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章是不是朕的儿子也要教训?
在举行凯旋仪式后的十余日后,朝廷再发诏命,授以归降的突厥各部落头领官职。#百度搜()阅读本书最新手打章节#
以颉利为右卫大将军,并授怀善郡王爵,在长安为其置豪华的府弟,数百侍候的人供差遣。
授颉利手下的大将阿史那思摩为右武卫大将军、怀化郡王,并令其为颉利降众的新头领。
在颉利被我大军包围,即将当俘虏的时候,大部的突厥头领都向我大军投降了,但就作为夹毕特勒的阿史;猪;猪;岛;.zhuzhu+那思摩还忠心地护卫着颉利,率手下拼死抵抗,最终被擒。
李世民得知此情况后,感叹其是一条真汉子,并未给予阿史那思摩处罚,反而嘉其勇,授其右武卫大将军、怀化郡王,与颉利一样级别的职、爵,还特别授其为暂时还存在的突厥部落的头领。
这可以是突厥降将里面待遇最高的一个,在明眼人心里都会明白,虽然归降的突厥头领中,有好几位被授以郡王的爵,但就阿史那思摩得皇帝的另眼相看。
王易因为知道历史上阿史那思摩归降后对大唐的忠心,对李世民如此的授奖,由衷地敬佩。
李世民识人手段还真的有一手,差不多就是从阿史那思摩还有执失思力开始,许多归降的胡人将领得到大唐重用,包括后来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这些胡人将领归降后,一直忠心耿耿地为大唐做事,甚至数次领军出征,为大唐征战四方,立正卓著的战功,一些胡将还只身前往北方,劝降其他部落来归降,他们为大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李世民驾崩后,不少的胡人将领悲天怆地,哭着喊着要为李世民殉葬,虽然因为李世民遗诏的特别吩咐,这些胡将没有殉葬成功,最后按他们的模样雕了一些石像在昭陵边上守卫,但也从中可见他们对李世民,对大唐的忠心。
若不是因为知道原来历史中这些人物的事迹,李世民对待归降胡将不同的方法与手段一定会让王易不能理解的,甚至会劝谏阻止的,如今他只有敬佩的份。
数次作为使者来长安的执失思力为左领军将军。
先于颉利归降的突利可汗,被授以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原本在支持颉利和夹击颉利间犹豫徘徊、最终所领部被迫降唐的阿史那突尼失为左武卫大将军、怀德郡王,其手下的头人史善才为右武卫中郎将,被李靖策反的康苏密为左武将中郎将。
不过这些胡人头领虽被授以军职,但他们并未能直接到军中领军,他们的将军、中郎将职只是闲职,挟萧后及杨广之孙杨政道来降的康苏密,也没有得到重用!
此次几乎所有随颉利一道归降的突厥部落的头领,都被朝廷授以官职,被授五品以上职务的突厥人,差不多都有五百以上。不过这些突厥头人所授的职务,大多都是散官或者闲职。
这些归降的胡将,以后职务上会有何变动,能否到朝中任实职,那自然要看他们以后的表现,而且这些人全部留在长安任职,没有任何一名有影响力的突厥头领回到原来的领地上任职。
王易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影响之故,或者是李世民谋略更加长远的缘故,反正几乎所有的突厥头人,在归降后被授以的新职,都已经和原来历史上的大不相同了。
这样个新的历史起点,王易不得而知,但他知道,北疆的历史,一定不会和原来的相同了,至于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预料了。
在对这些归附的突厥头人封赏授职的同时,朝廷也宣布了诏命,在定襄大都督府下,设置云中、定襄、桑乾三个都督府,及顺、祐、化、长等六个州。各都督府及州的长官由汉人当作,副长官由当地的突厥头人担任!
被俘虏的数十万突厥部落族人,朝廷还未下达安置的命令,这差不多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分片关押在长安与洛阳间的数处集聚地,有重兵把守看押。
因为大部的头领都被押送到长安,这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差不多陷入群龙无首的地步,时常有规模的骚乱发生,不过这些骚乱都被铁腕的手段解决了。
在得知唐军有连带的惩罚手段处理归降突厥部落的骚乱,那些已经被朝廷“招抚”的突厥头人很是心急,一再要求去安抚他们的族人,朝廷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在我看守俘虏的将领陪同下,这些突厥头人进到营中,以自身的安排服他们的族人,朝廷会给他们好的安置的。
这些突厥头人现身的法还是有效果的,突厥族人骚乱的事大幅度减少。
虽然在战事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朝廷对如此处置这些突厥降众已经有了大致的方案,但那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政策,并不是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何处置这些俘虏,将哪部分安置在哪个道,哪个洲,作为战俘的那些突厥人安排在什么地方进行劳动改造,都还在讨论中。
朝会时候,朝臣们时常为这些事发生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过那些归降的突厥族人如何安置,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只不过,安排进行劳动改造的那些战俘,将置于何处,数次朝会时候朝臣们讨论来讨论去,暂时还没个定论。
不是大朝会,一般性的朝会王易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他并不太清楚朝中大臣为如何安置突厥降众的事依然还在争论,他以为李世民早有定论了,所以并未过多关注,他关注的还是上次与长孙涣等人冲突后,那些被他和手下人痛揍的纨绔子弟们的父亲,会有何反应。
自当日在酒楼与长孙涣等人发生冲突事后,王易只拜访了长孙府,向长孙无忌表示歉意,其他府上并不曾去,他只是派出听这些府中对这件事的反应。出乎他的意外,当日被打的那些纨绔子弟的府上,并无什么异常的动静,只不过相互间有过造访而已。
自觉长孙无忌已经不会再找他麻烦,其他纨绔的父亲也不会找上来门,王易的担心也消除了大半。只不过就在王易稍感放心的时候,又接到宫内来人的传报,宣他进宫。
李世民心情似乎很好,在王易进了殿,向他施礼后,即招呼王易落座:“晨阳,这段时间朕忙于处理归降突厥部落的事,都未与好好聊事了!今日我们坐下好好事!”
王易跟着李世民在案边坐了下来,恭敬地作了一礼回话,“陛下忙于朝事,没得空闲,臣这些日子却无所事事,不能为陛下分扰,甚是惭愧!”
“无所事事,就到街上去寻衅滋事,与人打架了?”李世民脸上带着玩味的笑容道。
李世民这般神色,又当面问起来,王易先前怕被皇帝责骂的担心完全消除,当下故意露出一点尴尬的神色道:“想不到臣与人在酒楼争斗的这种事,连陛下都知道了!”
“这还是事?不看看被们打的都是些什么人?”李世民重重地拍了一下案几,怒斥道,“臭子,真能,闲着无事到外面喝酒,还带着朕的儿子去,竟然在酒楼与人争风吃醋,为一个卖唱的女子大打出手,想不到子还有这般花花心思,公然和人家抢女人!府上不是有个才貌都非常不错的妾室了吗?又想再找妾了?想要纳妾,与朕一声,朕赏几个宫中女子即可!”
听李世民如此,王易有点着急,赶紧解释,“陛下误会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当日臣与蜀王殿下,马御史一道在酒楼喝酒,听到隔壁有女子的呼救,过去看时候,发现是有人轻薄卖唱的女子,把那女子的衣服都拉破了,实是让人看着恼怒!臣等好心劝那几位喝酒寻乐的公子->放了那个卖唱的女子,但没想到那些人根本不听劝解,还对臣和马御史群起攻之,臣和几名随从怕蜀王殿下被伤到,被迫还手,将那些人制服!只是没想到,他们都是朝廷功臣的后人!臣并不故意和他们争斗,也不是抢女人,事后把那名女子送回了住处,那是一名以卖唱为生,挣几个钱供养有病老母的弱女子…”
王易大概地把当日的情景了一遍,还一再强调,李恪没有参加斗殴,也没露脸。
李世民已经听李恪过当日事情发生的经过,李恪当日所的情况越加的夸张,把长孙涣那些人大大丑化了一番,把王易的行为当作非常侠义之举讲给他听的,听王易这基本接近事实的描述,反而有点意外,只不过责备的口气依然保持着:“臭子,朕知道身手不错,数个人都不是对手,只是那不错的身手,没用在战场上,今番却让来对付朕那些有功之臣的子嗣,那相好长孙凌的哥哥长孙涣,还有朕姐姐的儿子,萧瑀的儿子,屈突通的孙子,胆子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把这些一般人不敢惹的人狠狠地打了一顿,这一下子,把朝中这些重臣都得罪,下次还准备再得罪何人?是不是要教训朕的儿子,把朕也得罪一番?”
听李世民这有点搞笑的责怪,再看这皇帝那古怪的脸色,王易刚刚提起的心又放了下来,“陛下,臣当时只是一时冲动,意气用事,被迫还手的,根本没想过要去得罪谁。臣年轻,性子急,容易冲动,一向爱打抱不平,不愿意看到有柔弱之人被人丈势欺凌,看到不平事自然不能容忍,下次遇上了,还是会插手去管,只是不会采取这样暴力的人了!”
“好子,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敢有下一次,”李世民有点被呛住了,咳嗽了两声,笑骂道,“打了人,拍拍屁股就走了,也不去想会不会有人认识,会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连陛下都知道了,他们定然也知道是臣的干的了!”王易声地嘟哝了一句。
“臭子,朕还不知道那点心思,”李世民用指头指着王易,唾沫横飞地骂道,“朕知道脑袋好使,知道自己闯下了祸,会有人找个麻烦,特别是长孙府上,所以想到去那相好府上道个歉,但其他府上就不去理会了?还下次,下次若再如此,朕也懒得来管的事,更要责罚了!”
“多谢陛下的恩典!”王易赶紧起身作礼致谢。原来李世民插的人的那些府上,至今没什么动静,应该都是李世民干预之故了。
“不过所做并不过错,遇到此种事,是不能置之不理,功臣之后,如何能做这般无礼之举,被人知道,朕都要蒙羞!朕已经严责了这些人的父亲,让他们好好教管一下他们的儿子,不要让朕再听到有类似的事发生,朕希望他们成为朝廷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知道游手好乐,调戏女子的纨绔!”李世民义愤填膺地了两句,再降低语调,似警告王易一样,“不过做事也不要如此冲动,要插手也不要亲自动手,朕对可有非常多的期望,不希望与朝中大臣间有芥蒂产生,让人对心生诫意,以后难做事!可明白朕的意思?”
“多谢陛下教诲,臣一定谨记在心!”
王易对李世民的包容和恩宠还挺是感激,他还真的担心柴绍、萧瑀等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即使自己有理,就会他们也是很累的,幸好李世民的插手,让这些事都不会再发生了。
只不过李世民所,长孙凌是他的“相好”,让他有点哭笑不得,这皇帝起这事时候,为何口气怪怪呢?王易又下意识地想起当日李世民酒喝多时候的言语。
只是不待王易细想,李世民开口打断了他的思路,“好了,此事就这样过去了,朕不愿意再听到有人提及,朕今日来,是要问询一些事的!”
“陛下,有任何事,尽管问询,只要臣知道,一定知无不言!”
李世民收起了刚才的神色,变得严肃了,“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归降,这些人一定要尽早安排,如何具体安置突厥降众,将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突厥战俘置于哪些地方,朝中大臣争论不休,将归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内地是提出的主意,朕今日想听听的主意!”
第一百十四章是不是朕的儿子也要教训?
第一百十四章是不是朕的儿子也要教训?,到址
在举行凯旋仪式后的十余日后,朝廷再发诏命,授以归降的突厥各部落头领官职。#百度搜()阅读本书最新手打章节#
以颉利为右卫大将军,并授怀善郡王爵,在长安为其置豪华的府弟,数百侍候的人供差遣。
授颉利手下的大将阿史那思摩为右武卫大将军、怀化郡王,并令其为颉利降众的新头领。
在颉利被我大军包围,即将当俘虏的时候,大部的突厥头领都向我大军投降了,但就作为夹毕特勒的阿史;猪;猪;岛;.zhuzhu+那思摩还忠心地护卫着颉利,率手下拼死抵抗,最终被擒。
李世民得知此情况后,感叹其是一条真汉子,并未给予阿史那思摩处罚,反而嘉其勇,授其右武卫大将军、怀化郡王,与颉利一样级别的职、爵,还特别授其为暂时还存在的突厥部落的头领。
这可以是突厥降将里面待遇最高的一个,在明眼人心里都会明白,虽然归降的突厥头领中,有好几位被授以郡王的爵,但就阿史那思摩得皇帝的另眼相看。
王易因为知道历史上阿史那思摩归降后对大唐的忠心,对李世民如此的授奖,由衷地敬佩。
李世民识人手段还真的有一手,差不多就是从阿史那思摩还有执失思力开始,许多归降的胡人将领得到大唐重用,包括后来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这些胡人将领归降后,一直忠心耿耿地为大唐做事,甚至数次领军出征,为大唐征战四方,立正卓著的战功,一些胡将还只身前往北方,劝降其他部落来归降,他们为大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李世民驾崩后,不少的胡人将领悲天怆地,哭着喊着要为李世民殉葬,虽然因为李世民遗诏的特别吩咐,这些胡将没有殉葬成功,最后按他们的模样雕了一些石像在昭陵边上守卫,但也从中可见他们对李世民,对大唐的忠心。
若不是因为知道原来历史中这些人物的事迹,李世民对待归降胡将不同的方法与手段一定会让王易不能理解的,甚至会劝谏阻止的,如今他只有敬佩的份。
数次作为使者来长安的执失思力为左领军将军。
先于颉利归降的突利可汗,被授以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原本在支持颉利和夹击颉利间犹豫徘徊、最终所领部被迫降唐的阿史那突尼失为左武卫大将军、怀德郡王,其手下的头人史善才为右武卫中郎将,被李靖策反的康苏密为左武将中郎将。
不过这些胡人头领虽被授以军职,但他们并未能直接到军中领军,他们的将军、中郎将职只是闲职,挟萧后及杨广之孙杨政道来降的康苏密,也没有得到重用!
此次几乎所有随颉利一道归降的突厥部落的头领,都被朝廷授以官职,被授五品以上职务的突厥人,差不多都有五百以上。不过这些突厥头人所授的职务,大多都是散官或者闲职。
这些归降的胡将,以后职务上会有何变动,能否到朝中任实职,那自然要看他们以后的表现,而且这些人全部留在长安任职,没有任何一名有影响力的突厥头领回到原来的领地上任职。
王易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影响之故,或者是李世民谋略更加长远的缘故,反正几乎所有的突厥头人,在归降后被授以的新职,都已经和原来历史上的大不相同了。
这样个新的历史起点,王易不得而知,但他知道,北疆的历史,一定不会和原来的相同了,至于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预料了。
在对这些归附的突厥头人封赏授职的同时,朝廷也宣布了诏命,在定襄大都督府下,设置云中、定襄、桑乾三个都督府,及顺、祐、化、长等六个州。各都督府及州的长官由汉人当作,副长官由当地的突厥头人担任!
被俘虏的数十万突厥部落族人,朝廷还未下达安置的命令,这差不多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分片关押在长安与洛阳间的数处集聚地,有重兵把守看押。
因为大部的头领都被押送到长安,这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差不多陷入群龙无首的地步,时常有规模的骚乱发生,不过这些骚乱都被铁腕的手段解决了。
在得知唐军有连带的惩罚手段处理归降突厥部落的骚乱,那些已经被朝廷“招抚”的突厥头人很是心急,一再要求去安抚他们的族人,朝廷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在我看守俘虏的将领陪同下,这些突厥头人进到营中,以自身的安排服他们的族人,朝廷会给他们好的安置的。
这些突厥头人现身的法还是有效果的,突厥族人骚乱的事大幅度减少。
虽然在战事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朝廷对如此处置这些突厥降众已经有了大致的方案,但那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政策,并不是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何处置这些俘虏,将哪部分安置在哪个道,哪个洲,作为战俘的那些突厥人安排在什么地方进行劳动改造,都还在讨论中。
朝会时候,朝臣们时常为这些事发生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过那些归降的突厥族人如何安置,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只不过,安排进行劳动改造的那些战俘,将置于何处,数次朝会时候朝臣们讨论来讨论去,暂时还没个定论。
不是大朝会,一般性的朝会王易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他并不太清楚朝中大臣为如何安置突厥降众的事依然还在争论,他以为李世民早有定论了,所以并未过多关注,他关注的还是上次与长孙涣等人冲突后,那些被他和手下人痛揍的纨绔子弟们的父亲,会有何反应。
自当日在酒楼与长孙涣等人发生冲突事后,王易只拜访了长孙府,向长孙无忌表示歉意,其他府上并不曾去,他只是派出听这些府中对这件事的反应。出乎他的意外,当日被打的那些纨绔子弟的府上,并无什么异常的动静,只不过相互间有过造访而已。
自觉长孙无忌已经不会再找他麻烦,其他纨绔的父亲也不会找上来门,王易的担心也消除了大半。只不过就在王易稍感放心的时候,又接到宫内来人的传报,宣他进宫。
李世民心情似乎很好,在王易进了殿,向他施礼后,即招呼王易落座:“晨阳,这段时间朕忙于处理归降突厥部落的事,都未与好好聊事了!今日我们坐下好好事!”
王易跟着李世民在案边坐了下来,恭敬地作了一礼回话,“陛下忙于朝事,没得空闲,臣这些日子却无所事事,不能为陛下分扰,甚是惭愧!”
“无所事事,就到街上去寻衅滋事,与人打架了?”李世民脸上带着玩味的笑容道。
李世民这般神色,又当面问起来,王易先前怕被皇帝责骂的担心完全消除,当下故意露出一点尴尬的神色道:“想不到臣与人在酒楼争斗的这种事,连陛下都知道了!”
“这还是事?不看看被们打的都是些什么人?”李世民重重地拍了一下案几,怒斥道,“臭子,真能,闲着无事到外面喝酒,还带着朕的儿子去,竟然在酒楼与人争风吃醋,为一个卖唱的女子大打出手,想不到子还有这般花花心思,公然和人家抢女人!府上不是有个才貌都非常不错的妾室了吗?又想再找妾了?想要纳妾,与朕一声,朕赏几个宫中女子即可!”
听李世民如此,王易有点着急,赶紧解释,“陛下误会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当日臣与蜀王殿下,马御史一道在酒楼喝酒,听到隔壁有女子的呼救,过去看时候,发现是有人轻薄卖唱的女子,把那女子的衣服都拉破了,实是让人看着恼怒!臣等好心劝那几位喝酒寻乐的公子->放了那个卖唱的女子,但没想到那些人根本不听劝解,还对臣和马御史群起攻之,臣和几名随从怕蜀王殿下被伤到,被迫还手,将那些人制服!只是没想到,他们都是朝廷功臣的后人!臣并不故意和他们争斗,也不是抢女人,事后把那名女子送回了住处,那是一名以卖唱为生,挣几个钱供养有病老母的弱女子…”
王易大概地把当日的情景了一遍,还一再强调,李恪没有参加斗殴,也没露脸。
李世民已经听李恪过当日事情发生的经过,李恪当日所的情况越加的夸张,把长孙涣那些人大大丑化了一番,把王易的行为当作非常侠义之举讲给他听的,听王易这基本接近事实的描述,反而有点意外,只不过责备的口气依然保持着:“臭子,朕知道身手不错,数个人都不是对手,只是那不错的身手,没用在战场上,今番却让来对付朕那些有功之臣的子嗣,那相好长孙凌的哥哥长孙涣,还有朕姐姐的儿子,萧瑀的儿子,屈突通的孙子,胆子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把这些一般人不敢惹的人狠狠地打了一顿,这一下子,把朝中这些重臣都得罪,下次还准备再得罪何人?是不是要教训朕的儿子,把朕也得罪一番?”
听李世民这有点搞笑的责怪,再看这皇帝那古怪的脸色,王易刚刚提起的心又放了下来,“陛下,臣当时只是一时冲动,意气用事,被迫还手的,根本没想过要去得罪谁。臣年轻,性子急,容易冲动,一向爱打抱不平,不愿意看到有柔弱之人被人丈势欺凌,看到不平事自然不能容忍,下次遇上了,还是会插手去管,只是不会采取这样暴力的人了!”
“好子,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敢有下一次,”李世民有点被呛住了,咳嗽了两声,笑骂道,“打了人,拍拍屁股就走了,也不去想会不会有人认识,会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连陛下都知道了,他们定然也知道是臣的干的了!”王易声地嘟哝了一句。
“臭子,朕还不知道那点心思,”李世民用指头指着王易,唾沫横飞地骂道,“朕知道脑袋好使,知道自己闯下了祸,会有人找个麻烦,特别是长孙府上,所以想到去那相好府上道个歉,但其他府上就不去理会了?还下次,下次若再如此,朕也懒得来管的事,更要责罚了!”
“多谢陛下的恩典!”王易赶紧起身作礼致谢。原来李世民插的人的那些府上,至今没什么动静,应该都是李世民干预之故了。
“不过所做并不过错,遇到此种事,是不能置之不理,功臣之后,如何能做这般无礼之举,被人知道,朕都要蒙羞!朕已经严责了这些人的父亲,让他们好好教管一下他们的儿子,不要让朕再听到有类似的事发生,朕希望他们成为朝廷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知道游手好乐,调戏女子的纨绔!”李世民义愤填膺地了两句,再降低语调,似警告王易一样,“不过做事也不要如此冲动,要插手也不要亲自动手,朕对可有非常多的期望,不希望与朝中大臣间有芥蒂产生,让人对心生诫意,以后难做事!可明白朕的意思?”
“多谢陛下教诲,臣一定谨记在心!”
王易对李世民的包容和恩宠还挺是感激,他还真的担心柴绍、萧瑀等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即使自己有理,就会他们也是很累的,幸好李世民的插手,让这些事都不会再发生了。
只不过李世民所,长孙凌是他的“相好”,让他有点哭笑不得,这皇帝起这事时候,为何口气怪怪呢?王易又下意识地想起当日李世民酒喝多时候的言语。
只是不待王易细想,李世民开口打断了他的思路,“好了,此事就这样过去了,朕不愿意再听到有人提及,朕今日来,是要问询一些事的!”
“陛下,有任何事,尽管问询,只要臣知道,一定知无不言!”
李世民收起了刚才的神色,变得严肃了,“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归降,这些人一定要尽早安排,如何具体安置突厥降众,将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突厥战俘置于哪些地方,朝中大臣争论不休,将归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内地是提出的主意,朕今日想听听的主意!”
第一百十四章是不是朕的儿子也要教训?
第一百十四章是不是朕的儿子也要教训?,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