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大明朝与草原之间的一桩大贸易:茶马市。
自古以来,中原最重要的战略需要是为庞大的常备军取得充分供应的马匹。而中国本身产马很少,而且马的品种不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元蒙军队被赶出中国以后,明军对马匹的迫切而经常的需要最初是在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和贵州通过以各种专卖的商品如茶、盐和纺织品换取马匹来解决的。
比如与藏区的茶马市便是一个从唐代就开始的长期性贸易方式。但是西南的道路险要艰难,同样也给这种贸易的大规模增长带来了严重的限制。毕竟,马匹集中使用的地区并不在西南,而在中原地区,还有更北方。
另外马匹还通过与其他国家如朝鲜、倭国甚至琉球群岛的易货贸易取得。与朝鲜的规模较小的官方马匹交易在这个世纪的初期已在进行,而在一四零七年至一四二七年的二十年时间里,朝鲜向明朝总共提供了一万八千余匹马。
朝鲜和倭国的纳贡使团每匹马收五匹丝绸,再加上数量不定的白银和薄纱。琉球政府偶尔也以马换取丝绸、瓷器和铁器。
所以对西南的茶马市的依赖是短暂的,大明朝开国之后,对于西南地区的茶马市大规模贸易大约只维持到一三八七年,这时北方诸省,特别是山西省成了购买马匹的更重要的来源。政策的变化部分地是中国与草原民族恢复贸易的结果,但因帝国首都在十五世纪二十年代从南方北迁到北京而加快了。
此外,在永乐时期对蒙古的几次征讨中,中国的军队经过几次胜利的战斗后,并且由于夺取了边境的牧马场地,能够增加其战马的数量。
但是,这些都是非固定的收获。北方边境的固定和正规的马匹收购主要通过专卖的茶与马匹的易货贸易进行,而且政府的明确的政策是把这项茶马贸易置于它的严格的控制之下。易货贸易不是在蒙古边境而是在陕西西北(今之甘肃)的西宁、河州和洮州进行,那里设有专门的茶马贸易司。
易货贸易每三年进行一次,规模很大。官方的贸易定额规定,在每个茶马市场,100万斤茶将换得一万四千匹马。大部分的马由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饲养,它们的酋长被授予金牌形式的纹章。纹章的一半由朝廷保存,相配的一半由各该部落长持有,以表示他们有进行这项贸易的资格。
--------------------
去年原本就是应该贸易的年份,但是,在贸易市场还没来得及开始的时候,土木堡之战发生了,自然也使得这项官方的边境贸易完全地中断。
而屯积的茶叶现如今只能存于库中,一直呆到了现如今。要知道,之所以每三年贸易一次,是因为每一年都需要存贮一部份的茶叶,累积够数量才开始贸易。
并且,与草原所进行贸易的茶叶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边销茶,边销茶又叫边茶,因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属紧压茶,也就是后世所欲称的砖茶,或者是茶砖。
边销茶的品种很多,主要品种有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湖北的青砖、米砖;四川的康砖、金尖;云南的紧茶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所饮用的边销茶品种也不同。茯砖、黑砖、花砖、米砖主要是供应到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康砖和金尖主要是供应到西藏和青海;青砖茶主要供应到内蒙;云南的紧茶主要供应给云南本省,部分供应到西藏和四川。
茶砖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放置时间长也不怕,但是,却积压了大量的资金,三个茶马市场,一共屯积了三百万斤茶,那可不是小数目。而这些茶叶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和生活必须的紧要物资。
砖茶含多种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别是茶碱的含量较高,长期生活在牧区、高原、缺水、无蔬菜的少数民族以捣碎的砖茶兑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对于以肉食为主的群众,可以去膻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奶茶渣用来喂大牲畜,避免由于缺水、疾病和饮食习惯的原因,人畜肠胃鼓胀而死。因此,在牧区有“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而再加上朱祁镇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生生把那伯颜贴木儿忽悠得一愣一愣,让伯颜贴木儿确信他真有本事开启本该在去年就进行的茶叶边贸,所以,这才是伯颜贴木儿答应朱祁镇进行贸易往来的最主要原因。
而朱祁镇之所以留下那大同镇镇守太监而不杀,这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家伙虽然是大同镇守太监,但是其手中却握有大量的茶叶供应资源。
这个消息,还是那位宣府镇的锦衣卫千户尹左初悄然禀报朱祁镇的,这位大同镇守太监贪婪无度,但是却也敛财有方,他在大同镇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不是白费的,手中明争暗抢,巧取豪夺,掌握了大量的茶叶供应资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财力,可以算得上是天下外镇宦官之中数一数二的,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一甩就就拿出二十多万两银子给自己继子去宣府搞贸易,再抬屁股又能掏出二三十万两银子来送给朱祁镇以表达自己诚惶诚恐的认罪态度。
而掌握了这个情况的朱祁镇一开始怒火万丈,两眼恨的都快瞪成红眼病了,恨不得把那郭顺手里边的一切都捞过来。不过幸好那袁彬从旁提醒了朱祁镇,现在,不是杀鸡取卵的好时候。
毕竟,朱祁镇如今不是大明的天子,掌一国之社稷的皇帝陛下,而只是一位太上皇,如今,也不过是督宣府边镇的文武治事。手要是伸到了宣府以外,那就实在是太惹人瞩目了。
重要的是,怕是那些原本站在朱祁镇这一边的文武大臣们也会随之而警惕起来,甚至很有可能为了防止朱祁镇的势力的扩张与膨胀,转而与那恨不得置朱祁镇于死地的朱祁钰联合起来。
因为,谁都害怕再次发生像是靖难之役那样的事件,那不仅仅只是皇权之争,那是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所以,大臣们到时候肯定不会站在朱祁镇的这一边。
甚至提前扼杀这种可能性,那样一样,对于朱祁镇而言,绝对是噩耗。
而留着那郭顺的命,让这位在大同边镇权势熏天,而又拥有着雄厚的资源实力,但是又有把柄让朱祁镇牢牢捏住的镇守太监,那样的话,等于是朱祁镇能够向那大同边镇暗中伸手。
--------------------
如此一来,朱祁镇的势力就能不显山不露水地向外扩张,而且,通过严顺之后,获得资源,同样也能够让朱祁镇在与草原打交道的时候,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更加的话语权。
因为,作为来自未来,拥有着后世的记忆,时时关注着国际时事要闻,军事天地等等玩意的朱祁镇所考虑的草原战略,不光是军事,同样还包括着经济。
经济战略的可怕性不亚于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只不过时效长,发作期缓慢。但是,其中所带的伤害,甚至会超过战争所能带来的影响。
只不过,经济战略对于一穷二白的游牧民族,只能属于是一个辅助战略。但是,采用经济手段不仅仅能够起到破坏作用,还能够获得极丰厚的利益,这样的好事,凭啥不干。
想通了的朱祁镇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所以,才暗中遣出了自己的心腹,而且同时还是国舅的钱钟悄然前往大同,去秘密会见了郭顺,告之了他,朱祁镇这位太上皇的意志。
而郭顺不是笨人,不然也不可能十年之功,搜刮到如此丰厚的暴利,不但在大同只手遮天,还能把生意扩张到甘肃镇,披着公家的皮,干着私人的生意。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说,郭顺完全有资格成为跨国集团的CEO。
听到了那钱钟传递来的太上皇的意思,以及信息,郭顺也暗暗盘算了一遭,最终郭顺发现,自己就算是不站到朱祁镇的那一边,自己的下场怕是十有**也比严顺他们好不了多少。
毕竟,那继子郭瑞就在太上皇的手里边,随随便便地,想要拿捏自己的把柄,完全可以整得出来,甚至把自己给整得抄家灭族都有可能,毕竟,郭顺很了解过去的朱祁镇,而现在的朱祁镇,已经让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按过去的思维模式去对待。
而如果自己愿意站到朱祁镇的一边,为其效力的话,只要朱祁镇不失言,到那,自己在大同的位置仍旧十分地安稳,而且,虽然今后或许赚的钱少了一些,但是有朱祁镇这尊太上皇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很多自己以前提心吊胆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太过担忧了,这样能够活得更加地滋润。
所以,只考虑了一整夜,郭顺就做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决意投效朱祁镇,为其驱使。而朱祁镇交给他办的第一次事情,就是对他,甚至对甘肃边镇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
PS:更新到,悄悄地猥琐地爬啊爬……
自古以来,中原最重要的战略需要是为庞大的常备军取得充分供应的马匹。而中国本身产马很少,而且马的品种不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元蒙军队被赶出中国以后,明军对马匹的迫切而经常的需要最初是在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和贵州通过以各种专卖的商品如茶、盐和纺织品换取马匹来解决的。
比如与藏区的茶马市便是一个从唐代就开始的长期性贸易方式。但是西南的道路险要艰难,同样也给这种贸易的大规模增长带来了严重的限制。毕竟,马匹集中使用的地区并不在西南,而在中原地区,还有更北方。
另外马匹还通过与其他国家如朝鲜、倭国甚至琉球群岛的易货贸易取得。与朝鲜的规模较小的官方马匹交易在这个世纪的初期已在进行,而在一四零七年至一四二七年的二十年时间里,朝鲜向明朝总共提供了一万八千余匹马。
朝鲜和倭国的纳贡使团每匹马收五匹丝绸,再加上数量不定的白银和薄纱。琉球政府偶尔也以马换取丝绸、瓷器和铁器。
所以对西南的茶马市的依赖是短暂的,大明朝开国之后,对于西南地区的茶马市大规模贸易大约只维持到一三八七年,这时北方诸省,特别是山西省成了购买马匹的更重要的来源。政策的变化部分地是中国与草原民族恢复贸易的结果,但因帝国首都在十五世纪二十年代从南方北迁到北京而加快了。
此外,在永乐时期对蒙古的几次征讨中,中国的军队经过几次胜利的战斗后,并且由于夺取了边境的牧马场地,能够增加其战马的数量。
但是,这些都是非固定的收获。北方边境的固定和正规的马匹收购主要通过专卖的茶与马匹的易货贸易进行,而且政府的明确的政策是把这项茶马贸易置于它的严格的控制之下。易货贸易不是在蒙古边境而是在陕西西北(今之甘肃)的西宁、河州和洮州进行,那里设有专门的茶马贸易司。
易货贸易每三年进行一次,规模很大。官方的贸易定额规定,在每个茶马市场,100万斤茶将换得一万四千匹马。大部分的马由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饲养,它们的酋长被授予金牌形式的纹章。纹章的一半由朝廷保存,相配的一半由各该部落长持有,以表示他们有进行这项贸易的资格。
--------------------
去年原本就是应该贸易的年份,但是,在贸易市场还没来得及开始的时候,土木堡之战发生了,自然也使得这项官方的边境贸易完全地中断。
而屯积的茶叶现如今只能存于库中,一直呆到了现如今。要知道,之所以每三年贸易一次,是因为每一年都需要存贮一部份的茶叶,累积够数量才开始贸易。
并且,与草原所进行贸易的茶叶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边销茶,边销茶又叫边茶,因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属紧压茶,也就是后世所欲称的砖茶,或者是茶砖。
边销茶的品种很多,主要品种有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湖北的青砖、米砖;四川的康砖、金尖;云南的紧茶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所饮用的边销茶品种也不同。茯砖、黑砖、花砖、米砖主要是供应到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康砖和金尖主要是供应到西藏和青海;青砖茶主要供应到内蒙;云南的紧茶主要供应给云南本省,部分供应到西藏和四川。
茶砖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放置时间长也不怕,但是,却积压了大量的资金,三个茶马市场,一共屯积了三百万斤茶,那可不是小数目。而这些茶叶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和生活必须的紧要物资。
砖茶含多种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别是茶碱的含量较高,长期生活在牧区、高原、缺水、无蔬菜的少数民族以捣碎的砖茶兑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对于以肉食为主的群众,可以去膻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奶茶渣用来喂大牲畜,避免由于缺水、疾病和饮食习惯的原因,人畜肠胃鼓胀而死。因此,在牧区有“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而再加上朱祁镇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生生把那伯颜贴木儿忽悠得一愣一愣,让伯颜贴木儿确信他真有本事开启本该在去年就进行的茶叶边贸,所以,这才是伯颜贴木儿答应朱祁镇进行贸易往来的最主要原因。
而朱祁镇之所以留下那大同镇镇守太监而不杀,这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家伙虽然是大同镇守太监,但是其手中却握有大量的茶叶供应资源。
这个消息,还是那位宣府镇的锦衣卫千户尹左初悄然禀报朱祁镇的,这位大同镇守太监贪婪无度,但是却也敛财有方,他在大同镇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不是白费的,手中明争暗抢,巧取豪夺,掌握了大量的茶叶供应资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财力,可以算得上是天下外镇宦官之中数一数二的,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一甩就就拿出二十多万两银子给自己继子去宣府搞贸易,再抬屁股又能掏出二三十万两银子来送给朱祁镇以表达自己诚惶诚恐的认罪态度。
而掌握了这个情况的朱祁镇一开始怒火万丈,两眼恨的都快瞪成红眼病了,恨不得把那郭顺手里边的一切都捞过来。不过幸好那袁彬从旁提醒了朱祁镇,现在,不是杀鸡取卵的好时候。
毕竟,朱祁镇如今不是大明的天子,掌一国之社稷的皇帝陛下,而只是一位太上皇,如今,也不过是督宣府边镇的文武治事。手要是伸到了宣府以外,那就实在是太惹人瞩目了。
重要的是,怕是那些原本站在朱祁镇这一边的文武大臣们也会随之而警惕起来,甚至很有可能为了防止朱祁镇的势力的扩张与膨胀,转而与那恨不得置朱祁镇于死地的朱祁钰联合起来。
因为,谁都害怕再次发生像是靖难之役那样的事件,那不仅仅只是皇权之争,那是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所以,大臣们到时候肯定不会站在朱祁镇的这一边。
甚至提前扼杀这种可能性,那样一样,对于朱祁镇而言,绝对是噩耗。
而留着那郭顺的命,让这位在大同边镇权势熏天,而又拥有着雄厚的资源实力,但是又有把柄让朱祁镇牢牢捏住的镇守太监,那样的话,等于是朱祁镇能够向那大同边镇暗中伸手。
--------------------
如此一来,朱祁镇的势力就能不显山不露水地向外扩张,而且,通过严顺之后,获得资源,同样也能够让朱祁镇在与草原打交道的时候,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更加的话语权。
因为,作为来自未来,拥有着后世的记忆,时时关注着国际时事要闻,军事天地等等玩意的朱祁镇所考虑的草原战略,不光是军事,同样还包括着经济。
经济战略的可怕性不亚于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只不过时效长,发作期缓慢。但是,其中所带的伤害,甚至会超过战争所能带来的影响。
只不过,经济战略对于一穷二白的游牧民族,只能属于是一个辅助战略。但是,采用经济手段不仅仅能够起到破坏作用,还能够获得极丰厚的利益,这样的好事,凭啥不干。
想通了的朱祁镇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所以,才暗中遣出了自己的心腹,而且同时还是国舅的钱钟悄然前往大同,去秘密会见了郭顺,告之了他,朱祁镇这位太上皇的意志。
而郭顺不是笨人,不然也不可能十年之功,搜刮到如此丰厚的暴利,不但在大同只手遮天,还能把生意扩张到甘肃镇,披着公家的皮,干着私人的生意。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说,郭顺完全有资格成为跨国集团的CEO。
听到了那钱钟传递来的太上皇的意思,以及信息,郭顺也暗暗盘算了一遭,最终郭顺发现,自己就算是不站到朱祁镇的那一边,自己的下场怕是十有**也比严顺他们好不了多少。
毕竟,那继子郭瑞就在太上皇的手里边,随随便便地,想要拿捏自己的把柄,完全可以整得出来,甚至把自己给整得抄家灭族都有可能,毕竟,郭顺很了解过去的朱祁镇,而现在的朱祁镇,已经让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按过去的思维模式去对待。
而如果自己愿意站到朱祁镇的一边,为其效力的话,只要朱祁镇不失言,到那,自己在大同的位置仍旧十分地安稳,而且,虽然今后或许赚的钱少了一些,但是有朱祁镇这尊太上皇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很多自己以前提心吊胆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太过担忧了,这样能够活得更加地滋润。
所以,只考虑了一整夜,郭顺就做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决意投效朱祁镇,为其驱使。而朱祁镇交给他办的第一次事情,就是对他,甚至对甘肃边镇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
PS:更新到,悄悄地猥琐地爬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