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 505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小说:大清话事人 作者:忧郁笑笑生 更新时间:2024-10-23 06:24:54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如今,

  李郁对前线军事的关注度明显减少,将更多精力投入未来势力格局的考虑。

  作为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

  他不能接受复刻一个毫无新意的封建农业国,同样也不指望建立一个全面先进的帝国。

  未来的帝国只需要不那么坏,就足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郁可以毫不犹豫的除掉任何必要的绊脚石。

  作为帝王,

  他不嗜杀,但绝不善良。

  ……

  不妨打明牌,随便清统区的官绅怎么想~

  反正,

  如今的吴军攻陷99%的城池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行“既往规则”——破全城官绅的家~

  按照以往的经验:

  破一抵抗县城,抄家折银(包含田土宅院),保守估计,100万两起步。

  破一府城,500万两起步。

  破一枢纽省城,1000万两起步。

  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看,就没必要和这帮虫豸妥协。

  攻城这桩生意妥妥的一本万利。

  但是,

  这会给未来帝国的正治生态埋下“嗜血”的隐患。

  总之,

  这里面的尺度很微妙,不好赘叙。

  ……

  抄家工作小组效率特别高,用的是“绝户网”。

  查隐田、隐产,反复盘算推敲盘查。

  而且,

  不是一波流。

  也许过段时间闻到味道又杀回来了,精准翻出一批隐田。

  锱铢必较。

  没有人知道,

  抄家工作小组到底是根据什么查出遗漏的。

  鱼鳞册?告密?

  答案是:

  依靠绍兴师爷组成的财税署,他们查账一半靠数据,一半靠经验直觉。

  ……

  如今,

  绍兴人已经占据了吴廷文官系统的半壁江山,影响力巨大。

  这些人识文墨,擅算账,办事老辣、熟悉人心。

  原本在清廷只能隐于幕府,垂帘做官。

  到了吴廷,

  就如鱼儿入水,游刃有余。

  国丈胡雪余,是绍兴人入朝的主要推手。

  从明面上看,无可指摘。

  没有舞弊,没有泄露考题,也没有滥用人情推荐裙带。

  他只是将以往的考题给绍兴小兄弟们参考参考。

  这帮人本来底子就厚~

  稍微点拨琢磨一下,就在考试中大放异彩,考试成绩遥遥领先。

  履职入衙后,很快就能融入,办公效率极高。

  就算是陛下也挑不出毛病。

  ……

  绍兴师爷帮,是一个很封闭很团结的圈子。

  例如,

  同一衙署,绍兴人之间老人愿意教新人,让新人尽快上手。

  不同衙署,绍兴人之间尽量给与便利,降低隐形门槛。

  如此一来,

  绍兴籍文官处理公务的效率超高,沟通尤其顺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泛。

  这里面的门道,衙门做公的都懂~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

  绍兴帮已经是吴廷内部的第一大帮,有龙头,有帮众,有法理。

  ……

  学阀——在现有框架之下,借助势力把持学术资源、同时排他。

  在明清两代,

  江南文人是学阀的典型。

  他们依仗着经济、人脉、经验,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之后,

  反哺家乡,提携后辈,结成联盟。

  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向这个群体做出让步。

  如今的绍兴帮也可以称作“学阀”。

  虽然崛起的时间短,但是比曾经的江南学阀前辈更有竞争力。

  ……

  首先,

  绍兴帮的优势更大~

  在儒家空谈的时代,师爷群体是罕见的实务人才。

  其次,

  地域更窄。

  以前的江南文官包括了江苏、浙江、江西、皖南,地域广。

  如今,浓缩到了绍兴一府!

  再其次,

  内部团结程度!

  原先的江南文官地域太广,内部松散,山头林立,属于松散联盟。

  如今都是绍兴人,自然紧密。

  加之,

  绍兴师爷一贯搞封闭圈子,孜孜不倦的排挤其他竞争者,为后辈留路。

  如今他们做了吴廷的官,更是驾轻就熟。

  除了对苏州府同僚稍显客气,其他籍贯的同僚被排挤的嗷嗷叫!

  关键是,

  较量都是在合理的框架下进行。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破坏规则?

  不好意思,随便打破规则的后果很严重,即使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

  ……

  这些,

  李郁都不露声色的看在眼里。

  不止是浏览官员籍贯名册,还有内政部收集的情报。

  杨妃寝宫,帝妃2人同桌用饭。

  顺便看了一下简报。

  李郁点头:

  “嗯,很有章程。”

  “臣妾谢陛下夸奖。”

  李郁思考了一会,低声说道:

  “寡人再拨20万两经费给内政部,这笔经费不走财税署,从寡人的内帑里拨。”

  “谢陛下。”

  杨妃表情还是那么的温柔。

  她执掌的内政部,潜伏线人已超过500,遍布各军团各工矿。

  如今,开始渗透各衙署。

  ……

  “杨妃,你挑选线人的标准是什么?”

  “回陛下,家境普通,长相普通,略显木讷,识字,但无读书、经商之才能。”

  “然后呢?”

  “集中整训6个月,挑选孔武有力者去军队募兵处报名,挑选老实憨厚者去应征衙署杂役。”

  李郁很有兴趣,

  笑道:

  “剩下的呢?”

  “回陛下,遣回原籍充当坐探,每月递交一份本地民情。”

  “嗯。”

  ……

  过了半晌,

  李郁问道:

  “内政部的探子就像是撒出去的豆子,很难回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控力会逐渐下降,你想过吗?”

  杨妃眼波闪动,

  歉意道:

  “还请陛下点拨臣妾。”

  “若有工作卓异者,名单报我,破格予以提拔。工作合格者,5年后,都可升1级。”

  “是。”

  杨妃挽起袖子,又斟了一杯温酒。

  如今气温明显下降,花雕酒加热后很暖筋骨。

  饭后,

  李郁走到窗外,抬头望着铅灰色的云层。

  自言自语:

  “这个冬天,很多人熬不过去的。”

  ……

  离开时,

  杨妃宫里的丫鬟红儿负责恭送。

  走到一处拐角处,李郁突然停住脚步。

  红儿及时止步,微微下蹲:

  “奴婢失仪。”

  “无妨。”

  李郁扭头,盯着红儿。

  突然笑道:

  “你的哥嫂在商行,一切可好?”

  红儿诧异无比,随即感激回答:

  “承蒙陛下恩典,杨妃娘娘抬爱,奴婢的哥嫂如今都去了江宁蜂窝煤一厂做事。”

  ……

  “江宁是个好地方,繁华不输于苏杭。内政部的差事,你要多帮杨妃分担一二。”

  “奴婢平日里就替娘娘收发情报,还有书面归档。”

  “其他的呢?”

  “奴婢不知道,娘娘也从未让奴婢插手过。”

  李郁伸出手指挑起红儿下巴,似笑非笑。

  然后,向下滑动3寸~

  赞道:

  “好似白玉盘。”

  “陛,陛下~”

  红儿陡然间红霞染脸颊,结结巴巴。

  心跳好似擂鼓~

  想躲又不敢躲,想说又不知该怎么说,就这么僵硬的立在原地。

  ……

  反应过来时,

  陛下已经走远~

  红儿呆在原地许久,最终叹了一口气。

  她也搞不懂陛下是何用意,大约是酒意上头吧。

  罢了,罢了。

  不过,

  能让陛下记得总是极好的。

  宫里的女人,谁还没点上进心呢。

  那整日里眉开眼笑的白妃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朝母凭子贵,妥妥的皇族贵人。

  据说,

  白妃求了陛下,母家人都跟着发达了。

  总之,

  红儿彻底忽略了陛下询问内政部的几句对话,也没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用意。

  只记得三个字:

  “白玉盘!”

  ……

  后宫之中,皇后和杨妃身份特殊,皆手握权柄。

  一人握财税署。

  一人握内政部。

  这俩部门和外界接触不多,但极度要害!

  大臣们颇有微词,但无人敢公开提及。

  因为皇后身后是国丈,国丈背后是绍兴帮。

  杨妃倒是没有身后势力,但自古以来,臣子插手帝王的秘谍机关都是绝对忌讳~

  所以,

  后宫干政就这么默默的存在着。

  也许,

  存在即合理。

  谁又能断定,这不是陛下为了加强皇权而刻意为之呢?也许这俩女人只是推上台面的幌子,实际掌握者却是陛下呢?

  阴谋论素来很有市场。

  无他,人心难测。

  ……

  吴皇宫的会客区域。

  “陛下到。”

  13名分别来自江浙皖的商人赶紧起身、跪地。

  李郁步履匆匆,坐下摆摆手:

  “诸位爱卿,今日并非朝议,不必拘礼,坐着说话。”

  “谢陛下。”

  能在皇帝面前坐着,激动可想而知。

  事先,

  李郁已经派人考察了这13人的忠诚、资历以及身家。

  这些人随着吴廷崛起而逐步发家,目前还没有编织起太深厚的人脉网,财力规模中等。

  ……

  环视一圈众人兴奋的眼神,

  李郁开口了:

  “朝廷已经取得了湖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如今在扫荡残敌、肃清地方。寡人欲进一步放开禁令,允许你们投资在湖北大冶开矿开厂,如何?”

  众人狂喜,

  不过随即有人冷静下来,恭敬的询问道:

  “陛下待我等商贾之恩古今罕见,我等感激不尽,只是~只是不敢与朝廷争利。”

  众人纷纷点头。

  ……

  李郁笑了,心想这帮人消息倒是灵通。

  10天前,

  工业大臣杜仁亲自抽调相关官吏、工匠、学徒筹建湖北大冶钢铁厂,年前投产,猛吃战争红利。

  见陛下发笑,众人也跟着赔笑。

  然后,

  就听到陛下说:

  “大冶县铁矿藏量极其丰富,光靠冶金署,恐怕200年也挖不干净。”

  “寡人希望你们,能够成为朝廷钢铁产业的补充力量。”

  ……

  阳光透过大幅铅钡玻璃照在陛下的脸上,光怪陆离。

  众人攥紧拳头,3分紧张3分激动4分期待。

  “诸位听清楚了,钢铁产量是帝国霸业的基础,钢铁产量永远不嫌多。为寡人分忧,你们愿意吗?”

  众人齐刷刷离开椅子,跪地高呼:

  “愿为吾皇效力。”

  “万岁,万岁,万万岁。“

  ……

  大冶县,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地方有多少矿。

  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冶萍公司,就是以萍乡的煤矿、大冶的铁矿、在汉口设厂冶炼钢铁。

  故而得名:

  汉冶萍!

  所以,发展的路子是很清晰的。

  但李郁不打算搞汉冶萍。

  因为他不是张之洞,不想天天看着烟柱冲天,满足莫名其妙的自恋。

  从成本角度考量,汉冶萍公司——错。冶萍公司——对。

  将铁厂设在汉阳增加了运输成本。

  发展工业一定要考虑成本。儒生们羞于谈利,李郁热衷于谈利。

  ……

  老规矩。

  这些人留在宫里吃了一顿便饭,冶金署署长陈庄杰列席用餐。

  官方说法是:

  午餐会期间,陈署长和各位矿主就当前的冶金发展交换了宝贵意见。陈署长指出,大家投身钢铁行业是为吴国的工业化添砖加瓦。

  对此,他表示赞赏和支持。

  小道消息是:

  陈署长全程无表情,滴酒未沾。

  离席前,

  令人搬来一摞冶金工艺资料,然后收取了5万两技术转让费。

  ……

  陛下旨意,冶金署不敢违背。

  但是他们从心底抗拒被人进来分一杯羹。

  之前,

  民间商人们都是小打小闹,打造一些民间所需的铁器,不痛不痒,从未正式进军钢铁行业。

  而这一次不一样。

  商人们获得了大冶的2处露天铁矿,还有8000亩土地。

  投资总股本高达230万两。

  其中,

  13位大股东出资150万两,直接参与管理。

  其余股份由广东士绅商贾出资,但不参与管理。

  ……

  一个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所有的从业者都会跟着吃到红利。

  马鞍山钢铁厂的工人拿着调令到了大冶新厂,至少升1级。

  对于家庭负担不大的人来说,这是很理想的模式。

  树挪死,人挪活。

  大冶钢铁厂的规模肯定不会输给马钢。

  陛下亲口所言:

  大钢和马钢是未来帝国的双子星。

  按照这个逻辑,

  大冶(民)钢铁厂,大约就是一架波音767飞机。

  为了区分,

  大冶人把官办铁厂叫官窑,商办铁厂叫民窑。

  ……

  在湖北大冶、在江西德兴,官窑和民窑同场竞技。

  黑烟滚滚,人声鼎沸。

  慢慢的,

  聪明人嗅到了味道,陛下这是在间接表达不满!

  官窑的成本居高不下,陛下打算用民窑来给官窑施加压力。

  如果,

  民窑的产品质量相似,价格却低了一大截。

  怕是以后冶金署的日子不好过喽。

  ……

  不过,

  底下人日子很好过。

  钢铁从业人员就不说了,无比吃香。

  砖窑生意好~

  建筑队生意好~

  大冶县百姓笑的合不拢嘴。

  数万名拿固定薪水的陌生人进入本县,所催生的商业需求,可以让任何勤快人在从中分到一杯羹。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循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清话事人,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大清话事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