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君在京城待的时间不长,便又再次随齐王出征了。
不过在这短短的十数天里,墨君每日都会去梅三娘的闺房中学习化妆,他学的很认真,画的很仔细,仿佛眉笔下的是件艺术品一般。时不时的甚至还能提出一些建议,让梅三娘刮目相看。
起初梅三娘只是顾及齐王的面子,照例接待一下这位腼腆的少年,随着两人慢慢相处下来,也变得熟络了,墨君也不再似最开始那般拘束,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
两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甚至于梅三娘还会嘲笑墨君长得像个女子,化起妆来更像那么回事,墨君嘿嘿一笑,便跟她讲自己因为这张脸在军营的倒霉事。
梅三娘觉得这个少年是个很有趣的人,偶尔还会期待他来找自己。
那天,又是大雪,墨君没有如往常一样来找她,梅三娘以为他不来了,本来心中小小的期待换成了失落,叹了一声,如玉葱般的纤指轻轻抚上了琴弦,弹起了那首离歌。
每年下雪的时候,梅三娘总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虽说她并不记得自己的母亲长什么样了,但幼时耳畔萦绕的离歌总是在脑海中回荡,眼中不自觉地便浮现出那一幅画面。
一名满头银霜的瘦弱女子,在雪中的屋檐下弹着古琴,院内梅花盛放。
她在等人,等着不归人。
一曲将罢,琴弦突兀地弹起,锋利的琴弦划破了梅三娘的玉指,梅三娘吃痛之下,急忙缩回手臂,鲜血飞溅滴在一旁竖摆着的纸扇上。
“哎呀,可惜了。”
梅三娘吮着受伤的手指,忽然听得一句叹息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墨君抱着双臂倚着门,在一旁摇头晃脑。
梅三娘见到墨君,突然心情好了些,笑着问道:“可惜什么?”
墨君抱怨道:“难得听到你弹琴,想不到这琴却这么不识抬举。”
梅三娘匿笑一声,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墨君迈步进来一屁股坐在垫上,看着梅三娘,问了一声:“这首曲子叫什么?”
“离歌。”
“怎么听起来这么凄凉。”墨君摸了摸鼻子,有些不解平日里看起来很开朗乐观的梅三娘,怎会弹起这种曲子。
梅三娘神色黯然:“这故事里的人,本就很凄凉。”
墨君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但又不忍见她这副模样,于是试探道:“能说与我听听吗?”
梅三娘默默地点了点头,这其实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如这明月楼中很多女子一样,等不到归宿。
墨君听罢,没有说什么,只是转头看了一眼案上摆着的那把扇子,取了过来。梅三娘歪着头,见他取出眉笔沾着唇脂,顺着纸扇上的血点画出一树桃花。
“我不会说什么安慰人的话……”墨君放下笔,将这面扇子郑重地递给梅三娘,看着她的眼睛道:“但我只知道,冬天过后,便是春天。”
“梅花落后,便是桃花。”
梅三娘怔怔地接过纸扇,低垂着头,轻轻地摩挲着,似乎心中有所思量。
墨君见状,又笑着说道:“谢谢你这些天来的悉心教导,我今天是来向你道别的。”
梅三娘抬起头望着他,眼中隐隐有了一分不舍,她知道,墨君是一名将军,将军的职责便是在战场,所谓的道别,很可能便真的是别了。
“我刚刚进来的时候,院子里的梅花很香,这是个好兆头,可能是老天也在祝我出师大捷吧。”墨君掸了掸衣袖,满脸尽是轻松的笑意,随后起身便往外走。
“那你……珍重。”梅三娘也不知能说什么,想到的也唯有这二字而已。
墨君又回头看了她一眼,一指梅三娘手中的桃花扇,认真地说道:“世人皆谓梅花高洁而坚强,而你手中的桃花,也永远不败。”
梅三娘一愣。
“明年春天,桃花开时,我便会回来。”
梅三娘闻言,突然笑了:“明年桃花开时,也是我出阁的日子。”
墨君目光呆滞,挠挠头,不好意思道:“那我一定回来给你捧场。”
梅三娘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桃花扇,艳丽的桃花如同有了生命力一般,随她的笑靥一同盛开,晕向两颊的腮红,浅浅可爱。
“我等你。”
那年,墨君踏着漫天的风雪上了路,一战,又是一年。
梅三娘抱着古琴登上了城楼,望着大军远远离去的背影,在雪中再次奏响了一曲离歌。
而这一次,没有不归人。
建安八年,齐王微生悠用墨君之计,大破淮南王与楚王联军,歼敌三十万,大军一路攻城拔寨,直捣王国都城,生擒敌酋,东南方之乱遂平。
微生昭龙颜大悦,重重犒赏了此战的功臣,在齐王的举荐之下,再次提拔墨君为平西大将军,官拜一品,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这一年里,梅三娘一改往常在深闺中闭门不出的形象,而是开始主动与京中的豪门贵族、文人士子结交了起来,似是在为了出阁而做准备。
随着梅三娘抛头露面的场合越来越多,她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响,京城上下皆知明月楼出了个惊艳的清倌,而她也极有可能被捧下一届的花魁。
第二年春,桃花开了。
梅三娘打听到远征军即将归来,更加积极地开始为出阁一事做着酝酿与准备,心中窃喜之余,也有些担忧那个少年能否及时地赶回来。
但她又想了想,他们约定好了,若是那家伙食言,自己定会让他好看!而梅三娘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会开始思念那个少年了。
终于迎来了梅三娘出阁的日子,换做以往的乱世,微生昭是容不得这种危急之时京城还沉浸在这种玩乐之事上,但念及大周战事大捷,确实需要些喜事来冲冲笼罩在太安城上空的阴霾,因此皇帝陛下倒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那些臣子去了。
明月楼上下张灯结彩,里外灯红酒绿,喜庆气氛宛如过年一般。京中上下喜爱风雅的达官贵人几乎都到齐了,更有慕名而来的迁客骚人,风流士子,皆为一睹那传闻中可比当年太安第一美人杨贵妃的梅三娘的风采。
梅三娘穿着一身火红的盛装,宛如嫁衣一般,配以精致的打扮,显得既高贵又妖艳。虽然她只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女,脸上还有几分青涩未褪去,只不过那玲珑的身段以足以引起他人的遐想。
舞娘登台,满堂喝彩。
梅三娘悄悄地望着台下,那里或坐着、或站着、或杵着,吆喝着、挥舞着、尖叫着的人,她很多认识,也很多不认识,但却偏偏少了那件白衣,少了那个少年的身影。
梅三娘身子有些僵硬,眼中隐隐似有泪光,随即失望地垂下头。
墨君身着一袭白袍,跪坐在垫子上,如瀑般的长发飘落,双手拨弄着面前桌案上的一架古琴, 琴声悠扬,委婉动听。
一旁摆放着一樽香炉,袅袅青烟如浩瀚烟波,四散飘去,幽香满堂。
墨君似乎已沉浸在这弦音之中,剑眉微微皱起,双眼紧闭,表情痴醉,就连房中走进两人也毫无察觉。
李慕君起初先是被这琴声吸引住了,竟不觉地呆立当场,心道公子原来还会这一手。随后突然忆起梅姐姐可是亲自来找过来了,这么久了难得来了一名访客,这缺心眼的家伙居然还在这抚琴?
于是她跺了跺脚,嘴唇微微嚅动,欲将墨君打断,但又一看他的神情,凭生一丝不忍。
梅三娘轻轻一拉李慕君,后者回头望去,见梅三娘食指抵在唇边,冲她眨眨眼,轻轻“嘘”了一声。
李慕君咽了咽口水,见梅三娘的目光又落在了墨君身上,而她的眸中好似泛着秋水,闪闪发亮。
“离歌……”
梅三娘轻叹一口气,目光迷离,望见墨君身后的墙上挂着一纸桃花扇,玉手情不自禁地摸向挂在胸前的白玉环,心中一阵悸动。
她又想起那年刚遇到墨君的时候。
梅三娘自打记事起,便已身在明月楼了。
她的母亲妃君也曾是明月楼的红极一时的花魁,才貌双绝,堪比当年天下第一美人杨贵妃,而她也是一名清倌人。即便如此,妃君门前鞍马不绝,往来求见者、宾客无一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但皆难见妃君一面。
人们道是妃君清纯、婉约,如出水芙蓉般不染纤尘,定是九天下凡的仙子,无数风流才子、达官贵人为之倾倒,趋之若鹜。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妃君却意外有了身孕,就连平日里跟她最亲近的鸨母姐妹们都不知男方是谁,但妃君只是倔强地咬着牙,不愿透露那人的名字。
她说,她愿意等,也愿意将这个孩子生下来。
这本应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再不济也不过是痴情人与负心汉,但京中嫉恨妃君的人不在少数,有此机会,自是要借题发挥。
一时间,中伤流言不绝于耳,落井下石者不计其数。妃君清纯的形象崩塌,人们诋毁、咒骂、讥笑,称她不过是个矫揉做作的心机荡妇。
不过在这短短的十数天里,墨君每日都会去梅三娘的闺房中学习化妆,他学的很认真,画的很仔细,仿佛眉笔下的是件艺术品一般。时不时的甚至还能提出一些建议,让梅三娘刮目相看。
起初梅三娘只是顾及齐王的面子,照例接待一下这位腼腆的少年,随着两人慢慢相处下来,也变得熟络了,墨君也不再似最开始那般拘束,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
两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甚至于梅三娘还会嘲笑墨君长得像个女子,化起妆来更像那么回事,墨君嘿嘿一笑,便跟她讲自己因为这张脸在军营的倒霉事。
梅三娘觉得这个少年是个很有趣的人,偶尔还会期待他来找自己。
那天,又是大雪,墨君没有如往常一样来找她,梅三娘以为他不来了,本来心中小小的期待换成了失落,叹了一声,如玉葱般的纤指轻轻抚上了琴弦,弹起了那首离歌。
每年下雪的时候,梅三娘总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虽说她并不记得自己的母亲长什么样了,但幼时耳畔萦绕的离歌总是在脑海中回荡,眼中不自觉地便浮现出那一幅画面。
一名满头银霜的瘦弱女子,在雪中的屋檐下弹着古琴,院内梅花盛放。
她在等人,等着不归人。
一曲将罢,琴弦突兀地弹起,锋利的琴弦划破了梅三娘的玉指,梅三娘吃痛之下,急忙缩回手臂,鲜血飞溅滴在一旁竖摆着的纸扇上。
“哎呀,可惜了。”
梅三娘吮着受伤的手指,忽然听得一句叹息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墨君抱着双臂倚着门,在一旁摇头晃脑。
梅三娘见到墨君,突然心情好了些,笑着问道:“可惜什么?”
墨君抱怨道:“难得听到你弹琴,想不到这琴却这么不识抬举。”
梅三娘匿笑一声,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墨君迈步进来一屁股坐在垫上,看着梅三娘,问了一声:“这首曲子叫什么?”
“离歌。”
“怎么听起来这么凄凉。”墨君摸了摸鼻子,有些不解平日里看起来很开朗乐观的梅三娘,怎会弹起这种曲子。
梅三娘神色黯然:“这故事里的人,本就很凄凉。”
墨君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但又不忍见她这副模样,于是试探道:“能说与我听听吗?”
梅三娘默默地点了点头,这其实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如这明月楼中很多女子一样,等不到归宿。
墨君听罢,没有说什么,只是转头看了一眼案上摆着的那把扇子,取了过来。梅三娘歪着头,见他取出眉笔沾着唇脂,顺着纸扇上的血点画出一树桃花。
“我不会说什么安慰人的话……”墨君放下笔,将这面扇子郑重地递给梅三娘,看着她的眼睛道:“但我只知道,冬天过后,便是春天。”
“梅花落后,便是桃花。”
梅三娘怔怔地接过纸扇,低垂着头,轻轻地摩挲着,似乎心中有所思量。
墨君见状,又笑着说道:“谢谢你这些天来的悉心教导,我今天是来向你道别的。”
梅三娘抬起头望着他,眼中隐隐有了一分不舍,她知道,墨君是一名将军,将军的职责便是在战场,所谓的道别,很可能便真的是别了。
“我刚刚进来的时候,院子里的梅花很香,这是个好兆头,可能是老天也在祝我出师大捷吧。”墨君掸了掸衣袖,满脸尽是轻松的笑意,随后起身便往外走。
“那你……珍重。”梅三娘也不知能说什么,想到的也唯有这二字而已。
墨君又回头看了她一眼,一指梅三娘手中的桃花扇,认真地说道:“世人皆谓梅花高洁而坚强,而你手中的桃花,也永远不败。”
梅三娘一愣。
“明年春天,桃花开时,我便会回来。”
梅三娘闻言,突然笑了:“明年桃花开时,也是我出阁的日子。”
墨君目光呆滞,挠挠头,不好意思道:“那我一定回来给你捧场。”
梅三娘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桃花扇,艳丽的桃花如同有了生命力一般,随她的笑靥一同盛开,晕向两颊的腮红,浅浅可爱。
“我等你。”
那年,墨君踏着漫天的风雪上了路,一战,又是一年。
梅三娘抱着古琴登上了城楼,望着大军远远离去的背影,在雪中再次奏响了一曲离歌。
而这一次,没有不归人。
建安八年,齐王微生悠用墨君之计,大破淮南王与楚王联军,歼敌三十万,大军一路攻城拔寨,直捣王国都城,生擒敌酋,东南方之乱遂平。
微生昭龙颜大悦,重重犒赏了此战的功臣,在齐王的举荐之下,再次提拔墨君为平西大将军,官拜一品,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这一年里,梅三娘一改往常在深闺中闭门不出的形象,而是开始主动与京中的豪门贵族、文人士子结交了起来,似是在为了出阁而做准备。
随着梅三娘抛头露面的场合越来越多,她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响,京城上下皆知明月楼出了个惊艳的清倌,而她也极有可能被捧下一届的花魁。
第二年春,桃花开了。
梅三娘打听到远征军即将归来,更加积极地开始为出阁一事做着酝酿与准备,心中窃喜之余,也有些担忧那个少年能否及时地赶回来。
但她又想了想,他们约定好了,若是那家伙食言,自己定会让他好看!而梅三娘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会开始思念那个少年了。
终于迎来了梅三娘出阁的日子,换做以往的乱世,微生昭是容不得这种危急之时京城还沉浸在这种玩乐之事上,但念及大周战事大捷,确实需要些喜事来冲冲笼罩在太安城上空的阴霾,因此皇帝陛下倒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那些臣子去了。
明月楼上下张灯结彩,里外灯红酒绿,喜庆气氛宛如过年一般。京中上下喜爱风雅的达官贵人几乎都到齐了,更有慕名而来的迁客骚人,风流士子,皆为一睹那传闻中可比当年太安第一美人杨贵妃的梅三娘的风采。
梅三娘穿着一身火红的盛装,宛如嫁衣一般,配以精致的打扮,显得既高贵又妖艳。虽然她只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女,脸上还有几分青涩未褪去,只不过那玲珑的身段以足以引起他人的遐想。
舞娘登台,满堂喝彩。
梅三娘悄悄地望着台下,那里或坐着、或站着、或杵着,吆喝着、挥舞着、尖叫着的人,她很多认识,也很多不认识,但却偏偏少了那件白衣,少了那个少年的身影。
梅三娘身子有些僵硬,眼中隐隐似有泪光,随即失望地垂下头。
墨君身着一袭白袍,跪坐在垫子上,如瀑般的长发飘落,双手拨弄着面前桌案上的一架古琴, 琴声悠扬,委婉动听。
一旁摆放着一樽香炉,袅袅青烟如浩瀚烟波,四散飘去,幽香满堂。
墨君似乎已沉浸在这弦音之中,剑眉微微皱起,双眼紧闭,表情痴醉,就连房中走进两人也毫无察觉。
李慕君起初先是被这琴声吸引住了,竟不觉地呆立当场,心道公子原来还会这一手。随后突然忆起梅姐姐可是亲自来找过来了,这么久了难得来了一名访客,这缺心眼的家伙居然还在这抚琴?
于是她跺了跺脚,嘴唇微微嚅动,欲将墨君打断,但又一看他的神情,凭生一丝不忍。
梅三娘轻轻一拉李慕君,后者回头望去,见梅三娘食指抵在唇边,冲她眨眨眼,轻轻“嘘”了一声。
李慕君咽了咽口水,见梅三娘的目光又落在了墨君身上,而她的眸中好似泛着秋水,闪闪发亮。
“离歌……”
梅三娘轻叹一口气,目光迷离,望见墨君身后的墙上挂着一纸桃花扇,玉手情不自禁地摸向挂在胸前的白玉环,心中一阵悸动。
她又想起那年刚遇到墨君的时候。
梅三娘自打记事起,便已身在明月楼了。
她的母亲妃君也曾是明月楼的红极一时的花魁,才貌双绝,堪比当年天下第一美人杨贵妃,而她也是一名清倌人。即便如此,妃君门前鞍马不绝,往来求见者、宾客无一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但皆难见妃君一面。
人们道是妃君清纯、婉约,如出水芙蓉般不染纤尘,定是九天下凡的仙子,无数风流才子、达官贵人为之倾倒,趋之若鹜。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妃君却意外有了身孕,就连平日里跟她最亲近的鸨母姐妹们都不知男方是谁,但妃君只是倔强地咬着牙,不愿透露那人的名字。
她说,她愿意等,也愿意将这个孩子生下来。
这本应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再不济也不过是痴情人与负心汉,但京中嫉恨妃君的人不在少数,有此机会,自是要借题发挥。
一时间,中伤流言不绝于耳,落井下石者不计其数。妃君清纯的形象崩塌,人们诋毁、咒骂、讥笑,称她不过是个矫揉做作的心机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