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为了买这些红薯种子,罗镜文不得已挪用了读书人的廪补。

  为此,他被天下的读书人追着骂了好几个月。

  就算如今红薯大丰收,证明他当时的做法是对的。

  但先前遭受的这些,可没这么容易就被放下。

  这苏誉虽说在东南免费派发种子,可他们朝廷要的时候,却没有拼尽全力送出来。

  那些走商的人为了有利可图,能通过各种手段把种子送出来。

  那作为东南最大势力的淮南王府,怎么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手段?

  无非就是那个苏誉不想免费给他们送种子,所以才故意不行动。

  说不定他们花钱收的种子,都是他底下的人伪装送出来的。

  最终他们朝廷付出去的钱,估计也都到了东南的手里。

  罗镜文这段时间越想,就觉得越是这样。

  等到灾区平定,届时他得好好整治一番东南!

  淮南王去攻打胡族去了,这样也正好。

  等胡族被攻下,那就是朝廷撤了东南藩王的时候!

  没了东南王,他倒是要看看,东南其他人还能翻出什么风浪来!

  趁着这段时间,得抓紧时间修补他们和读书人的关系。

  先把廪补给还回去,再出一些补助的政令,先前的那些质疑和谩骂,应当都会消失。

  罗镜文决定说:“这个法子也就实施一次,我觉得诸公实在不必为此困扰。”

  “毕竟红薯种植下去后,后续百姓们便能自留种子。”

  “咱们运送种子以及教授种植之法都需要不少的成本,朝廷收回一些无可厚非。”

  运送东西要运费,人出去也要食宿交通费。

  这笔费用总不能到现在还是他们朝廷出吧。

  就收一点,每个百姓收个十文左右意思一下,不至于让百姓们负担不了的。

  罗静文说:“十文青苗钱,百姓们在种植红薯时直接交上来便可。”

  “可若是交不起的百姓呢?”有个官员提出疑问。

  罗镜文有些讶异:“十文钱都交不上?”

  这不是刚夏收完么?

  沈华粱看了罗镜文一眼,眼神有些轻蔑,很快收回了眼神。

  “额......罗大人,前两年朝廷为了填补国库,已经增加了两次税收。”马英伟耐着性子解释说:“有些百姓家里还欠着税,即便是有了收成,也得先紧着把先前的税给补上。”

  “所以家中贫困的百姓,恐怕真的交不起这十文种子钱。”

  不止前两年。

  庆元帝在时,就因为国库的问题,一年内几乎把民间有的补助都给削了。

  到后来,发现削了国库还是填不上,于是他又加了一些名目额外收税。

  例如去年才逐渐开始废弃的钞关,就是庆元帝为了敛财而擅自添加的。

  再加上前年去年不少地方受灾,估计会有不少百姓掏不出这十文钱来。

  马英伟对于罗镜文的提议,其实也不知道怎么评价。

  因为他说的确实有一点道理。

  百姓们与其花高价从别人手中购买红薯种子,不如让朝廷统一用便宜的价格供应。

  这样既能控制种子的价格,也能让更多的百姓能种得起这种高产的新作物。

  可对于那些实在无力承担这十文钱的百姓,朝廷该怎么处理呢?

  罗镜文沉吟道:“十文钱不是什么大钱。”

  “若是真的交不起这十文钱的百姓,恐怕他们家中也没有别的种子可以耕种。”

  “那他们的田地就一直空着?”

  沈华粱插嘴说:“没有种子的百姓,一般会向当地的大户或者地主家借种子。”

  “到了秋收,再把借的种子以及其中产生的利钱一同还回去。”

  沈华粱本以为这个罗镜文虽然是王阁老的门人,可他还是有点本事的。

  毕竟先前排除众议,果断地决定用廪补的钱来购买新作物种子这一做法,还是让沈华粱挺欣赏他的。

  结果现在沈华粱发现,估计这罗镜文也就知道这一个办法了。

  多的他其实是一点都想不出来。

  罗镜文出身在城里,家境本身就还不错,确实不知道底层百姓还有这种事情。

  但沈华粱这一解释,倒是提醒了他。

  他眼前一亮,说道:“那不正好?”

  “百姓们去借粮耕种,届时连本带利还,我们朝廷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能花钱买红薯种子的,朝廷可以立马卖给他们。”

  “暂时不够钱的,朝廷可以借粮给百姓,利钱定得比民间更低。”

  “正好能让朝廷赚钱,也能让百姓们减少借粮的成本。”

  罗镜文越说,觉得越是可行。

  反正不少百姓都是要借种子来耕种的,找民间的人借,他们肯定要承担更高的利钱。

  朝廷跟先前他说的那样,直接把价格定下,比民间的更低。

  这样也能减少百姓的负担。

  “这样......”

  听了这说法的官员们,都开始低声讨论起来。

  “这办法好像是可行。”

  “是啊,听闻民间借粮,基本都是大耳窿,都是按九出十三归算的。”

  “咱们朝廷若是能从这一方面入手,能不能赚钱另说,可确实能解决不少百姓无种子耕种的问题。”

  “这样一来,既能提升田地的耕种率,也能减少百姓的负担。”

  “好是好,可若是遇到那些借到种子还不上的呢?”

  有人提出疑问。

  “朝廷这样出借粮食,肯定不缺那些偎慵堕懒之辈借了粮食却不用心耕种,届时别说利钱,连本钱都还不上。”

  “那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罗镜文说:“这更是简单。”

  “交不上的,按照大周律例处置便是。”

  “难不成我大周律例还解决不了几个拖欠朝廷钱粮的百姓?”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罗镜文这一说法。

  “罗大人说得对!这个办法确实好,我觉得朝廷该采用。”

  “我也觉得不错,我同意罗大人的说法!”

  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了自己同意的说法。

  马英伟想了想,说道:“红薯是高产作物,只要能用心种下的百姓,应当都不用担心还不上这部分的钱。”

  “我觉得也可以一试。”

  次辅夏阳江见大家都同意,这才站出来主持大局。

  “既然诸公都同意,那我们现在便商讨出更详细的内容,争取早日定下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走后门让你成秀才,你连中三元?,走后门让你成秀才,你连中三元?最新章节,走后门让你成秀才,你连中三元?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