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秋收季节,苏天成非常看重这次的秋收,不管如何的发展商贸,首要的条件,是要充实自身的基础,譬如说粮食必须充足,老百姓必须要丰衣足食,经济发展的规律,他是很清楚的,一味的依靠商贸,不注重自身的积累,最终是难以维持繁荣昌盛局面的,当然,威海卫码头的作用,从一定的程度上面来说,还是以公平交易为主的,也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够保证商贸的持续,才是良性发展的轨道。
秋收之后,面对后金的征伐,就要开始了,皇上的圣旨,到苏天成这里,已经是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不能够继续拖下去了,尽管说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以来,朝廷里面没有任何的敕书,皇上也没有下旨催促,但朝廷里面那些大人的想法,苏天成是略知一二的,渠清泽也通过诸多的渠道,详细了解了,朝廷里面,有人说苏天成拥兵自重,就是不想征伐后金鞑子,也有人说苏天成是想着篡夺更大的权力等等,这些议论尽管是私下里的,可杀伤力是很大的,传到皇上那里了,相信皇上也会更加的疑心,因为这是对皇权直接的威胁,比起那些所谓限制皇权的做法,要更加的险恶的。
朱审烜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杨嗣昌解释,为什么苏天成暂时没有征伐后金,然后与杨嗣昌两人,共同给皇上做出来解释,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大规模的征伐,若是不能够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今后面临的问题肯定是很大的。加之杨嗣昌也明白这次战斗的复杂性,也是同意这样的观点的。
紫禁城,养心殿。
给苏天成下了圣旨之后,朱由检的心情一直都不是很好,还是因为苏天成迟迟的按兵不动。虽然说这里面有些理由是成立的,但朱由检就是担心,认为苏天成没有按照圣旨的要求来行事,准备的充分是一方面的情况,可是不是按照圣旨要求来做事,是另外的含义。尽管苏天成写来了密折,专门做出来了解释。
朝廷里面的议论,朱由检是清楚的,他感觉到了威胁,实实在在的威胁,要说以前的流寇和如今的后金鞑子。那都不可能得到士大夫的支持,众人还是拥护皇权的,认为皇权是最为正统的,可苏天成发展起来了,情况就不好说了,加之苏天成在各地所做出来的成绩,拥护的人也是不少的。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取代了朱家对天下的统治,那也是有可能的。
一旦内心的想法出现了改变,什么事情都不好说了,怀疑会贯穿到始终,自从苏天成到了登州之后,朱由检的担心就开始与日俱增,迫于大明面临的形势,朱由检不可能做出来其他的决定,加之苏天成一直都做的很好。一直都是服从朝廷的,朱由检也找不到任何的理由,做出对苏天成采取措施的决定。
杨嗣昌和朱审烜进入养心殿的时候,朱由检的脸上没有笑容。
杨爱卿、晋王,已经是秋收季节了。
朱由检短短的一句话。让杨嗣昌和朱审烜的脸色都变化了,朝廷里面的传闻,两人也是知道的,不知道做了多少的解释,两人的心情当然是不一样的,可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皇上减少猜忌,为了让征伐顺利的进行。
可皇上越来越大的担心,两人也是清楚的,按照道理来说,两人做出来了不少的解释,苏天成也有密折专门作出了解释,皇上是不应该有那么多担心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只能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皇上对苏天成,已经是很不放心了。
杨嗣昌的心情稍微平静一些,朱审烜就不一样了。
苏天成所做的准备,内心的想法,他是清楚的,从皇上的态度来看,苏天成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做出来的准备,也是必须的,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恐怕还没有剿灭后金鞑子,苏天成本人就要出事情了,而且跟随苏天成的诸多大臣和军官,也面临着被清洗的命运,包括他自己在内。
以往那种为苏天成辩解的办法,如今不能够用了,否则就会引发皇上更大的怀疑,这个时候,只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了,恐怕这样,才是保护苏天成的最好办法了。
看见皇上如此说,朱审烜看了看杨嗣昌,率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秋收季节到来了,苏大人应该是要出征了,若是继续找借口推诿,皇上可下旨斥责了。
朱审烜刚刚说完,杨嗣昌马上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不妥,苏大人曾经在后金鞑子表面臣服我大明的情况下,率领大军征伐蒙古,改变了蒙古草原的局势,狠狠的打击了后金的势力,由此可见,苏大人是有着充足准备的,也是清楚什么时候能够发动进攻的,臣专门分析过的,此次的征伐,乃是我大明与后金鞑子的决战了,生死攸关,越是这样重大的战斗,越是需要做出来详细的规划,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才能够开始大规模的征伐,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啊。
杨嗣昌所说的话语,实实在在,也是他与朱审烜等内阁大臣多次商议,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所形成的意见,这个意见,杨嗣昌也曾经在皇上面前几次提及了,当然,皇上的担忧,杨嗣昌也是清楚的,可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皇上越是需要保持冷静,不能够激动,就算是有着猜忌的心理,也不要透露出来的。
杨嗣昌和朱审烜两人的想法,就是在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朱审烜来说,长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里面,深刻体会权力争斗的残酷,苏天成的意见,他既然完全支持了,就要全力以赴的维护,或者是从中斡旋,为苏天成争取到更大更多的空间,这一点也是与他自身的安全息息相关的,可杨嗣昌不是这样的想法,杨嗣昌还是想着能够维护皇权的,就算是皇上猜忌苏天成,但也要等到剿灭后金鞑子的战斗处于尾声之后,再来采取行动的,至于说苏天成是不是会真正的威胁到皇权,那不是他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朱审烜和杨嗣昌的不同意见,令朱由检感觉到有些吃惊,这可是很少出现的情况,这么长时间以来,朱审烜一直都是为苏天成解释的,这一点朱由检也可以理解,毕竟苏天成是朱审烜的妹夫,上次朱审烜到登州去宣旨,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与苏天成单独呆的时间,不超过一刻钟,而且朱审烜很快离开了登州,回到了京城,一同跟随去的锦衣卫和东厂的人,也没有发现问题。
朱由检还没有怀疑到朱审烜,毕竟朱审烜能够成为内阁次辅,这是他一力提拔的结果,在自身的影响力方面,朱由检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所做出来的决策,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这些年以来,皇权得到了极大的稳固,大明也在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一旦彻底剿灭了后金鞑子,自己的宏伟大略,就可以完全实现了。
朱由检更不会怀疑杨嗣昌,杨嗣昌这个内阁首辅,察言观色,能够依照他的意思,做出来决定,在内阁权力受到抑制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来太多的不满意,这就很不错了,不像以前的内阁首辅,首先想到的,都是巩固自身的权势。
苏天成究竟有什么样的想法,朱由检不能够肯定,放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苏天成的权力太大了,上次给苏天成的圣旨,朱由检就花费了一番的心思,在江宁营的调动方面,苏天成是可以行使权力的,可以自行的做出来决定,但在调动其余的军队方面,依旧要经过兵部和内阁,譬如说辽东的边军,就不能够随意的调动。
是不是下旨催促苏天成,朱由检也思考了一段时间,该如何的催促,他也思考了。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的心里,已经有了定论了。
他没有驳斥杨嗣昌和朱审烜的意见,慢慢的开口了。
朕以为,秋收的时节到了,苏爱卿需要的各项准备,基本都充足了,这个时候出征,正是最好的时机,朕已经下过旨意,就不必重复了,兵部拟出敕书,代朕催促一下,看看苏爱卿究竟是什么考虑,朝廷也好做出来响应的准备。
杨嗣昌准备再次开口的,但他感觉到了,这是皇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按说兵部发出去敕书,是不合适的,苏天成本就是内阁大臣,要说催促,也应该是内阁直接提出来意见,皇上不是不知道这一层的意思。
朱审烜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内心里面,再一次肯定了,苏天成的安排是合适的,一旦江宁营剿灭了后金鞑子,明初的有些事情,很有可能重演,到了那个时候,再来做出相应的准备,肯定来不及了。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纯文字∷〗
秋收之后,面对后金的征伐,就要开始了,皇上的圣旨,到苏天成这里,已经是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不能够继续拖下去了,尽管说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以来,朝廷里面没有任何的敕书,皇上也没有下旨催促,但朝廷里面那些大人的想法,苏天成是略知一二的,渠清泽也通过诸多的渠道,详细了解了,朝廷里面,有人说苏天成拥兵自重,就是不想征伐后金鞑子,也有人说苏天成是想着篡夺更大的权力等等,这些议论尽管是私下里的,可杀伤力是很大的,传到皇上那里了,相信皇上也会更加的疑心,因为这是对皇权直接的威胁,比起那些所谓限制皇权的做法,要更加的险恶的。
朱审烜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杨嗣昌解释,为什么苏天成暂时没有征伐后金,然后与杨嗣昌两人,共同给皇上做出来解释,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大规模的征伐,若是不能够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今后面临的问题肯定是很大的。加之杨嗣昌也明白这次战斗的复杂性,也是同意这样的观点的。
紫禁城,养心殿。
给苏天成下了圣旨之后,朱由检的心情一直都不是很好,还是因为苏天成迟迟的按兵不动。虽然说这里面有些理由是成立的,但朱由检就是担心,认为苏天成没有按照圣旨的要求来行事,准备的充分是一方面的情况,可是不是按照圣旨要求来做事,是另外的含义。尽管苏天成写来了密折,专门做出来了解释。
朝廷里面的议论,朱由检是清楚的,他感觉到了威胁,实实在在的威胁,要说以前的流寇和如今的后金鞑子。那都不可能得到士大夫的支持,众人还是拥护皇权的,认为皇权是最为正统的,可苏天成发展起来了,情况就不好说了,加之苏天成在各地所做出来的成绩,拥护的人也是不少的。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取代了朱家对天下的统治,那也是有可能的。
一旦内心的想法出现了改变,什么事情都不好说了,怀疑会贯穿到始终,自从苏天成到了登州之后,朱由检的担心就开始与日俱增,迫于大明面临的形势,朱由检不可能做出来其他的决定,加之苏天成一直都做的很好。一直都是服从朝廷的,朱由检也找不到任何的理由,做出对苏天成采取措施的决定。
杨嗣昌和朱审烜进入养心殿的时候,朱由检的脸上没有笑容。
杨爱卿、晋王,已经是秋收季节了。
朱由检短短的一句话。让杨嗣昌和朱审烜的脸色都变化了,朝廷里面的传闻,两人也是知道的,不知道做了多少的解释,两人的心情当然是不一样的,可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皇上减少猜忌,为了让征伐顺利的进行。
可皇上越来越大的担心,两人也是清楚的,按照道理来说,两人做出来了不少的解释,苏天成也有密折专门作出了解释,皇上是不应该有那么多担心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只能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皇上对苏天成,已经是很不放心了。
杨嗣昌的心情稍微平静一些,朱审烜就不一样了。
苏天成所做的准备,内心的想法,他是清楚的,从皇上的态度来看,苏天成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做出来的准备,也是必须的,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恐怕还没有剿灭后金鞑子,苏天成本人就要出事情了,而且跟随苏天成的诸多大臣和军官,也面临着被清洗的命运,包括他自己在内。
以往那种为苏天成辩解的办法,如今不能够用了,否则就会引发皇上更大的怀疑,这个时候,只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了,恐怕这样,才是保护苏天成的最好办法了。
看见皇上如此说,朱审烜看了看杨嗣昌,率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秋收季节到来了,苏大人应该是要出征了,若是继续找借口推诿,皇上可下旨斥责了。
朱审烜刚刚说完,杨嗣昌马上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不妥,苏大人曾经在后金鞑子表面臣服我大明的情况下,率领大军征伐蒙古,改变了蒙古草原的局势,狠狠的打击了后金的势力,由此可见,苏大人是有着充足准备的,也是清楚什么时候能够发动进攻的,臣专门分析过的,此次的征伐,乃是我大明与后金鞑子的决战了,生死攸关,越是这样重大的战斗,越是需要做出来详细的规划,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才能够开始大规模的征伐,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啊。
杨嗣昌所说的话语,实实在在,也是他与朱审烜等内阁大臣多次商议,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所形成的意见,这个意见,杨嗣昌也曾经在皇上面前几次提及了,当然,皇上的担忧,杨嗣昌也是清楚的,可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皇上越是需要保持冷静,不能够激动,就算是有着猜忌的心理,也不要透露出来的。
杨嗣昌和朱审烜两人的想法,就是在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朱审烜来说,长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里面,深刻体会权力争斗的残酷,苏天成的意见,他既然完全支持了,就要全力以赴的维护,或者是从中斡旋,为苏天成争取到更大更多的空间,这一点也是与他自身的安全息息相关的,可杨嗣昌不是这样的想法,杨嗣昌还是想着能够维护皇权的,就算是皇上猜忌苏天成,但也要等到剿灭后金鞑子的战斗处于尾声之后,再来采取行动的,至于说苏天成是不是会真正的威胁到皇权,那不是他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朱审烜和杨嗣昌的不同意见,令朱由检感觉到有些吃惊,这可是很少出现的情况,这么长时间以来,朱审烜一直都是为苏天成解释的,这一点朱由检也可以理解,毕竟苏天成是朱审烜的妹夫,上次朱审烜到登州去宣旨,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与苏天成单独呆的时间,不超过一刻钟,而且朱审烜很快离开了登州,回到了京城,一同跟随去的锦衣卫和东厂的人,也没有发现问题。
朱由检还没有怀疑到朱审烜,毕竟朱审烜能够成为内阁次辅,这是他一力提拔的结果,在自身的影响力方面,朱由检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所做出来的决策,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这些年以来,皇权得到了极大的稳固,大明也在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一旦彻底剿灭了后金鞑子,自己的宏伟大略,就可以完全实现了。
朱由检更不会怀疑杨嗣昌,杨嗣昌这个内阁首辅,察言观色,能够依照他的意思,做出来决定,在内阁权力受到抑制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来太多的不满意,这就很不错了,不像以前的内阁首辅,首先想到的,都是巩固自身的权势。
苏天成究竟有什么样的想法,朱由检不能够肯定,放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苏天成的权力太大了,上次给苏天成的圣旨,朱由检就花费了一番的心思,在江宁营的调动方面,苏天成是可以行使权力的,可以自行的做出来决定,但在调动其余的军队方面,依旧要经过兵部和内阁,譬如说辽东的边军,就不能够随意的调动。
是不是下旨催促苏天成,朱由检也思考了一段时间,该如何的催促,他也思考了。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的心里,已经有了定论了。
他没有驳斥杨嗣昌和朱审烜的意见,慢慢的开口了。
朕以为,秋收的时节到了,苏爱卿需要的各项准备,基本都充足了,这个时候出征,正是最好的时机,朕已经下过旨意,就不必重复了,兵部拟出敕书,代朕催促一下,看看苏爱卿究竟是什么考虑,朝廷也好做出来响应的准备。
杨嗣昌准备再次开口的,但他感觉到了,这是皇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按说兵部发出去敕书,是不合适的,苏天成本就是内阁大臣,要说催促,也应该是内阁直接提出来意见,皇上不是不知道这一层的意思。
朱审烜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内心里面,再一次肯定了,苏天成的安排是合适的,一旦江宁营剿灭了后金鞑子,明初的有些事情,很有可能重演,到了那个时候,再来做出相应的准备,肯定来不及了。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