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东雍
“如今东雍在南洋屡兴战事,大部分军力都在南洋,东雍不过两三个营,一万多人而已。不过,雍军的水师还很强大的实力,不容小窥。”张璁说道。
“如此说来,这正是一个进攻东雍的大好时机啊。”嘉靖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他已经忍耐不住了。
嘉靖对除掉雍王的念头,其实也动摇过,如果雍王乖乖的如同国内藩王成为一个混吃等死的存在,那么嘉靖还能放过雍王一马,但是雍王不是。
雍王虽然沉寂了一两年,但是很快就再次出手了。
又将南洋的地盘扩大的了许多。
东雍具体的实力如何,嘉靖并没有很强烈的体会,但是东雍一日一日的变大的,却是嘉靖能够感受到的。
皇家的事情根本瞒不过人,更不要说正德过世的时候北京城之中,有那么大的动静,整个京畿地区都有士卒交手,再加上杨廷和一死,这些消息根本隐瞒不了,早已扩散开来,现在大家都知道,先帝,也就是正德根本不想将皇位传给他,而是想传给雍王。
所有人都很容易的将当今嘉靖天子,与雍王放在一起去思考。
其实,嘉靖这一段时间做的不错。杨廷和,张璁不管各自的立场都是能臣,大明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整体势头却是转好的,正德时期,皇帝与朝臣是对立的,即便是正德做个很多努力,也避免不了这个状态,但是现在嘉靖从正德时期重武转换为重文。从朝政上下协调,张璁又竭力理清吏治。嘉靖前期还是比较不错的。
当然其他方面就不好说了。
或许是矫枉过正,边军京营全部在打击之下,其实下什么命令,单单是上面的态度一倾斜,下面该给的东西,自然会漂没一两成,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说理也没有地方说去。从正德应城大捷之后的,九边安定,也开始慢慢的崩坏了。
张璁已经感受这个苗头了,但是嘉靖却还没有感受到。
毕竟,蒙古人这一仗败的太惨重了,连达延汗都身死了。这十年来,蒙古人都在休养生息,现在恢复了一点元气,只是在试探,不敢轻易南下。不过这种试探不杜绝的话,下面就会开始一系列的破边。
蛮夷就是这样。
但是这些事情不能告诉嘉靖。
因为嘉靖最讨厌说正德的任何政绩,在嘉靖面前但凡说正德一点好处,嘉靖就会勃然大怒深深的厌恶。但是谈论九边安定,又无法不说正德,为什么从正德后期,九边再也没有战乱,而现在嘉靖年间,却又有的蒙古南下的风险?是不是,陛下做的不如先帝?
任何人不敢这样说。
包括张璁。
在嘉靖的眼中,现在根本是天下太平。连倭乱都平息了。
从嘉靖二年开始的倭乱,已经连绵了好几年了。
不过,从杨一清到了东南之后,督师数省,创立新军,剿灭倭寇以来,倭寇就被压制下去了,不过倭寇真正的被剿灭,却是因为另一件事情,就是东雍征召海盗进攻的淡目国一事上。在东南沿海很多海盗都觉得,在这里讨生活实在困难,还不如去南洋洗白上岸,反正在哪里挣钱不是挣钱啊?
大股海盗离开,杨一清自然是势如破竹了。而徐海也被杨一清视为福将了。
嘉靖看来,现在内外所有事情都平定下去了,朝中没有人可以与他争权了。即便是有一些文官不是那么听话,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各地,只有两广地区,还有一点点小小的乱事,根本不需要动用大军,地方官就可以平定了。
还有本来要发生的,岑猛之乱,也在沈希仪的手腕之下,大量的土司都将精力投放在安南北部了。彼此之间为了争夺战利品也是争斗重重。所以土司们也都安定起来,小乱子,依旧不少,但是大规模的叛乱却是没有了。
东南因为剿灭倭寇所准备的精兵良将,而东雍正好在南洋穷兵黩武。岂不是上天给予的机会吗?
东雍岛上,只有区区万余军队,根本不是东南数十万军队的对手,简直是手到擒来。
这不是大好机会,什么是大好机会啊?
张璁说道:“陛下乃是天子,行事当光明正大。陛下,想要削藩,自当下令召见雍王,如果雍王不至,再下令征讨不迟啊。”
“迂腐。”嘉靖说道:“此事张卿不用在意了,孤已经传令给杨先生了,只是张卿坐镇京师,还需要好好配合才是。”
张璁一时间,不自当该怎么说了。
大义这东西,看上去不过是虚的,但是有时候也很重要的,所以张璁的意思,应该是站稳大义名分,逼雍王造反,在大义在北京,而如现在的进攻东雍,那么大义也就在东雍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这一点,主要在于张璁与嘉靖认为,如何结束战争?
在嘉靖看来,只要东雍岛被夺下来,东雍就无法继续战争了,这个结论在于夏言的奏折。夏言对东雍岛的描述特别之多,并与东雍的其他地方进行了区分,说明东雍岛是东雍的根基之地。失东雍岛则东雍亡。如果战事可以一战而定,那么根本无所谓大义什么了。
但是张璁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他觉得即便是东雍岛拿下之后,以雍王的能力,绝对不会束手就擒的。区区一些海盗,都要数年才能平定,而东雍的实力,数倍,数十倍于东南沿海的海盗,岂能如此容易平定的。
与其得了一个东雍岛,让东南沿海从此不得安宁,还不如留着东雍,开方海贸,双方相安无事为好。
只是嘉靖已经等不及了。他的命令已经下达到了杨一清哪里,不过,是给张璁一个台阶下而已。
张璁头嗡的一声,万万没有想到,嘉靖会说出这样话来,只觉得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行礼道:“臣,遵旨。”
嘉靖看着张璁离开大殿,心中有一种爽快的感觉。
似乎是经过了杨廷和的阴影,嘉靖不希望朝廷之上,有任何能对抗自己的权威的存在,不管是什么人,而张璁这一两年以来,以清廉的作风,而且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态度,已经得到了很多年轻官员的信任,甚至后世张居正一系列治国思想,都是从张璁这里得到继承与发扬。
所以张璁的权威就日重。
嘉靖觉得他要做些什么,他决定杨一清只要能平定东雍之后,惊杨一清拉入内阁,让杨一清与张璁之间去互相争斗去。
如今的嘉靖,还不是历史上,能够娴熟的玩弄政治手段的世祖皇帝。不过也能有几分作风了。只是他万万想不到,就在他以为杨一清对东雍,是手到擒来的,就连朝中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的张璁,但杨一清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杨一清面对嘉靖的圣旨,只觉得头皮发麻,只能在深夜之中,静静的沉思。
杨一清很明白,东南沿海的兵力,似乎有数十万之多,但刨除了卫所兵,还有早已堕落的南京的兵马,剩下的不过数万而已,这数万士卒,还是在沈希仪,与张经当初带兵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再也就是徐海所部,都是一些招安的海盗,能打倒也能打,但是信任问题,是一直存在。
水师虽然积攒了一些船只,但是与东雍还有很大很大差距。杨一清对平定东雍很没有把握。
“如今东雍在南洋屡兴战事,大部分军力都在南洋,东雍不过两三个营,一万多人而已。不过,雍军的水师还很强大的实力,不容小窥。”张璁说道。
“如此说来,这正是一个进攻东雍的大好时机啊。”嘉靖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他已经忍耐不住了。
嘉靖对除掉雍王的念头,其实也动摇过,如果雍王乖乖的如同国内藩王成为一个混吃等死的存在,那么嘉靖还能放过雍王一马,但是雍王不是。
雍王虽然沉寂了一两年,但是很快就再次出手了。
又将南洋的地盘扩大的了许多。
东雍具体的实力如何,嘉靖并没有很强烈的体会,但是东雍一日一日的变大的,却是嘉靖能够感受到的。
皇家的事情根本瞒不过人,更不要说正德过世的时候北京城之中,有那么大的动静,整个京畿地区都有士卒交手,再加上杨廷和一死,这些消息根本隐瞒不了,早已扩散开来,现在大家都知道,先帝,也就是正德根本不想将皇位传给他,而是想传给雍王。
所有人都很容易的将当今嘉靖天子,与雍王放在一起去思考。
其实,嘉靖这一段时间做的不错。杨廷和,张璁不管各自的立场都是能臣,大明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整体势头却是转好的,正德时期,皇帝与朝臣是对立的,即便是正德做个很多努力,也避免不了这个状态,但是现在嘉靖从正德时期重武转换为重文。从朝政上下协调,张璁又竭力理清吏治。嘉靖前期还是比较不错的。
当然其他方面就不好说了。
或许是矫枉过正,边军京营全部在打击之下,其实下什么命令,单单是上面的态度一倾斜,下面该给的东西,自然会漂没一两成,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说理也没有地方说去。从正德应城大捷之后的,九边安定,也开始慢慢的崩坏了。
张璁已经感受这个苗头了,但是嘉靖却还没有感受到。
毕竟,蒙古人这一仗败的太惨重了,连达延汗都身死了。这十年来,蒙古人都在休养生息,现在恢复了一点元气,只是在试探,不敢轻易南下。不过这种试探不杜绝的话,下面就会开始一系列的破边。
蛮夷就是这样。
但是这些事情不能告诉嘉靖。
因为嘉靖最讨厌说正德的任何政绩,在嘉靖面前但凡说正德一点好处,嘉靖就会勃然大怒深深的厌恶。但是谈论九边安定,又无法不说正德,为什么从正德后期,九边再也没有战乱,而现在嘉靖年间,却又有的蒙古南下的风险?是不是,陛下做的不如先帝?
任何人不敢这样说。
包括张璁。
在嘉靖的眼中,现在根本是天下太平。连倭乱都平息了。
从嘉靖二年开始的倭乱,已经连绵了好几年了。
不过,从杨一清到了东南之后,督师数省,创立新军,剿灭倭寇以来,倭寇就被压制下去了,不过倭寇真正的被剿灭,却是因为另一件事情,就是东雍征召海盗进攻的淡目国一事上。在东南沿海很多海盗都觉得,在这里讨生活实在困难,还不如去南洋洗白上岸,反正在哪里挣钱不是挣钱啊?
大股海盗离开,杨一清自然是势如破竹了。而徐海也被杨一清视为福将了。
嘉靖看来,现在内外所有事情都平定下去了,朝中没有人可以与他争权了。即便是有一些文官不是那么听话,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各地,只有两广地区,还有一点点小小的乱事,根本不需要动用大军,地方官就可以平定了。
还有本来要发生的,岑猛之乱,也在沈希仪的手腕之下,大量的土司都将精力投放在安南北部了。彼此之间为了争夺战利品也是争斗重重。所以土司们也都安定起来,小乱子,依旧不少,但是大规模的叛乱却是没有了。
东南因为剿灭倭寇所准备的精兵良将,而东雍正好在南洋穷兵黩武。岂不是上天给予的机会吗?
东雍岛上,只有区区万余军队,根本不是东南数十万军队的对手,简直是手到擒来。
这不是大好机会,什么是大好机会啊?
张璁说道:“陛下乃是天子,行事当光明正大。陛下,想要削藩,自当下令召见雍王,如果雍王不至,再下令征讨不迟啊。”
“迂腐。”嘉靖说道:“此事张卿不用在意了,孤已经传令给杨先生了,只是张卿坐镇京师,还需要好好配合才是。”
张璁一时间,不自当该怎么说了。
大义这东西,看上去不过是虚的,但是有时候也很重要的,所以张璁的意思,应该是站稳大义名分,逼雍王造反,在大义在北京,而如现在的进攻东雍,那么大义也就在东雍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这一点,主要在于张璁与嘉靖认为,如何结束战争?
在嘉靖看来,只要东雍岛被夺下来,东雍就无法继续战争了,这个结论在于夏言的奏折。夏言对东雍岛的描述特别之多,并与东雍的其他地方进行了区分,说明东雍岛是东雍的根基之地。失东雍岛则东雍亡。如果战事可以一战而定,那么根本无所谓大义什么了。
但是张璁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他觉得即便是东雍岛拿下之后,以雍王的能力,绝对不会束手就擒的。区区一些海盗,都要数年才能平定,而东雍的实力,数倍,数十倍于东南沿海的海盗,岂能如此容易平定的。
与其得了一个东雍岛,让东南沿海从此不得安宁,还不如留着东雍,开方海贸,双方相安无事为好。
只是嘉靖已经等不及了。他的命令已经下达到了杨一清哪里,不过,是给张璁一个台阶下而已。
张璁头嗡的一声,万万没有想到,嘉靖会说出这样话来,只觉得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行礼道:“臣,遵旨。”
嘉靖看着张璁离开大殿,心中有一种爽快的感觉。
似乎是经过了杨廷和的阴影,嘉靖不希望朝廷之上,有任何能对抗自己的权威的存在,不管是什么人,而张璁这一两年以来,以清廉的作风,而且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态度,已经得到了很多年轻官员的信任,甚至后世张居正一系列治国思想,都是从张璁这里得到继承与发扬。
所以张璁的权威就日重。
嘉靖觉得他要做些什么,他决定杨一清只要能平定东雍之后,惊杨一清拉入内阁,让杨一清与张璁之间去互相争斗去。
如今的嘉靖,还不是历史上,能够娴熟的玩弄政治手段的世祖皇帝。不过也能有几分作风了。只是他万万想不到,就在他以为杨一清对东雍,是手到擒来的,就连朝中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的张璁,但杨一清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杨一清面对嘉靖的圣旨,只觉得头皮发麻,只能在深夜之中,静静的沉思。
杨一清很明白,东南沿海的兵力,似乎有数十万之多,但刨除了卫所兵,还有早已堕落的南京的兵马,剩下的不过数万而已,这数万士卒,还是在沈希仪,与张经当初带兵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再也就是徐海所部,都是一些招安的海盗,能打倒也能打,但是信任问题,是一直存在。
水师虽然积攒了一些船只,但是与东雍还有很大很大差距。杨一清对平定东雍很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