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幽燕路愈发炎热,各地州县都忙着救灾。

  在这一片繁忙之中,位于北平城内的刘家宅邸,却是一片寂静。

  自从析津府沦陷,城内一片大乱,刘家的情况也不是很好。

  好在他们投降的比较快,财产得以保全,刘二玄、刘四端、刘五常三兄弟也在官府谋了几个职位。

  像刘二玄现在是修武郎,刘五常是北平府团练使。

  刘四端当初立过功,充当刘三嘏与刘六符之间的联络人,如今是幽燕路转运司府下辖的一个推官。

  可以说虽然刘二玄与刘五常只是没实权的散官虚职,但刘家也有三个实权官员。

  如刘三嘏跑到大宋之后,考上了进士,开始被授予将作监丞,之后任秘书省著作郎,国子博士,秘阁修撰等文职官。

  而刘六符级别更高,他虽然没有考过大宋的进士,但在辽国毕竟担任过宰相,哪怕辽国宰相也分三六九等。

  刘六符担任的南府宰相就是高官中级别最低者,因为南府是管汉人,北府才是管契丹的权力中心。

  除此之外,两府宰相又被两院枢密使分权,上面还有两院大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便不包括那些耶律家、萧家的王爷,在实权方面刘六符要排在十多名开外。

  可再怎么样也是宰相,辽国最高权力中枢的一群人之一,至少也相当于大宋某部尚书,而且还是一级机构加候补同知衔的正二品尚书。

  所以他投降过来,级别肯定不能太低。哪怕不给予他同等职务,也应该不能降得太多,最合适的就是某路转运使。

  再考虑到他投降反正的功劳,经过政制院商议,最后赵骏裁定让他担任京东西路安抚使。

  这个职务是庆历二年设立的,主要是在宝元到庆历年间,河南多地发生灾祸,有不少人沦为盗匪,以至于治安较差。

  为此朝廷在内地一些匪患比较严重的路临时设安抚使,负责调动地方厢军,清剿匪患,管理灾情。

  最近几年国泰民安,匪患渐渐平息,大部分地方的安抚使都遭到了撤销,但为了安置刘六符,就保留了京东西路安抚使。

  如此一来,虽然这是個实权职务,而且名义上也是一路大员之首,可由于匪患大量减少,导致安抚使的作用就只有防范灾情,实权大大减少。

  这样级别高,权力少,却又的确是个实权的职务,给予他就非常合适,算是两全其美。

  因而现在刘家六兄弟,除了早逝的刘一德以外,两个闲散官,三个实权官,不能说在大宋门第显赫,那至少也比其他投降过来的幽燕世家好得多。

  此刻除了在大宋腹地任职的刘四端和刘六符,刘二玄、刘四端、刘五常三人齐聚于府邸,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不是很好看。

  偌大的刘府后厅堂屋内,奴仆奉上茶水,倒退着出去,很快屋子里就只有三兄弟坐着。

  沉默片刻,刘二玄说道:“杨转运使已经找我谈过话了,他们应该也找过你们谈话,这件事情你们怎么看?”

  刘五常冷笑道:“我能怎么看?谁乐意谁去,我反正不去。”

  刘四端看向刘二玄茶几上的两封书信道:“三兄和六弟是什么想法?”

  刘二玄拿起那两封书信扬了扬道:“老三和老六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说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办。”

  刘四端没有说话。

  刘五常急道:“怎么可以这样,我刘家百余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三兄和六弟就不能跟宋国朝廷.”

  “老五!”

  他话还没说完,刘四端就打断道:“注意你的用词,是朝廷,不是宋国朝廷。”

  刘五常默然了一会儿,冷声道:“不管怎么样,他们想收走我们的土地,把我们的家族迁徙至南方,就不该如此。这样的朝廷,我又怎么能认?”

  “需要你认吗?”

  刘四端冷笑道:“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我们是降臣,降臣有什么资格讨价还价?老三和老六在信里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配合朝廷的一切行动!”

  刘五常怒道:“四兄,配合朝廷的行动?这话你也能说得出?咱们数万亩田地,数千佃农,还有我们在析津五代家业,就这样没了?”

  说着他又看向刘二玄道:“二兄,咱们家现在你最大,本也该你拿主意。伱自己说说,祖宗数代积累的产业就这样没了,你觉得这合适吗?百年后又该如何面见祖宗?”

  他这话一出,刘二玄和刘四端二人都是沉默。

  家族几代人积攒下来,好不容易爬到辽国权力巅峰,一夜之间跌落下去。

  甚至不仅跌落下权力宝座,连家族产业以及人员都保不住,这种滋味谁都不好受。

  要知道他们老刘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发达,最早时候为唐朝后期的藩镇,卢龙军节度使刘怦。

  刘怦的孙子,也就是他们几兄弟的太爷爷刘守敬是后唐官员。后唐灭亡后刘守敬入辽,最高担任过辽朝南京副留守。

  刘守敬的儿子刘景继承了他父亲的恩补,最早为幽都府文学,之后一路升迁为礼部尚书,政事舍人等职。

  直到他们的父亲刘慎行,家族才算是崛起,当上了北府宰相。

  要知道北府宰相地位就比南府宰相高很多。

  辽国汉人世家当中排名第一的玉田韩家,达到权力巅峰的时候,就是韩家出了一个北府宰相韩德让。

  所以可以说,从他们父亲辈开始,刘家才真正进入辽国的权力中枢。

  他们家老六刘六符四十岁就当上了南府宰相,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升迁当上北府宰相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并且在耶律宗真这个时代,玉田韩家已经略显落没。

  韩德让没有儿子,被耶律家过继了几个子嗣,但姓却都姓耶律,韩德让兄弟的子嗣也少有登上高位。

  因而可以说张俭死后,刘六符就已经是汉人当中级别最高的官员。

  以后甚至像韩德让、张俭那样继续升迁,当南北两院枢密使,乃至于左右丞相成为汉人在辽朝当中的代表人物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老刘家花了五六代才走到今天,结果辽宋大战,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直接把他们给打回原形。

  就好像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倾家荡产修了一栋漂亮的大别墅,眼看已经完成整个修建工作,就差装修入住的时候,一把大火把你别墅给烧没了。

  这也就是刘家几兄弟能安慰自己,好歹刘六符在宋廷混个安抚使大员当当,不然换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怕是得当场自闭。

  不过这几兄弟虽然没自闭,但其实也已经差不多。

  因为现在朝廷希望他们能够起带头作用,与其它燕地世家把土地卖给朝廷,家族迁徙至南方去。

  对于他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件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然而沉默了一会儿,刘四端最后还是说道:“按老三和老六的意思办吧。”

  “不行。”

  刘五常坚决不答应。

  刘二玄也面露难色道:“老四,没有回旋的余地吗?”

  刘四端苦笑道:“若是可以的话,谁又愿意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呢?”

  “唉。”

  刘二玄长叹。

  刘四端摇摇头道:“三兄与六弟既然都这么说了,那显然朝廷的决心很大,冒着与朝廷的决裂的风险,殊为不智。”

  “他们肯定是受了宋国朝廷胁迫,我们凭什么听?”

  刘五常不服道:“现在幽燕百姓都由我们掌管,只要我们不点头,下面那么多百姓谁会听宋国朝廷的话?”

  刘二玄看向刘四端道:“朝廷不是一直需要我们帮忙管理百姓吗?怎么忽然就又变了风向?”

  刘四端苦笑道:“二兄你想想,不正是百姓都归我们管,朝廷又怎么可能放任?我们管着百姓,若是造反岂不是更加容易?大宋汲取唐朝教训,对于军镇及世家,可是相当严厉。听闻他们江西有个义门陈氏,族人达三千余众,就被大宋朝廷要求分家。”

  “呵。”

  刘五常冷笑道:“他们要分就让他们去,反正我们刘氏不分,大不了鱼死网破,我们鼓动治下百姓,以及其它世家造反!”

  他这话出来,让刘二玄和刘四端脸色微变。

  世家除了在辽国是权贵以外,最重要的是在本地汉人当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他们的田亩、土地、产业遍布幽燕,拥有的佃农、租客同样数不胜数,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人口超过万人。

  可以说这些幽燕世家联合起来的话,幽燕路上百万丁口,他们至少能控制其中的三分之一。

  历史上北宋末年宋徽宗收复短暂燕云,结果燕云汉人纷纷起义,难道真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宋的税收太高,他们不想受大宋控制?

  自然不是。

  毕竟宋国都还没有开始统治,百姓也没有被大宋逼税,如果没有人组织的话,普通百姓不可能冒着巨大的风险起义与大宋的军队交战。

  因此极大的因素就在于这些燕世家对于大宋朝廷严重不信任,带着幽燕地区的百姓起义造反,驱逐宋军。

  现在大宋朝廷就是想消除幽燕世家对下层百姓的影响和控制。

  那么对于这些幽燕世家来说,就涉及到根本利益问题,刘家振臂一呼,还真有可能拉出不少人马来聚众造反。

  问题在于。

  打得过吗?

  辽国那么强大,控弦之士五十余万,最后什么下场?

  所以与朝廷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现在听到刘五常的话,刘四端先是脸色大变,随后大怒拍桌子道:“五弟,你以前也是做过武定军节度使的人,怎么如此不识大体,想让我们宗族覆灭吗?”

  刘五常只是气愤于朝廷的步步紧逼,不是真的蠢货,自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但他显然还是有些不忿,说道:“都是自家兄弟,关上门来说几句怎么了?何况又不是真的造反,只是鼓动些声势,让朝廷知难而退就行。”

  “呵呵,赵知院都来幽燕了,你以为朝廷会知难而退?”

  刘四端冷笑道:“恐怕真要这么做,刚好就是给朝廷借口,把造反叛乱之人统统杀光,三兄和六弟,乃至整个家族都要被你牵连!”

  “老四,你别生气,老五只是说两句气话。”

  刘二玄连忙打圆场,随后想了想又道:“何况天子不是说特别仁慈吗?只是暗地里鼓动一些声势,朝廷不会出重兵吧。”

  刘四端摇摇头道:“二兄,你还是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那可是赵知院,他来了,就说明这件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只能跟朝廷谈谈,看能不能换取到更多的好处。”

  “有这么厉害吗?”

  刘二玄皱起眉头,难道那位赵知院真能把全幽燕路的世家杀光?

  刘四端冷声道:“这些年北人只知道范仲淹的厉害,却少知这赵知院,范仲淹主外,这赵知院主内,杀的人,不比范仲淹少!即便是宰相世家,亦是难逃罹难!”

  刘二玄和刘五常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惊讶的目光。

  范仲淹这些年纵横沙场,西北打西夏,北上破辽国,杀的人何止十万,加上受伤俘虏,十五万以上绰绰有余。

  这赵骏杀的不比他少?

  真有这么夸张吗?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年大宋内外确实都被范仲淹的光芒笼罩,让赵骏被掩盖了许多。

  可如果细算的话,就会发现,赵骏杀的人的确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先是开封府扫黑除恶,地下王国三万多人,他杀了一万多,里面很多都是罪大恶极,直接宣判死刑。

  其中也有很多都只是重罪,比如罪责按照大宋律法应该是判个十几年监或者流放,但也被他加罪一级,直接拉去城外斩首示众。

  剩余的一万多属于罪责较轻的,同样也是加罪一级,轻罪变重罪,重罪变死刑,坐牢的坐牢,流放的流放。

  之后第一次行走天下,查贪腐打击罪恶,因赵骏落马被杀的官员达上千人之多,两个宰相家族,韩家和马家落网,赵祯的发小郭承祐,当过宰相的杨崇勋也是死路一条。

  其余大小官吏不计其数,基本上只要发现你犯罪了,赵骏就没有姑息过,再把这些官员的从犯、家属、手下、属吏算上。

  第一次行走天下的时候也差不多杀了一万多,以官员和吏员为主,流放和判监坐牢者也有一两万。

  后来又全国性搞各种大动作。

  包括剪灭黑恶势力、扫除官场贪腐、打击地主阶级、处理乡匪路霸、弄死将门勋贵,对大宋进行全面大扫除。

  林林总总算下来,搞死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再加上流放、判刑等等,加起来怕是得二三十万。

  就这赵骏还不满意。

  因为新时代伟人澄清玉宇,处理的民国贪腐官员、地主阶级、乡绅恶霸、盗匪贼寇,各类牛鬼蛇神得有数百万之众。

  不过国情不同,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大宋这边毕竟还算是和平年代,百姓不能说丰衣足食,但也还能勉强过得去。

  民国时期就是豪杰遍地,军阀土匪恶霸轮番上阵,收的税能收到九十多年后,对百姓那不是可持续竭泽而渔,而是杀鸡取卵,往死里搜刮。

  所以伟人创建新时代,扫除黄四郎们自然是非常多。

  相比之下赵骏杀那么多已经算是把大宋上下弄个干净了,官场清廉程度以及地方治安程度都提高了不止一个台阶。

  只不过赵骏杀人是分阶段的,过一段时间杀一个阶级,并且采取了各种分化、打击策略,尽量把影响力降到最低,没有造成太大的动荡。

  加上外面又有范仲淹屡次击败西夏和辽国的光芒,百姓的注意力都被范仲淹吸引,导致赵骏杀那么多人,只是在大宋内部有仅次于范仲淹的影响力,在国外的影响力就少了不止一点两点。

  归根到底,赵骏杀的人与大宋人息息相关,被杀的阶级记恨他,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欢天喜地。

  但对于国外的如西夏辽国他们来说,自然要更关注军事上的敌人,对赵骏的关注点,也就非常低,还有信息传播速度不发达等缘故,因此幽燕世家也就不了解他的厉害。

  唯有刘四端却知道。

  因为他当初做过联络人,屡次出入宋军,之后与刘六符一起去汴梁受赏。

  在开封他不仅见到了三哥刘三嘏,还亲眼和亲耳听到了赵骏的传闻,自然也就明白他的恐怖之处。

  就看到刘四端认真地看着他那两个兄弟,毫不掩饰警告与严肃道:“我劝你们,如果不想家族被灭,就老老实实听我的话。此次知院从辽阳回来,我会前去求见,答应朝廷的要求,我只希望你们能够安分守己,千万不要做冲动的事情,以免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刘二玄和刘五常对视一眼,默然下来。

  或许。

  老四说的是对的。

  有的时候,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也是该顺从一些。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