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骏在石城画了一个圈,确定了大宋未来的工业基础。

  这也是沾了先知先觉的光,不然想找一个煤炭和铁矿丰富的产地,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之后他又视察了滦州周边县城,也去了南面海边,看了未来大宋的海港。

  这里是后世唐山市曹妃甸区,与天津的宁河区很近。

  但不管是天津还是唐山,至少在古代都不是什么重要地方,海边有一些渔村,仅此而已。

  赵骏深知海洋贸易的重要性,特别是眼下正该大力发展与东北的贸易。

  如果从沈州和辽阳的货运能够通过营口与天津相连,并且将东北的矿产全部运到唐山来,那么工业打造将更加快捷。

  五月下旬,赵骏出山海关,前往沈州视察,当地官府和守军将领纷纷前来迎接。

  他了解了一下目前沈州的情况。

  同时也了解了一下现在大宋与东北女直、渤海人之间的贸易发展。

  相比于北平城,沈州城以及辽阳城可谓是非常热闹,不仅有女直、渤海人,还有高丽人也在其中。

  大宋的武器铠甲非常受这些少数民族欢迎,其中也不乏火器、火药贸易,大宗商品又以粮食、药材、木料、皮毛、牲畜为主。

  由于大宋发达的海洋贸易,往往是东北少数民族把货物运送到沈州、辽阳,再由当地商人运到营口海港出海。

  这些商品会沿着海岸线,送往大宋各地港口,比如河北的泥沽港,山东的莱州湾,最远的甚至淮南的海州,也就是连云港,最远的甚至能送到广州去。

  因为很多原材料能够在广州、泉州等地加工成工艺品或者其它商品,贩卖到中亚去,再由阿拉伯商人们转卖到欧洲,赚白人的钱。

  因此可以说现在大宋虽然还没有建立起全球贸易体系,但也已经有了初步联系,正在一步步完善经济循环。

  “这旱灾还是来了,幽燕路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下雨,各地百姓日益贫困。”

  六月八日,赵骏从辽阳回到了北平城,正是晌午时分,抬起头看着那火辣辣的烈阳,紫色大袍向后一甩,双手背负在身后,埋头跨入元和殿。

  除了王安石等一直跟随左右的陪同人员以外,这次幽燕路主要官员都已经到齐,杨畋、王丝、周沆、唐介、吴若鹏等主官、副官,林林总总十多个,跟着赵骏踏入屋内。

  这一次赵骏已经走完了从后世北京到唐山、秦皇岛、葫芦岛、沈阳、辽阳等大片地区,关注了幽燕路的总体民情、经济、政务、军事以及城市规划等等。

  现在也是时候开一次大会,做一個总结。

  赵骏进入殿内,坐在主位上,如今元和殿已经大变样,不再是以前宫殿模样,而是改成了办公场地,屋子里有很多桌案,上面摆满了资料。

  里面有诸多书吏在整理,大家进来的时候书吏们便起身拱拱手离开——这些资料有些是本地世家,有些是数据统计。

  看到屋子里已经统计了这么多资料,赵骏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坐到位置上,如政制院开会一样,众人按照位置坐在了赵骏的左右两边。

  他的右手边是以杨畋为首的幽燕路诸多高级官员,左手边是以杨告为首的陪同官员,虽然杨告和杨察品级一样,但杨告的资历比杨察深一些,因此坐到了第一个位置。

  “这一趟我收获很大,对幽燕路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摸底了解,这里面的水很深,也很浑。但只有亲自走进水里,在里面摸索一番,才能看看有没有鱼。”

  赵骏首先开场,然后环顾左右笑道:“很高兴的是,摸了不少鱼,而且还有大鱼。除了抓住崔峄这个大贪官以外,我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说着又道:“不过其它的事情待会再谈,还是先说说我关心的事吧,现在幽燕路的灾情如何了?”

  杨畋起身拱手道:“知院,已经统计出来了,受灾的地方多达十四个县,其中又以固安、永清、安次、武清、玉田、石城、广宁等地尤为严重。”

  “嗯,这些地方有些处于河流的下游,有些干脆境内没有主要河流,只有一些小溪支流,旱灾之下,各条河流的水位大幅度下降,上游的县肯定会把大部分水资源截取。”

  赵骏皱眉道:“落在下游的地方水资源就会少很多,本来五六月份就是粟麦的收割季节,现在看来能成活几亩就已经不容易。”

  “也是多亏了知院早有防备,提前做了布置,不然现在恐怕幽燕路就是流民遍地了。”

  杨畋感叹道:“之前运到涿州的粮食已经当作赈灾粮发往了各县,各家各户受灾的情况也已经在统计,往年出灾地方上饿死人的事情不少,今年怕是不会了。”

  赵骏点点头道:“嗯,有统计就行,但一定要注意,赈灾的粮食必须发到灾民手里,地方上若有克扣,重罪处置,决不可姑息。”

  “是。”

  杨畋应下,心中佩服赵骏目光远见,早在五月初发现气候不对,就怀疑幽燕路可能会发生旱灾,提前让人从永济渠运粮过来,解决燃眉之急。

  不然现在幽燕路恐怕要手忙脚乱了,即便朝廷很快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运粮,恐怕也有不少灾民会出现饿死情况。

  毕竟这个年代很多百姓家中没有什么余粮,基本上就是种多少地吃多少粮食,甚至有的时候为了等到下一季粮食成熟,必须忍饥挨饿,省着点吃,防止粮食没成熟之前食物吃完。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只有一日两餐,即上午辰时一餐,下午申时一餐,这两个时间段也被称为食时、晡时。

  “还有就是善后工作,现在朝廷也只是能管灾民们一口吃食,真正长久还是要各地官府承担起责任,能抢割多少粮食是多少,旱死的粮食就就地焚烧做肥。”

  赵骏强调道:“朝廷不可能一直管着那么多灾民,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这一点你们要督促好地方官府,要让他们尽快组织起下半年的耕作,看能不能尽快恢复灾后的生产。”

  “是。”

  杨畋与诸多官员又连连应下。

  直到确定灾情虽然持续,但还处于地方可控范围之内后,赵骏才又说道:“崔峄的事情查清楚了吗?”

  “查清楚了。”

  杨告说道:“此人勾结军中几名将领,倒卖府库的绢帛,还组建商队,在边境与辽人贸易,连火枪他们都敢卖。”

  赵骏眼眸中闪烁过一缕寒光道:“以叛国罪论处,为首那几人该杀的杀,上报大理寺和政制院吧,等政制院那边的回执发过来,我就签字执行。”

  “是。”

  杨告应下。

  虽然罪证之类都已经找齐。

  事情也都调查清楚。

  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

  像崔峄这个级别,相当于后世高官大员。

  地方上肯定是没有权力审判他们。

  只有政制院才能够定夺。

  走大理寺也基本上就是走个流程,尽快判决就行。

  判决书下达后,要先送去政制院,几名宰相过目,都没什么反对意见,最后则是赵骏签字生效。

  杀一名封疆大吏,差不多就已经不需要赵祯出面,政制院就已经能全权处理。

  这就是政制院存在的意义。

  而赵骏作为政制院知院的权力是无限的,只不过他对勤勤恳恳的好官以及任劳任怨的百姓讲道理。

  但对那些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就是这世上最凶恶的存在。

  “那就再来说一说以后幽燕路的发展问题吧。”

  赵骏环顾四周说道:“我知道这个话题你们可能不太感兴趣,现在全天下官员都只在乎眼前,可能灾情的事情更让你们觉得急迫,因为几年后的事情与你们无关。”

  他继续说道:“但我要说的是,我这次下来视察地方,也确实意识到了官员的任期太短,对施政造成的影响很大,回去之后,我会对官员的任期进行调整,所以你们的目光要放长远一些。”

  “是。”

  杨畋等人心中大喜,对于赵骏透露出的这个信息非常兴奋。

  天下官员苦任期久矣。

  很多时候想干点成绩出来,没干两年,就得马上离职。

  这造成了流官体制下,地方吏员的权力依旧很大,下层的管理还是持续混乱,谈不上有多精明能干。

  如果不是监管力度前所未有的大,不说贪赃枉法,单说得过且过,没有按时完成上面派下的任务,也有可能被遭受惩罚。

  强硬的制度逼得地方官吏不得不努力干活,恐怕基层治理早就乱成一团。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三年任期的流官避免了地方官府与地方势力勾结的现状,却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缺乏对本县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改革主观能动性。

  现在把官员的任期增长,甚至也可以像政制院那样,如果有未来比较长远的规划那就多干一届。

  比如一个县令一届任期延长到五年,两届就是十年。很多二十岁中进士,做十年县令也才三十岁,积累基层经验也未尝不是坏事。

  “幽燕路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工业建设,第二是商业发展。”

  赵骏指出问题关键所在道:“整个幽燕路耕地面积虽然多,除了少部分燕山山脉以外,大部分都是广袤平原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靠天吃饭。”

  “农业虽然是必须要发展的事情,可很多时候我们要因地制宜。这次旱灾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农业发展的脆弱性。”

  他强调道:“所以一个地区要想长远发展,农业、商业、交通、工业、建设缺一不可,你们明白了吗?”

  “是。”

  杨畋虚心问道:“那该如何发展工业建设和商业呢?”

  说着他还向旁边的吴若鹏挥挥手。

  吴若鹏会意,连忙从旁边的桌子上拿了纸笔,开始记录。

  赵骏沉吟道:“这商业就是要结合自身的长处,大力发展手工制造业,还有纺织业。”

  “幽燕离辽国很近,他们盛产的皮毛完全可以作为原料制造成衣物。”

  “我观察了一下,现在大宋与他们的商业模式很落后。”

  “除了极少部分是从幽燕路生产的商品卖过去以外,大部分商品都被迫只能从中原腹地产出。”

  “来往商人的成本也会随着提升,这大大削弱了双方的贸易量。”

  “如果商品本来就是在幽燕路产出,运到北方的路程会少很多,成本自然也会少很多,我们就能卖出更多的商品。”

  “所以幽燕路在商业发展上,首先是营造更好的经商环境,比如把北平城重新规划修建。”

  “其次是要有更好的政策,吸引商人的往来,比如降低一定赋税。”

  他侃侃而谈,很多办法都是信手捏来。

  却惊得众人一惊。

  因为税率都是固定的,地方上怎么能更改赋税呢?

  杨畋惊道:“这我们若是擅自做主,降低赋税,那朝廷.”

  “你们就不会上报吗?把情况上报到政制院,我与诸位相公又不是傻子。”

  赵骏不满地瞪了对方一眼,这些守旧的地方官吏或许循规蹈矩,但有的时候太墨守成规,也不是一件好事。

  搞发展搞改革本来就要推陈出新,不能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朝廷定下的死规矩就完全不去思考。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官员在大宋实在是太多,多如牛毛,能够有创新的都算是极少数,像范仲淹王安石这样想改革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是。”

  杨畋、吴若鹏等人连连点头,他们是转运司官员,负责地方政务处理,这些东西对他们非常重要。

  之后赵骏又把工业模式谈了一下。

  他认为石城、遵化附近应该有煤矿和铁矿,滦州自然资源部最近已经找到了不少矿产,正在确定矿山位置。

  一旦找到位置之后,就可以从武安钢铁厂调集人力物力,对石城、遵化、安喜、卢龙等地进行矿产采集和幽燕路国营钢铁厂建造。

  只要有了钢铁行业的发展,那么不仅能促进当地就业,同时也能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虽然对于杨畋、吴若鹏等人来说,什么就业、经济、支柱产业等等名词他们听得云里雾里,但关键词却是听懂了,能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所以一个个也是认真听讲,认真记录。

  赵骏一口气把现在整个幽燕路的未来规划清晰地呈现给大家之后,这才开始最后一项议题,他问道:“世家的问题,你们做得怎么样?”

  “额”

  众人互相对视,杨畋小心翼翼地道:“还是有些不顺利。”

  “怎么个不顺利法?”

  “我等也不乏与诸多世家接触,但大多数世家却是颇为抵触。”

  “唔”

  赵骏眯起眼睛道:“没事,这样,伱把名单给我,我亲自与他们好好谈谈。”

  若是谈得拢就皆大欢喜,若是谈不拢,那就别怪他动刀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