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这个年代能当官的人基本上都是名门望族的人,能当大官的人更是身世显赫,在朝中有很多人帮扶的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甚至连九品中正制也才刚刚出来,贫寒士子根本没有进身之阶。
汉朝使用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种人才选拔制度虽然在后面也需要考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不过在前期是先要经过地方长官的推荐的,这就很难免依赖于地方官的个人主观意识了。
如果这个地方官是个公平公正的人还好,如果稍有私心,那么他推荐的人,肯定会是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人。况且,那个时候还有一句话叫“举贤不避亲”,这句话就令那些为国家举荐贤才的地方官员有了很好的借口,可以完全不用顾忌回避制度。
还有一个问题,贫寒之家出身的人,很难有机会读书,即使千辛万苦读书有成,没有人引见,没有钱去交际应酬,怎么样才能让地方官认识你,赏识你,继而肯将宝贵的举荐名额让给你一个呢?
所以,在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下,汉朝被举荐上去做官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人。而当这些人做了官后,他们饮水思源之下,自然也会举荐世家大族的后人。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官的人越来越多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人,而这些世家大族也因为越来越多人在朝中为官,而得到更多的好处和优待,继而使得宗族越来越繁荣昌盛。
例如司马懿的家族,有司马八达的说法,司马家的八兄弟个个都在朝中为官,那是不是说这八兄弟都那么有本事呢?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也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这句话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家八兄弟并不是个个都如司马懿那样才识过人、智谋冠绝天下,不过在这种察举制的作用下,他们八个却个个都能做官。
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荀氏八龙”、袁绍的“四世三公”等等,反正这些大家族,要不不当官,要当官就一窝蜂地当官,然后大家再在官场上互相照应,共同进步。
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由此可见,宗族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也不难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宗族的利益。宗族帮助他们上~位,当他们上了位,有能力的时候,总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宗族更加兴旺发达,当宗族有危难时,他们也会不顾一切去保护宗族,延续宗族的存续。
在三国这个乱世,为了维持宗族的延续,那些大宗族可谓想尽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同时派出几名优秀的家族子弟,分别加入各个阵营中,各为其主,各自厮杀,这样无论最后那方势力胜出,在这个势力中都有一个自家的子弟在这个阵营中身居高位,可以保护宗族的存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琅邪诸葛家族兄弟三人,各侍一主,诸葛亮扶助刘备,诸葛瑾效力于孙权,诸葛诞则扶持着曹家。
不得不说,这在讲究亲情的古代是很奇怪的现象,但这却是现实。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也许源自于这些家族对统治者喜欢“株连”的担忧有关。
那个时候可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时代,如果一个人犯错了,整个家族甚至同村人、同乡都会受到牵连。在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未来那个会最后胜出得到天下。
这个时候一旦押错宝,选择扶助的人最后失败了,胜利者肯定会迁怒于那些曾经扶助过自己对头的那些家族,这样一来那些家族就要倒霉了,被人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宗族抹除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们才会两头下注,甚至多头下注,这样无论谁胜出,都不会导致整个宗族的灭族。一切为了宗族,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他们这种多头下注的行为,也就可以明白张苞这一招的杀伤力有多大。
张苞以整个宗族的存续来要挟那些顽固派官员,这一招相当于核威慑。一颗原~子~弹,可以瞬间摧毁一座城市,杀死数以十万计的人,张苞虽然没有原~子~弹,但是,他手握十万兵马,想要移除一个宗族,也并不是那么难办到的。
在和平时期这当然很难,这些宗族在朝中都有人,都有庞大的关系网、保~护~伞,任何人想动他们都很难,就算是皇帝想彻底移除一个宗族恐怕都未必敢轻易下手。
但是在这种战乱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如果张苞根本不和你讲理,随便找个理由直接纵兵进入宗族的聚居地,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说,那你怎么办?
就算过后有其他人想找他麻烦那又有什么用,木已成舟了,人死不能复生,整个宗族已经没了,再找他麻烦还有什么意义?
明月高照,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府邸中,一群人却无心睡眠,聚集在书房中,个个都神情凝重,正在七嘴八舌地说着话,这显然是在开会。
在夜晚,在一座私宅书房里召开的这种会议,显然出席的不会是朝中大臣,商议的也不是国家大事。没错,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家族成员,为首一名白发老者正是魏国的司空,乐平乡侯王朗。
王朗的出身虽然不是太原王氏这样的名门望族,但是他们东海郯城王氏也是一个不小的宗族,而且他早年曾经师从太尉杨赐,因此,杨赐留在朝中的人脉也尽数被他收入囊中,这才有了他今天位列“三公”的地位。
除了他之外,在座的包括了他的儿子王肃在内,都是他们东海郯城王氏目前在朝为官的人。在朝为官之人当然在宗族中的话语权就会很大,尤其是像王朗这样位极人臣之人,在宗族中几乎可以说是一言九鼎,郯城王氏无论在朝在野均以他马首是瞻,就连远在东海郯城的族长的话语权都没他大。
汉朝使用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种人才选拔制度虽然在后面也需要考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不过在前期是先要经过地方长官的推荐的,这就很难免依赖于地方官的个人主观意识了。
如果这个地方官是个公平公正的人还好,如果稍有私心,那么他推荐的人,肯定会是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人。况且,那个时候还有一句话叫“举贤不避亲”,这句话就令那些为国家举荐贤才的地方官员有了很好的借口,可以完全不用顾忌回避制度。
还有一个问题,贫寒之家出身的人,很难有机会读书,即使千辛万苦读书有成,没有人引见,没有钱去交际应酬,怎么样才能让地方官认识你,赏识你,继而肯将宝贵的举荐名额让给你一个呢?
所以,在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下,汉朝被举荐上去做官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人。而当这些人做了官后,他们饮水思源之下,自然也会举荐世家大族的后人。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官的人越来越多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人,而这些世家大族也因为越来越多人在朝中为官,而得到更多的好处和优待,继而使得宗族越来越繁荣昌盛。
例如司马懿的家族,有司马八达的说法,司马家的八兄弟个个都在朝中为官,那是不是说这八兄弟都那么有本事呢?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也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这句话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家八兄弟并不是个个都如司马懿那样才识过人、智谋冠绝天下,不过在这种察举制的作用下,他们八个却个个都能做官。
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荀氏八龙”、袁绍的“四世三公”等等,反正这些大家族,要不不当官,要当官就一窝蜂地当官,然后大家再在官场上互相照应,共同进步。
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由此可见,宗族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也不难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宗族的利益。宗族帮助他们上~位,当他们上了位,有能力的时候,总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宗族更加兴旺发达,当宗族有危难时,他们也会不顾一切去保护宗族,延续宗族的存续。
在三国这个乱世,为了维持宗族的延续,那些大宗族可谓想尽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同时派出几名优秀的家族子弟,分别加入各个阵营中,各为其主,各自厮杀,这样无论最后那方势力胜出,在这个势力中都有一个自家的子弟在这个阵营中身居高位,可以保护宗族的存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琅邪诸葛家族兄弟三人,各侍一主,诸葛亮扶助刘备,诸葛瑾效力于孙权,诸葛诞则扶持着曹家。
不得不说,这在讲究亲情的古代是很奇怪的现象,但这却是现实。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也许源自于这些家族对统治者喜欢“株连”的担忧有关。
那个时候可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时代,如果一个人犯错了,整个家族甚至同村人、同乡都会受到牵连。在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未来那个会最后胜出得到天下。
这个时候一旦押错宝,选择扶助的人最后失败了,胜利者肯定会迁怒于那些曾经扶助过自己对头的那些家族,这样一来那些家族就要倒霉了,被人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宗族抹除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们才会两头下注,甚至多头下注,这样无论谁胜出,都不会导致整个宗族的灭族。一切为了宗族,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他们这种多头下注的行为,也就可以明白张苞这一招的杀伤力有多大。
张苞以整个宗族的存续来要挟那些顽固派官员,这一招相当于核威慑。一颗原~子~弹,可以瞬间摧毁一座城市,杀死数以十万计的人,张苞虽然没有原~子~弹,但是,他手握十万兵马,想要移除一个宗族,也并不是那么难办到的。
在和平时期这当然很难,这些宗族在朝中都有人,都有庞大的关系网、保~护~伞,任何人想动他们都很难,就算是皇帝想彻底移除一个宗族恐怕都未必敢轻易下手。
但是在这种战乱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如果张苞根本不和你讲理,随便找个理由直接纵兵进入宗族的聚居地,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说,那你怎么办?
就算过后有其他人想找他麻烦那又有什么用,木已成舟了,人死不能复生,整个宗族已经没了,再找他麻烦还有什么意义?
明月高照,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府邸中,一群人却无心睡眠,聚集在书房中,个个都神情凝重,正在七嘴八舌地说着话,这显然是在开会。
在夜晚,在一座私宅书房里召开的这种会议,显然出席的不会是朝中大臣,商议的也不是国家大事。没错,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家族成员,为首一名白发老者正是魏国的司空,乐平乡侯王朗。
王朗的出身虽然不是太原王氏这样的名门望族,但是他们东海郯城王氏也是一个不小的宗族,而且他早年曾经师从太尉杨赐,因此,杨赐留在朝中的人脉也尽数被他收入囊中,这才有了他今天位列“三公”的地位。
除了他之外,在座的包括了他的儿子王肃在内,都是他们东海郯城王氏目前在朝为官的人。在朝为官之人当然在宗族中的话语权就会很大,尤其是像王朗这样位极人臣之人,在宗族中几乎可以说是一言九鼎,郯城王氏无论在朝在野均以他马首是瞻,就连远在东海郯城的族长的话语权都没他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我是阿斗,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重生之我是阿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我是阿斗,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重生之我是阿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