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里的气氛很压抑,很多事情都集中在一起,本来李渊打算在偏殿召开军国会议,偏偏发生赵黎明自缢身亡事件,他不想把这件事扩大,便改在御书房内。
其实李渊也并非讨厌谏臣,他要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所以表面上他要欢迎大臣劝谏,而且也摆出一副虚心听谏的姿态。
但赵黎明的劝谏实在是在尖刻,目标对准了秦王,而且他的劝谏根本不可能办到,废除天策府、剥夺秦王军权,这种不切实际的劝谏令李渊极为恼火。
秦王把他杀了,也解除了李渊一桩心病,而且秦王做得很漂亮,连赵黎明的家人都认为是自缢。
不过就算是自杀,李渊也要做一点姿态,以安抚李建成的怒火。
李渊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众人,“关于赵黎明自缢一事,朕也深感悲痛,但事情已经发生,除了悲痛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点其他事情,传朕的旨意,厚葬赵黎明,谥号为‘直’,荫其一子为官。”
李建成本想追究赵黎明之死,虽然赵黎明的劝谏和他没有关系,并不是他的指使,但赵黎明这么耿直的官员死亡,对大唐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更重要是,李建成根本就不相信赵黎明是自杀,如果赵黎明真的想死,他会一头撞死在武德殿,博一个名垂青史的忠臣之誉,而绝不会无声无息死在家中。
李建成几乎可以肯定,赵黎明就是秦王所杀,只是他没有证据,使他心中恨之入骨。
李建成刚要再提追查赵黎明死因,李渊却警惕地看了他一眼,赵黎明自缢之事已经结束,他不容许李建成再翻案。
“皇儿,说说南阳郡之事吧!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建成把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父皇不准他再说赵黎明之事,令他心中既愤恨、又无奈。应该是刚才父皇和秦王谈了什么,赵黎明之死已无法翻案了。
万般无奈,李建成只得咽下这口气,躬身道:“父皇,隋军取南阳郡未必是要攻打荆襄,毕竟以隋军的国力也无法负担再一次大规模战役,甚至太原没有一点调兵遣将的动静,所以儿臣以为。这只是一次隋军计划之外行动。”
旁边李世民才知道原来隋军竟然出兵南阳郡。那么淅阳郡呢?有没有被隋军一并夺取?
这时,裴寂在一旁解释道:“秦王殿下或许还不知道,刚刚接到襄阳消息。隋军出兵一万,占领了南阳郡和淅阳郡,已经阻断了上洛郡和襄阳郡的通道。”
果然淅阳郡也被占领。李世民的心中有些紧张起来,因为是他力主南阳、淅阳两郡不驻兵,保持和隋军一个过渡地区,这样可以力保荆襄的安全,但隋军却出尔反尔,直接占领了这两郡,令他变得被动起来。
李世民又问李建成,“不知皇兄说的隋军计划之外是指何意?”
饶是李建成再有涵养,想到李世民将赵黎明杀死。他心中怒火腾地燃烧起来,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丝毫不理会李世民的问话。
御书房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这时萧瑀打圆场道:“秦王殿下,太子所说的计划外,便是这件事并不是隋军的计划之中,应该是临时决定。否则不会没有任何征兆。”
萧瑀又向李渊施一礼,“陛下,臣支持太子殿下的说法,此事应该是隋军的临时决定,如果隋军并没有攻打荆襄的计划。那么拿下南阳郡和淅阳郡也没有意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增加谈判的有利条件。”
御书房的其他几名相国都赞成萧瑀的分析,隋军俘获了大量唐军,这些唐军大多是关中人和巴蜀人,很难被转化为隋军。
按照惯例,一般都是谈判赎回战俘,而就在谈判即将举行之前,隋军又占领了南阳和淅阳两郡,显然是为了增加谈判份量。
李世民已经明白了事情原委,他也思考了片刻,他沉声道:“启禀父皇,儿臣也有话要说。”
李渊点点头,“皇儿请说!”
“父皇,现在对天下各大势力,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钱粮,而是人口,尤其对于隋朝,人口意义重大,无论是河北还是中原,受战乱影响极大,人口凋零,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杨元庆要走了两万余被俘关中士兵的家眷,使这两万关中士兵变成了隋军精锐,儿臣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不能再把这次战俘的家眷交给隋朝,宁可出兵夺回南阳郡和淅阳郡。”
李建成冷哼一声,“就怕两郡没有夺回来,连荆襄也丢了。”
李世民屡被奚落,也有些恼怒起来,他怒目直视李建成,“难道皇兄是想把战俘家眷给隋军,赎回被俘士兵?”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反对再动兵,武力夺回南淅两郡根本就不现实,我认为应该先听听杨元庆的条件。”
说到这,他不再理会李世民,想李渊躬身施礼,“父皇,儿臣推荐陈相国为谈判总使,代表大唐和隋朝商谈放俘事宜。”
李世民也毫不示弱,也躬身道:“父皇,裴相国和杨元庆打过交道,他更适合和隋朝谈判,儿臣推荐他为谈判总使。”
兄弟二人都想争夺和隋朝谈判的主导权,双方都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把五个相国都诏到御书房谈判,那么谈判总使必然是五相其中之一。
目前,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自从刘文静被杀后,窦氏家族便如愿以偿入相,由户部尚书窦琎入相,出任尚书右仆射。
而窦家是支持李世民,加上裴寂是李世民的忠实支持者,这样就和李建成在政事堂中达成了势力平衡,这也是李渊把巴蜀和汉中两地军权交给李建成的原因,在军方也要给李建成适当让步。
李建成的政事堂势力是陈叔达和独孤震,而萧瑀是中间派,尽管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达成平衡,但在朝廷文官势力上,李建成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几乎七成以上的文官都是支持李建成。
李渊沉思片刻,便缓缓道:“不管杨元庆占领南阳郡和淅阳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只能在谈判桌上去解决,朕倒认为萧相国上次担任和隋朝谈判,有一定经验,朕还是觉得萧相国更合适担任此次谈判主使,当然,陈相国和裴相国也很不错,不过萧相国更有经验。”
李渊打了一招折中拳,既不偏李建成,也不偏李世民,而是派中间派萧瑀去谈判,其实萧瑀只是代表,决策权还是在李渊的手中……
此时杨元庆进入唐境,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会宁郡北面,黄河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这一带山地众多,在山与山之间夹着一片片平原和戈壁,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但这里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一条通过,越过黄河向西便进入武威郡,最多是商人往来于此处。
唐军在这一带驻兵约千余人,除了几座戍堡外,其余驻军都集中在会宁县,不过此时,一千驻军已全部投降了隋朝。
裴行俨率一万隋军骑兵突然杀至,使这里的唐军无处可逃,只能投降隋军,也烽燧也来不及点燃。
会宁郡是这次杨元庆视察的重点,在他前生的一些记忆中,他便知道会宁县附近的山脉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一带在后世改名为白银,一个以贵重金属来命名的城市。
可惜他最初忘记了这件事,没有把会宁郡夺为关北六郡,直到后来他想寻找银矿时,才有官员告诉他,在会宁郡一带从汉朝起便出产白银,他这才想起这里在后世是一个大富矿。
此时唐朝是在汉中和巴蜀开采铜矿,探矿军队还没有触及到会宁郡,杨元庆必须赶在唐朝之前,抢到这座大富矿。
给杨元庆领路之人,是会宁县县尉,名叫张放农,年约四十岁,就是会宁县当地人,他对这一带的地理和矿产情况十分熟悉。
他指着远处几条光秃秃的山脉道:“那几条山岭当地人叫龙宝山,很多当地人都在这里取矿石用土法冶炼,很轻易就能炼出铜银,大概是开皇九年,文帝禁止私人炼矿,一些矿坑就废弃了,不过官府也没有在这里开矿。”
杨元庆眺望着远处青幽幽的山脉,这并不是山脉上的森林,这些山脉都是石头山,并没有什么植被,而是整个山体颜色呈青红色。
隋朝最早是在盐川郡的红铁山开矿,不过红铁山主要是铁矿,铜矿不多,所以当一条矿脉开采完后,铜矿便很少,他们必须另寻出路。
会宁郡的这几条山脉富含银铜,正是他所急需,更重要是这里紧靠黄河,可以利用黄河运输矿石去灵武郡冶炼。
杨元庆点点头问道:“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可有收获?”
杨元庆在从太原出发之前,便已派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带领探矿工匠来寻找矿藏,据说他们已有收获。
这时,一名官员上前躬身禀报,“启禀殿下,我们已找到一条银矿脉和两条铜矿脉,无论铜银含量都十分丰富,而且灵武郡蕴藏大量石炭,完全可以在灵武郡大量冶炼铜银。”
裴行俨有些担忧道:“可是殿下,这里毕竟是唐境,卑职担心唐朝不肯善罢甘休。”
杨元庆却淡淡一笑,“放心吧!我会让李渊乖乖地把会宁郡割让给我。”
(未完待续)
其实李渊也并非讨厌谏臣,他要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所以表面上他要欢迎大臣劝谏,而且也摆出一副虚心听谏的姿态。
但赵黎明的劝谏实在是在尖刻,目标对准了秦王,而且他的劝谏根本不可能办到,废除天策府、剥夺秦王军权,这种不切实际的劝谏令李渊极为恼火。
秦王把他杀了,也解除了李渊一桩心病,而且秦王做得很漂亮,连赵黎明的家人都认为是自缢。
不过就算是自杀,李渊也要做一点姿态,以安抚李建成的怒火。
李渊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众人,“关于赵黎明自缢一事,朕也深感悲痛,但事情已经发生,除了悲痛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点其他事情,传朕的旨意,厚葬赵黎明,谥号为‘直’,荫其一子为官。”
李建成本想追究赵黎明之死,虽然赵黎明的劝谏和他没有关系,并不是他的指使,但赵黎明这么耿直的官员死亡,对大唐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更重要是,李建成根本就不相信赵黎明是自杀,如果赵黎明真的想死,他会一头撞死在武德殿,博一个名垂青史的忠臣之誉,而绝不会无声无息死在家中。
李建成几乎可以肯定,赵黎明就是秦王所杀,只是他没有证据,使他心中恨之入骨。
李建成刚要再提追查赵黎明死因,李渊却警惕地看了他一眼,赵黎明自缢之事已经结束,他不容许李建成再翻案。
“皇儿,说说南阳郡之事吧!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建成把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父皇不准他再说赵黎明之事,令他心中既愤恨、又无奈。应该是刚才父皇和秦王谈了什么,赵黎明之死已无法翻案了。
万般无奈,李建成只得咽下这口气,躬身道:“父皇,隋军取南阳郡未必是要攻打荆襄,毕竟以隋军的国力也无法负担再一次大规模战役,甚至太原没有一点调兵遣将的动静,所以儿臣以为。这只是一次隋军计划之外行动。”
旁边李世民才知道原来隋军竟然出兵南阳郡。那么淅阳郡呢?有没有被隋军一并夺取?
这时,裴寂在一旁解释道:“秦王殿下或许还不知道,刚刚接到襄阳消息。隋军出兵一万,占领了南阳郡和淅阳郡,已经阻断了上洛郡和襄阳郡的通道。”
果然淅阳郡也被占领。李世民的心中有些紧张起来,因为是他力主南阳、淅阳两郡不驻兵,保持和隋军一个过渡地区,这样可以力保荆襄的安全,但隋军却出尔反尔,直接占领了这两郡,令他变得被动起来。
李世民又问李建成,“不知皇兄说的隋军计划之外是指何意?”
饶是李建成再有涵养,想到李世民将赵黎明杀死。他心中怒火腾地燃烧起来,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丝毫不理会李世民的问话。
御书房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这时萧瑀打圆场道:“秦王殿下,太子所说的计划外,便是这件事并不是隋军的计划之中,应该是临时决定。否则不会没有任何征兆。”
萧瑀又向李渊施一礼,“陛下,臣支持太子殿下的说法,此事应该是隋军的临时决定,如果隋军并没有攻打荆襄的计划。那么拿下南阳郡和淅阳郡也没有意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增加谈判的有利条件。”
御书房的其他几名相国都赞成萧瑀的分析,隋军俘获了大量唐军,这些唐军大多是关中人和巴蜀人,很难被转化为隋军。
按照惯例,一般都是谈判赎回战俘,而就在谈判即将举行之前,隋军又占领了南阳和淅阳两郡,显然是为了增加谈判份量。
李世民已经明白了事情原委,他也思考了片刻,他沉声道:“启禀父皇,儿臣也有话要说。”
李渊点点头,“皇儿请说!”
“父皇,现在对天下各大势力,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钱粮,而是人口,尤其对于隋朝,人口意义重大,无论是河北还是中原,受战乱影响极大,人口凋零,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杨元庆要走了两万余被俘关中士兵的家眷,使这两万关中士兵变成了隋军精锐,儿臣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不能再把这次战俘的家眷交给隋朝,宁可出兵夺回南阳郡和淅阳郡。”
李建成冷哼一声,“就怕两郡没有夺回来,连荆襄也丢了。”
李世民屡被奚落,也有些恼怒起来,他怒目直视李建成,“难道皇兄是想把战俘家眷给隋军,赎回被俘士兵?”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反对再动兵,武力夺回南淅两郡根本就不现实,我认为应该先听听杨元庆的条件。”
说到这,他不再理会李世民,想李渊躬身施礼,“父皇,儿臣推荐陈相国为谈判总使,代表大唐和隋朝商谈放俘事宜。”
李世民也毫不示弱,也躬身道:“父皇,裴相国和杨元庆打过交道,他更适合和隋朝谈判,儿臣推荐他为谈判总使。”
兄弟二人都想争夺和隋朝谈判的主导权,双方都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把五个相国都诏到御书房谈判,那么谈判总使必然是五相其中之一。
目前,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自从刘文静被杀后,窦氏家族便如愿以偿入相,由户部尚书窦琎入相,出任尚书右仆射。
而窦家是支持李世民,加上裴寂是李世民的忠实支持者,这样就和李建成在政事堂中达成了势力平衡,这也是李渊把巴蜀和汉中两地军权交给李建成的原因,在军方也要给李建成适当让步。
李建成的政事堂势力是陈叔达和独孤震,而萧瑀是中间派,尽管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达成平衡,但在朝廷文官势力上,李建成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几乎七成以上的文官都是支持李建成。
李渊沉思片刻,便缓缓道:“不管杨元庆占领南阳郡和淅阳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只能在谈判桌上去解决,朕倒认为萧相国上次担任和隋朝谈判,有一定经验,朕还是觉得萧相国更合适担任此次谈判主使,当然,陈相国和裴相国也很不错,不过萧相国更有经验。”
李渊打了一招折中拳,既不偏李建成,也不偏李世民,而是派中间派萧瑀去谈判,其实萧瑀只是代表,决策权还是在李渊的手中……
此时杨元庆进入唐境,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会宁郡北面,黄河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这一带山地众多,在山与山之间夹着一片片平原和戈壁,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但这里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一条通过,越过黄河向西便进入武威郡,最多是商人往来于此处。
唐军在这一带驻兵约千余人,除了几座戍堡外,其余驻军都集中在会宁县,不过此时,一千驻军已全部投降了隋朝。
裴行俨率一万隋军骑兵突然杀至,使这里的唐军无处可逃,只能投降隋军,也烽燧也来不及点燃。
会宁郡是这次杨元庆视察的重点,在他前生的一些记忆中,他便知道会宁县附近的山脉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一带在后世改名为白银,一个以贵重金属来命名的城市。
可惜他最初忘记了这件事,没有把会宁郡夺为关北六郡,直到后来他想寻找银矿时,才有官员告诉他,在会宁郡一带从汉朝起便出产白银,他这才想起这里在后世是一个大富矿。
此时唐朝是在汉中和巴蜀开采铜矿,探矿军队还没有触及到会宁郡,杨元庆必须赶在唐朝之前,抢到这座大富矿。
给杨元庆领路之人,是会宁县县尉,名叫张放农,年约四十岁,就是会宁县当地人,他对这一带的地理和矿产情况十分熟悉。
他指着远处几条光秃秃的山脉道:“那几条山岭当地人叫龙宝山,很多当地人都在这里取矿石用土法冶炼,很轻易就能炼出铜银,大概是开皇九年,文帝禁止私人炼矿,一些矿坑就废弃了,不过官府也没有在这里开矿。”
杨元庆眺望着远处青幽幽的山脉,这并不是山脉上的森林,这些山脉都是石头山,并没有什么植被,而是整个山体颜色呈青红色。
隋朝最早是在盐川郡的红铁山开矿,不过红铁山主要是铁矿,铜矿不多,所以当一条矿脉开采完后,铜矿便很少,他们必须另寻出路。
会宁郡的这几条山脉富含银铜,正是他所急需,更重要是这里紧靠黄河,可以利用黄河运输矿石去灵武郡冶炼。
杨元庆点点头问道:“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可有收获?”
杨元庆在从太原出发之前,便已派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带领探矿工匠来寻找矿藏,据说他们已有收获。
这时,一名官员上前躬身禀报,“启禀殿下,我们已找到一条银矿脉和两条铜矿脉,无论铜银含量都十分丰富,而且灵武郡蕴藏大量石炭,完全可以在灵武郡大量冶炼铜银。”
裴行俨有些担忧道:“可是殿下,这里毕竟是唐境,卑职担心唐朝不肯善罢甘休。”
杨元庆却淡淡一笑,“放心吧!我会让李渊乖乖地把会宁郡割让给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