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东雍兵制
“金矿。”出声惊叫的不是别人,而是吴行之。吴行之本来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是为朱厚煌理财,时常为财政短缺之事。早已变得黑眼睛见不得白银子,更不要说金矿了。吴行之本来对进攻北港持反对态度。
并不是对进攻不看好,恰恰相反,是对进攻的看好。知道一旦攻进北港之后,就需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善后。作为主管财政的吴行之理财思想很简单,就是想尽可能的少花钱,最后不花钱。对任何花钱的事情,都是持反对态度。如果让吴行之来做决策,他绝对想安兵不动几年,等大员,戚氏两地经营成熟地之后,再做计较。
同时,他还对任何能增加财政收入的事情,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一想到金矿。他立即导向支持出兵了。说道:“殿下,不知道何时出兵,臣真好准备粮草。”
朱厚煌笑道:“这一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需要准备很多事情。”说话之间,朱厚煌转过头去,看向杨慎。所有准备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得杨慎的支持。
杨慎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殿下,自臣到东雍以来,络绎不绝到东雍,已经有万余人了,不过大多数是江西,与北直隶发送过来的犯人。福建民间,对移民东雍,还是心存疑虑的,臣本想过一段时间,放一些福建籍士卒还乡。这样一来,好引导福建民间贫家投奔东雍。还有戚氏军来报,虽然戚将军一战,大肚王国打怕了,但是戚氏军深入东雍腹地,四处都是蛮夷,时常有蛮夷骚扰村落,可以说戚氏军自保可以,想调戚氏军的士卒,就不用想了,殿下身边只有千余精卒,这千余精卒虽然厉害。但是征服北港却不是万全之策。臣想是不是,试一试殿下所言之策。”
朱厚煌问闻弦音而知雅意。知道杨慎所说的之前所言之策,就是雍王亲卫为骨干,以各县县兵为血肉组建大军。
朱厚煌身边的亲卫虽然一直在保持千人上下,其实士卒也换了不少,比如戚景通在戚氏的时候,朱厚煌支援了一百老卒,这一百老卒现在就是戚氏军的骨干,同样,在大员,在澎湖也是同样的。各县的县兵都是由出身雍王亲卫为骨干组建的。
朱厚煌对自己身边的亲兵甚厚,可以说言传身教,所有亲卫都是朱厚煌弟子,这样一来,虽然朱厚煌对各级文官的控制力少一点,但是对军队的控制却是铁板一块,虽然水师有一点杂音。但是并没有在朱厚煌控制之外。
朱厚煌所想的模式是汉代的模式,汉代中央直接控制的军队不过数万而已,但是一旦打起仗来,兵力就能打着滚的向上翻,可以到数十万的数量,在战斗力上并不会减少多少,就是因为这个模式,数万北军不过是种子而已。
朱厚煌能整合大员,澎湖两县的县兵,轻轻松松能整合两千多人。盖因因为移民的原因,现在大员与澎湖都是壮丁比较多,老弱比较少。
所谓雍国治下大约有三四万丁口,负担三千士卒虽然比较困难,但是咬咬牙还是能支持下来的。毕竟县兵这东西,根本是服役,守家在地。也是有休假的,也不算是完全脱产。
“好,果然是好主意,正好让试一试,有什么问题。”朱厚煌眉飞色舞说道:“此前都是孤仿造汉制所创,不运试一试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异想天开的之处。”
其实这一战本来就是必胜之事,权当练兵了。
不过这样一来,出兵之事,就更不草率了。
“殿下,各县县兵虽然已经有了,但是到有几分成色,还有北港的铁矿的详细情况,到底是要派人探查一下。本月之内,恐怕出兵有一点困难。”杨慎说道。
“那就下一个月吧,乘着半个月,孤正好巡视一下三地。”朱厚煌说道。
“正有一事,臣正要去请殿下。十月二十七,是陛下的圣寿,殿下可准备送什么寿礼吗?”杨慎问道。
正德的生日,朱厚煌一拍脑门,说道:“哎吆,孤将这件事情给忘记了。杨师,可想好送什么礼物了?”
“臣到觉得有一样东西适合,就恐怕殿下舍不得。”杨慎说道。
朱厚煌问道:“什么东西。”
杨慎左右一看,吴行之,许栋,汪直,俞大猷都是机灵人,那里看不出来。杨慎有私密话要对朱厚煌说。立即起身告退。
一时间房间之内,只剩下朱厚煌与杨慎两个人了。朱厚煌说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杨慎说道:“版图。”
朱厚煌瞬间明白,杨慎在试探自己。
版图在现代不过是地图而已,但是在古代却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象征则国土。很多亡国之君,投降的时候,就会献版图,自缚出降。
而杨慎这样也是试探朱厚煌对北京那个位置有没有想法。
朱厚煌说道:“版图不错,礼轻情意重吗?”他看着杨慎说道:“杨长史,孤可以正式告诉你,孤对北京那个位置没有兴趣,如果天命在孤,正德传位于孤,孤自然当仁不让。如果天命不在孤,孤将全力向南,开扩南洋。纳南洋为华夏版图,也不枉孤人间走一遭了。杨师,孤视你为左膀右臂,乃心腹重臣,这一点绝对不会不实言相告。还请杨师不要在为此事犹疑,竭力辅佐于孤,等时机成熟,孤自然会向陛下推荐杨师,不会让杨师在这个地方蹉跎一辈子的。”
“臣不敢,多谢殿下直言相告。臣亦不做伪言,臣身为雍王长史一日,就竭力为雍国一日。”
朱厚煌与杨慎相对一笑,好像是尽释前嫌了。
朱厚煌心中却轻轻一叹,暗道:“收复士大夫之心,何其难也。”
朱厚煌虽然没有想过如同朱棣一样,来一场清君侧,但是并不会对杨慎这个态度,感到多么满意,很显然,杨慎对朱厚煌的忠心,建立在朱厚煌是大明雍王的基础上,一旦朱厚煌失去这个身份,杨慎绝对不会效忠他的。
杨慎的忠心,是建立在效忠大明,而后落在大明雍王身上。而并不是相反。
不过,朱厚煌心中的不满一闪而逝,一点也不显露出来,问道:“只是谁进京朝贺?”
“唐寅。”杨慎说道。
朱厚煌点点头,说道:“唐先生是一个合适人选,只是他的病怎么样了?”
对于唐寅这个人人选,朱厚煌与杨慎都非常满意,进京的人。不仅仅要能言善道,风度翩翩,还有机智果断,不辱使命,也不能京城贵人看轻雍国。
而整个东雍,这样的人有几个,除却杨慎也就唐寅了。
“唐先生的病一半是累的,一般是承受不住压力。这一段时间的静养已经差不多了。”杨慎说道。
朱厚煌心中暗叹,人与人还是不同的,唐寅虽然也是一个人才,但并不适合雍国长史之位。他想了想,说道:“就任命唐先生为雍国进奏使吧,让他常驻北京。”
所谓进奏使是唐代的官名,翻译成现在的官职,用驻京办比较好。朱厚煌准备让唐寅常驻北京,让他在士林之中,皇帝面前给自己刷好感,当然也不能忘记收集政治情报了。
让唐寅做这样的事情,也算得上是物尽其用了。
杨慎说道:“如此也好,我会给家父写信,让他好生照顾唐先生的。”
“金矿。”出声惊叫的不是别人,而是吴行之。吴行之本来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是为朱厚煌理财,时常为财政短缺之事。早已变得黑眼睛见不得白银子,更不要说金矿了。吴行之本来对进攻北港持反对态度。
并不是对进攻不看好,恰恰相反,是对进攻的看好。知道一旦攻进北港之后,就需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善后。作为主管财政的吴行之理财思想很简单,就是想尽可能的少花钱,最后不花钱。对任何花钱的事情,都是持反对态度。如果让吴行之来做决策,他绝对想安兵不动几年,等大员,戚氏两地经营成熟地之后,再做计较。
同时,他还对任何能增加财政收入的事情,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一想到金矿。他立即导向支持出兵了。说道:“殿下,不知道何时出兵,臣真好准备粮草。”
朱厚煌笑道:“这一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需要准备很多事情。”说话之间,朱厚煌转过头去,看向杨慎。所有准备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得杨慎的支持。
杨慎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殿下,自臣到东雍以来,络绎不绝到东雍,已经有万余人了,不过大多数是江西,与北直隶发送过来的犯人。福建民间,对移民东雍,还是心存疑虑的,臣本想过一段时间,放一些福建籍士卒还乡。这样一来,好引导福建民间贫家投奔东雍。还有戚氏军来报,虽然戚将军一战,大肚王国打怕了,但是戚氏军深入东雍腹地,四处都是蛮夷,时常有蛮夷骚扰村落,可以说戚氏军自保可以,想调戚氏军的士卒,就不用想了,殿下身边只有千余精卒,这千余精卒虽然厉害。但是征服北港却不是万全之策。臣想是不是,试一试殿下所言之策。”
朱厚煌问闻弦音而知雅意。知道杨慎所说的之前所言之策,就是雍王亲卫为骨干,以各县县兵为血肉组建大军。
朱厚煌身边的亲卫虽然一直在保持千人上下,其实士卒也换了不少,比如戚景通在戚氏的时候,朱厚煌支援了一百老卒,这一百老卒现在就是戚氏军的骨干,同样,在大员,在澎湖也是同样的。各县的县兵都是由出身雍王亲卫为骨干组建的。
朱厚煌对自己身边的亲兵甚厚,可以说言传身教,所有亲卫都是朱厚煌弟子,这样一来,虽然朱厚煌对各级文官的控制力少一点,但是对军队的控制却是铁板一块,虽然水师有一点杂音。但是并没有在朱厚煌控制之外。
朱厚煌所想的模式是汉代的模式,汉代中央直接控制的军队不过数万而已,但是一旦打起仗来,兵力就能打着滚的向上翻,可以到数十万的数量,在战斗力上并不会减少多少,就是因为这个模式,数万北军不过是种子而已。
朱厚煌能整合大员,澎湖两县的县兵,轻轻松松能整合两千多人。盖因因为移民的原因,现在大员与澎湖都是壮丁比较多,老弱比较少。
所谓雍国治下大约有三四万丁口,负担三千士卒虽然比较困难,但是咬咬牙还是能支持下来的。毕竟县兵这东西,根本是服役,守家在地。也是有休假的,也不算是完全脱产。
“好,果然是好主意,正好让试一试,有什么问题。”朱厚煌眉飞色舞说道:“此前都是孤仿造汉制所创,不运试一试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异想天开的之处。”
其实这一战本来就是必胜之事,权当练兵了。
不过这样一来,出兵之事,就更不草率了。
“殿下,各县县兵虽然已经有了,但是到有几分成色,还有北港的铁矿的详细情况,到底是要派人探查一下。本月之内,恐怕出兵有一点困难。”杨慎说道。
“那就下一个月吧,乘着半个月,孤正好巡视一下三地。”朱厚煌说道。
“正有一事,臣正要去请殿下。十月二十七,是陛下的圣寿,殿下可准备送什么寿礼吗?”杨慎问道。
正德的生日,朱厚煌一拍脑门,说道:“哎吆,孤将这件事情给忘记了。杨师,可想好送什么礼物了?”
“臣到觉得有一样东西适合,就恐怕殿下舍不得。”杨慎说道。
朱厚煌问道:“什么东西。”
杨慎左右一看,吴行之,许栋,汪直,俞大猷都是机灵人,那里看不出来。杨慎有私密话要对朱厚煌说。立即起身告退。
一时间房间之内,只剩下朱厚煌与杨慎两个人了。朱厚煌说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杨慎说道:“版图。”
朱厚煌瞬间明白,杨慎在试探自己。
版图在现代不过是地图而已,但是在古代却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象征则国土。很多亡国之君,投降的时候,就会献版图,自缚出降。
而杨慎这样也是试探朱厚煌对北京那个位置有没有想法。
朱厚煌说道:“版图不错,礼轻情意重吗?”他看着杨慎说道:“杨长史,孤可以正式告诉你,孤对北京那个位置没有兴趣,如果天命在孤,正德传位于孤,孤自然当仁不让。如果天命不在孤,孤将全力向南,开扩南洋。纳南洋为华夏版图,也不枉孤人间走一遭了。杨师,孤视你为左膀右臂,乃心腹重臣,这一点绝对不会不实言相告。还请杨师不要在为此事犹疑,竭力辅佐于孤,等时机成熟,孤自然会向陛下推荐杨师,不会让杨师在这个地方蹉跎一辈子的。”
“臣不敢,多谢殿下直言相告。臣亦不做伪言,臣身为雍王长史一日,就竭力为雍国一日。”
朱厚煌与杨慎相对一笑,好像是尽释前嫌了。
朱厚煌心中却轻轻一叹,暗道:“收复士大夫之心,何其难也。”
朱厚煌虽然没有想过如同朱棣一样,来一场清君侧,但是并不会对杨慎这个态度,感到多么满意,很显然,杨慎对朱厚煌的忠心,建立在朱厚煌是大明雍王的基础上,一旦朱厚煌失去这个身份,杨慎绝对不会效忠他的。
杨慎的忠心,是建立在效忠大明,而后落在大明雍王身上。而并不是相反。
不过,朱厚煌心中的不满一闪而逝,一点也不显露出来,问道:“只是谁进京朝贺?”
“唐寅。”杨慎说道。
朱厚煌点点头,说道:“唐先生是一个合适人选,只是他的病怎么样了?”
对于唐寅这个人人选,朱厚煌与杨慎都非常满意,进京的人。不仅仅要能言善道,风度翩翩,还有机智果断,不辱使命,也不能京城贵人看轻雍国。
而整个东雍,这样的人有几个,除却杨慎也就唐寅了。
“唐先生的病一半是累的,一般是承受不住压力。这一段时间的静养已经差不多了。”杨慎说道。
朱厚煌心中暗叹,人与人还是不同的,唐寅虽然也是一个人才,但并不适合雍国长史之位。他想了想,说道:“就任命唐先生为雍国进奏使吧,让他常驻北京。”
所谓进奏使是唐代的官名,翻译成现在的官职,用驻京办比较好。朱厚煌准备让唐寅常驻北京,让他在士林之中,皇帝面前给自己刷好感,当然也不能忘记收集政治情报了。
让唐寅做这样的事情,也算得上是物尽其用了。
杨慎说道:“如此也好,我会给家父写信,让他好生照顾唐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