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般年景,其他地方,亩产米一石,江南地区亩产米可达二至三石,甚至还出现了亩产米达四石的记录,这个记录即便是今日,都不曾被打破过,这其中的原由,军事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
徐朗点了点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一百六十八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经济、艺术、政治中心,其繁荣程度,后世难以企及, 宋神宗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0。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0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熙宁年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0公升约100市斤米,这么高的米价,只怕也之后宋人吃得起,这的确是个怪事?“
“怪事,军师严重了,其实一点都不怪,一来宋人疆土不广,耕种面积不大,在人多众多的情况下,实际生产出来的那些粮食根本不够,但妙就妙在宋人懂得经营自己的土地,据我所知,比起本朝,宋代的百姓显得要轻松的许多,与我朝的三十税一赋税相比,宋代的百姓赋税还要高一些,他们推行的租调制不外乎两种,所分成和定额制。分成制就是佃客用自己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是佃客用自己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地主对其肥沃的土地多采取这种分成地租的方式。为了榨取更多的产量,地主往往监督佃客劳动。定额制则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一般交纳定额地租,数量大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地主对生产干预较少。
北宋时期,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在各地区间有较大差别,但总的趋势是缓慢地向着减弱的方向发展。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客户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就可以自立户名,成为朝廷的税户,这种依赖关系的减弱,使得百姓更加自有,与土地的依赖必然会减少,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土地所有权的转换加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于某一地主,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他们可以不必拘泥与土地,可以从商,也可以重新当一个农户,但事实证明,他们更多的人选择了商业,纺织业,瓷器,造纸、印刷、制茶以及火器制造、矿质、造船业哪一个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业,农业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种多面选择,一方面固然让朝廷丧失了农业人口,可你不可否认,宋代的耕种面积太少,迫使百姓不得不另谋生路,而另一方面百姓退出农业上的束缚,从土地上解脱了出来,将其资本融入商业之中,为了生存他们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开场更大的市场,所以宋代的疆域明明不足大明的一半,却创造了这个世间最辉煌的科技文化,最富裕的国库,即便是人满为患的百姓,也能吃得起660公升约100市斤的高价大米,农业手工业都科技很发达而且是贯穿始终。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即使是南宋时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万唐代耕地为337万顷,宋代耕地472万余顷,宋朝矿产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印刷业、军工业、金融业、饮食业、种茶业、制糖业、酿酒业、建筑业、制盐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等无一不远远领先于唐朝,再看看我大明,赋税三十税一,不可谓不低,百姓的耕田足足比宋人多了一倍不止,可结果如何,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还是科技上都难以比肩宋代,你别忘了,大明是大一统的王朝,自洪武爷登基以来,便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将近七十年的清廉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桑麻棉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他积蓄下来的钱与粮,为数不少,然而洪武积蓄下来的,不够成祖花费的,事到如今为大明辛辛苦苦耕种的百姓竟吃不起粮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
“的确是个笑话?“徐朗叹了声道:”成祖在北京缔造新都、疏通大运河,夏原吉便限制全国商人,只许在北京以米换取“勘台”,于是北京各仓的米十分充裕。米是可以卖钱的,于是夏原吉解决了缔造新都的费用问题。成祖又要张辅平定安南并五次亲征漠北蒙古,夏原吉于是又准许边疆各地“开中”,也应付了少军费与军粮的开支。胡荧“寻仙”、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成祖的花费没有止境,而夏原吉张罗的本事有限。于是,便自然而然也走向“通货膨胀”的歪路。尽管永乐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经过二十二个年头的痛快花费,白米一石的价格,已由洪武初年的一贯,涨到五十贯了,这样的米价在宋代算不上贵,可偏偏我们大明的百姓竟吃不起?这着实让人费解的很?“
杨峥一笑道:“其实不难理解,刚才我已说过,是观念的问题?”
徐朗似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或多或少不能理解杨峥的这说法,在他看来,百姓便是农户,农户耕种良田,想要获得好的收成,自然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去经营,要不然哪来的产量!没产量一家人吃什么,总不能吃黄土吧,所以大明的百姓为了获得更高更多的产量,将大半的精力束缚在土地上,似宋朝那般自由散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也是他疑惑的地方,大明的百姓明明是天下最辛苦的人,却偏偏是天下最吃不饱肚子的人,这种巨大的反差他不是没有深思过,可这毕竟是一个大得超乎他思考的命题,始终找不到方向,直到杨峥与他的一番谈话,让他多少有些感悟,宋代疆土小,人口多,除了宋代在农业上的寻求技术的突破之外,更大的好处来自商业,如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著名的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南宋纺织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四来。宋人《木棉》诗中有“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积妇勤”等句,反映了扦子、弹花、纺纱、织布的劳动过程,以及所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各种棉纺织工具,这些在大明是看不到的,至少是眼下看不到,事实上在商业上获得得巨大成功,最直观最有效的说辞,就是来自宋朝的国库收入,大明自洪武登基如何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移民垦荒,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国库一直并不充盈,便是到国力强大的永乐一朝,国库也一直勉强能维持罢了,等永乐皇帝一死,继皇位的仁宗不得不竭力节省糜费,增加收钞的市税与“门摊”(京师北平各个城门口的卡子税)的税率,同老百姓声明一俟钞价增高,便减除这所增的税率。同时打击贪官来获取国库充盈,可即便如此,国库仍旧不够用,反而是宋朝,疆土不及明朝一半,常年战事不断,又是割地又是巨额的赔款,可即便是如此,宋代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大明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一百多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可论富裕程度远远不如宋代,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徐朗心头困惑渐渐明朗,从宋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而大明经过洪武爷励精图治数十年所得的赋税200万两,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但宋代却是个特例,狭小的疆土,连年的战事,巨额的赔款,迫使宋代不得不将眼界放开,转向了商业与海外的贸易。
-->
一般年景,其他地方,亩产米一石,江南地区亩产米可达二至三石,甚至还出现了亩产米达四石的记录,这个记录即便是今日,都不曾被打破过,这其中的原由,军事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
徐朗点了点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一百六十八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经济、艺术、政治中心,其繁荣程度,后世难以企及, 宋神宗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0。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0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熙宁年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0公升约100市斤米,这么高的米价,只怕也之后宋人吃得起,这的确是个怪事?“
“怪事,军师严重了,其实一点都不怪,一来宋人疆土不广,耕种面积不大,在人多众多的情况下,实际生产出来的那些粮食根本不够,但妙就妙在宋人懂得经营自己的土地,据我所知,比起本朝,宋代的百姓显得要轻松的许多,与我朝的三十税一赋税相比,宋代的百姓赋税还要高一些,他们推行的租调制不外乎两种,所分成和定额制。分成制就是佃客用自己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是佃客用自己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地主对其肥沃的土地多采取这种分成地租的方式。为了榨取更多的产量,地主往往监督佃客劳动。定额制则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一般交纳定额地租,数量大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地主对生产干预较少。
北宋时期,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在各地区间有较大差别,但总的趋势是缓慢地向着减弱的方向发展。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客户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就可以自立户名,成为朝廷的税户,这种依赖关系的减弱,使得百姓更加自有,与土地的依赖必然会减少,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土地所有权的转换加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于某一地主,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他们可以不必拘泥与土地,可以从商,也可以重新当一个农户,但事实证明,他们更多的人选择了商业,纺织业,瓷器,造纸、印刷、制茶以及火器制造、矿质、造船业哪一个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业,农业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种多面选择,一方面固然让朝廷丧失了农业人口,可你不可否认,宋代的耕种面积太少,迫使百姓不得不另谋生路,而另一方面百姓退出农业上的束缚,从土地上解脱了出来,将其资本融入商业之中,为了生存他们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开场更大的市场,所以宋代的疆域明明不足大明的一半,却创造了这个世间最辉煌的科技文化,最富裕的国库,即便是人满为患的百姓,也能吃得起660公升约100市斤的高价大米,农业手工业都科技很发达而且是贯穿始终。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即使是南宋时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万唐代耕地为337万顷,宋代耕地472万余顷,宋朝矿产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印刷业、军工业、金融业、饮食业、种茶业、制糖业、酿酒业、建筑业、制盐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等无一不远远领先于唐朝,再看看我大明,赋税三十税一,不可谓不低,百姓的耕田足足比宋人多了一倍不止,可结果如何,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还是科技上都难以比肩宋代,你别忘了,大明是大一统的王朝,自洪武爷登基以来,便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将近七十年的清廉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桑麻棉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他积蓄下来的钱与粮,为数不少,然而洪武积蓄下来的,不够成祖花费的,事到如今为大明辛辛苦苦耕种的百姓竟吃不起粮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
“的确是个笑话?“徐朗叹了声道:”成祖在北京缔造新都、疏通大运河,夏原吉便限制全国商人,只许在北京以米换取“勘台”,于是北京各仓的米十分充裕。米是可以卖钱的,于是夏原吉解决了缔造新都的费用问题。成祖又要张辅平定安南并五次亲征漠北蒙古,夏原吉于是又准许边疆各地“开中”,也应付了少军费与军粮的开支。胡荧“寻仙”、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成祖的花费没有止境,而夏原吉张罗的本事有限。于是,便自然而然也走向“通货膨胀”的歪路。尽管永乐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经过二十二个年头的痛快花费,白米一石的价格,已由洪武初年的一贯,涨到五十贯了,这样的米价在宋代算不上贵,可偏偏我们大明的百姓竟吃不起?这着实让人费解的很?“
杨峥一笑道:“其实不难理解,刚才我已说过,是观念的问题?”
徐朗似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或多或少不能理解杨峥的这说法,在他看来,百姓便是农户,农户耕种良田,想要获得好的收成,自然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去经营,要不然哪来的产量!没产量一家人吃什么,总不能吃黄土吧,所以大明的百姓为了获得更高更多的产量,将大半的精力束缚在土地上,似宋朝那般自由散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也是他疑惑的地方,大明的百姓明明是天下最辛苦的人,却偏偏是天下最吃不饱肚子的人,这种巨大的反差他不是没有深思过,可这毕竟是一个大得超乎他思考的命题,始终找不到方向,直到杨峥与他的一番谈话,让他多少有些感悟,宋代疆土小,人口多,除了宋代在农业上的寻求技术的突破之外,更大的好处来自商业,如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著名的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南宋纺织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四来。宋人《木棉》诗中有“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积妇勤”等句,反映了扦子、弹花、纺纱、织布的劳动过程,以及所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各种棉纺织工具,这些在大明是看不到的,至少是眼下看不到,事实上在商业上获得得巨大成功,最直观最有效的说辞,就是来自宋朝的国库收入,大明自洪武登基如何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移民垦荒,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国库一直并不充盈,便是到国力强大的永乐一朝,国库也一直勉强能维持罢了,等永乐皇帝一死,继皇位的仁宗不得不竭力节省糜费,增加收钞的市税与“门摊”(京师北平各个城门口的卡子税)的税率,同老百姓声明一俟钞价增高,便减除这所增的税率。同时打击贪官来获取国库充盈,可即便如此,国库仍旧不够用,反而是宋朝,疆土不及明朝一半,常年战事不断,又是割地又是巨额的赔款,可即便是如此,宋代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大明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一百多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可论富裕程度远远不如宋代,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徐朗心头困惑渐渐明朗,从宋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而大明经过洪武爷励精图治数十年所得的赋税200万两,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但宋代却是个特例,狭小的疆土,连年的战事,巨额的赔款,迫使宋代不得不将眼界放开,转向了商业与海外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