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州官舍依山傍水而建,修得并不显得奢华,但极为雅致。
桂州节度判官黄涣小屋也是如此,小屋前,种着一些竹子和花草,竹子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鹅卵石道,经过一张竹桌,即可进入清凉的屋内。
屋内布置极为简洁,简洁中不乏大方,屋体都由竹子搭成,一进去就呼吸到竹子的香气,墙上还挂着带有露珠的蓑衣和戴笠。
天色已至黄昏,透过小屋的窗户可以看见朦胧的远山,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四娘,再沽二斤酒来。”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可黄涣与李三坚等人谈性正浓,于是黄涣吩咐浑家道。
黄涣的浑家应了一声就去准备了。
“翰韧,我来问你,何为君?何为臣?”黄涣随后问向李三坚道。
“君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臣者,人臣也,是为人君之下、君之佐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李三坚愣了片刻后答道。
李三坚来到这个世上已经快七年了,书也读的不少了,如何不知道何为君、何为臣?李三坚不明白的是黄涣为何问起这个?这个与自己目前的处境又有什么关系?要知道到目前为止,李三坚仍是白丁一个,臣民臣民,李三坚最多只能算是民,而不是臣。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黄涣点头道:“为君者总是要考虑江山社稷的,总是要考虑江山永固的,翰韧,你可明白?”
李三坚闻言摇了摇头,黄涣说话只说了一半,李三坚哪里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为君者总是忌讳权臣专权的。”黄涣叹了口气道,挥手对李三坚说道:“你过来。”
李三坚闻言疑惑的走到黄涣面前。
黄涣随后用手指蘸了一些酒水,在面前木桌之上写下来“分而治之”四个字。
“现在你明白了吗?”黄涣问完之后,就用衣袖将桌上的字抹去了。
分而治之?李三坚此时终于大概明白黄涣的意思了。
做为皇帝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帝位,关心自己道帝位是否稳固,与之相比,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皇帝可以允许底下大臣之间相互争斗,互相攻讦,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血流成河都不会在意的,一些皇帝甚至还怂恿、纵容这种行为。大臣之间相互争斗,如此方能倚重皇帝,如此皇帝才能居中调停,稳坐钓鱼台,居于不败之地,家国天下才能稳如泰山。
若底下的大臣精诚团结,如一块铁板般的,如此皇帝反倒是会感到恐惧,并拼命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党争不断的根本原因,因为背后有皇帝的支持。
经黄涣提醒后,李三坚大概理解了这个道理,于是李三坚点头道:“教授之言,如醍醐灌顶,学生大概明白了,只是。。。只是此事又与学生有何关系?”
李三坚在开封府呆了三年,经过了三个寒冷的冬季,脑壳似乎被冻住了,一时半会未转过弯来。。。
“呵呵”黄涣闻言笑道:“你此次下第,无非就是因为当朝宰执的缘故,朝堂之上风云莫测,谁又敢能保证其相位永固?”
“教授之言,字字如金,学生受教。”李三坚闻言大喜,连忙起身重重的施了一礼道。
黄涣所言简直太对了,李三坚心中暗道,黄涣虽远在岭南荒僻之地,却如同长得一双千里眼般的,将朝堂政局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章惇居相位已久,虽然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皇帝怎么可能放心让他长期执政?
神宗皇帝赵顼是如此的敬重、依仗王安石,可仍是将王安石弄了个三上三下、潮起潮落的,时不时的都要提醒下王安石,让王安石明白谁才是宋真正的执政者,谁才是真正的主子。
若章惇去位,甚至元丰党人失去了圣宠,换做元祐党人上台,那么李三坚的事情就不是个事儿了,李三坚的“柳暗花明”也许就在眼前。
李三坚的文章之中多少受到了苏轼的影响,有些同情元祐之人。
可章惇何时去位,李三坚何时能够“柳暗花明”?这些都是未知之数,李三坚想到此处,心情又变得苦恼不已。尺度文学
“黄教授,学生数年以来一直想着一件事,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有机会,此事与教授有关,今日学生回到桂州,请教授答应学生此事。”
“何事?翰韧请说便是。”黄涣点点头道。
“学生数年前顽劣不堪,不过是个初登学堂的小子而已,其后来到钦州灵山县,求学于县学,受教于黄公,黄公对学生栽培之恩永生难忘,今日学生欲拜黄公为师,不如黄公意下如何?”李三坚顿了一顿后缓缓的说道。
苏轼曾经是李三坚的师父,可苏轼早已将李三坚逐出师门,若不是如此,李三坚此时也不敢提出拜黄涣为师的要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个人一生之中是可以拜许多人为师,但其后的师父是无法与第一位授业恩师相比的,其后的师父只能是以师事之。
若苏轼不将李三坚开革,那么无论李三坚走到哪里,无论到任何时候都是出自苏轼门下的,自我介绍之时也必须这样说的。
可如今李三坚已被苏轼逐出师门,李三坚实际上已经处于无门无师的状态,而黄涣虽曾经是李三坚在县学之中的教授,两人之间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但毕竟李三坚未行正式的拜师之礼,就不能说是出自黄涣门下。
黄涣学识渊博,才识并不在苏轼之下,最关键的是黄涣长久以来,对李三坚是异常关心眷顾的,关心李三坚的一举一动,对此李三坚岂能不明白?李三坚感动之余,就真心实意的提出想拜黄涣为师,继续聆听黄涣的教诲。
“住口!”黄涣闻言顿时大怒,指了指李三坚喝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你已拜东坡先生为师,此时岂能再行拜师之举?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就算东坡先生将你逐出师门,你也不能行此悖驳之举?”
李三坚的情况,黄涣也是了解的,对此黄涣也感到有些惋惜,可苏轼毕竟是李三坚的第一位授业恩师,因而无论怎样,李三坚也不可贸然行拜他人为师之举,此为这个世间最基本的礼法。
李三坚闻言愕然,明明是苏轼不要自己了,自己再另投他处,怎么就成为了悖驳之举?李三坚见状无法理解。
这个世上的礼法李三坚仍是有些琢磨不透。
李三坚站在原地,进退两难,尴尬不已。
半响之后,黄涣有些于心不忍,温言对李三坚说道:“你先回去吧,五日后就将引试,回去准备准备吧。”
。。。。。。。。
“翰韧兄啊,你不必太在意了,弟估摸着黄教授也是为了你好,为你着想。”曾公明与李三坚并肩立刻了黄涣的住处,见李三坚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于是劝道。
“嗯?东林此话怎讲?”李三坚闻言诧异的问道。
自己热脸一下子贴在了冷屁股之时,使得李三坚尴尬不已,同时心中对黄涣有了一丝怨怼,李三坚有些后悔,后悔贸然开口欲拜在黄涣门下,若此事传出去也是件极为丢脸之事。
“哎,你回到桂州想干什么?”曾公明叹道。
“应举啊,还能干什么?”李三坚又问道。
“对啊,就是应举,可你知道黄教授目前是何官职吗?”曾公明闻言反问道。
“教授他不是任桂州节度判官吗?此事我已经知道了,怎么了?此事与教授他所任官职又有何关系?”李三坚停下脚步,转头看着曾公明问道。
“广南西路的发解试在桂州举行,由桂州官府主持此事,考官均由桂州官府选任,黄教授身为桂州节度判官,有很大可能性为此次发解试的考官,翰韧兄,现在你明白了吗?”曾公明微微一笑道。
李三坚闻言顿时就愣住了,呆在原地半响做声不得。
曾公明都这样说了,李三坚如何还不明白?
宋贡举有“别头试”之制,所谓“别头试”,即为回避之制,就是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为了彰显贡举的公平、公正,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侄、亲戚、门生弟子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
也就是说若李三坚拜黄涣为师,那么不但是李三坚无法在桂州继续应试,就连黄涣也无法作为本次发解试的考官了。
李三坚错解了黄涣的一片维护之心,使得李三坚羞愧欲死。。。
“翰韧兄,发什么呆啊?走走走,随我饮酒去。”曾公明见李三坚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顿时感到好笑不已,于是拉了拉李三坚的衣袖说道。
又喝酒?李三坚暗暗苦笑。
桂州节度判官黄涣小屋也是如此,小屋前,种着一些竹子和花草,竹子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鹅卵石道,经过一张竹桌,即可进入清凉的屋内。
屋内布置极为简洁,简洁中不乏大方,屋体都由竹子搭成,一进去就呼吸到竹子的香气,墙上还挂着带有露珠的蓑衣和戴笠。
天色已至黄昏,透过小屋的窗户可以看见朦胧的远山,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四娘,再沽二斤酒来。”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可黄涣与李三坚等人谈性正浓,于是黄涣吩咐浑家道。
黄涣的浑家应了一声就去准备了。
“翰韧,我来问你,何为君?何为臣?”黄涣随后问向李三坚道。
“君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臣者,人臣也,是为人君之下、君之佐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李三坚愣了片刻后答道。
李三坚来到这个世上已经快七年了,书也读的不少了,如何不知道何为君、何为臣?李三坚不明白的是黄涣为何问起这个?这个与自己目前的处境又有什么关系?要知道到目前为止,李三坚仍是白丁一个,臣民臣民,李三坚最多只能算是民,而不是臣。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黄涣点头道:“为君者总是要考虑江山社稷的,总是要考虑江山永固的,翰韧,你可明白?”
李三坚闻言摇了摇头,黄涣说话只说了一半,李三坚哪里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为君者总是忌讳权臣专权的。”黄涣叹了口气道,挥手对李三坚说道:“你过来。”
李三坚闻言疑惑的走到黄涣面前。
黄涣随后用手指蘸了一些酒水,在面前木桌之上写下来“分而治之”四个字。
“现在你明白了吗?”黄涣问完之后,就用衣袖将桌上的字抹去了。
分而治之?李三坚此时终于大概明白黄涣的意思了。
做为皇帝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帝位,关心自己道帝位是否稳固,与之相比,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皇帝可以允许底下大臣之间相互争斗,互相攻讦,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血流成河都不会在意的,一些皇帝甚至还怂恿、纵容这种行为。大臣之间相互争斗,如此方能倚重皇帝,如此皇帝才能居中调停,稳坐钓鱼台,居于不败之地,家国天下才能稳如泰山。
若底下的大臣精诚团结,如一块铁板般的,如此皇帝反倒是会感到恐惧,并拼命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党争不断的根本原因,因为背后有皇帝的支持。
经黄涣提醒后,李三坚大概理解了这个道理,于是李三坚点头道:“教授之言,如醍醐灌顶,学生大概明白了,只是。。。只是此事又与学生有何关系?”
李三坚在开封府呆了三年,经过了三个寒冷的冬季,脑壳似乎被冻住了,一时半会未转过弯来。。。
“呵呵”黄涣闻言笑道:“你此次下第,无非就是因为当朝宰执的缘故,朝堂之上风云莫测,谁又敢能保证其相位永固?”
“教授之言,字字如金,学生受教。”李三坚闻言大喜,连忙起身重重的施了一礼道。
黄涣所言简直太对了,李三坚心中暗道,黄涣虽远在岭南荒僻之地,却如同长得一双千里眼般的,将朝堂政局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章惇居相位已久,虽然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皇帝怎么可能放心让他长期执政?
神宗皇帝赵顼是如此的敬重、依仗王安石,可仍是将王安石弄了个三上三下、潮起潮落的,时不时的都要提醒下王安石,让王安石明白谁才是宋真正的执政者,谁才是真正的主子。
若章惇去位,甚至元丰党人失去了圣宠,换做元祐党人上台,那么李三坚的事情就不是个事儿了,李三坚的“柳暗花明”也许就在眼前。
李三坚的文章之中多少受到了苏轼的影响,有些同情元祐之人。
可章惇何时去位,李三坚何时能够“柳暗花明”?这些都是未知之数,李三坚想到此处,心情又变得苦恼不已。尺度文学
“黄教授,学生数年以来一直想着一件事,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有机会,此事与教授有关,今日学生回到桂州,请教授答应学生此事。”
“何事?翰韧请说便是。”黄涣点点头道。
“学生数年前顽劣不堪,不过是个初登学堂的小子而已,其后来到钦州灵山县,求学于县学,受教于黄公,黄公对学生栽培之恩永生难忘,今日学生欲拜黄公为师,不如黄公意下如何?”李三坚顿了一顿后缓缓的说道。
苏轼曾经是李三坚的师父,可苏轼早已将李三坚逐出师门,若不是如此,李三坚此时也不敢提出拜黄涣为师的要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个人一生之中是可以拜许多人为师,但其后的师父是无法与第一位授业恩师相比的,其后的师父只能是以师事之。
若苏轼不将李三坚开革,那么无论李三坚走到哪里,无论到任何时候都是出自苏轼门下的,自我介绍之时也必须这样说的。
可如今李三坚已被苏轼逐出师门,李三坚实际上已经处于无门无师的状态,而黄涣虽曾经是李三坚在县学之中的教授,两人之间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但毕竟李三坚未行正式的拜师之礼,就不能说是出自黄涣门下。
黄涣学识渊博,才识并不在苏轼之下,最关键的是黄涣长久以来,对李三坚是异常关心眷顾的,关心李三坚的一举一动,对此李三坚岂能不明白?李三坚感动之余,就真心实意的提出想拜黄涣为师,继续聆听黄涣的教诲。
“住口!”黄涣闻言顿时大怒,指了指李三坚喝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你已拜东坡先生为师,此时岂能再行拜师之举?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就算东坡先生将你逐出师门,你也不能行此悖驳之举?”
李三坚的情况,黄涣也是了解的,对此黄涣也感到有些惋惜,可苏轼毕竟是李三坚的第一位授业恩师,因而无论怎样,李三坚也不可贸然行拜他人为师之举,此为这个世间最基本的礼法。
李三坚闻言愕然,明明是苏轼不要自己了,自己再另投他处,怎么就成为了悖驳之举?李三坚见状无法理解。
这个世上的礼法李三坚仍是有些琢磨不透。
李三坚站在原地,进退两难,尴尬不已。
半响之后,黄涣有些于心不忍,温言对李三坚说道:“你先回去吧,五日后就将引试,回去准备准备吧。”
。。。。。。。。
“翰韧兄啊,你不必太在意了,弟估摸着黄教授也是为了你好,为你着想。”曾公明与李三坚并肩立刻了黄涣的住处,见李三坚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于是劝道。
“嗯?东林此话怎讲?”李三坚闻言诧异的问道。
自己热脸一下子贴在了冷屁股之时,使得李三坚尴尬不已,同时心中对黄涣有了一丝怨怼,李三坚有些后悔,后悔贸然开口欲拜在黄涣门下,若此事传出去也是件极为丢脸之事。
“哎,你回到桂州想干什么?”曾公明叹道。
“应举啊,还能干什么?”李三坚又问道。
“对啊,就是应举,可你知道黄教授目前是何官职吗?”曾公明闻言反问道。
“教授他不是任桂州节度判官吗?此事我已经知道了,怎么了?此事与教授他所任官职又有何关系?”李三坚停下脚步,转头看着曾公明问道。
“广南西路的发解试在桂州举行,由桂州官府主持此事,考官均由桂州官府选任,黄教授身为桂州节度判官,有很大可能性为此次发解试的考官,翰韧兄,现在你明白了吗?”曾公明微微一笑道。
李三坚闻言顿时就愣住了,呆在原地半响做声不得。
曾公明都这样说了,李三坚如何还不明白?
宋贡举有“别头试”之制,所谓“别头试”,即为回避之制,就是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为了彰显贡举的公平、公正,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侄、亲戚、门生弟子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
也就是说若李三坚拜黄涣为师,那么不但是李三坚无法在桂州继续应试,就连黄涣也无法作为本次发解试的考官了。
李三坚错解了黄涣的一片维护之心,使得李三坚羞愧欲死。。。
“翰韧兄,发什么呆啊?走走走,随我饮酒去。”曾公明见李三坚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顿时感到好笑不已,于是拉了拉李三坚的衣袖说道。
又喝酒?李三坚暗暗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