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两万两
顺着运河一路南下,朱厚煌一直没有回到自己的坐船之上。
南下的这十几艘船之中,朱厚煌所在坐船之上,是人数最少的。不过是数十人而已,就朱厚煌,吴凤仪,吴明,还有几个伺候朱厚煌的大小太监。贵重物品也都在这一艘船上。
而朱厚煌现在所在的船只是所有船只之中人数第二少的。这上面就是十几人还有一些压舱的货物,这十几个人都是杨慎转给朱厚煌,全部是数学与天文学上的青年才俊。
特别是朱裕,这个人是朱厚煌最看中的对象。
大航海对天文学上要求极高,就算是麦哲伦出航之前,也与自己在天文学上有造诣的朋友商议了很长时间。
在茫茫大海之中,毫无目的的航行,非常之危险,如果没有天文学上的有力支撑,那根本就是九死一生,大家都知道,好几次探险成功,成就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但是立志成为航海家,却死在海上的人到底有多少?以至于伦敦的父母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看码头,就是害怕他们想做水手一去不赴返。
朱厚煌不想让自己的部下,承受这样的痛苦,所以有力的天文学支撑,就是所谓经纬度,一定要弄出来。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朱裕。朱裕可不是那些年轻才俊,他是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比起这些经验尚浅的少年来说,要厉害太多了。
朱裕与朱厚煌相对而坐。
面对朱厚煌三番四次上门,他也没有办法,说道:“殿下。经纬度这一件事情,说简单,很简单,说困难也很困难。纬度不用说了,不管是太阳高度,还是北极星出地高度,都能测量出来,但是事情就出在纬度上面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弄出一种极其精密的计时期,确定一地时间之后,与当地实际日照做对比。当然,这就没我的事情了。还有你提出的以月亮运行轨迹确定时间。还有月亮运行时的星图背景。这个办法,说难也不难。只是需要的是大规模测量与计算而已。”
“请记住,是大规模的测量。我虽然将南北两京的月亮运行数据带过来了,以及古代星图的所有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整理合检测。都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不少仪器,我本想让经纬度成为正德历的一部分。这样就能用修历的人力物力做出来。但是现在啊?“
“现在就是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生手,想要做这些事情,我必须一个个的教。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在你所谓这个雍国有吗?有吗?”
朱裕越说越生气,也顾不得身份差别。恨不得将唾沫几乎喷到朱厚煌头上了。
能不生气吗?这是他一辈子的期望,结果他猜中的开始,没有猜中结尾。让他多少年的梦想成空,如果是一开始就没有希望也就罢了,但是让他看到了希望,随即将这希望破灭掉,比让他看不到一点希望还残忍。
纬度测量之法从来不是问题所在,所谓的问题就是经度测量之法。朱厚煌给出的思路就是月距法,以整个天图为背景,月亮运行到什么地方,当成一个标准时间,但是因为地球自转,观察到这一个现象的各地时间是不一样的。设定一地的时间为标准时间后,本地时间与标准时间的差别,就能计算出经度。
所以这里面有两个要素,第一是月亮的运行轨迹,第二就是星图背景。
不得不说中国深厚的天文学底蕴,月亮的运行轨迹,从南北朝时间就有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在明代只需要翻翻资料就差不得能明白,还有星图,在三国后期,就有完整的星图流传,在唐代,宋代,又实测了不只一次,所以这也不是问题。
但是这些资料并不是明代,这才是问题所在。
时间会改变一切,很多星辰的数据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这些数据都需要重现验证,周天星辰,大概有一千四百多颗。一一验证,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都是一个大功夫。
朱厚煌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朱先生,真的没有办法?”
朱裕说道:“殿下,您也不用来找我了,你要的经纬度的测量之法,其实并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早在唐代一行大师,就已经测量出日食差。与你说经度测量原理相差不大,所需要的只有测量,大量测量。不管你怎么催,也快不起来,至少需要两三年的实测数据。才能完整的计算。怎么也快不起来。”
朱裕是地地道道的实测派,可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都是实测派,他们长于实测短于理论。而朱裕现在对朱厚煌又爱又恨的原因,就是朱厚煌带给他们的日心说。在宋代的时候,张载,就已经将太阳系行星与地外恒星区别开来。朱厚煌提出的日心说,这个理论符合很多数据。正要大干一场的时候,被朱厚煌拉走,实在想不恨都不行。
朱厚煌心中凉了半截。他心中其实已经有所有预感了,但是此刻才明确,经纬度的事情,的确急不得。他暗自谋算道:“我在台湾站稳脚跟之后,才能想办法进行远航。这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也算不得太长,可以接受。
还没有等朱厚煌自己安慰自己,就听朱裕冷笑道:“而且这还是在北京或者南京做,才有这个速度,而且到了东雍,我只问一句话,浑仪有吗?候仪有吗?浑天象有吗?什么也没有,到了东雍,我也有力使不出来。殿下,你还是放我回京吧,以您与陛下的关系,等京师之中经纬研究出来之后,你找陛下要一份副本就行了,我们几个到东雍研究要快得多了。”
“孤知道,到东雍之事,是苦了朱卿。孤为朱卿准备了两万两的经费。朱卿以为如何?”
“两万两?”朱裕一下子愣住了,他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他所有积蓄也不过几百两银子而已,有这个积蓄还是他家里世代为钦天监的官员,攒下来的家底。一时间觉得呼吸不畅,他在大脑之中疯狂的想到很多很多花钱的地方,比如重新定做浑仪,定做各种天文器材。比如说按照朱厚煌提出的日心说,以太阳为中心,模拟太阳系的模型。等等,这些事情都做了,也未必花得了这两万两。他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没有什么是一万两搞不定的,那就是两万两。”朱厚煌咬着牙给天文上砸两万两。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经纬度,也不仅仅是为了天文体系为航海服务。
朱厚煌一直想将科学的萌芽植入大明的学问之中。
而朱厚煌想来想去,与科学关系最近的就是天文学。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也是由天文学上开始发端的。故而朱厚煌往天文学数学上下大功夫,就是为了想让科学之花从天文学之中孕育出来,这里面蕴含了朱厚煌的极大的渴望。天文学上的发展,会带动很多方面的发展,比如说制造业上,宋代很多精密仪器都是因为天文学上需求而研制出来。还有机械上的发展,还有数学上的发展,而这些种种发展,也能反哺到其他行业。
再加上朱厚煌的一系列指导,定然能让科学意识在这些学者的心中生根发芽。
而这些人都是朱厚煌未来的科学家班底,再怎么看中也不过分。
顺着运河一路南下,朱厚煌一直没有回到自己的坐船之上。
南下的这十几艘船之中,朱厚煌所在坐船之上,是人数最少的。不过是数十人而已,就朱厚煌,吴凤仪,吴明,还有几个伺候朱厚煌的大小太监。贵重物品也都在这一艘船上。
而朱厚煌现在所在的船只是所有船只之中人数第二少的。这上面就是十几人还有一些压舱的货物,这十几个人都是杨慎转给朱厚煌,全部是数学与天文学上的青年才俊。
特别是朱裕,这个人是朱厚煌最看中的对象。
大航海对天文学上要求极高,就算是麦哲伦出航之前,也与自己在天文学上有造诣的朋友商议了很长时间。
在茫茫大海之中,毫无目的的航行,非常之危险,如果没有天文学上的有力支撑,那根本就是九死一生,大家都知道,好几次探险成功,成就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但是立志成为航海家,却死在海上的人到底有多少?以至于伦敦的父母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看码头,就是害怕他们想做水手一去不赴返。
朱厚煌不想让自己的部下,承受这样的痛苦,所以有力的天文学支撑,就是所谓经纬度,一定要弄出来。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朱裕。朱裕可不是那些年轻才俊,他是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比起这些经验尚浅的少年来说,要厉害太多了。
朱裕与朱厚煌相对而坐。
面对朱厚煌三番四次上门,他也没有办法,说道:“殿下。经纬度这一件事情,说简单,很简单,说困难也很困难。纬度不用说了,不管是太阳高度,还是北极星出地高度,都能测量出来,但是事情就出在纬度上面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弄出一种极其精密的计时期,确定一地时间之后,与当地实际日照做对比。当然,这就没我的事情了。还有你提出的以月亮运行轨迹确定时间。还有月亮运行时的星图背景。这个办法,说难也不难。只是需要的是大规模测量与计算而已。”
“请记住,是大规模的测量。我虽然将南北两京的月亮运行数据带过来了,以及古代星图的所有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整理合检测。都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不少仪器,我本想让经纬度成为正德历的一部分。这样就能用修历的人力物力做出来。但是现在啊?“
“现在就是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生手,想要做这些事情,我必须一个个的教。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在你所谓这个雍国有吗?有吗?”
朱裕越说越生气,也顾不得身份差别。恨不得将唾沫几乎喷到朱厚煌头上了。
能不生气吗?这是他一辈子的期望,结果他猜中的开始,没有猜中结尾。让他多少年的梦想成空,如果是一开始就没有希望也就罢了,但是让他看到了希望,随即将这希望破灭掉,比让他看不到一点希望还残忍。
纬度测量之法从来不是问题所在,所谓的问题就是经度测量之法。朱厚煌给出的思路就是月距法,以整个天图为背景,月亮运行到什么地方,当成一个标准时间,但是因为地球自转,观察到这一个现象的各地时间是不一样的。设定一地的时间为标准时间后,本地时间与标准时间的差别,就能计算出经度。
所以这里面有两个要素,第一是月亮的运行轨迹,第二就是星图背景。
不得不说中国深厚的天文学底蕴,月亮的运行轨迹,从南北朝时间就有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在明代只需要翻翻资料就差不得能明白,还有星图,在三国后期,就有完整的星图流传,在唐代,宋代,又实测了不只一次,所以这也不是问题。
但是这些资料并不是明代,这才是问题所在。
时间会改变一切,很多星辰的数据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这些数据都需要重现验证,周天星辰,大概有一千四百多颗。一一验证,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都是一个大功夫。
朱厚煌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朱先生,真的没有办法?”
朱裕说道:“殿下,您也不用来找我了,你要的经纬度的测量之法,其实并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早在唐代一行大师,就已经测量出日食差。与你说经度测量原理相差不大,所需要的只有测量,大量测量。不管你怎么催,也快不起来,至少需要两三年的实测数据。才能完整的计算。怎么也快不起来。”
朱裕是地地道道的实测派,可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都是实测派,他们长于实测短于理论。而朱裕现在对朱厚煌又爱又恨的原因,就是朱厚煌带给他们的日心说。在宋代的时候,张载,就已经将太阳系行星与地外恒星区别开来。朱厚煌提出的日心说,这个理论符合很多数据。正要大干一场的时候,被朱厚煌拉走,实在想不恨都不行。
朱厚煌心中凉了半截。他心中其实已经有所有预感了,但是此刻才明确,经纬度的事情,的确急不得。他暗自谋算道:“我在台湾站稳脚跟之后,才能想办法进行远航。这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也算不得太长,可以接受。
还没有等朱厚煌自己安慰自己,就听朱裕冷笑道:“而且这还是在北京或者南京做,才有这个速度,而且到了东雍,我只问一句话,浑仪有吗?候仪有吗?浑天象有吗?什么也没有,到了东雍,我也有力使不出来。殿下,你还是放我回京吧,以您与陛下的关系,等京师之中经纬研究出来之后,你找陛下要一份副本就行了,我们几个到东雍研究要快得多了。”
“孤知道,到东雍之事,是苦了朱卿。孤为朱卿准备了两万两的经费。朱卿以为如何?”
“两万两?”朱裕一下子愣住了,他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他所有积蓄也不过几百两银子而已,有这个积蓄还是他家里世代为钦天监的官员,攒下来的家底。一时间觉得呼吸不畅,他在大脑之中疯狂的想到很多很多花钱的地方,比如重新定做浑仪,定做各种天文器材。比如说按照朱厚煌提出的日心说,以太阳为中心,模拟太阳系的模型。等等,这些事情都做了,也未必花得了这两万两。他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没有什么是一万两搞不定的,那就是两万两。”朱厚煌咬着牙给天文上砸两万两。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经纬度,也不仅仅是为了天文体系为航海服务。
朱厚煌一直想将科学的萌芽植入大明的学问之中。
而朱厚煌想来想去,与科学关系最近的就是天文学。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也是由天文学上开始发端的。故而朱厚煌往天文学数学上下大功夫,就是为了想让科学之花从天文学之中孕育出来,这里面蕴含了朱厚煌的极大的渴望。天文学上的发展,会带动很多方面的发展,比如说制造业上,宋代很多精密仪器都是因为天文学上需求而研制出来。还有机械上的发展,还有数学上的发展,而这些种种发展,也能反哺到其他行业。
再加上朱厚煌的一系列指导,定然能让科学意识在这些学者的心中生根发芽。
而这些人都是朱厚煌未来的科学家班底,再怎么看中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