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成的手里有一份名单,这些人员,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家人或者是亲戚,一部分是穿越以来,有了良好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基本都是有着一官半职的,可很多人依旧是在苏天成的身边,用几百年之后的话语来说,人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缺乏了人脉关系,一味依靠武力,治理天下的基础是不可能牢固的,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实实在在的说,穿越之前的苏天成,没有在高层奋斗的历史,对于驾驭全局的意识,还是有些薄弱的,这东西不是张嘴就能够明白的,就能够做的很好的,穿越之后,随着身份一步步的提高,苏天成很注意吸取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身处高位,如何能够驾驭全局,他坚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对待下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一定要特别注重知识,看重社会阅历,历史上的教训,苏天成是很清楚的,譬如说商鞅,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但因为某些操作方面的失误,导致自身遭遇杀身之祸。
在苏天成的内心,完全可以信任的人是不少的,朱审烜、苏平阳、苏俊、苏二童、王大治等人,都是不用怀疑的,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完完全全糅合在一起,扯都扯不开的,另外还有苏天浩、徐继礼、顾兴松,也是一样。
但苏天成重点依靠的,还是一大帮跟着他奋斗的人员。
除开江宁营的各级军官。人员还是不少的,朱由菘、刘宗周、黄道周、张凤翼、卢象升、董昌、徐尔一、秦良玉、鹿善继、张溥、吴伟业、蓝桥正、刘仲基、刘云清、郑克友、卢天明、闫子章、邓辉、岳高峰、柳敬亭、阎应元、孙铨、孙鉁、孙钤、孙晗、孙玥、孙沛、孙之沆、孙思明、孙思宗、鹿太兵、鹿太泊等人。
宋思军和万成贵,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脉关系,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可以肯定的是。朱由菘、刘宗周、黄道周、徐尔一、董昌等人,是绝不会背叛朝廷的,苏天成与朱由检之间发生了冲突,他们肯定是支持朱由检,直接要与苏天成为敌的,尽管前面有着雄厚的基础,这些人的认识完全固定了。
至于说张凤翼、卢象升、秦良玉、鹿善继、张溥、吴伟业等人,态度一时间说不清楚,他们与苏天成的关系是不一般的,有可能跟着受到牵连。支持苏天成的可能性有些大。
剩下的人。苏天成相信。是完全支持自己的。
分析了这些人员,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除开苏天成的家人。其余的人员,能够彻底支持的,大都是地位比较低的,身在朝廷的高官,基本没有什么支持的。
这样的情况也算是正常的,任何一个身在高位的官员,背后都牵涉有巨大的利益,或者是盘根错节的家族,他们从皇上那里获得了权力,用以经营自身的势力。同时他们是彻底的忠君的,多年在朝廷为官,这样的思想深入骨髓了。
通过这些分析,苏天成也是有些懊恼的,穿越十多年时间了,建立起来了江宁营,有了任何人不敢小觑的权势,可问题一样是存在的,科举考试之后,他离开了京城,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为官,尽管说成为了内阁大臣,但依旧没有留在京城,可以说,从来没有在京城里面运作,时时刻刻都是想着离开京城,这也就必然导致高层人脉关系薄弱的问题,依靠着每年回到京城的那几天时间,不可能建立起来牢固的关系。
有利就有弊,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考虑,苏天成也是应该高兴的,他一直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的,跟随在身边的人,是能够依靠的,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一步步来的,有了良好的基础,就不要担心今后的前景。
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辽东等地,苏天成的威信是不一般的,这些地方都知道,苏天成的能力不一般,福建也逐渐能够被控制,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其次就是南方广大的地方,至于说蒙古、朵甘都司等地方,反而不用过于的担心。
想要大明王朝真正的强大起来,还是需要用人,有一帮得力的人,才能够做好诸多的事情,通过这些人,建立起来牢固的制度,大家都按照制度来办事,才能够保证长治久安。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苏天成曾经想过,但认为难度太大,根本就没有打主意实施的,可现在他需要考虑了,万一和皇室发生了冲突,夺取了政权,该如何来建设的问题,那就实实在在摆在面前了。
人才需要培养,在大明各地,想要暗地里培养人才,难度是不小的,除开登州、莱州和青州,其余的地方,可能性是不大的,但也不是说就没有地方了,譬如说台湾、复州、宣州等地,甚至说蒙古大草原,这些地方,朝廷的势力是薄弱的,苏天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将他的要求,贯彻到这些地方去,在这些地方培养人才,储存人才。
苏天成是内阁大臣,朱朱审烜是内阁次辅,内阁首辅杨嗣昌也是支持苏天成的,这是有利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一层关系,将诸多的人员,安排到这些地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些地方,朝廷是暂时不会注意的,恐怕很多人也是不愿意去的。
与后金鞑子的厮杀,很快就要开始了,洪承畴、卢象升、张凤翼、秦良玉等人,到时候,都是主要的将领,是带领大军征伐的将领,军队的力量是绝对不能够削弱的,不能够彻底剿灭后金鞑子,不能够彻底的平定草原,大明就不能够稳定,内部任何的一次内讧,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说,苏天成最为信任的江宁营,是不能够动的,尽管说江宁营卫指挥使以上的军官,完全可以派到诸多的地方去管理民政,可惜目前的时机不成熟。
苏天成首先想到的是张溥。
张溥的水平是不用说的,在读书人中间,也有着一定的基础,与苏天成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能够争取到张溥,就可以稳定很大一部分的读书人。
苏天成足足考虑了半个月的时间,如何开始慢慢的整合关系,如何做的稳妥,如何的不引起怀疑,如何壮大自身的力量,这些都是需要慎重的,不能够操之过急,否则就有可能刀光血影,引发天下大乱。
一直以来,苏天成都是独自考虑这些事情的,他没有与任何人商议,也没有列出来具体的计划,所有的构思,都是在脑海中,到了这个时候,苏天成依旧是有些犹豫的,他不愿意推翻朱由检,不想主动的夺取朱家的天下,他和朱由检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也是受到了信任的,可惜这种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事态的变化,会慢慢的消散,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会爆发出来的,而且朱由检缺乏治国的能力,缺乏容人的肚量。
江宁营卫指挥使以上的军官,苏天成全部都单独谈话了,这样的谈话需要技巧,谈话的结果,苏天成是很满意的,所有人都表态了,坚决按照苏天成的要求来做,绝大部分的军官,没有想到那么多,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上层的争斗,他们不会去关心,当然也有很聪明的,譬如说孙传庭和毕懋康等人,很快就明白了苏天成的意思。
令苏天成感觉到吃惊的是孙传庭的态度。
孙传庭非常的坚决,完全支持苏天成,言语之中,透露出来不容置疑的坚定,而且提出来了建议,剿灭后金鞑子,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包括驻扎在辽东、大同、榆林、宁夏等地的边军,不仅仅是江宁营来完成这个任务。
毕懋康的态度,很是平淡,长时间的从事技术方面的事宜,毕懋康已经不是很关心政治上面的争斗了,不过毕懋康的认识是很明确的,通过江宁营的发展,通过火器的进步,他明确的感受到了,也就是苏天成有着这样的远见卓识,朝廷做不到,皇上也做不到。
洪承畴、孙传庭、毕懋康等人的态度,让苏天成真真正正的吃下了定心丸。
他开始将自己的一些想法,透露给了渠清泽,命令渠清泽,按照这些意见,去搜集京城里面的情报,掌握朝廷的动向,一旦朝廷出现了什么异动,那就是他行动的时候了。
至于说人员的调整方面,调集几个核心的人员就足够了,全面铺开是不大可能的,毕竟会引起朝廷的怀疑。
时间到了六月,张溥出任了山东巡抚。
这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职位,登州、莱州和青州三地,山东巡抚管不到,能够管辖的地方是有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溥能够顺利的出任山东巡抚。
这一次的调整,没有引发任何人的注意。
〖∷ ∷∷纯文字∷〗
实实在在的说,穿越之前的苏天成,没有在高层奋斗的历史,对于驾驭全局的意识,还是有些薄弱的,这东西不是张嘴就能够明白的,就能够做的很好的,穿越之后,随着身份一步步的提高,苏天成很注意吸取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身处高位,如何能够驾驭全局,他坚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对待下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一定要特别注重知识,看重社会阅历,历史上的教训,苏天成是很清楚的,譬如说商鞅,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但因为某些操作方面的失误,导致自身遭遇杀身之祸。
在苏天成的内心,完全可以信任的人是不少的,朱审烜、苏平阳、苏俊、苏二童、王大治等人,都是不用怀疑的,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完完全全糅合在一起,扯都扯不开的,另外还有苏天浩、徐继礼、顾兴松,也是一样。
但苏天成重点依靠的,还是一大帮跟着他奋斗的人员。
除开江宁营的各级军官。人员还是不少的,朱由菘、刘宗周、黄道周、张凤翼、卢象升、董昌、徐尔一、秦良玉、鹿善继、张溥、吴伟业、蓝桥正、刘仲基、刘云清、郑克友、卢天明、闫子章、邓辉、岳高峰、柳敬亭、阎应元、孙铨、孙鉁、孙钤、孙晗、孙玥、孙沛、孙之沆、孙思明、孙思宗、鹿太兵、鹿太泊等人。
宋思军和万成贵,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脉关系,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可以肯定的是。朱由菘、刘宗周、黄道周、徐尔一、董昌等人,是绝不会背叛朝廷的,苏天成与朱由检之间发生了冲突,他们肯定是支持朱由检,直接要与苏天成为敌的,尽管前面有着雄厚的基础,这些人的认识完全固定了。
至于说张凤翼、卢象升、秦良玉、鹿善继、张溥、吴伟业等人,态度一时间说不清楚,他们与苏天成的关系是不一般的,有可能跟着受到牵连。支持苏天成的可能性有些大。
剩下的人。苏天成相信。是完全支持自己的。
分析了这些人员,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除开苏天成的家人。其余的人员,能够彻底支持的,大都是地位比较低的,身在朝廷的高官,基本没有什么支持的。
这样的情况也算是正常的,任何一个身在高位的官员,背后都牵涉有巨大的利益,或者是盘根错节的家族,他们从皇上那里获得了权力,用以经营自身的势力。同时他们是彻底的忠君的,多年在朝廷为官,这样的思想深入骨髓了。
通过这些分析,苏天成也是有些懊恼的,穿越十多年时间了,建立起来了江宁营,有了任何人不敢小觑的权势,可问题一样是存在的,科举考试之后,他离开了京城,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为官,尽管说成为了内阁大臣,但依旧没有留在京城,可以说,从来没有在京城里面运作,时时刻刻都是想着离开京城,这也就必然导致高层人脉关系薄弱的问题,依靠着每年回到京城的那几天时间,不可能建立起来牢固的关系。
有利就有弊,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考虑,苏天成也是应该高兴的,他一直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的,跟随在身边的人,是能够依靠的,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一步步来的,有了良好的基础,就不要担心今后的前景。
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辽东等地,苏天成的威信是不一般的,这些地方都知道,苏天成的能力不一般,福建也逐渐能够被控制,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其次就是南方广大的地方,至于说蒙古、朵甘都司等地方,反而不用过于的担心。
想要大明王朝真正的强大起来,还是需要用人,有一帮得力的人,才能够做好诸多的事情,通过这些人,建立起来牢固的制度,大家都按照制度来办事,才能够保证长治久安。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苏天成曾经想过,但认为难度太大,根本就没有打主意实施的,可现在他需要考虑了,万一和皇室发生了冲突,夺取了政权,该如何来建设的问题,那就实实在在摆在面前了。
人才需要培养,在大明各地,想要暗地里培养人才,难度是不小的,除开登州、莱州和青州,其余的地方,可能性是不大的,但也不是说就没有地方了,譬如说台湾、复州、宣州等地,甚至说蒙古大草原,这些地方,朝廷的势力是薄弱的,苏天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将他的要求,贯彻到这些地方去,在这些地方培养人才,储存人才。
苏天成是内阁大臣,朱朱审烜是内阁次辅,内阁首辅杨嗣昌也是支持苏天成的,这是有利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一层关系,将诸多的人员,安排到这些地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些地方,朝廷是暂时不会注意的,恐怕很多人也是不愿意去的。
与后金鞑子的厮杀,很快就要开始了,洪承畴、卢象升、张凤翼、秦良玉等人,到时候,都是主要的将领,是带领大军征伐的将领,军队的力量是绝对不能够削弱的,不能够彻底剿灭后金鞑子,不能够彻底的平定草原,大明就不能够稳定,内部任何的一次内讧,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说,苏天成最为信任的江宁营,是不能够动的,尽管说江宁营卫指挥使以上的军官,完全可以派到诸多的地方去管理民政,可惜目前的时机不成熟。
苏天成首先想到的是张溥。
张溥的水平是不用说的,在读书人中间,也有着一定的基础,与苏天成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能够争取到张溥,就可以稳定很大一部分的读书人。
苏天成足足考虑了半个月的时间,如何开始慢慢的整合关系,如何做的稳妥,如何的不引起怀疑,如何壮大自身的力量,这些都是需要慎重的,不能够操之过急,否则就有可能刀光血影,引发天下大乱。
一直以来,苏天成都是独自考虑这些事情的,他没有与任何人商议,也没有列出来具体的计划,所有的构思,都是在脑海中,到了这个时候,苏天成依旧是有些犹豫的,他不愿意推翻朱由检,不想主动的夺取朱家的天下,他和朱由检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也是受到了信任的,可惜这种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事态的变化,会慢慢的消散,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会爆发出来的,而且朱由检缺乏治国的能力,缺乏容人的肚量。
江宁营卫指挥使以上的军官,苏天成全部都单独谈话了,这样的谈话需要技巧,谈话的结果,苏天成是很满意的,所有人都表态了,坚决按照苏天成的要求来做,绝大部分的军官,没有想到那么多,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上层的争斗,他们不会去关心,当然也有很聪明的,譬如说孙传庭和毕懋康等人,很快就明白了苏天成的意思。
令苏天成感觉到吃惊的是孙传庭的态度。
孙传庭非常的坚决,完全支持苏天成,言语之中,透露出来不容置疑的坚定,而且提出来了建议,剿灭后金鞑子,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包括驻扎在辽东、大同、榆林、宁夏等地的边军,不仅仅是江宁营来完成这个任务。
毕懋康的态度,很是平淡,长时间的从事技术方面的事宜,毕懋康已经不是很关心政治上面的争斗了,不过毕懋康的认识是很明确的,通过江宁营的发展,通过火器的进步,他明确的感受到了,也就是苏天成有着这样的远见卓识,朝廷做不到,皇上也做不到。
洪承畴、孙传庭、毕懋康等人的态度,让苏天成真真正正的吃下了定心丸。
他开始将自己的一些想法,透露给了渠清泽,命令渠清泽,按照这些意见,去搜集京城里面的情报,掌握朝廷的动向,一旦朝廷出现了什么异动,那就是他行动的时候了。
至于说人员的调整方面,调集几个核心的人员就足够了,全面铺开是不大可能的,毕竟会引起朝廷的怀疑。
时间到了六月,张溥出任了山东巡抚。
这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职位,登州、莱州和青州三地,山东巡抚管不到,能够管辖的地方是有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溥能够顺利的出任山东巡抚。
这一次的调整,没有引发任何人的注意。
〖∷ ∷∷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