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下来,陈正汇洗脱了被在沙门岛期间的荒殆气息,一日比一日斯文、沉着。剃了发须、穿上新衣后,便焕发出一个青年学士的风采来。他在大流求岛边理民政边读书,村民们敬他有学问,都唤他正汇先生。
这日他读尽宋版书籍,读到津门所印四史,见其点校与中原版本大大不同,心里已是一奇,翻到最后见后面嵌着数千字笔记,一开始论的是管仲与儒门在治道上的异同、长短,后来渐渐说到财务、人事管理的细处,却是件件与此岛已有之体制暗合。
陈正汇一口气将这篇笔记看完,连连拍案:“原来此岛之治,由此而来!”看这篇笔记的署名,心道:“这杨应麒却是哪个大儒?是这几年才成名的么?还是说是一个未出世的隐士?”
陈正汇将这篇文字细细品味,与这段时间的见闻以及父亲的教诲互相印证,眼前便出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心道:“这篇文字说的只是治道的一般原理,和这个岛的情况略有出入。真要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还得稍加修改才行。”心里想着,随手将修正的想法一条条地列下来,列了二十七条后回头再看,心中颇为满意:“我在沙门岛上思而不学,但七年的静思究竟不是完全白过。所以这两个月重操书卷才能一日千里。就是父亲在此,也必然夸我所学有进。”
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蠢蠢欲动起来——世上的聪明颖悟之士,无论他擅长的是工虞之道还是管理之学,一旦有所创见都会有付诸实践的冲动。陈正汇没机会去当大宋的宰相把他的理想推行全国,但想现在有个小岛可以发挥,倒也聊胜于无。于是他拿了这二十七条纲领来找欧阳适,欧阳适一条条地看下来,只看了七八条便又是佩服又是不耐烦,连连点头道:“好好好!正汇兄你果然是有学问的人,只来了不到两个月就看出这么多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有应对的办法!我看你提的意见都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办吧。不过咱们这里地方虽小,现在也有上万人口,算是个小县了,成员又杂,你行事之际可得谨慎些。”
陈正汇道:“这个自然!”顿了顿问道:“欧阳兄,你送给我的书是从哪里买来的?”
“是我七弟送给我的啊,怎么了?”
陈正汇道:“七弟?那书中夹着一篇笔记,署名是位叫杨应麒的大儒,不知可是这几年崛起的士林新秀?”
欧阳适莞尔道:“大儒?哈哈!什么大儒!他就是我七弟,一个乳臭未干的半大小子!今年才十八岁!他还写了什么笔记?奇怪,我怎么没注意到了。想来是这小子写了之后放错地方了。”他却不知道杨应麒这篇笔记并不是不是放错地方,而是专门为他写了夹在《史记》之中,希望欧阳适读了能有助于他治理大流求,谁知道欧阳适这不学无术的海贼头根本连《史记》也不翻,哪里会读到这篇笔记?
而陈正汇听了欧阳适的话也颇感奇怪,心道:“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那怎么能写出这么老辣的文字来?莫非他是从哪里抄来的?嗯,想必如此。”
两人正谈论时,曹孝才匆忙来报:津门方面传来了五级加密封函。
从津门到鸡笼海途上千里,通讯极为不便。刘介献上飞鸟传信之术后,杨应麒便在津门与鸡笼之间的五个小岛上安排了人手常驻,设立了五个中途接力点,用信鸟传信把津门和流求的通讯建立起来。信鸟传信的最南端就在鸡笼。这种千里设点的耗费极大,而且书信丢失的可能性也不小,但毕竟来回快捷,在海运还不是非常发达的时候是很重要的补充。
此刻欧阳适拿到手的信函,正是汉部通信密函中最急也最重要的加密级别。加密信函通常以杨应麒搞出来的一套“密码”来书写,津门和流求的鸽站各有一个翻译员负责翻译。
因为左右只有陈正汇和曹孝才,欧阳适也不对他们见外,打开一看脸色大变,曹孝才试着问道:“出了什么事情了么?”
欧阳适叫道:“老七病了!”
曹孝才惊道:“七将军又病了?病得很重么?”心想要是小病何必发这么急忙的文书?
“不知道!”欧阳适气急败坏地把信函捏成一团:“说是在登州中了一个妖僧的邪祟!现在整个人疯疯癫癫的,连三哥都不认得了。日日夜夜瞪着眼睛不睡觉……不行,我得回去一趟!”他和杨应麒生死一发中爬出来的交情,虽然也闹过矛盾,但兄弟间相处这种摩擦在所难免,这时一方出事,另一方马上便着急起来。
曹孝才心中也又惊又急,他虽然是后来才由欧阳适带入汉部的,但任何人只要在汉部呆过三天就会明白杨应麒对这个群体意味着什么!可是欧阳适离开了,大流求岛怎么办?他是个口快的人,心里想到什么口中便说了。
欧阳适沉吟道:“现在鸡笼以北、津门以南的海盗基本已经肃清了。流求以南海面的好汉也大都和我们达成某种默契。再说还有陈家、林家、黄家、欧阳家这些商人帮我们照拂着呢。我就算走了,短期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的。若有些什么小变故你应该也可以应付。”
曹孝才又道:“那岛内的政务呢?现在咱们这里的人又多又杂,难管得很。”
欧阳适把眼光投在一直没有说话的陈正汇身上,陈正汇会意,问道:“欧阳兄要去看望您那个兄弟么?”刚才欧阳和曹孝才的那番谈话他听得不是很明白,只知欧阳适的那个姓杨的把弟在登州出了意外,他要赶着去照拂,这也是兄友弟恭的应有之义。
欧阳适道:“正汇兄,说实在话,咱们相交还浅,不过我见你言行是个君子,而且是个有本事的君子,因此也就不和你见外了。现在我把弟遇到急变,我得赶过去,这鸡笼港还有这些村庄的政务,能不能请你代劳?”其实这些天有许多庶政都已经是陈正汇在帮忙理,不过之前都是陈正汇以欧阳适的名义进行,现在欧阳适这样说,那是要交权了。
陈正汇道:“欧阳兄尽管去吧,岛上移民虽杂,但人心思安,不难治理。有我在,包管不会出岔子。”
欧阳适大喜,唤来海陆各方面校尉以及各村村长、鸡笼口岸官员,说自己要出去一趟,流求岛事务,将岛上军务、政务分别交给曹孝才和陈正汇处理。
由于风向洋流不对,欧阳适难以逆风行舟,便选择从鸡笼出发横渡海峡,在泉州登陆,由林家安排从陆路北上登州,再由登州回津门。
这日他读尽宋版书籍,读到津门所印四史,见其点校与中原版本大大不同,心里已是一奇,翻到最后见后面嵌着数千字笔记,一开始论的是管仲与儒门在治道上的异同、长短,后来渐渐说到财务、人事管理的细处,却是件件与此岛已有之体制暗合。
陈正汇一口气将这篇笔记看完,连连拍案:“原来此岛之治,由此而来!”看这篇笔记的署名,心道:“这杨应麒却是哪个大儒?是这几年才成名的么?还是说是一个未出世的隐士?”
陈正汇将这篇文字细细品味,与这段时间的见闻以及父亲的教诲互相印证,眼前便出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心道:“这篇文字说的只是治道的一般原理,和这个岛的情况略有出入。真要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还得稍加修改才行。”心里想着,随手将修正的想法一条条地列下来,列了二十七条后回头再看,心中颇为满意:“我在沙门岛上思而不学,但七年的静思究竟不是完全白过。所以这两个月重操书卷才能一日千里。就是父亲在此,也必然夸我所学有进。”
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蠢蠢欲动起来——世上的聪明颖悟之士,无论他擅长的是工虞之道还是管理之学,一旦有所创见都会有付诸实践的冲动。陈正汇没机会去当大宋的宰相把他的理想推行全国,但想现在有个小岛可以发挥,倒也聊胜于无。于是他拿了这二十七条纲领来找欧阳适,欧阳适一条条地看下来,只看了七八条便又是佩服又是不耐烦,连连点头道:“好好好!正汇兄你果然是有学问的人,只来了不到两个月就看出这么多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有应对的办法!我看你提的意见都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办吧。不过咱们这里地方虽小,现在也有上万人口,算是个小县了,成员又杂,你行事之际可得谨慎些。”
陈正汇道:“这个自然!”顿了顿问道:“欧阳兄,你送给我的书是从哪里买来的?”
“是我七弟送给我的啊,怎么了?”
陈正汇道:“七弟?那书中夹着一篇笔记,署名是位叫杨应麒的大儒,不知可是这几年崛起的士林新秀?”
欧阳适莞尔道:“大儒?哈哈!什么大儒!他就是我七弟,一个乳臭未干的半大小子!今年才十八岁!他还写了什么笔记?奇怪,我怎么没注意到了。想来是这小子写了之后放错地方了。”他却不知道杨应麒这篇笔记并不是不是放错地方,而是专门为他写了夹在《史记》之中,希望欧阳适读了能有助于他治理大流求,谁知道欧阳适这不学无术的海贼头根本连《史记》也不翻,哪里会读到这篇笔记?
而陈正汇听了欧阳适的话也颇感奇怪,心道:“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那怎么能写出这么老辣的文字来?莫非他是从哪里抄来的?嗯,想必如此。”
两人正谈论时,曹孝才匆忙来报:津门方面传来了五级加密封函。
从津门到鸡笼海途上千里,通讯极为不便。刘介献上飞鸟传信之术后,杨应麒便在津门与鸡笼之间的五个小岛上安排了人手常驻,设立了五个中途接力点,用信鸟传信把津门和流求的通讯建立起来。信鸟传信的最南端就在鸡笼。这种千里设点的耗费极大,而且书信丢失的可能性也不小,但毕竟来回快捷,在海运还不是非常发达的时候是很重要的补充。
此刻欧阳适拿到手的信函,正是汉部通信密函中最急也最重要的加密级别。加密信函通常以杨应麒搞出来的一套“密码”来书写,津门和流求的鸽站各有一个翻译员负责翻译。
因为左右只有陈正汇和曹孝才,欧阳适也不对他们见外,打开一看脸色大变,曹孝才试着问道:“出了什么事情了么?”
欧阳适叫道:“老七病了!”
曹孝才惊道:“七将军又病了?病得很重么?”心想要是小病何必发这么急忙的文书?
“不知道!”欧阳适气急败坏地把信函捏成一团:“说是在登州中了一个妖僧的邪祟!现在整个人疯疯癫癫的,连三哥都不认得了。日日夜夜瞪着眼睛不睡觉……不行,我得回去一趟!”他和杨应麒生死一发中爬出来的交情,虽然也闹过矛盾,但兄弟间相处这种摩擦在所难免,这时一方出事,另一方马上便着急起来。
曹孝才心中也又惊又急,他虽然是后来才由欧阳适带入汉部的,但任何人只要在汉部呆过三天就会明白杨应麒对这个群体意味着什么!可是欧阳适离开了,大流求岛怎么办?他是个口快的人,心里想到什么口中便说了。
欧阳适沉吟道:“现在鸡笼以北、津门以南的海盗基本已经肃清了。流求以南海面的好汉也大都和我们达成某种默契。再说还有陈家、林家、黄家、欧阳家这些商人帮我们照拂着呢。我就算走了,短期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的。若有些什么小变故你应该也可以应付。”
曹孝才又道:“那岛内的政务呢?现在咱们这里的人又多又杂,难管得很。”
欧阳适把眼光投在一直没有说话的陈正汇身上,陈正汇会意,问道:“欧阳兄要去看望您那个兄弟么?”刚才欧阳和曹孝才的那番谈话他听得不是很明白,只知欧阳适的那个姓杨的把弟在登州出了意外,他要赶着去照拂,这也是兄友弟恭的应有之义。
欧阳适道:“正汇兄,说实在话,咱们相交还浅,不过我见你言行是个君子,而且是个有本事的君子,因此也就不和你见外了。现在我把弟遇到急变,我得赶过去,这鸡笼港还有这些村庄的政务,能不能请你代劳?”其实这些天有许多庶政都已经是陈正汇在帮忙理,不过之前都是陈正汇以欧阳适的名义进行,现在欧阳适这样说,那是要交权了。
陈正汇道:“欧阳兄尽管去吧,岛上移民虽杂,但人心思安,不难治理。有我在,包管不会出岔子。”
欧阳适大喜,唤来海陆各方面校尉以及各村村长、鸡笼口岸官员,说自己要出去一趟,流求岛事务,将岛上军务、政务分别交给曹孝才和陈正汇处理。
由于风向洋流不对,欧阳适难以逆风行舟,便选择从鸡笼出发横渡海峡,在泉州登陆,由林家安排从陆路北上登州,再由登州回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