道?哪能和圣人之言并驾齐驱?”
众人闻言有不少人不仅为孙邵捏了一把冷汗,因为西北六县学校的教材正是太史慈的手笔,孙现在这么说等于公然的反对太史慈。
不过孙却不担心,因为他虽然与太史慈接触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却非常了解太史慈的为人,深知太史慈胸襟宽广,善于纳言。
王豹在旁实在是忍不住了,开口道:“孙先生所言差矣,所谓君子之学,在于‘礼乐射御书数’,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就是孔老夫子也是因材施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各个不同,怎可偏废?子贡经商,才可救国,一言之下,可存鲁、乱齐、灭吴、霸越、弱晋……”
王豹尚未说完,孙邵便接言道:“王将军怕是误会了孔夫子的本意,子曰‘文质彬彬’,何为‘文’(表面)?何为‘质’(本质)?天地万物当然有其自我运行的轨迹,但本质却是别无二致。子贡之才实则是‘文胜于质’,他那纵横春秋之事不也是令孔老夫子所斥责吗?难道樊迟喜欢农桑稼穑,孔老夫子便也会去和他的这位徒弟一样喜欢吗?君不闻孔夫子‘吾不如老农’之语?”
王豹终非辩才,闻言不禁语塞,更何况墨家子弟原本就重行轻言,脚踏实地,那会是孙邵这种生长在齐鲁大地最崇尚辩责的文士的对手?
廖化和杜远就更帮不上忙了,孙观军的几个将领都是大老粗一个,比之两人还不如,在这种场合当然是保持沉默。
孙邵不给王豹喘息的机会,继续说道:“‘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更非是那些下贱的手艺可以比拟的。岂可混为一谈?”
此语一出,连管宁都不自觉的点头,此番话算是说到在场所有文人的心里去了。
见到众人争论不休,太史慈心中烦躁,偏又知道眼前的事情避无可避,毕竟这事情关系到今后青州的思想形态问题。一个处理不好,必会留下隐患。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如此,由于没有一个众所信服的思想,导致了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非常的激烈。
要知太史慈的手下对付起外敌来,那是众志成城,但思想意识却分成了两大块儿,以王豹为代表的墨门子弟在军中有着无比的影响力,而以管宁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在行政管理的阶层和声望上也有着不可企及的影响力,否定哪一个都是不现实的。
否则太史慈怎么会感到头疼呢?
尤其是现在,在今日的青州,否定世家大族的力量肯定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太史慈的势力虽然在青州迅猛扩张,但太史慈先天的不足势必决定了要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依*世家大族,不说别的,即便是加上孙观军和临淄城的守军,太史慈的人马也不过才十万多人,青州一马平川,要是没有世家大族诸如刘氏家族和孙氏家族的支持,太史慈要想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取的青州的稳定实际上很不现实。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最新章节,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最新章节,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