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猜测过于大胆,要如何去证明呢?
王朋在王母身边见过青鸟、鹑鸟、鸾鸟、凤鸟等神鸟,西方昆仑神话和东方蓬莱神话实为一体。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帝俊和王母是“一对儿”的明确记载。
王朋一查,西王母还真有一个对偶神,叫做“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东皇公、东君、木公(木属东方,扶桑?),与西王母同为全真教祖师。
东王公的记载起于汉代,与汉代的阴阳观念紧密相关。
祂是代表“阳”的男神,掌管仙籍,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男子;而西王母是代表“阴”的女神,又称“金母元君”(金属西方),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女子。
汉末道教兴起,王公、王母同时被吸收入道教里,认为祂们共理阴阳二气,是育养天地万物的两仪神。
道教又为诸神创作出身,葛洪认为东王公是盘古和太元圣母所生,其他道经却认为东王公是先天东华之气化生。
所以凡是得道入仙之人,都得先拜东王公,再拜西王母,然后才能飞升九天,入三清境谒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而资料显示,东王公就是楚地神话中的东皇、太阳神东君、扶桑大帝!
在神话史上,一个神拥有不同的名称的情况实在太普遍了,最准确的判断方式就是看祂们属性是否相同,也就是“神格”。
东方之神、太阳神属性、扶桑树、凤鸟图腾、与西王母的对偶关系,这些都是东王公和帝俊共有的特征。
传说东王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有海神属性,主管一切水中诸大神。
东海之内的方诸山,有诸司命三十五所,以隶天上人间罪福,东王公为大司命。
帝俊也一样,扶桑树生于海上,那里又有归墟深渊,以及岱舆、瀛洲、蓬莱等五座海上仙山。
可见东王公就是帝俊,祂们与身为水神、海洋之神的恩基属性相似。
此外,“东皇太一”可能就是东皇。
“东皇太一”之说只见于楚辞这一孤例,而“东皇”在先秦的楚、晋等地广受崇拜,恐怕指的是同一神。
曹操的《陌上桑》有云:“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中荒经》曰:“昆仑之山……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可见东王公有时住在昆仑山上,王母也常乘坐神鸟去与东王公相会。
因此,帝俊与王母是毫无疑义的对偶神,与伏羲和女娲一样。
西王母是大母神,女娲亦是人类的母亲。
《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县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皇母山,又名女娲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
可见王母和女娲可以混同。
那么伏羲与帝俊的关联呢?
与五行对应的“五方天帝”中,太昊伏羲被归为“东方天帝”,显示出与帝俊、东王公共同的神格。
伏羲被称为“太昊”,“昊”字来自东夷神话,本身就是太阳神的意思。
神话中凤凰非梧桐不落,而伏羲以梧桐木做琴,显示出祂与凤凰的关系。
帝俊生十日和十二月,与伏羲创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记录年月相对应。
太昊伏羲虽然是“东方上帝”,却和女娲住在西边的昆仑山上。
由此可见,这两对男女对偶神的属性完全相同,只有名称、事迹上的差别。
那为什么伏羲和女娲在历史上存在了一段时间,又消失了呢?
神话中提到过女娲娘娘的隐退。这位伟大的女神在完成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一系列为人类服务的工作之后,终于休息了下来。
但她并没有死,而是乘龙驾云,一直升上九重天,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简略地报告给了天帝。
从此以后,她静静地居住在天庭里,从不向世人炫耀她的功绩,也不去张扬她的声誉。
她觉得自己只不过是顺应自然,为人类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罢了。
由此可见,伏羲和女娲只是两位大神在人间入世的形象。当祂们完成历史使命,离开人间返回昆仑之后,便以东、西仙界二神的形象继续流传于世间。
不贪功、不炫耀,慈爱而谦逊,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人们对祂们感念不止,由此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
在解密的过程中,王朋又顺带收获了帝俊和“昊天上帝”的关系。
山海经说昆仑山是“帝之下都”,这里的“帝”指的是“帝俊”。
“天”是日月之父,帝俊在大羿时代就被视为“天帝”,学者猜测祂便是诗经里的“昊天上帝”,也就是商朝、周朝崇拜的“帝”、“上帝”,或者“天”。
“玄鸟生商”,商族自认是玄鸟的后代,属东夷一系。商朝时的“帝”指的便是他们的始祖神,但又比其他“人皇”拔高了一筹。
后来,周人将“帝”的概念转化为无人格、更抽象的“天”,使“帝”不再是商人一个民族的始祖神,而是“天道”,是普天之下各民族的主宰,从而使周朝“灭商”变得有理可循。
在《封神演义》中,昊天上帝和瑶池金母(西王母)的确是夫妻,生了龙吉公主。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昊天上帝相当于苏美尔的安神、古希腊的乌拉诺斯,是世界神话中普遍存在的天空之神,也就是“天”的神格化。
由于天空之神在神话中从来都是远离地球、不问世事的,所以帝俊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其父的职能,成为代替祂照料世俗百姓的“天帝”。这也是为什么贝斯特被称为“天孙”的原因。
“玉皇大帝”是“昊天上帝”在宋朝以后的人格化,传说祂统领三界,其形象受到道教文化和部分佛教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那对自古以来统治华夏大地的男女双神在历史上经过了真神——人类始祖——自然神(周)——阴阳两仪神(汉代)的转变过程,虽然名称有变,但人们并没有将祂们忘记,中国神话的脉络从来也都没有断过!
如果此时手中有书,王朋一定以书掷地,仰天长啸……
如今,伏羲、女娲这对人类始祖神是否能和帝俊、王母直接画上等号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所有神话都连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源同祖,一脉相承!
王朋望向四周的神仙宫阙,悠悠轻云,心中无限感慨。
此行使他见到了华夏的两大主神(帝俊算见了半面),也算此生无憾了!
而他同时也感到十分庆幸,因为统治华夏的是两位很好、很值得尊敬的神。
祂们从来不会像其他宗教的神那样跳出来,指点你应该如何行事、遵从什么样的戒律。
祂们只会在关键的时候出来帮助人类,又不求回报地悄然退场。
所以人们只会记得祂们的一、两件事迹,内心发出一声赞叹,转过身,却又可以不受约束地发展我们的世俗世界,使之变得纷繁多彩。
现在看来,王母提出的“无神之域”确实是一个开创性的构想,它把命运的主动权放在了人类自己的手中。
世界上大部分古老文化都是宗教文化,人们一生沉迷于对神的侍奉中。
只有中国,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负担,成为了一个致力于现世幸福、全力发展世俗文化的国家。
中国不是无神,而是一个没有神束缚的国家。
王朋在王母身边见过青鸟、鹑鸟、鸾鸟、凤鸟等神鸟,西方昆仑神话和东方蓬莱神话实为一体。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帝俊和王母是“一对儿”的明确记载。
王朋一查,西王母还真有一个对偶神,叫做“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东皇公、东君、木公(木属东方,扶桑?),与西王母同为全真教祖师。
东王公的记载起于汉代,与汉代的阴阳观念紧密相关。
祂是代表“阳”的男神,掌管仙籍,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男子;而西王母是代表“阴”的女神,又称“金母元君”(金属西方),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女子。
汉末道教兴起,王公、王母同时被吸收入道教里,认为祂们共理阴阳二气,是育养天地万物的两仪神。
道教又为诸神创作出身,葛洪认为东王公是盘古和太元圣母所生,其他道经却认为东王公是先天东华之气化生。
所以凡是得道入仙之人,都得先拜东王公,再拜西王母,然后才能飞升九天,入三清境谒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而资料显示,东王公就是楚地神话中的东皇、太阳神东君、扶桑大帝!
在神话史上,一个神拥有不同的名称的情况实在太普遍了,最准确的判断方式就是看祂们属性是否相同,也就是“神格”。
东方之神、太阳神属性、扶桑树、凤鸟图腾、与西王母的对偶关系,这些都是东王公和帝俊共有的特征。
传说东王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有海神属性,主管一切水中诸大神。
东海之内的方诸山,有诸司命三十五所,以隶天上人间罪福,东王公为大司命。
帝俊也一样,扶桑树生于海上,那里又有归墟深渊,以及岱舆、瀛洲、蓬莱等五座海上仙山。
可见东王公就是帝俊,祂们与身为水神、海洋之神的恩基属性相似。
此外,“东皇太一”可能就是东皇。
“东皇太一”之说只见于楚辞这一孤例,而“东皇”在先秦的楚、晋等地广受崇拜,恐怕指的是同一神。
曹操的《陌上桑》有云:“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中荒经》曰:“昆仑之山……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可见东王公有时住在昆仑山上,王母也常乘坐神鸟去与东王公相会。
因此,帝俊与王母是毫无疑义的对偶神,与伏羲和女娲一样。
西王母是大母神,女娲亦是人类的母亲。
《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县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皇母山,又名女娲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
可见王母和女娲可以混同。
那么伏羲与帝俊的关联呢?
与五行对应的“五方天帝”中,太昊伏羲被归为“东方天帝”,显示出与帝俊、东王公共同的神格。
伏羲被称为“太昊”,“昊”字来自东夷神话,本身就是太阳神的意思。
神话中凤凰非梧桐不落,而伏羲以梧桐木做琴,显示出祂与凤凰的关系。
帝俊生十日和十二月,与伏羲创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记录年月相对应。
太昊伏羲虽然是“东方上帝”,却和女娲住在西边的昆仑山上。
由此可见,这两对男女对偶神的属性完全相同,只有名称、事迹上的差别。
那为什么伏羲和女娲在历史上存在了一段时间,又消失了呢?
神话中提到过女娲娘娘的隐退。这位伟大的女神在完成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一系列为人类服务的工作之后,终于休息了下来。
但她并没有死,而是乘龙驾云,一直升上九重天,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简略地报告给了天帝。
从此以后,她静静地居住在天庭里,从不向世人炫耀她的功绩,也不去张扬她的声誉。
她觉得自己只不过是顺应自然,为人类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罢了。
由此可见,伏羲和女娲只是两位大神在人间入世的形象。当祂们完成历史使命,离开人间返回昆仑之后,便以东、西仙界二神的形象继续流传于世间。
不贪功、不炫耀,慈爱而谦逊,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人们对祂们感念不止,由此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
在解密的过程中,王朋又顺带收获了帝俊和“昊天上帝”的关系。
山海经说昆仑山是“帝之下都”,这里的“帝”指的是“帝俊”。
“天”是日月之父,帝俊在大羿时代就被视为“天帝”,学者猜测祂便是诗经里的“昊天上帝”,也就是商朝、周朝崇拜的“帝”、“上帝”,或者“天”。
“玄鸟生商”,商族自认是玄鸟的后代,属东夷一系。商朝时的“帝”指的便是他们的始祖神,但又比其他“人皇”拔高了一筹。
后来,周人将“帝”的概念转化为无人格、更抽象的“天”,使“帝”不再是商人一个民族的始祖神,而是“天道”,是普天之下各民族的主宰,从而使周朝“灭商”变得有理可循。
在《封神演义》中,昊天上帝和瑶池金母(西王母)的确是夫妻,生了龙吉公主。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昊天上帝相当于苏美尔的安神、古希腊的乌拉诺斯,是世界神话中普遍存在的天空之神,也就是“天”的神格化。
由于天空之神在神话中从来都是远离地球、不问世事的,所以帝俊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其父的职能,成为代替祂照料世俗百姓的“天帝”。这也是为什么贝斯特被称为“天孙”的原因。
“玉皇大帝”是“昊天上帝”在宋朝以后的人格化,传说祂统领三界,其形象受到道教文化和部分佛教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那对自古以来统治华夏大地的男女双神在历史上经过了真神——人类始祖——自然神(周)——阴阳两仪神(汉代)的转变过程,虽然名称有变,但人们并没有将祂们忘记,中国神话的脉络从来也都没有断过!
如果此时手中有书,王朋一定以书掷地,仰天长啸……
如今,伏羲、女娲这对人类始祖神是否能和帝俊、王母直接画上等号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所有神话都连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源同祖,一脉相承!
王朋望向四周的神仙宫阙,悠悠轻云,心中无限感慨。
此行使他见到了华夏的两大主神(帝俊算见了半面),也算此生无憾了!
而他同时也感到十分庆幸,因为统治华夏的是两位很好、很值得尊敬的神。
祂们从来不会像其他宗教的神那样跳出来,指点你应该如何行事、遵从什么样的戒律。
祂们只会在关键的时候出来帮助人类,又不求回报地悄然退场。
所以人们只会记得祂们的一、两件事迹,内心发出一声赞叹,转过身,却又可以不受约束地发展我们的世俗世界,使之变得纷繁多彩。
现在看来,王母提出的“无神之域”确实是一个开创性的构想,它把命运的主动权放在了人类自己的手中。
世界上大部分古老文化都是宗教文化,人们一生沉迷于对神的侍奉中。
只有中国,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负担,成为了一个致力于现世幸福、全力发展世俗文化的国家。
中国不是无神,而是一个没有神束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