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江山 2052章:沉舟侧畔千帆过

小说: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更新时间:2016-12-23 13:38:2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一些无力经营的小商小贩,在头破血流之后,不得不重新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地上,如此以来人力重新被土地所束缚,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不变,且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百姓所需要的粮食越来越大,迫使百姓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耕作上,这样的后果即便是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井井有条,没有一块荒地,中国产的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美也难以改变百姓的日复一日的贫穷,依赖于农业的国库,也难以充盈。

  可以说大明延续六十年,时至今日其弊端正是在此。

  苏州作为一个繁华的城池,他有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可以说其地理位置是得天独厚的,相较于汴京城好不逊色,事实上从宋代时,苏州城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甚至商业的发展都走在前途,即便是与汴京城相比也好不逊色,能有这一番景象,说到底还是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的数量增多,出现了茶叶、蚕桑业等商品性农业,尤其是蚕桑业后来居上,逐渐成为蚕桑业中心。除传统手工业不断壮大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部门,成为丝织品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金银制作业成就非凡,有“造作局”专门制造牙、角、玉等制品。商业发展冠盖东南,城中商业交易频繁,市场分工日趋细致,城乡经济联系更为加强,以至于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描写:“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

  元代时“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是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中有河道堙塞、“人皆聚闾而居,开凿为难”的说法,不难想像人口多、密度大的盛况。丝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至朝廷设立了“织染局”,作为专门的织染机构。另外,民间协调和管理丝织业的行会组织也开始出现,其商业活动的数量之大和范围之广不亚于汴京,可惜的是大明建国六十余年,苏州非但没有延续前朝的辉煌,反而是走了下坡路,时至宣德初年,苏州府累计拖欠至七百九十万石。宣德五年,松江额定征收田粮的起运部分为四十三万九千石,实征六万六千石,只征得百分之十五。实在如有人所说:“只负重税之名,而无征输之实。这样一个繁华富庶的城池,竟连寻常的税收都难以维持,究其原因,当真全是洪武爷怒其张士诚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田赋所造成的困境么,这固然有之,可洪武加派的赋税再重,能重得过宋给辽、金的岁币,给西夏的岁赐,以辽为例,就大势而言,澶渊之盟后岁币给绢银合计三十万匹两,仁宗时增加到五十万匹两,每年定期缴纳,比起这些,洪武加派的那点赋税着实不算什么,可就这么点赋税,苏州仍旧承受不起,大量百姓逃亡,昔日的繁华早已是昨日的黄花,若硬要说苏州破败的原因的话,除了土地对苏州的束缚外,的确在找不到任何牵强的理由。大量的百姓因朝廷重农抑商,不得不将大半辈子埋与土地之上精工细作,这样的结果,固然为大明造就了不少粮食,可其弊端也十分的明显,百姓没有更多的空闲,因为贫穷购买商品便成了奢侈品,购买力的下降,造就了苏州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必然减少商人的从业人数,使得大量的人埋首黄土,从而导致农业始终占据着苏州大半个江山,若说湖广一带到也罢了,哪里人少地多,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未必没有出路,可苏州就不一样,其城池附近水网密集,北枕长江,西临太湖,其间又有阳澄湖、淀山湖、金溪湖、庞山湖等星罗棋布。大运河自常州东来,环绕苏州城,至城西北有白公堤相连,至正西“为胥江、为南濠至阊门”,“府城内河凡三横四直”,四通八达的水道也成为苏州商品经济发展的动脉,从宋代开始,苏州的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快速拓展,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全国各省区都有不少人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工商业,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商铺二百三十余家,主要涉及的行业有丝绸业、棉布(花)业、染料(坊)业、蜡烛业、烟草业、餐饮业、典当钱庄业等五十余个,这些有利的因素足以说明,苏州天生就是一个商业的城池,发展农业只能限制它,而非壮大它。

  事实上这一切已经过这漫长六十年做出证明,当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土地上,人力、物力、财力都被土地所束缚,而在人数不断的增长的情况下,想要更高的享受,唯有拥有更多的土地,以便于从中获取他们想要的财富,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土地迅速被富户、大户、地主豪门所兼并,而失去土地的百姓因依附土地,不得不投其门下做了佃户,反过来地主豪门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除了压榨百姓之外没有更好的出路,年月好尚且能活下去,一旦年月不好,一年的辛苦可能付之东流,从而做了亏本的买卖,所以许多名其曰是地主豪门,日子过得并非书中描叙的那般富丽堂皇,倒不是说他们不想,实则在土地不多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更多的财富供他们去挥霍,去浪费,地主豪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寻常百姓。

  让一个本是适合商业的都城,却发展农业其本身就是一大错误,好在这错误错的并非不可挽回,无论是农业如何束缚苏州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他们凭着过人的见识,从土地的束缚中跳了出来,为苏州的商业开辟了一条又一条的道路,是他们让苏州,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都在延续,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委琐,他们靠着过人的智慧,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宣德初年,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不仅如此,面对农业的束缚,他们懂得改稻为桑,该做耕种法子,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从中谋取商业的发展,所幸经过他们不屑的努力,苏州的商业的大致框架还在,如今所缺的,便是一个引领他们走上正确道路的人,而这个人或许就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或许不是,这一点徐朗自问不能看明白,但有一点他深信不疑,那就是苏州不能在这么贫穷下去了,必须做出改变,既然能让百姓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大的财富,既然商业能让苏州比美汴京城,那为何不变呢,洪武给大明定下的规矩,规矩不能说不好,可终究是太过死板,每一户都有固定的不可轻易改变的户籍,主要是民户,要缴田税,要服差役。其次是军户,要服军役,当兵是为国家服特殊的差役,还有负责屯田。三为灶户,负责煮盐缴盐税。其它的还有医户、匠户、渔户等等。朱元璋设计的理想社会,是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业,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一直维持下去。民户之上有里甲制度,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军户之上有卫所。灶户有盐场。官府收税,以民户为例,只要在每个县按照户口数、田地等则(田地质量、收成)确定每年应上缴的夏秋粮食,记到黄册里。每隔十年再清查一次,重新造册。只要地方官员用心,百姓听话,辛苦耕耘,朝廷才有收入,才才能稳定。

  可这天下是要变化的,百姓只会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天灾**,富贵之人仗着权利,仗着财富、仗着手段侵吞百姓的田地,他们不交税,不种田,可他们终日锦衣玉食,百姓日日劳作,却是一日贫困,朝廷因收不到赋税,国库空虚,巨大的贫富差距,早已让这个国家矛盾丛生,变未必会好,但不变一定会死!“徐朗呢喃了几句,眉宇间似多了几分果敢,缓缓扭头看了一眼杨峥,道:”大人志在解脱土地对百姓的束缚,目的是发展苏州的商业,而据在下所知,宋代商业空前发达,其基础便是建在农业之上,宋金并立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大大超过北方。史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除了修复久被堙废的水利之外,还修建了不少新的工程。

  南宋的圩田面积又有扩大。如太平州的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圩田面积占全县农田的十分之**。宣城县有圩田一百七十九所。另外,涂田、沙田、梯田等也大量开垦,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不仅如此,他们因地制宜,在山坡、江畔、海边开垦农田,造了不少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山田。大量的开垦,使垦田面积大为增加,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北宋时期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逍遥江山,逍遥江山最新章节,逍遥江山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