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实际上也考虑过罗马人没有彻底疯癫,只是因为存粮不够有些疯狂后会干什么,但陈曦想过各种可能,都没想过罗马会搞出来这么扯,但这么有道理的方案。
这个办法怎么说呢,完全解决了罗马种田技术的问题,直接让袁家种田,然后走伏尔加河和顿河直接送到意大利。
至于陆路,只需要走伏尔加河到顿河中间那段不到一百公里的陆路,也就之前袁家和罗马主要的交战区,而按照顿河和伏尔加河的通行情况而言,非结冰期,可以通行五千吨以下的运输船,基本上运输方面是没有丝毫问题了。
罗马帝国至今依旧不清楚伏尔加河可以通往东欧各处,但罗马帝国起码知道老袁家走伏尔加河抵达距离顿河一百公里不到的位置没有任何的后勤压力,因为皇甫嵩的大营在那里扎了几年了。
要是后勤压力很大,袁家就算想撑,也不可能撑。
有了这个认识,罗马帝国根本不需要多想,只需要考虑让袁家种田就行了,甭管袁家是在什么地方种的田,但袁家肯定能在没有多少损耗的情况下给运到距离顿河一百公里的位置。
诚然一百公里的陆路运输损耗也是非常大,但起码在罗马的承受范围,道路质量相对比较好的情况下,三天时间足够了。
实际上塞尔吉奥当时那一瞬的灵光就是与其自家征召人手在东欧种田,不如让袁家在东欧种田,然后运过来。
别的不说,袁家在东欧的汉民种田都是一把好手,那些士卒就地转业屯田的话,也能进行种田,而且种田的水平还相当不错。
以罗马的侦查能力,起码知道袁氏在乌拉尔山以西有好几个大规模的农垦军团。
当然这也正常,袁家在伏尔加河的支流上游和罗马动手,考虑到后勤转运成本,怎么着也得给乌拉尔山以西整几个农垦军团,否则真从乌拉尔山以东运粮,那不脑残了。
实际上从一开始在伏尔加河上游和罗马开战,袁家就大力推动在乌拉尔山西侧垦荒,早期甚至组织了大量的斯拉夫人垦荒,给斯拉夫人提供粮食兑换酒水的商铺。
因为有蒸馏后的烈酒,斯拉夫人也不介意出力垦荒种田换酒水,结果垦荒是垦了,田没种出来,黑土地垦了十几万亩,但打的粮食不够换酒喝,袁谭都傻了。
甚至派许攸前去调查了数次,最后确定斯拉夫人确实是垦荒十几万亩,但由于文明处于渔猎水平,种田太垃圾,根本就是抛荒式种田,过于浪费。
直到西普里安加入袁家,帮袁家重整了组织架构,明确了斯拉夫人的职责,将原本的血税重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农垦军团和骑士团这种奇怪的架构。
由斯拉夫人承担垦荒任务,垦荒出来的土地,由国家审定后交由迁徙过来的汉室百姓进行耕作,而后使用土地的汉室百姓,承担这片土地的酒水产出。
也就是所谓的斯拉夫人以前种田换酒水的粮食产出由种田的汉室百姓承担,但这个过程,斯拉夫人不接触汉室百姓,全面由国家来处理,也就是直接将之计入税收。
本来这种操作会有大问题,导致汉室百姓的税率过高,但斯拉夫人在五世纪之前基本没有成型的文明,主要以渔猎为主,根本不会种田,审定的产出远低于汉室百姓的亩产。
这么一来就算是叠加了这个税,在无需投入垦荒成本的前提下,汉室百姓很乐意接受这种政策,毕竟税并不高,田落到手上那可是真的。
虽说西普里安的税法明确告知,这种由斯拉夫人垦荒出来的田地,在转手给汉室百姓之后,从根子上讲是属于国家的,但只要拥有这片田地的人按时缴税,不管这块田地在谁手上都是可以发卖的。
这一点非常的离谱,但这一点又完全契合了欧洲各种发卖的习惯,包税权本身就是发卖的演化,西普里安终归是受到了罗马帝国的影响,不知不觉就走向了发卖这条路。
哪怕是从属于国家,也是可以发卖的,最多只是发卖基础不同,本质上这种发卖,其实是二次转包,但你就说算不算发卖吧。
汉室百姓很难看到更上层的操作,只能看到条文之中的税改,无法理解税改背后的东西,斯拉夫人拿到了田,也是种田换酒,现在只需要垦荒,不需要种田就有酒,那怎么选还用说,这种信息层面的不对称,使得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正因此,袁家成功从乌拉尔山以东的思召城、显城蔓延到了乌拉山以西,并且一点点的朝着西边的黑土地蔓延过去。
这个速度很慢,但这个步伐很稳,因为每一代的斯拉夫人想要一直有酒喝,起码得垦出来几百亩地才行,等这代的斯拉夫人死了,分给他家的酒水量就会减半,下一代如果不继续开垦,就会再次减半,这是西普里安从汉室的爵位代降中学到的智慧。
汉室百姓有现成的田可以种,而且数量足够的话,并不会主动开荒,因为种田也是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各种农具的出现确实是降低了对于百姓的体力消耗,但家庭式种田的规模终归是有一个上限的。
这么一来,斯拉夫人只要主动垦荒,就会有一个生活上的保证,而汉室百姓只要种田就会给自身和斯拉夫人提供一个生活上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这个看着简单的框架只要不断地维持下去,东欧就会随着斯拉夫人和汉室百姓的推进逐步的化作农田。
考虑到东欧的大小,以及人力资源的规模,西普里安估摸着这个正向循环起码能维持两百年到三百年,直到整个东欧被垦荒完毕,种下粮食才会停止。
更重要的是这个正向循环只需要一个推力就能持续的维持下去,不需要袁家耗费精力去管理,只需要审定的时候仔细一些,别太过心黑,抱着两头通吃的想法就行。
而当这一步迈出之后,袁家无需投入精力在这一方面,只需要靠着斯拉夫人和汉室百姓的步步蚕食就能逐步吞下整个东欧,成就真正的帝国。
这也是西普里安在来到袁家不过四年的情况下,就有如此盛隆地位,甚至连荀谌都考虑着让对方接任,袁谭都思考着给对方安排婚配的原因。
说白了不就是这个人真的很强,强到他做的计划都不需要靠自己去推动,只需要做了第一步,后续自然形成的庞大利益集团就会推动这个计划一直延续下去。
而现在已经元凤十年了,斯拉夫人垦荒,汉室百姓种田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乌拉尔山以西已经形成了数个庞大的团体。
这些农垦军团,拖家带口,少则有几万人,多则有十几万人,前面垦荒的斯拉夫人,后面种田的汉室百姓,已经自然而然的在东欧形成了属于他们的部落。
就像当年西普里安所说的那样,运营一个庞大的团队,消弭内部的矛盾,那不是有手就行,足够的利益形成的润滑剂,可以自然而然的磨合出来合适的中层管理人员。
教育?根本不需要,有最好,没有的话,文盲之中也有聪明人,猴子都能搞出来头领,一个成功的组织,要么有理想,要么有利益,随便整点就是了。
对于西普里安而言,大多数搞不定组织运营的废物,要么是没找到合适的可以聚拢人心的崇高理想,要不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利益点。
只要有这两个玩意儿,就算是没有合适的组织规则,没有成型的规章制度,迟早也会有能人给你搞出来,甚至就算是时代发生了变化,曾经的那些组织规矩,制度规章变得不合时宜,只要你的理想足够崇高,利益够大,能吸引来新血,那都不是问题。
而袁家现在这个情况,要搞个崇高的理想困难吗?不困难,哪怕是二十一世纪,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都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尤其是袁家有这个基础,能建立出来,至于利益那就更不用说了,之前那个崇高的理想就是利益本身。
所以西普里安随手的操作,给袁家整了一个久远而又稳定的百年战略,而且这个战略稳定到袁家就是放着不管,只要不主动作死,百年过去,他们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和罗马正面碰撞的能力,也许打不赢,但坐拥地利的袁家起码不会输。
袁谭亲自审定这个战略,并且在两年前就开始了执行,毕竟这是一个不占任何资源,只要挂在那里,自己就会有进度,并且收益颇丰的计划。
用荀谌的话来说就是,放着不管,随罗马观察,等罗马意识到的时候,罗马已经管不了了。
正因为这种思路,乌拉尔山以西,已经自发的形成了拥有大量农田的聚落,而且因为相互之间的促进合作,汉室百姓和斯拉夫人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曾经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的双方,现在也能相互比划着沟通,配合、劳动、相互的扶持,逐渐的消弭了双方的隔阂。
罗马就像西普里安调侃的那样,对于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罗马知道乌拉尔山以西有一大群能种田的汉室百姓。
恰好现在罗马需要的就是能种田的百姓,相比于种田水平一般,外加这几年大肆逃亡后已经没剩多少的基督徒,还是种田水平更靠谱的汉室百姓值得信任。
运输难度没有多少,可以靠水运,种田技术靠谱,不会坑爹,更重要的是蝗虫基本不会冲到当前袁家在东欧的农场位置,综合考虑怎么选择还用说吗?
就像格留斯给陈曦道歉的那样,我们罗马确实急切了,但是请原谅,我们现在的情况需要袁家帮我们种田。
没什么好说的,就算是陈曦面对罗马这个态度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话到这里了,罗马在陈曦面前摆的姿态很低,但这个低姿态摆出来,就注定陈曦不能否掉了。
目送格留斯离开,陈曦颇有些无奈的坐在自己的位置,随后沉默了一下,将罗马的国书递给袁胤,毕竟是袁家在政务院的传话筒,也该看看。
陈曦将国书直接递给袁胤的时候,袁胤就有些心慌,这种东西怎么会给他看,他不配啊!
“和袁家有关,你看看吧,有个心理准备。”陈曦没有回头,神色沉稳的开口说道。
袁胤有些不知所措,接过国书打开,只是瞬间,瞳孔缩成针眼。
“怎么可以这样!”袁胤第一次在政务院失控,他完全无法接受这种册封,作为袁家的一员,袁胤很清楚袁谭面对了什么。
“没有的选,罗马如果真的走向末路,会让大家一起死的,最起码我们现在没有阻拦罗马自爆带着大家一起死的把握。”陈曦双眼无神的解释道。
并不是没有丝毫的把握,而是陈曦不能去赌,哪怕罗马只有五分之一的可能在自爆的同时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创,现在呈上升期的汉帝国也不应该去赌。
旭日初升,待到巅峰自然能击败对方,何必要在初升的时候和对方拼个你死我亡。
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汉室自然而然会走到巅峰,也自然而然的能击败现在的对手,所以现在不值得玩命。
袁胤只感觉到颅脑眩晕,硬撑着按住桌面,看着陈曦,“陈侯,您能接受这种羞辱吗?”
“你应该询问仲国公能不能承受住。”陈曦看着袁胤说道。
袁胤闻言一脸苦涩,他也不知道。
站在袁家其他人的立场上,最多是觉得耻辱,但站在袁谭的立场上,袁谭已经作为败者接受了一次杀父之敌刘备的册封,后续不断地积累实力,奋勇向前,花费了十年时间,终于有了起色,然后又必须要接受第二个死敌的册封!
这是什么样的地狱。
袁胤因为状态不太好先行离开,陈曦再次拿起册封文书看了看,轻声的叹了口气,大型势力之间,只要实力还没达到碾压的差别,又不准备决一死战,那么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政治层面的博弈。
“册封袁谭为罗马东北部边郡公爵,统辖东欧诸地,加称奥古斯都。”陈曦在其他人离开之后仔细的阅读着国书的内容。
不谈册封对于袁谭的堪称地狱一般的黑色幽默,只说这份册封的话,倒也不算是羞辱,其他赏赐先放一边,边郡公爵加称奥古斯都,其实就是副皇帝待遇,罗马并没有羞辱袁谭,甚至特意拔高了袁谭的地位。
虽说这都是虚的,但很明显罗马看在汉室的面子上,哪怕是事急从权,也特意进行了调整,再怎么说这也是边郡公爵,在罗马那也是实打实的土霸王。
反过来讲,给了这样的地位,那么就自然而然的会有相对应的义务,不出意外的话,罗马挨了这一波蝗灾,也多少意识到得找点后路了,而空白的东欧就是实打实的后路。
哪怕离得相对比较远,罗马不好统治,只能占据顿河沿岸地区,可靠着册封和袁谭媾和一下,吃点袁家的粮食也是一种思路。
毕竟罗马拳头确实大,而且袁谭只要接了这个册封,那一些法理性的东西就可以和袁家讲了,诚然袁家肯定能在里面获益,但罗马的体量和军事实力更强,获利只会更多。
甚至简单点讲,只是多了一批更优秀的农民,一大块产粮地,对于罗马而言都是有利无弊的,至于偶尔发生的地方公爵动乱,这是问题吗?
这不是。
反正接受了册封之后,罗马去袁家搞粮食,那就不是勒索,而是收税了,反过来东北边郡公爵去罗马薅羊毛,甚至在元老院狗叫也属于正常。
“如果袁显思不是被我和玄德公这俩死敌放过的话,我恐怕会和罗马商谈册封加纳西斯为名誉西国公之类的东西,达成帝国的均衡,但现在的话,这份国书说不定会进一步刺激仲国公发育。”陈曦看着国书带着几分估测说道。
袁谭的抗压能力实在是太强,而且越扛越强,陈曦没有特意考虑帝国均衡这种策略,也是有考虑到袁谭的抗压能力,这么长时间袁谭没挨大雷了,感觉势力整体都有些懈怠了,发育啊,虽说正史表现你挺废的,但这次你发育的是真的逆天啊,我陈曦最看好的诸侯王可是你啊!
袁谭势力的很多布置,别人看不懂,但陈曦还是能看明白的,如果说以前只是有可能冲上帝国,那现在就是真的能变现,而一个文明,两个帝国,就会形成强势的文化浪潮,自然而然的同化别的文明。
故而对于陈曦而言,这次就是对袁家的考验了,袁谭要是扛过去了,那后续有些东西就可以给袁谭摊开了讲,对方真就有资格作为汉文明顶梁柱了。
。
这个办法怎么说呢,完全解决了罗马种田技术的问题,直接让袁家种田,然后走伏尔加河和顿河直接送到意大利。
至于陆路,只需要走伏尔加河到顿河中间那段不到一百公里的陆路,也就之前袁家和罗马主要的交战区,而按照顿河和伏尔加河的通行情况而言,非结冰期,可以通行五千吨以下的运输船,基本上运输方面是没有丝毫问题了。
罗马帝国至今依旧不清楚伏尔加河可以通往东欧各处,但罗马帝国起码知道老袁家走伏尔加河抵达距离顿河一百公里不到的位置没有任何的后勤压力,因为皇甫嵩的大营在那里扎了几年了。
要是后勤压力很大,袁家就算想撑,也不可能撑。
有了这个认识,罗马帝国根本不需要多想,只需要考虑让袁家种田就行了,甭管袁家是在什么地方种的田,但袁家肯定能在没有多少损耗的情况下给运到距离顿河一百公里的位置。
诚然一百公里的陆路运输损耗也是非常大,但起码在罗马的承受范围,道路质量相对比较好的情况下,三天时间足够了。
实际上塞尔吉奥当时那一瞬的灵光就是与其自家征召人手在东欧种田,不如让袁家在东欧种田,然后运过来。
别的不说,袁家在东欧的汉民种田都是一把好手,那些士卒就地转业屯田的话,也能进行种田,而且种田的水平还相当不错。
以罗马的侦查能力,起码知道袁氏在乌拉尔山以西有好几个大规模的农垦军团。
当然这也正常,袁家在伏尔加河的支流上游和罗马动手,考虑到后勤转运成本,怎么着也得给乌拉尔山以西整几个农垦军团,否则真从乌拉尔山以东运粮,那不脑残了。
实际上从一开始在伏尔加河上游和罗马开战,袁家就大力推动在乌拉尔山西侧垦荒,早期甚至组织了大量的斯拉夫人垦荒,给斯拉夫人提供粮食兑换酒水的商铺。
因为有蒸馏后的烈酒,斯拉夫人也不介意出力垦荒种田换酒水,结果垦荒是垦了,田没种出来,黑土地垦了十几万亩,但打的粮食不够换酒喝,袁谭都傻了。
甚至派许攸前去调查了数次,最后确定斯拉夫人确实是垦荒十几万亩,但由于文明处于渔猎水平,种田太垃圾,根本就是抛荒式种田,过于浪费。
直到西普里安加入袁家,帮袁家重整了组织架构,明确了斯拉夫人的职责,将原本的血税重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农垦军团和骑士团这种奇怪的架构。
由斯拉夫人承担垦荒任务,垦荒出来的土地,由国家审定后交由迁徙过来的汉室百姓进行耕作,而后使用土地的汉室百姓,承担这片土地的酒水产出。
也就是所谓的斯拉夫人以前种田换酒水的粮食产出由种田的汉室百姓承担,但这个过程,斯拉夫人不接触汉室百姓,全面由国家来处理,也就是直接将之计入税收。
本来这种操作会有大问题,导致汉室百姓的税率过高,但斯拉夫人在五世纪之前基本没有成型的文明,主要以渔猎为主,根本不会种田,审定的产出远低于汉室百姓的亩产。
这么一来就算是叠加了这个税,在无需投入垦荒成本的前提下,汉室百姓很乐意接受这种政策,毕竟税并不高,田落到手上那可是真的。
虽说西普里安的税法明确告知,这种由斯拉夫人垦荒出来的田地,在转手给汉室百姓之后,从根子上讲是属于国家的,但只要拥有这片田地的人按时缴税,不管这块田地在谁手上都是可以发卖的。
这一点非常的离谱,但这一点又完全契合了欧洲各种发卖的习惯,包税权本身就是发卖的演化,西普里安终归是受到了罗马帝国的影响,不知不觉就走向了发卖这条路。
哪怕是从属于国家,也是可以发卖的,最多只是发卖基础不同,本质上这种发卖,其实是二次转包,但你就说算不算发卖吧。
汉室百姓很难看到更上层的操作,只能看到条文之中的税改,无法理解税改背后的东西,斯拉夫人拿到了田,也是种田换酒,现在只需要垦荒,不需要种田就有酒,那怎么选还用说,这种信息层面的不对称,使得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正因此,袁家成功从乌拉尔山以东的思召城、显城蔓延到了乌拉山以西,并且一点点的朝着西边的黑土地蔓延过去。
这个速度很慢,但这个步伐很稳,因为每一代的斯拉夫人想要一直有酒喝,起码得垦出来几百亩地才行,等这代的斯拉夫人死了,分给他家的酒水量就会减半,下一代如果不继续开垦,就会再次减半,这是西普里安从汉室的爵位代降中学到的智慧。
汉室百姓有现成的田可以种,而且数量足够的话,并不会主动开荒,因为种田也是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各种农具的出现确实是降低了对于百姓的体力消耗,但家庭式种田的规模终归是有一个上限的。
这么一来,斯拉夫人只要主动垦荒,就会有一个生活上的保证,而汉室百姓只要种田就会给自身和斯拉夫人提供一个生活上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这个看着简单的框架只要不断地维持下去,东欧就会随着斯拉夫人和汉室百姓的推进逐步的化作农田。
考虑到东欧的大小,以及人力资源的规模,西普里安估摸着这个正向循环起码能维持两百年到三百年,直到整个东欧被垦荒完毕,种下粮食才会停止。
更重要的是这个正向循环只需要一个推力就能持续的维持下去,不需要袁家耗费精力去管理,只需要审定的时候仔细一些,别太过心黑,抱着两头通吃的想法就行。
而当这一步迈出之后,袁家无需投入精力在这一方面,只需要靠着斯拉夫人和汉室百姓的步步蚕食就能逐步吞下整个东欧,成就真正的帝国。
这也是西普里安在来到袁家不过四年的情况下,就有如此盛隆地位,甚至连荀谌都考虑着让对方接任,袁谭都思考着给对方安排婚配的原因。
说白了不就是这个人真的很强,强到他做的计划都不需要靠自己去推动,只需要做了第一步,后续自然形成的庞大利益集团就会推动这个计划一直延续下去。
而现在已经元凤十年了,斯拉夫人垦荒,汉室百姓种田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乌拉尔山以西已经形成了数个庞大的团体。
这些农垦军团,拖家带口,少则有几万人,多则有十几万人,前面垦荒的斯拉夫人,后面种田的汉室百姓,已经自然而然的在东欧形成了属于他们的部落。
就像当年西普里安所说的那样,运营一个庞大的团队,消弭内部的矛盾,那不是有手就行,足够的利益形成的润滑剂,可以自然而然的磨合出来合适的中层管理人员。
教育?根本不需要,有最好,没有的话,文盲之中也有聪明人,猴子都能搞出来头领,一个成功的组织,要么有理想,要么有利益,随便整点就是了。
对于西普里安而言,大多数搞不定组织运营的废物,要么是没找到合适的可以聚拢人心的崇高理想,要不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利益点。
只要有这两个玩意儿,就算是没有合适的组织规则,没有成型的规章制度,迟早也会有能人给你搞出来,甚至就算是时代发生了变化,曾经的那些组织规矩,制度规章变得不合时宜,只要你的理想足够崇高,利益够大,能吸引来新血,那都不是问题。
而袁家现在这个情况,要搞个崇高的理想困难吗?不困难,哪怕是二十一世纪,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都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尤其是袁家有这个基础,能建立出来,至于利益那就更不用说了,之前那个崇高的理想就是利益本身。
所以西普里安随手的操作,给袁家整了一个久远而又稳定的百年战略,而且这个战略稳定到袁家就是放着不管,只要不主动作死,百年过去,他们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和罗马正面碰撞的能力,也许打不赢,但坐拥地利的袁家起码不会输。
袁谭亲自审定这个战略,并且在两年前就开始了执行,毕竟这是一个不占任何资源,只要挂在那里,自己就会有进度,并且收益颇丰的计划。
用荀谌的话来说就是,放着不管,随罗马观察,等罗马意识到的时候,罗马已经管不了了。
正因为这种思路,乌拉尔山以西,已经自发的形成了拥有大量农田的聚落,而且因为相互之间的促进合作,汉室百姓和斯拉夫人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曾经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的双方,现在也能相互比划着沟通,配合、劳动、相互的扶持,逐渐的消弭了双方的隔阂。
罗马就像西普里安调侃的那样,对于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罗马知道乌拉尔山以西有一大群能种田的汉室百姓。
恰好现在罗马需要的就是能种田的百姓,相比于种田水平一般,外加这几年大肆逃亡后已经没剩多少的基督徒,还是种田水平更靠谱的汉室百姓值得信任。
运输难度没有多少,可以靠水运,种田技术靠谱,不会坑爹,更重要的是蝗虫基本不会冲到当前袁家在东欧的农场位置,综合考虑怎么选择还用说吗?
就像格留斯给陈曦道歉的那样,我们罗马确实急切了,但是请原谅,我们现在的情况需要袁家帮我们种田。
没什么好说的,就算是陈曦面对罗马这个态度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话到这里了,罗马在陈曦面前摆的姿态很低,但这个低姿态摆出来,就注定陈曦不能否掉了。
目送格留斯离开,陈曦颇有些无奈的坐在自己的位置,随后沉默了一下,将罗马的国书递给袁胤,毕竟是袁家在政务院的传话筒,也该看看。
陈曦将国书直接递给袁胤的时候,袁胤就有些心慌,这种东西怎么会给他看,他不配啊!
“和袁家有关,你看看吧,有个心理准备。”陈曦没有回头,神色沉稳的开口说道。
袁胤有些不知所措,接过国书打开,只是瞬间,瞳孔缩成针眼。
“怎么可以这样!”袁胤第一次在政务院失控,他完全无法接受这种册封,作为袁家的一员,袁胤很清楚袁谭面对了什么。
“没有的选,罗马如果真的走向末路,会让大家一起死的,最起码我们现在没有阻拦罗马自爆带着大家一起死的把握。”陈曦双眼无神的解释道。
并不是没有丝毫的把握,而是陈曦不能去赌,哪怕罗马只有五分之一的可能在自爆的同时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创,现在呈上升期的汉帝国也不应该去赌。
旭日初升,待到巅峰自然能击败对方,何必要在初升的时候和对方拼个你死我亡。
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汉室自然而然会走到巅峰,也自然而然的能击败现在的对手,所以现在不值得玩命。
袁胤只感觉到颅脑眩晕,硬撑着按住桌面,看着陈曦,“陈侯,您能接受这种羞辱吗?”
“你应该询问仲国公能不能承受住。”陈曦看着袁胤说道。
袁胤闻言一脸苦涩,他也不知道。
站在袁家其他人的立场上,最多是觉得耻辱,但站在袁谭的立场上,袁谭已经作为败者接受了一次杀父之敌刘备的册封,后续不断地积累实力,奋勇向前,花费了十年时间,终于有了起色,然后又必须要接受第二个死敌的册封!
这是什么样的地狱。
袁胤因为状态不太好先行离开,陈曦再次拿起册封文书看了看,轻声的叹了口气,大型势力之间,只要实力还没达到碾压的差别,又不准备决一死战,那么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政治层面的博弈。
“册封袁谭为罗马东北部边郡公爵,统辖东欧诸地,加称奥古斯都。”陈曦在其他人离开之后仔细的阅读着国书的内容。
不谈册封对于袁谭的堪称地狱一般的黑色幽默,只说这份册封的话,倒也不算是羞辱,其他赏赐先放一边,边郡公爵加称奥古斯都,其实就是副皇帝待遇,罗马并没有羞辱袁谭,甚至特意拔高了袁谭的地位。
虽说这都是虚的,但很明显罗马看在汉室的面子上,哪怕是事急从权,也特意进行了调整,再怎么说这也是边郡公爵,在罗马那也是实打实的土霸王。
反过来讲,给了这样的地位,那么就自然而然的会有相对应的义务,不出意外的话,罗马挨了这一波蝗灾,也多少意识到得找点后路了,而空白的东欧就是实打实的后路。
哪怕离得相对比较远,罗马不好统治,只能占据顿河沿岸地区,可靠着册封和袁谭媾和一下,吃点袁家的粮食也是一种思路。
毕竟罗马拳头确实大,而且袁谭只要接了这个册封,那一些法理性的东西就可以和袁家讲了,诚然袁家肯定能在里面获益,但罗马的体量和军事实力更强,获利只会更多。
甚至简单点讲,只是多了一批更优秀的农民,一大块产粮地,对于罗马而言都是有利无弊的,至于偶尔发生的地方公爵动乱,这是问题吗?
这不是。
反正接受了册封之后,罗马去袁家搞粮食,那就不是勒索,而是收税了,反过来东北边郡公爵去罗马薅羊毛,甚至在元老院狗叫也属于正常。
“如果袁显思不是被我和玄德公这俩死敌放过的话,我恐怕会和罗马商谈册封加纳西斯为名誉西国公之类的东西,达成帝国的均衡,但现在的话,这份国书说不定会进一步刺激仲国公发育。”陈曦看着国书带着几分估测说道。
袁谭的抗压能力实在是太强,而且越扛越强,陈曦没有特意考虑帝国均衡这种策略,也是有考虑到袁谭的抗压能力,这么长时间袁谭没挨大雷了,感觉势力整体都有些懈怠了,发育啊,虽说正史表现你挺废的,但这次你发育的是真的逆天啊,我陈曦最看好的诸侯王可是你啊!
袁谭势力的很多布置,别人看不懂,但陈曦还是能看明白的,如果说以前只是有可能冲上帝国,那现在就是真的能变现,而一个文明,两个帝国,就会形成强势的文化浪潮,自然而然的同化别的文明。
故而对于陈曦而言,这次就是对袁家的考验了,袁谭要是扛过去了,那后续有些东西就可以给袁谭摊开了讲,对方真就有资格作为汉文明顶梁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